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炮樓可攻可守,亞洲戰場上隨處可見,為何歐洲戰場卻太不用?

Right^岸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因為中國軍隊沒有重武器,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手裡,只有步槍和土製手榴彈,很難進行攻堅作戰。如果有德國克虜伯大炮,有美國榴彈炮,用不著攻打,一炮把炮樓轟轟了,炮樓不僅不能保護日本軍人,反而會成為埋葬他們的墳墓。

日軍在佔領區,用鐵壁合圍戰略,修公路,挖壕溝,建炮樓,專門對付八路軍、新四軍的游擊戰。但是,隨著八路軍、新四軍的逐漸壯大,在戰場上繳獲了一些迫擊炮、山炮,就可以進行攻堅戰了。更多的是用炸藥包摧毀了日軍的許多炮樓。特別是在百團大戰時,破路,炸橋,摧毀的炮樓不計其數,從而在敵後地區大大擴展了根據地解放區,日軍只好退縮到大中城市。

其實,國軍手裡是有克虜伯大炮的。一戰結束後,1919年,中德恢復雙邊貿易,中國出口鎢砂、蠶絲、桐油、瓷器和棉麻等等,德國向中國出口克虜伯大炮、重迫擊炮、步槍、電臺、醫藥和醫療器械械等等,一直到1937年,18年時間裡,雙邊貿易額超過30億馬克。

蔣介石的嫡系黃埔黨軍,裝備了65個德械師,每個師配置炮團、工兵營、通訊連和野戰醫院。但這些嫡系部隊,在日軍大舉進攻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投入戰場。卻調遣各地方雜牌軍隊與日軍對陣,此即攘外必先安內之削藩剿共之策。到戰爭末期,各地方軍隊早已經打殘了 ,被收編為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粵軍等等,連編制都沒有了。

蔣介石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實際上是指望美國人幫忙打日本人。結果喪失了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等等半個中國土地和80%以上的主要城市。國軍精銳盡數退到西南地區,留著抗戰結束之後打內戰。


華中小隱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炮樓放在歐洲,分秒就被幹掉。

也許大家不知道歐洲軍隊火炮多到什麼地步。

二戰德軍75毫米 le. IG 18 步兵炮,一共生產了8266門。

這只是德軍多款步兵炮的一種而已!

戰爭初期,步兵炮屬於團一級支援火炮,但中後期往往直接配屬步兵營。


再說德軍步兵師一級,有多少可以幹掉炮樓的武器。

步兵師的反坦克營:75毫米反坦克炮36門。

步兵師的炮兵團: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5毫米火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

每個步兵團:75毫米leIG18型輕步兵炮6門,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門。

所謂的炮樓,用以上的跑,隨便幾炮就幹掉了。

歐洲的要塞尚且三下五除二被搞定,何談這些炮樓。



日寇在中國的炮樓,很多都是土木磚石結構,勉強可以防彈防手榴彈碎片,遇到任何平射炮都會完蛋。

只要有炮兵,幹掉日寇的炮樓並沒有問題。



其實在紅軍時代,第五次圍剿國軍也是使用碉堡戰術,用簡易碉堡打垮了五大蘇區。

但這些碉堡並不難對付。



在解放戰爭中,錦州、長春、瀋陽、天津這些城市都被修建為複雜的防禦工事體系,包括很多半永久性要塞工事,比炮樓強悍百倍。它們一樣被解放軍大炮轟的稀爛。

天津攻堅戰,解放軍22個步兵師34萬人,配屬山炮、野炮、榴彈炮等大口徑火炮538門,坦克、裝甲車40餘輛。

在這些火炮攻擊下,天津國軍只堅持了39個小時。


薩沙


出現這種場景,其實得“感謝”滿清政府。

當年老外打到北京城的時候,慈禧匆忙出逃,外國人就把京城笑納了,結果很意外地發現一批庫存的明代火炮,比他們用的威力還大。為了保證在馬背上統治天下的優勢,清朝讓中國的火器就此停滯了三百餘年。在當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指導下,日本順利從甲午戰爭裡拿到了發動侵華戰爭的資本!

