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活著的時候和諸葛亮相比,他倆在蜀漢的地位誰的高?

神經病LY_


諸葛亮與法正劉備進位漢中王前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記載“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實職:諸葛亮主管左將軍府,負責全面工作,其實就是丞相。

法正成都市長兼首席軍事顧問,其實就是代替了龐統的角色。

榮銜:都是雜號將軍,兩人相當。

信任度:諸葛亮在劉備出征時候基本就是擔當了監國的角色,類似蕭何。

法正則隨同劉備出征,參贊軍機,類似張良。

綜上所述,諸葛亮實職上略勝法正,信任度上不想上下,只是從事的工作不同。

諸葛亮與法正在劉備稱帝后的對比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三國志龐統法正傳》記載:“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這時候的區別就逐漸拉開了,諸葛亮不但是丞相,還有兼職錄尚書事,而且假節,有臨機處置的權力,而法正只是尚書令,還是雜號將軍。

但是在實際情況下,雙方的權力是基本相當的,諸葛亮深知法正受劉備信任,並不能制約法正,這也在三國志中有記載。所幸法正第二年就病故了,雙方未曾發生衝突反而惺惺相惜。

從歷史上看,這種分工其實還是諸葛亮主內,法正主外的格局,所以劉備伐吳諸葛亮才嘆息說:法正要在就能勸住劉備了。

綜上所述,可以確定諸葛亮在親密程度上是略勝於法正的,也是蜀漢實際上的二號人物(假節),負責蜀漢政權的全面工作(丞相)。

但是並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這既是政治需要(法正代表著蜀派),也是諸葛亮的才幹上政略強於軍略的結果。

實際上在龐統投奔劉備之後,就產生了龐統主軍諸葛亮主內政的格局,龐統死後是法正代替了這個職位。

這是劉備在戰略上傾向於重心放在蜀中的結果,龐統和法正都是不支持隆中對的,他們都主張將重心放在蜀中。

因此從龐統入夥開始到白帝城託孤,無論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之中,諸葛亮都沒有很出色的軍事表現。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引言:熟悉《三國》的人,一定對諸葛亮不陌生,劉備三顧茅廬也要請其出山,赤壁之戰建立奇功,劉備死後甚至白帝城託孤於他,諸葛亮甚至被稱為《三國》最聰明之人,後世傳說他料事如神。但是對於法正這個人物,大家知道的就不是太多了,這個人物在三國的歷史上,被淹沒在眾多閃耀的星星裡。

一、法正與諸葛亮的對比

法正在年齡上是比諸葛亮大的,應該是諸葛丞相的大哥,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就是左膀右臂的意思,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這意思再明顯不過了,其實法正在智慧上還是絕對不遜色於諸葛亮的,畢竟謀士也是需要智商的。雖然彼此性格愛好完全不同,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的合作關係,做不了朋友,一起幹工作還是配合得得心應手的。

就像辦公室規則一般,總有一些齟齬,但是無傷大雅,雙方能以公事大義為重,相互協作,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比如吵吵架什麼的,畢竟這種事情還要諸葛臣相親自處理。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法正與諸葛亮在工作中的表現可謂珠聯璧合,互相之間的緊密合作,取長補短,使得蜀國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

諸葛亮對於法正還是十分欣賞的,畢竟英雄相惜嘛,諸葛亮為後世所讚揚,是因為他身上確實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節,在三國英雄中,他被文學作品所渲染的也好,口口相傳也罷,諸葛亮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智者。而法正卻恰恰相反,他雖然智商超群,但是他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有仇必報。他是屬於不記仇的人,因為他有仇過不了幾天就報了。

《三國志》裡就記錄了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郭奉孝不治行檢、法孝直濫用權力。比起完美無缺的諸葛亮來,法正更像是一個“人”,他身上有人性的缺點,有仇必報,心胸狹隘。這樣一個有缺陷的人物,當然不能和諸葛臣相的完美高大相提並論。

、法正與諸葛亮分工合作,責權分明

諸葛臣相與法正的價值觀還是很接近的,所以這兩個人在劉備面前,可以說缺一不可。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劉備軍包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將要出城投降,被人發覺,這還得了,敵人還未打進家門,自己人就先自亂陣腳,但是在這危急之時,誅殺自己人也是犯了大忌,於是劉璋心軟放過了許靖。

劉璋是心軟了,劉備不舒服了,在劉璋投降之後,劉備對許靖冷眼相待,並不重用。許靖與其弟許劭雖然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沒有身為人臣的才能。

這時諸葛臣相站了出來,對皇叔說:“許靖的名聲很大,眾人所敬仰,這樣的人斷斷不可以失去,我們可以藉助他的名氣,使海內對你恭敬”。其實諸葛臣相的意思很明白,這就是名人效應嘛,許靖這樣的知名人士都被你善待了,那些崇拜他的粉絲還不更加依附於劉備嗎?

