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于魁智在京剧界的名声,他唱的到底怎么样?

艾米talk


每次看到这么多黑于魁智的人就感觉愤愤不平!

于魁智不是没有缺点,但是从综合素质来讲,他的艺术水平和他在京剧甚至戏曲圈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

看不上于魁智的人都拿他爱唱京歌说事,或者是不会靠把戏、唱腔味淡(和杨宝森比)等等吹毛求疵。但是于魁智的勤奋向上和严谨执着是其他老生演员都比不了的。

回头看看于魁智成长的道路,就会发现他在自己艺术追求上是多少人做不到的付出。没有对京剧艺术的执着喜爱,他就不可能在少年时代在沈阳京剧院学员班打下优异的武功基础;没有对提高自己艺术水平的上进心,他就不可能放弃剧团的工作机会去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深造;更不用说别人练功之前他已经过完三遍功,听叶蓬老师上课从来没有靠椅背走神的情况,为了保护嗓子从来没有吃过一根冰棍,毕业公演光他自己就占了五场老生大戏,这都是自己付出的心血努力的成绩,不是哪个老师有偏爱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如此,才被中国京剧院看中选入。当然,喷子们可以说中国京剧院的专家们都瞎眼了……

于魁智最早在京剧院就是跑龙套,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毕业就是小角儿有戏演,那时候有个带唱的活儿就算不错了,大部分都是什么活都干,比如给刘子蔚来个大马童(于魁智翻跟头特别好)、给李光的汉宫惊魂来个岑朋杜茂啥的,给冯志孝的四进士来个门子,给李世济的锁麟囊来个车夫,一直到1990年纪念徽班香港演出时还来过群英会的白龙套和穆桂英挂帅的黄龙套(金瓜太监),当然那次演出是因为去的人少、缺人就得上。1985年以前基本上都是跑龙套和扫边活,能来个罢宴的寇准和文昭关就是莫大的锻炼了,所以才有袁世海提携他演华容道关公的机会,这才一步步往台中间唱主演。于魁智最佳的状态也就是黄金时代,是从1985年到2005年个人风格基本定型。尤其是先后四次得大奖(1987电视大赛,1989梅花奖,1991中青年大赛,1993年梅兰芳金奖大赛),这个阶段给观众和专家的印象极佳,尤其是梅花奖的折子戏专场(文昭关、太庙、乌盆记、华容道),这四折戏单拿出来每一个可以说都是高难度的,后来还专门为他举行过声腔艺术研讨会,同时他也出版了自己的代表性的音像制品,比如由杨柳青先生操琴的卡拉ok磁带,由赵建华操琴的演唱集磁带,自己策划出版的全部杨失伍磁带,打金砖光盘。

于魁智能有今天的成就,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抛去勤奋的因素,一是音色好听、音质干净,所以受众面广;二是台风严谨,当然要说潇洒飘逸赶不上言兴朋,衰派老迈赶不上朱强,但是挂黑三的正工老生比如刘秀、陈宫、刘世昌这种角色特别适合;三是毯子功好,翻扑出色,这一点也让他的打金砖、奇冤报在同辈后辈里面都没有敌手,即便是响马传,如果综合考虑到唱功、扮相,比纯武生应工的其他演员也绝对不次。当然他的不足也是前面说的,靠把功夫差,不敢动战太平定军山这种戏,衰派老生的台步差一点,比如打渔杀家李陵碑观感上能看出来。

于魁智唱戏歌多,这个问题要和他唱戏分开,因为这种节目大多数都是政治任务,后来应景的或者娱乐性的多,政治任务要考虑演员的形象和声音条件,于魁智就得益于他的长相也不错,特别是年轻时非常干净利索(他有洁癖),再加上音色又好听、高音不费劲,他的这些戏歌作品其实单独欣赏也都是非常不错的,比如毛主席诗词之类,偶尔一听还是比较入耳的。当然后期晚会越来越多,伟光正的唱词让大家听腻歪也是正常的,但是他不唱也有别人唱,别人唱没人注意,他唱就招黑,公平不公平自在人心。


