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淵之盟到底何為有用?又為何恥辱?

蓮姐925


提起北宋,很多觀眾腦中就浮現了兩個詞,“積貧、積弱”。這種誤解在很多人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要知道和疆域遼闊的唐朝最鼎盛時期7700萬的人口相比,北宋以相對較小的疆域容納了1億的人口。從耕地面積,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城市化比例,手工業水平等多種方面來看,宋朝絕對是整個歷史上領先的一個朝代。

關於“積弱”主要是因為北宋有兩個國力強勁的鄰居,分別是遼和西夏。這兩個國家和唐朝時的匈奴、突厥這種單一的遊牧民族不一樣,他們採取的是“二元制”的遊牧政權,那就是在遊牧的同時進行工作,他們既保證了傳統遊牧民族獨特的軍事優勢,又吸取了中原地區的農業特點,因此更為強勁,所以才能與北宋保持長期的軍事焦灼狀態。加上北宋建國前燕雲十六州已經被契丹佔領,喪失了養馬的好地方,所以北宋騎兵數量遠遠低於前朝。

很多觀眾朋友們在一些電視劇中可能會聽過“澶淵之盟”、“燕雲十六州”等詞彙,通過電視劇的渲染認為這是北宋屈辱的主要原因,但對此並不是很瞭解。“檀淵之盟”其實是北宋朝廷為了保全大局與遼國所簽訂的一項條約。但是,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條約說是整個宋朝歷史中最讓人感到羞恥的一項條約。

公元976年,宋太祖登上皇位,在登上皇帝之位的三年後,他開始組織軍隊消滅北方的殘餘勢力。很快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得到了統一。可惜之後的兩次“北伐”均已失敗告終,為了保證整個朝廷統治的穩定性,他將政治重點轉到了朝廷之中以及國家內部,開始實行“黃老政治”,百姓們因此得到了休養生息。

公元998年宋真宗趙恆繼位,延續了太宗末年的“黃老政治”。不過邊境卻並不像宋太宗當政時那樣太平,遼國不斷派士兵在我國邊境進行挑釁,掠奪財物,屠殺了很多百姓,為了維護邊境的太平安穩,我們所熟知的“楊家將”率領眾士兵前往邊境抵抗遼朝的入侵,不過,遼國乃是在草原上建立的一個國家,他們騎兵的運行速度極快,戰術極其靈活。在戰爭中,宋軍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

公元1004年,當時遼朝的皇帝遼聖宗及掌權者蕭太后率領二十萬士兵,大舉向南入侵我國邊境地區。對此宋真宗準備帶領宗族大臣遷都向南逃亡,不過在宰相的逼迫下,宋真宗被逼前往前線,此舉大大振奮了宋軍士兵的士氣,遼軍大敗,提出與宋朝和談,當時丞相等大臣皆反對和談,可本就無心戰爭的宋真宗一聽這個消息立馬就無心抵同意議和。

之後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兩國結為兄弟之國,雖然宋朝贏得了戰爭,但是每年需要送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兩,兩國以白河溝為界,雙方互不干擾。

一、澶淵之盟”簽訂的主要背景

遼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要從宋太宗發動”高粱河戰役”開始,到宋真宗時,遼宋之間已經被迫戰爭了25年了,每次戰爭雙方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此次蕭太后與遼聖宗所御駕親征的戰爭被稱為“景德之役”,遼、宋兩位皇帝直接對峙的戰爭是“澶州之戰”。

遼軍雖然勇猛,但是攻破城池的能力卻並不是很強,他們一開始將兵力囤積於瀛洲城下,但是並沒有去和“天雄軍”硬碰硬,之後又繞開了定州重兵,等到他推到澶州時,已經屬於強弩之末了,所以面對宋真宗的十萬大軍,他必然是無法再向前攻破的。

戰爭在此時陷入了焦灼,遼軍數量較多,但是宋軍佔領著地理優勢,雙方都沒有辦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並且定州王超所帶領的10萬大軍並未前來支援,這對於遼,來說彷彿是一隻上了弓的箭遲遲未發,所以他極其害怕,在攻克澶州時,造成腹背受敵的情況,因此不敢全力攻克澶州。加上此時遼軍中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大將蕭撻凜在戰爭中意外戰死。遼聖宗的心中必然是十分惶恐的

而此時的宋真宗其實也有“難題”,那就是久久攻不下遼軍的時候,王超也在此時不聽他的指揮了,所以王超並沒有對遼軍的牽制作用。並且此時宋真宗也不知道遼軍的主將蕭撻凜意外戰死了,所以他也是極其心虛的。