諸葛臣相進言時,可能劉備還有一些猶豫,但是等到法正再一次進諫之時,劉備就深信不疑了,還是諸葛臣相有遠見,兩位謀士都這麼說,那就是沒錯了。法正對劉備說:“天下最有名無實的可能就是許靖了,但是主公剛剛創立了如此大業,總是要籠絡人心的,如果你薄待了他,其他人怎麼能歸附於你。”同時法正還提出了希望劉備仿效戰國時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經過諸葛亮和法正的聯手建議,劉備得到了一個“賢君”的名聲。

我們經常掛在嘴邊一句話,“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般的隊友”。法正與諸葛亮更像一對分工協作的隊友,和諧而統一的打著配合戰。

三、劉備取漢中之計來自於法正的建議,法正是蜀國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法正在外掌握著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權,在內仍然經常為劉備出謀劃策,是劉備的主要謀臣,所以大部分主意還是他在拿。

但是法正有一個性格上的缺陷,在掌握大權後睚眥必報,對他有過恩惠的人,他都以禮相待,而有過矛盾的人,他絕對不放過,必然要除之而後快,這也是他不被後世所讚頌的一點,再加上諸葛亮確實在後世的小說也好,演義裡也好,都被描述成當之無愧的“智者”,所以法正的光芒被蓋住了。

在很多大事上,法正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劉備獻計策,認為曹操一舉降伏張魯,卻未繼續進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一定是內亂,而夏侯淵、張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漢中,應該立即發兵奪取漢中。

事實證明法正是對的,他告訴劉備取得漢中的意義,漢中是替代蜀中地區承擔巨大的生存壓力的首選重鎮,進可攻國賊,尊崇漢室;漢中入蜀的兩條道,米倉道通往巴郡,可以為蜀郡提供糧草;中間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蜀國疆土;退有天險劍門可守,固守要害,持久無憂。

劉備贊同了法正的建議,於是率領手下將領揮戈而下,佔領漢中。一次,劉備與曹軍大戰之時,由於形勢對漢軍極其不利,本該立刻撤退的,而劉皇叔打得怒起,不願意立刻撤退,此時無人敢上面去勸諫於他。當時箭雨如林,都射向漢軍之陣,但是法正義無反顧的擋在了劉備身前,以行動勸諫劉備,劉備趕緊喊道:“孝直避箭。”當然法正說,主公都在前線,我怎麼能輕易撤退。法正用行動說服了劉備,兩人雙雙撤退,沒有被箭矢所傷。

法正在這些大事上,確實有大智慧,而且他能身先士卒,英雄也有弱點,他比之諸葛亮更接近人的標準。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戰敗,退回白帝。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這是諸葛亮對法正的評價,可以說法正在蜀國的作用並不比諸葛亮小。

諸葛亮的生平

諸葛亮能彪炳史冊,不僅僅是他智謀出眾,更因為他的才能出眾。他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在這些閃亮的頭銜下,法正確實暗淡了很多。

諸葛亮的《出師表》、《誡子書》等流傳千古,到至今都為後人所讚頌。他還發明瞭木牛流馬、孔明燈,為後世留下許多傳說,他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後人為了紀念他的這項發明,特命名為諸葛連弩。

他一生南征北戰,屢出奇謀,他心懷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他去世也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

在這樣一位耀眼的明星面前,法正這個名字必然會被歷史所淹沒。諸葛亮與法正就是蜀國的左膀右臂,若論地位,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負責後勤和外交,軍事方面的謀略主要依靠法正和龐統。相當於一個外勤,一個內政,在地位與作用上是不分上下。


逆風解語


如果按正史來看,法正活著的時候和諸葛亮相比,他們在蜀漢的地位真的是不相上下,或許法正還要稍稍高於諸葛亮。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小法儀鎮)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名士法真之孫。

  原為劉璋部下,劉備圍成都時勸說劉璋投降,而後又與劉備進取漢中,獻計將曹操大將夏侯淵斬首。法正善奇謀,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次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比諸葛亮大五歲,據《先主傳》記載: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陳壽的《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第七》也寫到:法正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然不以德素稱也。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儔儷邪?陳壽也將他比作魏國的程昱和郭嘉。

  等到法正死後,蜀、吳因關羽之死而爆發的彝陵大戰,蜀軍大敗。諸葛亮感嘆道:“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可見,法正在軍事上要比諸葛亮更厲害,諸葛亮則更加側重於內政。


