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的一些名人在逝去之後都會有一個諡號,一般來說,皇公貴族都會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諡號。這些所謂的諡號其實也是有高低貴賤之分,在這些諡號之中最受人歡迎的應該就是文忠和文正這兩個了。當然文忠和文忠這兩個諡號是古代的皇帝給大臣封的,這兩個諡號是一種對古代的朝廷官員的褒揚,古代的諡號其實是用來概括他們生前的道德品行和事業方面成就的詞語,而且諡號也不是隨隨便便拿過來幾個字就可以用的,一般情況來講,選擇一個人的死後的諡號都是根據一定的規則來進行選擇,相比於其他的詞語諡號顯然更能夠明顯地表現出一個人的善惡。那麼這兩個備受人們歡迎的諡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這兩個詞語能夠得到古代朝廷大臣的喜愛呢?

古代諡號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諡號是古時候帝王以及王公大臣們死後得到的一種榮譽稱號,一般情況下諡號都是朝廷根據這些人生前所作所為給予的一種稱號,諡號不一定全都是好的,有些人的諡號並不美好。根據《諡號“文正”在明清》一文可知:“諡號得來根據是諡法,諡法是議立諡號需要遵循的規範和細則。具體而言,諡號用字是在諡法規定的用字及其釋義範圍內,結合死者生前的品行和業績,選擇具有特定含義的字或固定的詞語,以表達對死者的褒揚、貶斥或哀矜,並作為評定諡號的依據。“諡者, 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所以古代的士大夫都很重視這個諡號,對其一生做的一個概括的評價。”

也就是說,古代王公貴族死去之後所選擇的諡號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根據諡法來進行選擇和確立,根據諡法所規定的用字以及解釋的範圍以及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行和事業功績來選定諡號是古代諡號選擇的普遍標準,這些諡號表達的不一定是對死者的褒揚,有可能表現的是對他的貶斥或者是哀思。但不論這個時候究竟是表達的對於死者的褒揚還是貶斥,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古時候的人對於死去之後的名聲非常在意,所以對於諡號的選擇也是十分慎重的,這是一個人一生的代名詞。

古代的諡號:文正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據說諡號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到了唐朝之後的朝代裡才開始流行起來,文正這個諡號在明清兩代的時候最受重視,尤其是明清時代的文人,對於這個諡號非常看重,很多人活著的時候就想要用這個詞語作為自己死後的諡號,這個文正可以說是許多文人夢寐以求的諡號了。這個諡號之所以這麼受重視的原因,應該是明清人對於這個詞語的看重。根據統計,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裡的大臣諡號為文正的大約只有12位,其中明朝有四位,清朝有八位,要知道明清兩代的大臣數量極其的多,而就在這些數量龐大的人群中,只有僅僅12位得到了文正的諡號,這個現象足可以看出文正這個諡號在古代的稀有性和珍貴度。清朝晚期的李鴻章諡號都只是比文正低一級的文忠,足以看出文正這個時候究竟有多麼難得。根據《諡號“文正”在明清》一文可以理解到:“明朝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方孝孺、李東陽、謝遷、倪元璐。清朝二百多年來,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有湯斌、劉統勳、朱跬、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八個人。“生晉太傅,死諡文正”是明清之際,千百萬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標。在有清一代,清代的諡號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之,下面還有“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類。”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方孝孺作為建文帝的師傅,一生都在為明朝事業奮鬥,按照身份地位以及成就來說,方孝孺完全能夠配得上文正這個諡號,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位為國家奉獻幾十年的人,卻在臨死的時候還在為自己的諡號擔憂。雖然這是因為他在燕王朱棣登位的時候沒有為他草擬詔書才產生的憂慮,方孝孺的這種焦慮卻足以說明了文正這個諡號在明朝時期究竟多麼受重視。這是明清時期,就連宋朝和元朝對於文政這個諡號也是非常吝嗇的,文正這個諡號在歷朝歷代出現的次數都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甚至有人說諡之至美,文正也!古代士大夫的夢想應該都是生前能夠官拜,在想死後能夠以文正作為諡號,古人對於自己死後的名聲非常看重,這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死後依舊能夠存在世上看到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同樣這也是文正這個諡號之所以如此受人歡迎的原因,一些得到文正諡號的文人在死去之後都會得到後是許多讀書人的敬仰,對於他們來說這些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文人不僅僅風骨極佳,而且文采事業等方面的成就都無人比擬。