因此在這場戰爭前,雙方君主都不是很瞭解對方的真正實力,並且都認為對方的實力要強過自己,所以他們其實是非常迫切停戰的,澶州的談判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召開的。

二、“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

這場談判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關南十縣”的歸屬問題,“關南十縣”是後周柴榮在北伐時所搶回來的“燕雲十六州”的部分領土。在進行談判時遼國認為這屬於他們原本的領土,應該回到他們的國境線,而宋認為這是我國繼承後周的“遺產”。

此時遼國的主要目的是“訛錢了事”,有尊嚴的停戰,這樣才能回國向百姓交代,而宋真宗則想的是保留關南,“給錢了事”,因為當時宋朝國庫還是比較豐厚的,因此宋真宗的底線是一百萬兩白銀,在宰相寇準的壓力下,100萬漸漸地被壓到了30萬,這些歲幣並且不是以賠款的名義,而是以“關南十縣”的賦稅。簡單來說就是“關南十縣”的“管理權”屬於宋國而“經營權”則屬於遼國。

三、澶淵之盟簽訂帶來的影響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條合約的簽訂的確保證了遼、宋兩國將近百年以來的和平。這個價值絕對超過了一年三十萬兩歲幣,並且要知道當時宋遼戰爭期間,北宋花在軍事方面的費用一年就達到了3000萬兩,而30萬的歲幣還不足軍事費用的1%。

在條約的最後一項,兩國互市貿易。當時宋朝的經濟水平處於世界的巔峰狀態,在和平通商的情況下,從經濟狀況上來說,宋朝的農耕文明是必然將遼國的騎兵充分碾壓的,因此在貿易方面來說,宋朝所獲得的貿易順差也基本將這每年三十萬兩的歲幣給賺了回來的。

從消極的方面來說“澶淵之盟”打開了宋朝賠款的先例,給當時的朝政以及民眾增加了很大負擔。其他的遊牧民族看到遼國在北宋戰爭中所獲得的好處之後,更加覬覦北宋的領土,這也導致了之後戰爭的爆發。

並且簽訂條約所帶來的百年和平一定程度上使宋真宗、宋仁宗以及宋英宗三代,忘卻戰爭荒廢練兵,並且這種情況還導致了整個朝廷中,武將受到排解,文臣掌握了朝廷的大部分權利,也導致了河北軍以及京師軍戰鬥力大大下降。為之後戰爭的失敗奠定了基礎。

總結:

“澶淵之盟”是遼宋兩國在合適的歷史時期所簽訂的一份對雙方都有利的合約。在那種情況下,雙方難分勝負,和談是唯一的選擇。這份合約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遼國已經確認了“燕雲十六州”屬於宋國。

宋朝也得到了遼國不在南侵的保證。但是這些賠償確實與宋國之後幾場戰爭的失敗存在一定的聯繫,因此,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恥辱。不過我們應該用客觀的歷史眼光去看待這一條約,不應過分誇大,也不應蓄意淡化。


舊時樓臺月


澶淵之盟最大的作用就是結束了宋朝和遼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狀態,為雙方帶來長達120年的和平。從宋朝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好處:

一、不打仗就不要死人了,契丹人也不再南下虜掠漢人,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可以安心發展生產,整個河北地區的社會和經濟得以慢慢恢復正常。

蘇頌在詩中寫到這種和平對生產帶來的好處說:“民獲耕桑利,時無斥堠勞。金繒比千櫓,未損一牛毛。”

韓維則指出:“真宗自澶淵之役卻狄之後,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這說明“澶淵之盟”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復甦。

二、可以節省大量的軍費開支,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兩國交戰,宋朝一年的軍費高達三千萬兩銀子。而按照“澶淵之盟”的約定,宋朝交納給遼國的歲幣為30萬兩,僅為戰爭成本的百分之一,難怪宋真宗聽說後大喜過望,重重賞賜談和的使者。

三、促進了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澶淵之盟”簽訂後,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肅軍、廣信軍等地設置榷場,與遼國進行貿易交往。通過貿易,宋朝輸出香、藥、茶、糯、瓷器、漆器、繒帛、麻布、犀角、象牙、南珠、蘇木、銅、錫等商品;遼國輸出鹽、布、羊、馬、駝、北珠、玉器等。參與交易的漢人和契丹人都得到了實惠,兩國政府也大大增加了稅收。

《三朝北盟會編》說:“蓋祖宗時賜予之費,皆出於榷場所得之息,取之於虜,而復予以虜。”意思是,宋朝從兩國貿易中收取的稅收利潤,可以抵得每年交給遼國的歲幣費用,可見這種貿易往來的活躍和發達。