44120773


名声一般!虽然没有太多的负面新闻,但在处理与其琴师赵建华的问题上、处理李胜素琴师李亦平的问题上受很多人指责!可以说赵建华人品、琴技有口皆碑,没有赵建华于某人也不会怎么样!李亦平亦然!现在两位著名琴师都弃而不用,许多内幕,业界十分清楚,给于某人打了负分!然后再说其唱得怎么样,可以说唱得也一般。于魁智在刚出道的时候可以说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时于魁智三十来岁,正好京剧后继乏人!当时上一代老生耿其昌、孙岳、张学津、冯志效、杨乃彭等已近中年,而二三十岁乏人,张建国、张克、朱强、杜镇杰、李军等人个人风格未形成、艺术特色未完善,于魁智出现给人眼前一亮!于魁智基础条件好,嗓音高吭敞亮,年富力强,大红大紫!等以上这些与其年龄相仿演员艺术风格、流派特色定型后,于魁智演唱技艺没有太大进步,其水平也就一般了!主要是韵味差,字太太水;扮相不好,道白一锅汤;脸上没戏,感情色彩表现不到位!


针贬时弊


2012年,随团到香港参加“第三届中国戏曲节”,采访于魁智的时候他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这一辈子就是喜欢京剧、挚爱京剧,一切的荣誉也都是京剧给的”。

和那一代很多戏曲演员一样,于魁智入戏曲行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本来在沈阳京剧院工作的于魁智,在1978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工作,考学。

在戏曲学院他跟随叶盛兰之子叶蓬学戏,第一出戏学的是京剧行里的“开蒙戏”《文昭关》,于魁智很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尤其学唱腔非常认真,那时候他的剧本密密麻麻全是特殊符号,都是上课的时候老师教他一点点记录的。不过他自己说,毕业之后跟叶蓬先生学的戏要比在校期间多的多。

虽然说不上宗哪一派,但是于魁智渐渐的受到观众的喜欢,成为京剧院的台柱子。这些年他做的最多的,我觉得是在京剧的传播上。

2012年到香港演出,他带去的是《打金砖》《伍子胥》《野猪林》三出硬戏,这已经是他第14次到香港演出了,我亲眼见到香港观众对他的喜爱,每晚演出结束后都有观众到后台赠送花篮果篮,不少观众已经是他的老朋友,其中还有罗家英这样的大牌。

于魁智说,自己90年代就到香港演出,那时候坐在剧场里的也都是年轻人,十多年后看到剧场里有很多年轻人。他还就这个现象专门跟香港的大学生交流过,“这些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接触的机会太少”,这种情况其实跟内地是一样的,这也给了于魁智挺多的启发和信心,之后我也经常见到于魁智做一些京剧普及的工作。

对京剧,于魁智是坚持也是坚守。他们这一代人的艺术成长其实是伴随着京剧的衰落和暗淡,80年代毕业进入剧团的那几年正好赶上改革开放,京剧演出迅速落下去,外界的诱惑又多,那时候眼见着很多的同行离开。

于魁智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我在宿舍练《击鼓骂曹》,旁边有同学在为出国准备英语。当时我们两个还在较劲,看看谁的声音大。”不过,对于班里不少同学改行,他还是觉得有些惋惜。

现在有些人诟病于魁智唱的不专业、不规矩、没有流派特色等,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事实证明,于魁智的唱腔是有很多观众喜欢的,至于流派、特色这些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能不断的有人因为于魁智喜欢京剧。


不止看戏


曾经有次于老板和素美人来大连演出,因为场面很火爆,场子被包圆了,基本买不到票。所以托朋友问到于老板手里是否有多余的票,于老板给我的答复是没问题。于老板之前从未认识过我,我的朋友也不是什么大人物,只是跟他认识,但是于老板对于戏迷的态度让我挺意外也挺感动的。