長時間的奴性統治,老百姓已經沒有反抗能力了,更不用提最初列強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時候,戰場上死的人居然還沒有因為水土不服生病而死的人多,就知道民間和官方的武裝力量是什麼樣了。

二戰時期,國內被列強搜刮得差不多了,艱難困苦前所未有。小鬼子的碉堡炮樓只需要有人在高處看守,並且同時提供火力壓制就能統治一大片區域,根本原因在於當時連槍支都稀缺,更不用提重武器了。這種模式也就在國內能作威作福,搬到歐洲戰場必死無疑!先不說二戰,看下一戰時期的凡爾登戰役:1916年2月21日,為了不暴露主要突擊方向,德國軍隊用1200門大炮對40公里的戰線進行了8個半小時的集中轟擊,發射了一百萬發炮彈!這是什麼概念,鬼子的炮樓能抗住如此密集的火力覆蓋?早在一戰時期就已經是拿重炮對轟了,前線蓋這種炮樓,估計磚頭還沒運到,已經被炸成一片焦土了。

這還是一戰,二戰的發動者希特勒不是法爾肯海恩,對膠著的陣地戰根本沒興趣。埃本埃瑪爾要塞何其堅固,易守難攻,比鬼子的炮樓不知道堅強多少倍,結果德國人84名傘兵乘坐滑翔機,在空心炸彈和各種武器的強攻下,一夜激戰就攻克了當時有600多人防守的陣地。這一戰直接開了空降突擊作戰的先河。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確實堅如磐石,可惜德國人一開始就根本沒打算死磕,直接給繞了過去。當時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部隊效率極其低下,經常對前線的戰事一無所知,無線電數量匱乏,坦克之間居然還靠旗語溝通。德國人的高效和嚴謹在戰場上佔盡了優勢,一個不對勁就直接無線電呼叫炮兵,坦克支援,或者斯圖卡空中轟炸,整個法國戰役期間制空權都被德國牢牢掌控,法國連個像樣的防禦工事都沒有。不是不會蓋,是蓋了也沒用,面對著坦克裝甲集群和空中轟炸組合,估計你還沒蓋好已經被炸成平地了。
回頭再來看炮樓,國內弄的那種建築搬到歐洲戰場,會被坦克炮,突擊炮,火炮,飛機直接炸燬,甚至後期的重型坦克都不用開炮,直接撞上去就塌了,豈不是更省事。

所以,看起來威風凜凜的炮樓,也是東方特色的產物,換到歐洲就和棺材沒兩樣,根本沒用。


化蝶逐雪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炮樓?還可攻可守?俺就問你一句,炮樓防炮嗎?不防!

好吧,斯大林之錘聽說過嗎?二百零三毫米口徑,那都趕上大腰子粗!15.8噸的體重,哎!用的還是榴彈炮!

就鬼子那炮樓,打中了一炮一個,打不中,震也能把他震塌了。

就這榴彈炮,蘇聯人前前後後就整出了一千二百一十一門,你就更加別提其他大炮,小炮,外加野戰跑,一場戰鬥下來,光炮彈殼子就能鋪一條公路出來。

所以炮樓?這擱歐洲的地界那都是過時的物件,一戰的時候,經過實踐證明,已經沒幾個國家整這玩意,一修還那麼高。

見過工廠那大煙囪嗎?這要是位置瞅好了,幾個眼,外加幾顆炸藥丸子,直接就讓你爬下。

咋說呢,越高,不僅那比大腰子還要粗的炮管子喜歡,就連天上煽動小翅膀的飛機,也特別喜歡擱上邊下蛋蛋,就一秒,一秒鐘就讓你那炮樓變成渣渣,啥都不會給你剩下來。

當然德國人修的那防空塔和小鬼子修的炮樓不是一個東西。畢竟德國人修的防空塔僅僅修了八個,用來對付英國人空襲的,火力超猛,這個不在炮樓的行列,畢竟那玩意壓根就是一超大個的堡壘,不能用炮樓來形容。

所以歐洲戰場上,人家一般都修地堡,建築是往下修的,很少有往上修的,這東西修的費勁不說,戰鬥一開始第一個到下的一準是他,沒跑。

那麼亞洲這塊為嘛炮樓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這事,說起來就心酸。

炮樓說白了,就是有一大煙囪,高的有四層樓房那麼高,矮的也有兩層樓高,每一層懟一圈窟窿眼,用來觀察和進行射擊。

好一點的炮樓用水泥加磚頭瓦塊修建,差一點也有用木頭板子搭的。

當年抗戰的時候,咱對這炮樓還有一個順口溜:“炮樓炮樓你真牛,人送綽號鬼見愁,爺們有了炮管子,一炮給你剃平頭!”

