为什么很多人黑于魁智?

fujunda


圈子里面的事儿犹如江湖,历来就有这门个“传统”,其实就是封建思想的偏见与残渣余孽,用当下的语言叫做“羡慕嫉妒恨”,江湖上老话叫做“刨”…。按说早年间各路戏班都有着严格的规矩,不准许说三道四,然而总有叛逆者会离经叛道,无事生非的串老婆舌头。而今虽说已是迈步从头越的年代,但你仍挡不住素养低下的人总在蠢蠢欲动,加之余毒尚存,由以“狐狸效应”占先。故此或“黑”或“刨”,也就在所难免。于魁智非旧科班专攻,但他有着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在京剧舞台上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京剧爱好者的欢迎与喜爱,其实对于于魁智来说,这就够了!


ayang28163824


于魁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京剧界涌现出的人才之一,主攻老生行当的于魁智在京剧上已经取得过颇多成就,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金唱片奖等奖项他都已经拿了个遍,足见其京剧造诣之高,但是现在却有很多人不断黑他,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黑于魁智的人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是他的唱腔、第二是他的京歌(戏歌)。

于魁智学戏的经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16岁就敢放弃沈阳京剧院的编制前往北京报考中国戏曲学院足见其对京剧的热爱以及心中的抱负,结果于魁智以优异成绩成为当年仅有的两名老生学员。在中国戏曲学院中,于魁智主修杨派剧目,兼修其他传统老生戏,以全优成绩毕业后他被选入国家京剧院一团,这期间他随前辈学习了更多杨派、李派剧目。或许就因为余派出身的于魁智又学习了杨派、李派等众多流派形成了自己的唱法,结果有人觉得他学余派不像余派、学杨派不像杨派、学李派不像李派,这也导致很多戏迷说他的唱腔没味。

京剧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开始走向没落,特别是其拖沓的唱腔令很多年轻人难以接受,这时候将京剧唱腔与现代音乐结合而来的京歌反而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当年《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火遍全国就是最好的例子。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让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京歌这种全新的呈现方式可以令年轻人感受到京剧独得的魅力,于魁智等人便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对于很多热爱京剧的观众来说,这样的尝试又显得不务正业,因此也对他的作为感到不满。

于魁智天资好坏尚且不说,最少他的勤奋和刻苦以及为京剧发展敢于做出尝试的态度都很值得肯定,而能够与梅派一姐李胜素搭档多年,也表示正统京剧界对于魁智还是认可的。前段时间,于魁智已经从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希望不再负责行政事务的他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艺术传承、发展和创作上,为观众带来更多好作品。

(LS)


捕鱼小分队


为什么这么多人黑于魁智?这段时间我也看到了一些言论,说什么于魁智唱的杨不像杨、谭不像谭,似乎任意一个老生演员拉过来都能暴虐于魁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并不然!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作为当今中国京剧院的头牌老生,自然话题很多,总有人眼红他的成绩,说一些酸里酸气的话,而人们又喜欢人云亦云,这样一来,就有不少自以为是的“网络专家”门,跳出来黑于魁智了。

而让那些人说出黑于魁智的理由,他们又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往往是一阵语塞,然后半天憋出个他唱的是京歌,不是京剧。往往说出这样话的人,就基本能够判定此人不过是跟风罢了。

很多人都说,当年要不是言兴朋远走美国,关栋天去了香港,再加上于魁智有人捧,当今头牌老生也轮不到他。但是换个思路想想,戏曲界从来不会因为谁被捧了就能红,还是要靠本身实力的。

有人说,以前梅兰芳,功夫不如尚小云,表演不如荀慧生,唱腔又不如自己的徒弟程砚秋,但是他在四大名旦中就是排行第一,乃至在整个梨园届都是无可替代。为什么?因为他综合素质好,中规中矩,符合大众口味。

于魁智也是一样综合素质好,扮相好,功夫过硬,唱的虽然很朴素,没有太多花腔花调门,但是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学的也中规中矩,老生第一理所当然。