抛开于老板唱得如何先不说,就是这人品确实是难得,从艺者首先要讲艺德,艺德不到位唱得再好也白费,一件小事足矣印证于老板的人品。

其次我想说说于老板到底唱的好不好问题。个人感觉于老板的唱在当今中国京剧京剧圈当中确实可称为名角儿。他应该不属于某个流派,应该是多个流派兼得,例如余派、杨派,他唱腔清脆华丽,韵味纯正,绝非一般。还多次参与京剧音配像工程,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参与的,不是嫡传弟子就是头牌当家。如果于老板水平不到位的话,也不可能和素美人搭档十七年,要知道素美人可是当今梅派当家头牌。


高与之


很多人拿王佩瑜和于魁智比较,首先我承认王佩瑜很优秀,唱腔行云流水,包装炒作宣传也都很时尚,然而,在咱们行业里来说,都知道,男生老生比昆生值钱,我这样说绝对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而是男生有变声期,倒仓,能够变过来的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再加上,个头,扮相,以及带身上的戏,女孩子吃亏,不过裴艳玲老师除外……哈哈……早些年看于老师响马转,文武兼备……谈到和琴师的相处,确实我认为有很大问题,赵老师外号龙臂,风格干净利落,音乐素养非常突出,没有和于合作后,感觉于唱腔失色不少………再说李亦平老师,是本人恩师,师从杨宝忠,汪本真,何顺信等大师,人品,专业都属于导师级人物,很可惜跟于魁智也没有合作下去,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不要棒角儿,没意思,所以我改行了,但还是感谢我的各位老师


面窝锅


于魁智曾经说过:“京剧是小众艺术,现在我们要让它走向大众化。”不管他是出于什么心思说的,但是就凭他的这句话,我就很欣赏他。于魁智近些年,没少为京剧艺术的宣传做努力,是一个值得很多京剧演员学习的榜样。

其实经常看我文章的人知道,我从来不评价一个人的品德,所以于魁智的私人生活恕我不提,我们就来看看于魁智的艺术生涯以及他的京剧水平。

于魁智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现任中国京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10岁开始学戏,11岁开始学京剧。13岁就在现代京剧《大鲁歌》中担任主角,连演数百场,被誉为“戏剧神童”,而他也拜了著名武生演员黄云鹏为师学习武术。

在学校期间他非常努力,经常花上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他总是第一个到练功房,最后一个走的。在毕业的时候,其他学生一般都只学会十多部戏,而他则学会了二十多部。

正是由于这份努力,使得他在进入京剧团后,得到众多京剧名家的赏识和提携。于魁智主要学习杨派老生,但他并非是拜入某个老生门下专一学习,而是经过袁世海、杜近芳、李世济、杨春霞等多名艺术家的指导,以杨派老生为主,兼学其他流派艺术。

于魁智的唱腔老练,扮相帅气,文武双全,是京剧老生流派的顶级演员。当然,这些年由于致力于将京剧艺术带出国门,可能没多少精力再像在学校那样辛苦练习,水平比之巅峰时期略有不足。

很多人说,于魁智是检验戏迷是否入门的标准,其实我不是不太乐意这样说的,因为我觉得于魁智的水平没这么低吧,那些年轻的演员们,比他低的亦有不少,不能这样损于魁智,他的很多剧目,唱的还是很好的。

比如《满江红》、《打金砖》、《野猪林》、《袁崇焕》、《响马传》、《西安事变》、《四郎探母》等剧目,还是深受很多人的喜爱,并且在海内外广为流传的。

寻找被遗忘的文化,更正被误解的历史,欢迎各位朋友关注我,每天为您推送更多、更好的回答!


魏青衣


有读者邀请回答,谢谢你。

看了看,已经有196个答案了,想来该说的都说了。随便说点自己看法吧。

我只现场看过于魁智一次演出,是在1990或89年吧,冯志效先生来津在中国大戏院上演全本《群借华》,于魁智配演华容道的红生关羽,功架一般,嗓音挺高亮。以后只是在电视上看过他的几出戏。总体印象:

第一:嗓子条件不错,干净,高亮,脆。但也许是嗓音条件太干净了,韵味上难免有所欠缺,所谓“响堂的嗓子不挂味”,于魁智也未能免俗。用唱腔塑造人物有点太难为他了。

第二:扮相俊郎,但脸上没戏,总是一副表情,不论是悲愤交加的伍子胥,还是思乡心切的杨四郎,还是登基坐殿的薛平贵,还是深陷绝境的老令公,再到各种晚会嘹亮清脆的歌颂大好形势的京歌,你能从他脸上表情看出有什么区别吗?