博超講堂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任尚書令,相當於劉備的秘書長;從二人正式的職務來看,諸葛亮的職務是軍事將軍,而法正是護軍將軍,二人不差上下,從實際作用上來看,法正和諸葛亮分工不太一樣,諸葛亮主要負責留守成都,法正主要是跟隨劉備在身邊出謀劃策,在這一階段,誰是劉備身邊的二把手,這個問題比較模糊,不太容易做出這個結論。





柴創6


法正地位比諸葛亮高

《三國志》記錄,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時法正和諸葛亮的官職分別是:

法正官職是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官職是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劉備入蜀後,冊封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諸葛亮在荊州時官職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入蜀後官職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左將軍是劉備稱漢中王前的官職。

劉備稱漢中王時,法正從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升遷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依然是軍師將軍,勸諫劉備稱帝時諸葛亮依然是軍師將軍;劉備稱帝即位後,諸葛亮官職才上升為丞相。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時期,是尚書令,僅僅比丞相低一級,地位比軍師將軍諸葛亮高太多。

就功績而言,劉備時期諸葛亮基本上都是治理為主,並無太多功績。隆中對只是對未來的一種規劃,但沒有考慮到曹操和孫權的行動;孫劉聯盟,是諸葛亮和魯肅二人的不謀而合,更有孫權、劉備、周瑜等人的合力。

諸葛亮在劉備時期最大的功績是為劉備提供穩定的後勤供應:入蜀時治理荊州;攻打漢中,治理巴蜀;攻打夷陵,治理蜀漢。

相比之下,法正不僅有謀略,還有真實戰功:

1、和張松謀取幫助劉備奪取劉璋的益州;

2、說服劉備重用許靖;

3、建議劉備奪取漢中,確保巴蜀安全;

4、定軍山之戰,完全是法正謀略之功,逼迫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

法正擅長陰謀 諸葛亮擅長陽謀

這是諸葛亮和法正最大的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在得到諸葛亮後,從來不帶諸葛亮作戰的原因——諸葛亮適合做光明正大的內政治理,但不適合作為行軍作戰的以爾虞我詐的角色。

劉備的智囊基本就是兩個,前有龐統,後有法正。

法正擅長縱橫陰謀,這點諸葛亮自己都佩服。以至於夷陵之戰劉備戰敗時,諸葛亮就慨嘆法正死太早,導致蜀漢遭此失敗。

從諸葛亮對法正的遺憾慨嘆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於劉備在夷陵之戰遇到的困局也無能為力,想不到解決辦法,否則諸葛亮早就向劉備提出了。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受《三國演義》影響,法正名氣沒那麼大,好像跟諸葛亮不在一個級別,實際上並非如此。諸葛亮、法正是蜀漢重臣,在劉備開創基業的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法正和諸葛亮,誰在蜀漢的地位更高呢?我們來比較一下。

1,職位的比較。

劉備自封漢中王,蜀漢進入全盛時期,對臣下進行封賞,法正的官職是尚書令、護軍將軍,諸葛亮的官職是軍師將軍。尚書令是對君主負責執行政令的首腦,因劉備不是皇帝還沒有設置三公,所以法正的尚書令有三公的職能。而軍師將軍呢,是劉備自創的官職,怎麼看也沒有尚書令大氣,但在漢中封王之前,這個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左將軍劉備府裡的事情不就是蜀漢國家的事情嗎!特殊時期,有時候府的秘書比國的領導還重要,劉備稱帝后直接封軍師將軍諸葛亮為丞相,可惜啊,法正沒活到那個時候。


2,領導的信任。

法正輔佐劉備攻下成都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此時,諸葛亮已經來了七年,經歷過當陽之敗、赤壁之戰。劉備去收益州,留諸葛亮和關羽看家。劉備攻打漢中,又留諸葛亮看家,劉備對諸葛亮非常信任。然而正是有了法正的幫助,劉備才能佔領益州、攻下漢中,法正去世,“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雖然兩個人的才能不同,可劉備對法正更多的是惋惜。

3,做出的成績。

“法正著見成敗,有奇劃謀算。”正是由於法正的謀劃,劉備順利的佔領益州併成功做上了夢寐以求的漢中王。而諸葛亮在益州、漢中行動中看起來並沒有什麼作為,實則不然,“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打仗打的不是奇謀妙計,所以蕭何才是漢初首功,新一代的漢中王劉備當然知道其中的道理。

4,掌握的資源。

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在那個時段,荊州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基石,從諸葛亮和馬良的關係可以看出,荊州士族支持諸葛亮的態度非常明確。法正原是東州集團的人,但並不得志,只是和當地人張松達成了協議,才在劉備這裡嶄露頭角,得勢後竟然有人反應他挾私報復,劉備想用他拉攏益州集團的可能性不大。

通過以上幾點比較,還是回到陳壽的評價,“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兩個人對蜀漢的作用都很大,但還是諸葛亮排在前邊。


潮白評論


劉備的一生中,封侯的第一人是龐統,第二人是法正。諸葛亮、龐統我們並不陌生,法正到底是何人物,能讓劉備這麼對待他,把他放在這麼高的地位?