其实当年言兴朋即使不出国,言派也只是一个特色流派,京剧老生主要还是谭余杨,而且言兴朋的嗓子太过纯净,唱老生反而有些不正对。关栋天也是一样的问题,他的嗓音一流,但嗓子也是太亮太纯净。

而于魁智的嗓音纯正宽亮又不失韵味,新老观众都能接受,所以我觉得于魁智的优势更明显一些,而且他在北京,在中国京剧院的机会会更多一些,他的唱法也比较适合晚会,因为不懂京剧的人听于魁智唱的也会觉得不错。


魏青衣


爱者欲其生,恶者欲其死,是多数人的通病。说到京剧振兴问题,我以为很难很难了。时代不同了,人们的爱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百年前京剧风靡全国,“老佛爷”时不时召见还打赏;全国大小报纸都划出好大一块专栏做它的宣传广告……在那样的氛围里,出这几大须生、那几大名旦,再正常不过了。时代在前进,不等于所有艺术门类都会跟着发展。京剧因为它自身的局限性如难学难懂……加上現代娱乐生活的丰富多彩,京剧受到了冷落,也是很正常的。名誉、地位、受社会欢迎的程度,往往决定人们的追求和人才成长的数量和速度。

时至今日能出现于魁智这样的演员,应该受到我们的爱护才是。应酬商业类活动太多,定不下心来钻研艺术,不完全是他个人的错。说实话每次见到央视主持那么起劲吹捧戏歌,把它吹得天花乱坠,我都会为京剧感到难过。

宽容和激励是保护国粹的唯一办法,不要过多的责怪他们吧!


白操49


作为老一辈的京剧艺术家,于魁智有很多拿得出手的作品,如:《杨门女将》,《霸王别姬》,《西安事变》等。10岁就开始唱戏的于魁智曾多次参加过春晚,并去曼彻斯特,伦敦,爱丁堡等地传播中国曲艺文化进行演出,可以说于魁智对戏曲作出了杰出贡献。但近来有传闻说于魁智被黑,小编个人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有人不喜欢于魁智的唱腔,认为他这种敞亮的唱法,虽中气十足,但没有韵味。这只能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至于于魁智的专业性,相信每个人对艺术都有传承以及自己的唱法,不可评判褒贬,只能说见仁见智吧。

2、因近几年郭德纲也到处唱京剧,据传有些“钢丝”在拿于魁智的唱作功底和郭德纲相比。“钢粉”们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偶像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

但实事求是的讲,郭德纲毕竟是相声演员。而且他自己也承认京剧水平一般,虽学的全、但都是学了些皮毛。因为自己本行是相声,所以各门各派都要了解也都要会唱。

不过因为郭德纲通过相声积累的粉丝众多,粉丝基础肯定也远远超过于魁智,所以他举办的京剧专场所产生的影响力自然要比京剧大师高多了。

至于,说郭德纲在京剧上的造诣要比于魁智高,我想郭德纲本人也没有这么想过吧。

对中国传统曲艺文化感兴趣的郭德纲自然是想在京剧上有所作为,而且我个人也很看好郭德纲对京剧的发扬光大有着积极意义,这从他所做的综艺节目“坑王驾到”、中都“相声有新人”中都可以看出;但如果说,半路出家学京剧的郭德纲一定就能超越于魁智的主流京剧,那确实有点贻笑大方了!

不过,于魁智的主流演绎方式肯定是偏于传统的,受众年龄也以年长者居多。要想京剧好,大家该互相捧。

3、还有因近段时间,于魁智的消息在网上出现的不是很多,于是人们纷纷猜测他是不是有什么事情?但其实,于魁智还是有坚持表演的,只是为人比较低调——而他最近的行程是在乌鲁木齐市京剧团进行交流,之前在深圳大剧院也有表演,再往前还有到各地参加演出的行程。

人们感觉到于魁智没有消息只是因为随着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网络上京剧戏曲不再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因此,关于他的新闻报道就比较少,造成了没有消息的假象。