從這順口溜當中,咱不難發現,炮樓這東西對咱抗戰的傷害。就這麼一個一個的炮樓形成網格狀的防禦體系,將咱抗日根據地硬生生的切開了。

那個時候,咱大華夏的裝備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家裡邊別說火炮了,能有個迫擊炮這都算正規軍的裝備了。

現在,咱老說小米加步槍,小米加步槍的。其實說實質的,小米有,但步槍就不見的了,有好些部隊大刀長矛都成了標配,有支康熙年間流傳下來的鳥銃就不錯了。

拉線的火炮就更加不必說了,壓根就沒有,那點火的土炮有一門撐撐場面就很好了。

更多的時候,咱是拿著大刀長矛,迎著小鬼子的子彈衝鋒,拿肉腦瓜子當防彈衣。弄死眼前的小鬼子,他手裡的三八大蓋就是咱的,身上的香瓜雷就是咱得,咬著牙也得幹下去。大不了十八年之後咱再來一次,除了心酸和無奈,咱還能咋樣?

落後的太久了,滿清就給咱拉了小三百年,要想追上去,也只能這樣了。

咱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咱也不能蠻幹不是。

就這炮樓,咱強攻,壓根不行。咋辦?智取唄!

挖地道,從地下靠近炮樓,給你整幾個炸藥包,等著小鬼子坐土飛機。或者化妝一下,裝扮成老百姓給炮樓送吃的送喝的功夫,弄死你,要麼混進去,來個裡應外合啥的,也不錯嘛?

這不到了後期,小鬼子也不那麼猖狂了。他就害怕不知道啥時候,咱的人就杵到他背後衝他樂呢?

那些個二鬼子,就算瞅見了,就當倆眼珠子看不見。

話說炮樓這東西,小鬼子也就是在敵後耍耍就得了,他壓根就不敢擱正面戰場上放肆。

畢竟正面戰場上大炮還是有幾門的,修炮樓,找死!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歐洲戰場不用炮樓一是沒需求,二是不適合歐洲戰場的實際情況。

在抗戰中,日軍確實修了很多炮樓,這些炮樓結構很簡單,通常兩到三層,用磚石、三合土和木料搭建而成,大部分分佈在主要交通幹沿線和大的村鎮周圍。炮樓裡守軍不多,一般只有幾個或者十幾個日軍,另外加強10-20名偽軍。

日軍修建炮樓的原因很簡單,由於日軍兵力有限,在侵佔了大量土地以後,兵力嚴重不足,只能集中在城市和大的鎮子上。而當時中國經濟比較落後,城市化程度很低,僅靠城市難以完全控制廣大的農村地區。而當時的游擊隊就利用這一點,在農村發展壯大,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為了對付游擊隊,日軍不得不分散兵力,加強遠離城市地區的防衛。不過兵力分散的話很容易成為游擊隊的攻擊目標,因此日軍不得不修築炮樓,用於防範游擊隊的攻擊。炮樓雖然防禦能力一般,只能抵禦中口徑子彈,但是一般游擊隊中連機槍都不多,所以很難對炮樓構成威脅。

有些炮樓非常簡陋

而且炮樓一般不大,目標小,八路軍很多部隊也只有迫擊炮,對付炮樓時也很難打中。炮樓的四周一般還很空曠,加上壕溝、鐵絲網等障礙物,要在炮樓火力威脅下衝上去搞爆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一旦炮樓遭到攻擊,周邊的日軍就會馬上趕來增援,敵後武裝攻打炮樓必須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否則的等鬼子援兵一來,這就算失敗了。

所以敵後武裝攻打炮樓一般是智取,比如說化妝成偽軍或者平民,混進炮樓,或者是做炮樓內偽軍的工作,讓他反正做內應等等,硬攻很難奏效。

但是也有大型的炮樓,這個瀋陽鐵路線日偽時期的炮樓規模就很大

但是炮樓只是欺負一下敵後武裝沒重武器而已,其防護力很差,不要說平射炮,就是大口徑機槍都防不住。像江浙的新四軍游擊隊曾經協助營救美國飛行員,在他們的幫助下,游擊隊把美國轟炸機上的12.7毫米大口徑機槍拆下來。後來在打炮樓時用過,效果極好,十來發子彈打過去,炮樓就千瘡百孔了。