根據《百度百科——文正》描述:“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正:內外賓服曰正;大慮克就曰正;內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內外無懷曰正;……萬幾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無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最早文字作諡號是可以單獨存在的,比如在東晉時期,有許多文人是以文這個單字為諡號的,那個時候文字並不需要有其它的字來配合它。文正這個諡號幾乎概括了古時候所有文武百官最想要的榮譽,根據百度百科的介紹,我們可以瞭解到文代表的是文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而正總是代表了一個人品行的最高境界,文正這個諡號的出現代表了這個文人一生所有的成就和功績都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還會有可能得到後世之人的敬仰和崇拜。正常情況下文正這個諡號必須由朝廷認證之後才能夠使用,而朝廷的認證最終要經過皇帝的統一,也就是說皇帝對這個人的印象已經決定了這個人能不能配得起文正這個諡號。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諡號:文忠

文忠作為古代的一種諡號,它的地位僅次於文正,這是古時候的人們對它的一種認知。根據《百度百科——文忠》瞭解到:“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文忠這個諡號裡邊的文字的解釋和文正裡邊文字的解釋是一樣的,忠字對於古代的人來說,代表的是忠君愛國的意思,這算是品行的一種,但又不包括所有的品行,所以相對來說文忠的等級低於文正,起碼在清代的諡號之中,文忠是被認為是次於文正的諡號,如若有的選擇的話,清朝時期的大臣們應該都想要文正作為自己死後的諡號而不是文忠。

《百度百科——文忠》中,是這樣介紹忠這個字的:“忠:危身奉上曰忠;慮國忘家曰忠;讓賢盡誠曰忠;危身利國曰忠;安居不念曰忠;臨患不反曰忠;盛衰純固曰忠;廉方公正曰忠;事君盡節曰忠;推賢盡誠曰忠;中能應外曰忠;殺身報國曰忠;世篤勤勞曰忠;善則推君曰忠;死衛社稷曰忠;以德復君曰忠;以孝事君曰忠;安不擇事曰忠;教人以善曰忠;中能慮外曰忠;廣方公正曰忠;肫誠翊贊曰忠。”

相比於文正來說,文忠才是許多大臣能夠有可能得到的一個諡號,一般情況下,只要是在自己的一生當中對朝廷做出過一定的成就,並且沒有太大的汙點存在的話,那麼這個大臣在死後都會得到文忠這樣的諡號,而文正與文忠這個諡號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文忠這個諡號需要皇帝特批才能夠得到,這算是古代官方發佈的一個認證,代表的往往是百姓以及官家對這個人的最高榮耀,而文忠這個稱號則像是許多大臣給這個官員的一個定位。在古代社會一般情況下,只要這個官員在活著的時候能夠在朝廷中得到較高的位置,那麼這個官員就可以在死後得到文忠這個諡號。

從方孝孺,細看古代諡號文正文忠是什麼意思

總結

對於古代封建社會的人們來說,由於文化以及社會發展的侷限性,他們普遍會比較在意自己身死後的事情,而能夠代表他們一生的諡號就是他們最看重的榮譽,文正和文忠這兩個諡號一般都用於朝廷官員,相比去普通百姓來說,這些能夠被後人所記載在冊的官員更在意自己的諡號。文正應該是古代朝廷官員的頂級諡號,同樣的在古代諡號之中,它屬於鳳毛麟角的存在,相比起文正來說,文忠出現的頻率更高一些,許多官至頂級的官員都能夠在死後得到文忠的諡號。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文忠》、《諡號“文正”在明清》、《百度百科——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