4、还有人对于魁智的戏曲节目在央视平台被替换一事产生疑问。个人认为,因为于老作为剧协副主席、京剧院副院长,有自己的行政职务,而且今年他也已经57岁,年纪稍稍有些大了,自然在演出数量及频率上有一定的下降。

5、另外,网上居然还有于魁智婚变的假传闻——但事实是,于魁智跟妻子梁以薇的感情生活很好——两人相识于1990年的香港演出中,当时做为京剧迷的梁以薇被于智魁的扮相及唱功所征服,不久就结为伉俪,夫妻恩爱令人羡慕不已。

婚前,于魁智的爱人梁以薇是一位女强人,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就读本科4年的市场营销,还拥有自己的公司;婚后,梁以薇则成为了于老师的贤内助,于老师出专辑、演出,她则负责包装、宣传,两人绝对是“夫唱妇随”的模范夫妻。

最后,用于魁智本人曾说过的一句话结尾:“我这一辈子就是喜欢京剧、挚爱京剧,一切的荣誉也都是京剧给的”。

电影烂番茄


黑于院? 一定是西方分裂分子来破坏我国京剧界团结统一的阴谋。 我于院就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谁说他唱得不好就是黑他,说他唱腔没味就是黑他,说他唱得不是传统唱法就是黑他,你们就是贬低他抬高你们自己。你们知道他多努力吗?你们行,你们上啊? 以上,言论自由都是说给谁听的?有人说好就有人说不好。说好的就是好,说不好的就是黑?你说他唱得好,只要说出一二三来,我就服你。说他唱得不好,说得出来一二三来,我也服。其他的才是耍流氓。大家讲道理不好么? 这有什么黑不黑的?反感这个字。


以前梅兰芳,功夫不如尚小云,表演不如荀慧生,唱腔又不如自己的徒弟程砚秋,但是他在四大名旦中就是排行第一,乃至在整个梨园届都是无可替代。为什么?因为他综合素质好,中规中矩,符合大众口味。 于魁智也是一样综合素质好,扮相好,功夫过硬,唱的虽然很朴素,没有太多花腔花调门,但是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学的也中规中矩,老生第一理所当然。

我听的第一段京剧是于魁智的《武家坡》,进而入门戏迷;中学音乐课课堂共放《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那时候全班同学昏昏欲睡,根本听不懂;语文课有《打鱼杀家》选段,马梅二宗师的录音,磁带吱吱做响倒真有老唱片的质感,这要是第一次听不带批讲,谁听得明白啊。有多少人是听了于魁智等人的作品爱上京剧?又有多少人听了老唱片爱上京剧?我想说的是,启蒙老师未必水平多高,但能领你入门,此即功莫大焉。

(我见过不少学校教授,业务水平一流,但讲课水平三流,比较无奈。)

京剧是国粹,体制内很多东西身不由己。于魁智能做的,只是些把京剧简化的工作,从而产生更多的观众。当代社会这么快的节奏,爱好往往是一见钟情。老票友对精致的细节津津乐道,新观众没那个耐心谁管你下楼是七步还是八步。不是说欣赏门槛高就不好,也不是说小众艺术就不对。只不过京剧原本是活在市井街道、家常便饭中,现在它为了适应新环境做出些改变,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好,就算于先生的是京歌,那么如能聚拢人气,有何不可?退一步说,即使观众进来发现别人唱的才是“真正的京剧”转而推崇别人,京剧本身仍是在壮大。

何况我真觉得有些对于先生的评价过于苛刻了,一名从基层成长到顶层的演员,拿奖都拿到手软,怎么可能没有实力?说他炫技也好,迷失也好,个人觉得他的作品段段好听,说是经典并不为过——经典的意思是再过几十年重听也不过时。当然观众喜欢谁不喜欢谁完全自由,但何必互相表示标签轻视。