在中期遼代契丹的墓壁中,出現了飛天、青龍、白虎和牡丹等圖案,這說明契丹人開始接受漢族的文化。

金朝政治家耶律楚材說:“遼家遵漢制”,這裡的漢制包括禮儀制度和社會制度,說明漢族文化對契丹的滲透和影響。

據《遼史》記載,遼國還允許契丹人與漢人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通過這樣的交流、融合和相互影響,兩國人民之間的敵意也在慢慢消除。而遼國也從這種和平中得到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變得很珍惜這種關係。宋真宗死後,遼聖宗聞訊,“集蕃漢大臣,舉哀號慟”,說:“聞皇嗣尚少,恐未知通好始末,苟為臣下所間,奈何?”說明他也非常希望這種友好的關係能夠延續。

至於認為“澶淵之盟”為恥辱的,只是少數人的看法,並不代表整體。

“澶淵之盟”簽訂後,朝廷上下都歡欣鼓舞,宋真宗更是設宴慶祝,寫下“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的詩句,並“東封西祀,以告太平”。宋神宗時期的大臣張方平認為:“澶淵之克,遂與契丹盟,至今不識兵革,可謂盛德大業。”這種認識非常有代表性,成為一種普遍的共識。

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澶淵之盟”是一種恥辱,主要理由是,宋軍當時並沒有輸,反而稍微有利,卻在這種情況下與遼國簽訂不平等條約。

這種看法是很片面的,宋朝軍隊的戰鬥力遠不如遼國,在以往的作戰中,差不多隻有百分之十的勝率。雖然當時並沒有戰敗,但如果這種敵對的局面持續下去,最終的結果,顯然遼國取勝的機會大得多,到那時,損失肯定也會大得多。所以,“澶淵之盟”的時機其實是比較好的。

其次,“澶淵之盟”雖然是不平等條約,但是由於寇準等人的強硬和堅持,同時也由於遼國方面蕭太后等人急於求和,實際上宋朝的代價並不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總之,綜合來看,“澶淵之盟”帶來的好處顯然遠遠大於它的弊端,這已為後來的事實所證明。直到今天,我們對它的積極評價仍然佔主流。以它為恥辱的,主要還是過於拘泥於一時意氣,並不是一種理性、客觀的判斷。


讀史雜識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導語

我們先來看一下澶淵之盟的歷史背景。公元1005年1月28日,宋遼兩國在澶州停戰,正式訂立合約,互不侵犯,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合約之中規定:1,宋遼結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長為兄,遼聖宗為弟。2,宋朝每年給遼10萬兩白銀和20萬絹帛,此為“歲幣”。3,雙方舊疆維持不變,和平共處,不動兵戈。

澶淵之盟為何有用?

澶淵之盟帶來了宋遼近百年的和平發展。一百多年間,百姓安居樂業,免受戰亂之苦。穩定的社會環境也讓宋朝的經濟文化發展得十分繁榮。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設置了榷場,開放交易。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國。北宋政府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民間的交易也很發達。遼宋貿易促進了契丹族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增進了兩族人民的友誼。

澶淵之盟為何恥辱?

這個合約是在宋軍取得勝利的情況下籤訂的,而合約裡的內容卻是宋朝給遼國繳納“歲幣”,一個戰勝國給戰敗國好處,宋朝的面子當然掛不住,實在有點恥辱。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其次,從澶淵之盟後,宋朝總想著花錢換取和平,後面的慶曆和議、海上之盟、紹興協議等等,無不是花錢購買和平。宋朝的皇帝只記得和談的好處了,卻忘了“天下雖平,忘戰必危”,這也就是為什麼,兩宋時期,宋朝的軍隊屢戰屢敗。

結語

澶淵之盟,給北宋和遼國帶來了百年的和平,卻也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根,自此以後的北宋遇事只會想著用錢換取和平,毫無鬥爭之心,只能被動走向覆滅的結局。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大家好,我是調侃君。歷史問題我來答。

背景

公元1004年,遼大舉南侵。北宋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沒有主意,朝中大臣建議遷都,(有趣的是,趙匡胤早就覺得開封無險可守,根本不適合做都城,當時大臣們怕損害自己利益都阻止遷都,現在剛開戰,為了活命又都想遷都)

只有宰相力主迎戰,並與宋真宗帶兵出征。雙方在澶州幾度交鋒,互有勝負。這時候主和派的大臣們又開始活動了,最後宋與遼簽訂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協議內容

  1. 宋遼以兄弟相稱。
  2. 兩國以白溝河為界,雙方撤兵。
  3. 宋每年給遼提供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4. 互市貿易。