第三:于魁智开始归入余派唱法,后来又兼学杨、谭,经过多年舞台磨练,形成了三不像的“于派”风格,紧凑,但缺乏节奏变化,总像是赶紧唱完回家吃饭的感觉。到底是自成一家,还是邯郸学步,见仁见智吧。

第四:从90年代初,于魁智就崭露头角,到现在又当院长又唱戏,晚会的京歌更是让他名声鹊起,可以说是成功的演员,名利双收了。但把他这近30年来的唱腔、表演拿出来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并没有随着经验、学历、认知的成熟,艺术达到新高度,几乎是停滞不前,30年来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好的保持,没见老,也没见好。以前怎么唱的,现在依旧是怎么唱,还那样。

有机会我上传几段于魁智从90年到现在的视频资料,您可以自己对比评价。

作为当今最红的老生演员,于魁智还是很不错的。

但距离前辈名家,距离他的名声,艺术水平还是有很大不足的。多少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感觉。

期待您的关注。😁


明扬51


个人认为,工老生的演员里面,不提解放前就成名的(那些名家们不能称演员,都是很厉害的艺术家大师)咱就说解放后,关外的顾景荣先生(唐派),关内的张学津先生(马派),江南的赵麟童先生(麒派),这三位老先生,加上天津的杜镇杰先生,上海的陈少云先生,还有耿齐昌老先生,多了咱不说,以上几位老先生小先生,哪个不是老生的尖子,不可否认,于魁智先生巅峰时期的嗓音不错,扮相也帅,但是总觉着差了一点韵味。

慢慢的听了很多的老先生的戏,发现了这点差在哪,顾景荣先生的未央宫,唱词,做派让人叫绝,张学津先生的淮河营,空城计,嗓音真盖,赵麟童先生的外江派未央宫,低回婉转不失高抗,陈少云先生的龙凤呈祥,用了言前辙的辙口,让人意想不到,杜镇杰先生的珠帘寨,排练正场我都看过,很不错,耿齐昌先生的坐宫,绝了。

每一位提到的先生,都有自己的独到的一面,才始大家能记住,一听唱腔,一看亮相,呦呵,这不是谁谁谁嘛,所以于魁智先生我觉着差的就在这儿了,让人记不住。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如果有不到之处,希望大家共同讨论!


千寻瀑41


于魁智,著名老生,国家京剧院副院长,称艺术家略欠,当副院长一流。

说实话,没少批评于的活儿,在现有的几位大角中至少不是靠前的,但还真不是到了不能听的,宗杨,但不拘泥于杨,有自己风格,就是在老派戏迷来说太薄了,甚至被称为京歌,这也是其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但话说回来,在一个听歌都是口水歌的年代,这种易唱易听的京剧,也许更适合年轻人口味吧;说当院长,当团长,就是了不得了,于魁智与京剧推广普及有大功劳,国内(含台湾、香港)国外听京剧的谁不知道李胜素、于魁智,四郎探母唱到维也纳,推陈出新,说于团是第一明星老生一点不为过。

综合来看,考虑到于魁智现在的明星效应,称其为这一代老生执牛耳者也不是担不起来,京剧逐渐式微,出个于魁智是好事,是京剧之幸!


小楼阁主


好不好要比较。于自称是杨派老生,可与杨派老生张克比。方法很简单:下载两人的“一轮明月照窗前(格式为MP3)”,调到相同的音量,合成一曲,装入MP3播放器,在夜深人静的环境下,打开播放器用最小音量播放此曲进行对比,比较之下非常明显,于不如张!甚致还有“于不是地道杨派的疑问”。

笫二种比较称交叉比较:因杨先生先工余派而自成一派,因此可將于与余派老生耿其昌比(方法同上,剧目可迭“武家坡”或“坐宫”),对比之下无论念白还是唱腔,于远逊于耿!

不会听的听热闹,会听的听门道,于盛名之下其势难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