再说于先生真要是沿袭杨派唱腔真唱不出来么?我不这样认为。我甚至认为他模仿出一个再世复生的杨宝森反而是件较为容易的事情。只是我要听杨宝森干嘛要找于魁智听啊?“似我者死,学我者生”,艺术家是不可复制的。逆境中创新,往往艰难,甚至弯路。但无谓的探索仍然有其重要价值。

于先生的探索是严肃认真的,那么就不应抹杀他的努力。当然也有些比较“奇葩”的探索,比如前几年听说过个“比基尼京剧”的故事…姑且算它是真新闻。电影《梅兰芳》里也有位邯郸学步的媚俗梅兰芳。这些是为迎合市场不计一切的做法自不足论,但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只沉浸在京剧往日的辉煌,认为京剧艺术就该执守原始,恐怕只会人员越来越少,逐渐没落。永远止步不前的艺术再美,也只能是放在博物馆里受人膜拜,而不会是喜闻乐见的群众生活。

最后要说:改革创新从来都是阵痛和迷茫的。袁阔成把评书从高台教化改为了全身艺术,梁厚民在快板书里融入了京剧、舞蹈、朗诵等元素,在当时同样争议颇多。我相信沉淀后的历史,终能够给于先生一个忠实的评价。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


说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老师,可以说是如今最出名的京剧演员之一,当之无愧的无愧头名老生了。

当年,年仅十岁的于魁智老师便开始学习戏剧表演,12岁跟随杨元咏、黄云鹏等京剧名师学习京剧,在这种情况下,年幼的于魁智老师很快就表现出极高的京剧表演天赋,再加上他本人长相极佳,搬上京剧扮相之后可以说就是角色本人,而且他的音色和唱功在当今京剧界都当属一流,因此,于魁智老师也有不少忠实的观众。

而且,从13岁开始登台表演京剧并担任主角之后,在其多年京剧表演生涯中,于魁智老师更是先后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和中国金唱片奖,这在证明于魁智老师的京剧造诣极高的同时也证明其深受戏剧届和观众们的认可。

只不过尽管于魁智老师京剧造诣不俗,但是随着这些年京剧的没落,作为著名的京剧演员,于魁智老师也有心对京剧进行创新,希望可以挽回京剧的颓势,在这种情况下于魁智老师在继承传统京剧的同时,更是向众多京剧大师求教学习,吸取其中优点来对京剧进行创新,也正因如此,以于魁智老师为首的于派京剧应运而生,只不过在吸取众家之长的于魁智在此之后的唱腔依旧不能被观众接受,感觉他将京剧改的变味了,这也是于魁智老师被吐槽的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于魁智老师作为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能代表其本人特色剧目不算很多,再加上于魁智老师本人出来表演的次数也不算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觉得于魁智对京剧的贡献配不上其名气,也基于此不少人出来黑他。

不过拾忆想说的是,于魁智老师本人太过于低调,而且他也并不是没有那种挽救京剧颓势的想法,也没少做出不少努力,只不过不是很受传统京剧观众喜欢而已,可以说如今的于魁智老师算是中国京剧界起承转合的作用,接下来希望王佩瑜老师可以像郭德纲挽救相声颓势一样让京剧再次活跃于观众视野中。


拾忆物语


谢谢题主的提问。未邀自答。本人非常喜爱京剧艺术,也曾有幸在现场欣赏过于魁智老师的演出,感到他的嗓音、唱腔、扮相、功夫等都相当出色。但这些都改变不了自己京剧“外行”的身份。但本着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斗胆说一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客观的说,作为老生中的领军人物,于魁智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点我想应该没有什么争议。至于很多人黑于魁智,个人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所不黑”的大背景所致。如今在网络上,弘扬正能量的内容凤毛麟角,但无所不黑的帖子却很容易找到且热度很高。很多无事生非、别有用心的人打着“探讨传统文化”的幌子,绞尽脑汁炮制话题,四处煽风点火、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怂恿不明真相的网民参与其中。这些人今天黑儒家思想、明天黑传统文化,今天骂孔子,明天又骂诸葛亮。这回又轮到黑于魁智。其真实目的无非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误导民众,最终达到分块瓦解直至整体打压、丑化、矮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削弱中国整体软实力的阴险目的。