法正,字孝直,扶風郡郿縣人。原來在劉璋手下當差,一直得不到重用,很長時間裡,心情鬱悶無法排解。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璋派法正出使劉備處,讓法正攀上劉備這個當時還不算太大的樹。

公元211年,劉璋派遣法正再次出使劉備,迎接劉備入蜀救援。此時,法正暗地裡向劉備獻策說:“我主劉璋闇弱,而將軍是天下雄主,如果以張松作為內應,將軍取下益州,以此來成就霸業,豈不甚好。”劉備早有取益州之意,果斷聽從法正的謀略,引兵入川。由此,法正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也變得重要起來。

在進攻劉璋時,法正不僅寫信勸降,還在劉璋投降後,勸諫劉備禮賢下士,善待曾企圖背叛劉璋的蜀郡太守許靖,這些建議都給劉備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讓劉備對法正另眼相看。取下西川后,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自此,法正成為劉備的主要謀臣,地位可想而知。

法正死於公元220年,享年45歲,其短暫的一生中,最為耀眼的功勞,當屬獻計助劉奪取漢中,“上,可以討伐國賊,尊崇漢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開拓國境;下,可以固守要害。”此戰歷時兩年多,期間法正多出奇謀,並計殺夏侯淵,公元219年夏,曹操退兵,劉備遂佔據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任命法正為(漢中王)尚書令、護軍將軍。劉備創業了幾十年,終於等到了輝煌的時刻,而法正是功不可沒的。

可惜天不假年,法正才45歲就去世了,《三國志》記載: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法正之死令劉備十分感傷,隨後追諡他為翼侯,賜其子法邈爵為關內侯。說來也巧,法正死後,劉備集團屢屢失敗,荊州丟失,夷陵大敗等,劉備蒸蒸日上的事業也被漸漸偃旗息鼓了。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先主傳》雲: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足兵足食;法正則隨軍征討,出謀劃策。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文治武功,各有不同。千百年來,諸葛孔明因三顧茅廬出仕,累有功績,221年諸葛亮被任命為蜀漢丞相,主持朝政,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在蜀漢之中,誰的地位更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諸葛封神已是流傳千年。


今人看古月


諸葛亮和法正都是劉備倚重的人物,劉備用諸葛的忠義丶智慧和社會人脈,是為匡扶漢室丶為劉氏天下的股肱大臣。法正是劉備為行軍打仗的主要謀士。

三顧茅廬丶白帝託孤,就說明了劉備對諸葛寄予了巨大希望。他欣賞諸葛全面之才,是作為宰輔,無人可以替代。

劉備對法正就如同趙雲丶馬超丶黃忠丶魏延那樣,作為主要骨幹,而謀士不多,更加珍惜。

事實上,劉備沒有看錯,諸葛輔弼兩代君主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五丈原病逝,蜀國舉國哀悼。至今,諸葛祠堂是成都一大景點,數千年受到 百姓的頂禮膜拜。


夏雨風


這不用分析一堆有用沒用的,直接看《諸葛亮傳》、《法正傳》加《先主傳》就行了。

先看法正: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再看諸葛亮: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先說倆人權力,成都歸於蜀郡,法正相當於首都長官,跟開封府尹差不多,權力不過“都畿”。

諸葛亮代管左將軍府,劉備統治益州的合法性就是他左將軍的職位,這個左將軍府就是劉備的霸府,跟曹操的丞相府一樣的性質,就是小朝廷!

“署左將軍府事”就是管理益州這個小朝廷,你說哪個權力大,地位高?

法正武職是揚武將軍,不過一雜號將軍。諸葛亮的軍師將軍也是一雜號將軍,但是我們不能以東漢的編制看。

我們看一下糜竺的官職: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

糜竺的地位比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地位還高,若諸葛亮比關張等人地位低,也不會單獨跟諸葛亮比了。

從這裡來看,法正的地位比諸葛亮差多了!


臥牛說歷史


法正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任尚書令,相當於劉備的秘書長;從二人正式的職務來看,諸葛亮的職務是軍事將軍,而法正是護軍將軍,二人不差上下,從實際作用上來看,法正和諸葛亮分工不太一樣,諸葛亮主要負責留守成都,法正主要是跟隨劉備在身邊出謀劃策,在這一階段,誰是劉備身邊的二把手,這個問題比較模糊,不太容易做出這個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