而在歐洲戰場,一來歐洲城市化程度高,德軍大多數情況下只需要在城鎮上駐紮軍隊就行了,並需要分散到農村去。而如果駐軍多的話,肯定是修一個兵營更合適,或者是徵用現成的建築物,比如《老槍》裡德軍就駐守在一座城堡裡,用不到炮樓。

二來歐洲戰場的重火力多,即使是游擊隊,也可以從盟國的空投中拿到一些武器援助,遠比國內的敵後武裝火力強勁,修炮樓也沒什麼用。在一些軍事要地,少股德軍也是修築比較堅固的碉堡進行防禦,不會用炮樓這種雞肋。

所以對於德軍來說,炮樓毫無用處,自然也不會修建了。


不沉的經遠


環境不一樣啊,老大!

拿中國來說吧,炮樓這玩意也就出現在敵後戰場,正面戰場幾乎沒有。

為什麼?

因為敵後戰場八路軍、新四軍、抗戰游擊隊的武器裝備落後,沒有重型武器,很難打掉鬼子的炮樓。

可在正面戰場,國軍能得到美國、蘇聯源源不斷的武器支援,坦克、大炮、飛機都有,雖然不像歐洲戰場、北非戰場上多,但對付鬼子的炮樓綽綽有餘。

如果鬼子將炮樓這玩意弄到歐洲戰場上,它和紙糊的房子沒什麼區別。指不定人家連炮彈都懶得浪費了,直接開著坦克撞過去都能將它撞毀了。


血染戰旗紅


炮樓可攻可守,亞洲戰場隨處可見,為何歐洲卻不太用。因為在亞洲根本沒有一個國家能大批量製造普及重炮的能力。工業革命最早開化於歐洲,所以歐洲工業發達。而反觀亞洲還處於農業社會,工業基本為零。後期中國雖然通過一系列騷操作,例如洋務運動等,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下,開始學習西方大力發展工業,但是朽木不可雕也,氣候已盡。緊接著日軍開始大肆入侵中國,奪得中國半壁江山。當時日軍開始大量在亞洲佔領區修建炮樓。這種防禦工事非常堅固,步槍、手榴彈,甚至是小口徑的火炮,都不能對其構成威脅。在日本侵華時期,日本專門將碉堡建在一些戰略咽喉要地上,大大阻礙了我軍的行動。對於資源匱乏的八路軍來說,非常難摧毀。

你要是換到歐洲,歐洲的工業能力分分鐘教你做人。戰線太長了,炮運不過來?直接用飛機就解決了,不管你是飛機還是大炮,炮樓可一直在那杵著,就是一活靶子。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歐洲的工業革命的圈地運動,造成大量農村人口開始進入城市,造成歐洲的鄉下人煙稀少,戰略價值不高,並不值得佔領軍花費人力物力修築炮樓,所以歐洲一般戰爭多發生在城鎮。


長安城不良人


因為歐洲的戰況和日本面對的戰況不一樣,軸心國及其僕從國主要的都在歐洲,而歐洲又是一塊麵積不大的土地,所以像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在進攻的時候會比日本容易一些,它們在歐洲也是人口大國,可能動用的比歐洲某些國家人口還多,兵力相較於日本來說比較夠用。



可日本面對的亞洲戰場不一樣,日本打的國家人口加在一起在十億以上,一塊足夠十幾億二十幾億人口生活的大片土地你幾百萬軍隊能佔領多大地方,無非就是佔領一些點,可能就算佔一些點你都佔領不全。



日本的炮樓四面都能射擊,不像歐洲一些國家修的碉堡和工事一樣,對準一面就可以了,因為敵人就從這面來,日本佔領一塊土地,四面八方都有抵抗你的,你保證不了你身後的所謂的已經佔領的土地被牢牢地控制住了。要用這種炮樓,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控制一大片區域,要不怎麼修得那麼高呢,過去日本人搞封鎖不就沒少用炮樓嗎,炮樓可以看做一種被動的進攻方式,它本身不能挪動,但是日本人用它蠶食那些被侵略國家的領土。