二是自命不凡的畸形心态。就好像“我如果不跟着黑于魁智,就显示不出我是内行、就显示不出我比别人高明”。这种心态用东北话就叫做“装”。“笑人不如人”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尽管这些人人云亦云、盲目跟风,你真让他说出一二三来,恐怕他就会哑口无言。因为这些“伪京剧迷”根本就没有资格评价于魁智。

顺便简要驳斥几种肤浅观点。

所谓于魁智的唱腔“平淡没有味儿”。请问您需要听什么“味儿”?恐怕连您自己都说不清楚吧?如果于魁智真的唱出了您需要的“味儿”,是不是您又要抱怨“味儿不纯”?或者“不是我要的味儿”?

所谓于魁智的京歌不伦不类。难道您不懂什么叫做创新?继承和发展本来就是相辅相承和谐共生的,一成不变轻则僵化重则消亡,到时候恐怕黑的对象你都找不到。况且京歌并不是于魁智的独创,群众欢迎才是硬道理。

所谓于魁智的表演“商业化太浓”。京剧作为国粹和传统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暂时的困难,正是由于商业化的大胆尝试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如果在原有体制内封闭发展、小众独享,恐怕您连“黑”的机会都没有。使相声艺术起死回生的德云社都出国巡演了,京剧为什么不能商业化?

所谓于魁智的作品都是“歌功颂德”。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现实生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弘扬正能量、澄清事实、怼击“黑流”太重要了。否则各类垃圾信息、谎言谣言、不良思潮充斥,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感觉他们自己好像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之中。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于魁智被黑,主要集中在他的唱腔上。说他唱腔没有味道,说他“不伦不类”,也就是说流派不清晰。但是,想在此反问一句,唱京剧必须要宗一个派别吗?难道不是唱的好,受观众欢迎才是最核心的吗?

在考入戏曲学院之前,于魁智跟随黄云鹏先生学习,当时黄云鹏是老文艺三级,艺术很受认可,后来于魁智考学也是凭着黄云鹏教他本事。于魁智考入戏曲学院之后学的第一出戏是京剧行里的“开蒙戏”《文昭关》,跟随叶盛兰之子叶蓬学。



毕业之后,于魁智以全优成绩进入中国京剧院。工作之后的于魁智有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在艺术上才有一个大台阶。 他学余派,也学杨派,后来又学李少春,不难发现从唱腔到念白,从韵味到身段,于魁智都是向最好的先生学习。最终,于魁智形成自己的舞台上收放自如,演唱稳健中又亮堂俊俏的特色。

京剧这件事,于魁智是坚持和坚守,最忙碌的时候他的演出档期排到两年多以后。而于他的火热“背道而驰”的是京剧行业的衰落,台上的于魁智经历了看着台下白发观众越来越多的整个过程,能够坚持到现在并一直在努力的传播京剧艺术,为什么要去黑他呢?


不止看戏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德高于众,人必毁之!历古如此。于先生如此专注勤奋,坚守京剧阵营,为京剧事业奉献了半生,用自已出色的表现和与时俱进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大批观众,唤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京剧的重新关注,大大延缓了这一已趋式微的国粹走向消亡的进程,可谓殚精竭虑,居功至伟。如此优秀,令人敬爱的伟大艺术家,竟有人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地黑他,排挤他,甚至摧残他,足见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职场黑暗!黑他的人必定不是公允之人,同行居多;毁他的人必定是心理阴暗,别有用心,谋私趋利之徒!衷心盼望有关高层领导引起高度重视,维护正义公道,正本清源,让于先生这样为艺术,为大众无私奉献,耗尽心血的忠诚之士,有应有的荣耀,有奋斗的动力,有清明的环境,有客观而公正的待遇。不要让于先生以及大批象他一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艺术家们委屈流泪,寒了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