日本的炮樓確實讓日本把有限的兵力發揮了更大的效果,那時候亞洲國家還沒有發展起來,工業底子薄,在與日本人作戰的過程中缺乏重武器,日本炮樓裡很少的人就能控制很大一片區域,給那些反抗侵略的人們造成很大麻煩。歐洲戰場,像德國,其大量的裝甲機械化部隊動起來才有更強的戰鬥力,法國用馬奇諾防線把大軍固定住了,就敗給德國人了,歐洲有些國家是有重武器的,面對飛機坦克大炮,孤立的炮樓在一片大平原上基本就是白給。


鍋蓋頭司令


二戰時期,鬼子在中國的佔領區修建的很多“塔式碉堡”又稱炮樓。

炮樓的主要作用是針對中國佔領區龐大交通樞紐,而必須修建一個據點來保護每個路段的道路通暢。防制鐵路被扒了拿去做子彈和炮彈的原材料,是二戰時期日軍非常針對性的一種地區控制網連成的建築物之一。

炮樓一般都是磚木結構的,缺乏鋼筋混凝土,分為三層。大多都是修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可以遠望,10平方公里的地方約有三四座,可以相互支援。一座炮樓有一個班鬼子和一個排的偽軍,配備輕重機槍以及擲彈筒。這樣的一個防禦工事,有效防禦範圍1200米,對於敵後游擊隊手中的輕武器來說就是難啃的王八殼子。

這樣的炮樓只能防禦缺乏重武器的游擊隊,放在火炮眾多歐洲戰場只會被分分鐘被秒殺,或者逐個擊破成為戰士的墳墓。

歐洲戰場也有炮樓,只不過是升級版的

著名的“柏林防空塔”,建築本身是超標準的,防禦也是超標準的。防空塔的四個角安裝了四門雙聯128毫米高射炮和十餘門其它口徑的高射炮,構成了半徑10公里的防空和地面防禦範圍。

相比之下,鬼子的炮樓就像小孩子糊的泥牆。歐洲戰場都是機械化戰爭,坦克飛機大炮隨處可見,參戰方的火力打擊能力都很強。鬼子磚木結構的炮樓不要說大口徑火炮了,就是75山炮幾下就會崩塌。

柏林防空塔裝備四門雙聯128毫米高炮,地基和一樓的外牆厚度達到了3~5米,由粗鋼筋、各種建築鋼材為框架,使用高標號水泥漿灌注,堅固異常。可以防禦美蘇軍隊203毫米加農炮直瞄射擊,也可以抵禦2000磅航彈直接命中。

亞洲戰場鬼子可以稱霸,到了歐洲也就是個未成年的級別。


硬漢班副


因為兩個戰場的戰爭烈度,戰爭思維完全不一樣

歐戰是典型的機械化戰爭,動輒就是以大縱深,裝甲戰理論為代表的運動戰和坦克戰,雙方普遍是利用坦克裝甲的高度機動性而採用大規模地迂迴包抄,分裂包圍的戰法。而炮樓這種一戰塹壕戰的產物,早已經在歐洲戰場上被淘汰,(沒錯,我說的就是勞民傷財,還沒有任何用的馬奇諾防線),再退一步講,面對德軍的多拉大炮,強如蘇軍的白崖倉庫,列日要塞也無法抵擋住大口徑穿甲彈的轟擊,再別說日軍那薄如蟬翼的炮樓,兩三發德制榴彈炮就給你分分鐘夷為平地。

炮樓的大規模的應用還是日軍對根據地的圍剿時,日軍抓住八路軍缺乏重武器的弱點,大興土木,建成了以炮樓為核心的封鎖線,以此逐步吞食縮小八路軍的活動範圍,如同一個套索一般,一點一點地扼住八路軍地脖子,直至他死亡。

由於缺乏重武器,因此在拔掉日軍據點時,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大部分是用爆破的方式解決的,這種採用人力傳送的方式固然可敬,卻也是一個落後農業國的悲哀,沒有能夠製造重型火炮的工業,自然面對這種又高又堅固,火力還不弱的大型水泥工事,只能是用人命去填。

除了中國戰場外,如東南亞戰場,緬甸戰場,則少見有炮樓出現,這是因為其地形為雨林,植被茂密,無法發揮炮樓的瞭望預警作用,反而因為其周邊皆為雨林,則容易被成為游擊隊潛伏抵近攻擊的目標。而中國的華北平原多開闊地,設置炮樓,有利於瞭望和預警,這對擅長游擊戰的八路軍是一個很大威脅,所以其在侵華戰爭期間發揮了巨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