後來還把後周打下的十餘個縣也送給遼國了。

與此同時,宋朝還和西夏簽訂了協議,每年給西夏絹13萬匹,白銀5萬和茶葉兩萬斤。

影響

能戰方能言和。

結束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亂,使得人民休養生息,人口增長速度快。長期的安定使得經濟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促進了宋與遼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的融合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但澶淵之盟後,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政府的財政負擔進一步的加重。軍隊只剩下陝西軍可用,一群武將被排擠,文臣掌控了軍權。

同時百餘年沒有戰事也導致了宋與遼的軍事力量鬆弛,導致了後金的崛起。

使宋朝君臣從此“羞言武備,奢談太平”,以屈己講和為最高目的,與金國議和時甚至不惜喪失國格和民族尊嚴,這是後人必須警惕的。


古人云:能戰方能言和。戰爭與和平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沒有寇準的力排眾議,沒有將士們的浴血沙場,和平不可能這麼快到來。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歷史事實證明,既不窮兵黷武,又注重加強國防,增強國力,這才是強國之道。

澶淵之盟後,楊延昭又駐守邊疆十餘年,維護著邊境的和平與安定,最後馬革裹屍。

歷史創造英雄,後人用傳說緬懷英雄,那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


調侃歷史


您好,我是歷史愛好者【大鵬帶你看古建】,很高興為您解答

很多人說:澶淵之盟是個萬花筒,是個多稜鏡,每一個解讀完這個歷史故事的人,都會對這個事件產生自己不同的看法。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一起解讀一下,澶淵之盟到底是宋朝一個恥辱的標誌還是宋朝中興的起點?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恥辱的標誌,那也是有事實依據的。

1、在華夏五千年文明進程中,中原王朝相對於少數民族政權來說,本身他就具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性。然而,簽訂澶淵之盟的時候,遼國大軍已經殺到河南澶州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首都就在河南開封了,相當於已經接近一個王朝的心臟部位,局勢相對於宋朝來說已經是極度危險了。

2、遼國軍馬雖然已經打到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但是,宋朝在澶州與遼國的決戰時,宋朝取得了勝利。取得勝利後簽訂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卻要向遼國提供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犒軍費。

3、趙恆簽訂的澶淵之盟給宋朝開了個壞頭,賠款的危害僅次於割地,開了這個頭以後,子孫後代有樣學樣,到時候賠款的數額也會成倍的上漲,甚至出現割地的情況也說不定。

說澶淵之盟是宋朝中興的起點,那也不是空穴來風。

1、每年花30萬兩給契丹,看上去挺心疼的,但是,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這個買賣還是非常值得一做的。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宋遼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你要知道,當時宋朝在北方戰線上,和遼國進行一場中等級別的戰爭,就要投入白銀大概三千萬兩以上。

2、宋朝在歷史上給人的印象就是經濟富有,政治清明,商業繁榮的景象,那這個景象後面一定存在一個盛世的局面,這個盛世的局面就出現在宋真宗趙恆時期,他開創了“鹹平之治”的盛世場景。雖然他接手的時候,他的父親留給他的是一個內憂外患,千瘡百孔的破敗局面,但是在他的領導下,宋朝的制度清明,經濟復甦,人文璀璨,國力猛增。

3、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北宋和遼國邊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為兩國經濟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兩國在邊境開放貿易,加強物資流通和人文溝通,通過商業的頻繁交流與合作來降低戰爭的可能性。

澶淵之盟簽訂以後,我自己認為從短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因為和平的局面更利於經濟的發展和民族的交流;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弊大於利,長期的和平局面,讓彼此雙方都忽視了最為重要的國防建設的軍隊建設,導致最後兩個朝代都被迅速崛起的金國所滅。


大鵬帶你看古建


澶淵之盟是宋朝在戰場形勢有利於自己情況簽訂的一個投降條約,宋朝以忍讓換苟活,最終導致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條約簽訂的結果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來被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

我們看看澶淵之盟內容:

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文史紅塵


導語

花錢消災,這是宋真宗皇帝對澶淵之盟的本意與總結。對此,他很有成就感。澶淵之盟的恥辱就在皇帝不為之感到恥辱;其有用之處在於為北宋換來了一段和平的發展之機。

1.澶淵之盟之北宋王朝

  • 簽訂盟約的宋真宗生來好像就是來求“求和”的。內部,對大臣之間求和;外部,對契丹、西夏求和。這應該是跟他的皇位的得來有關係,畢竟是太宗猶豫了好多年在臨死才給了他皇太子的名分。
  • 毫無霸氣的皇上有用了幾位逃跑派的大臣:遼軍鐵騎襲來,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真宗逃往金陵(南京),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真宗避難成都。
  • 唯一主戰派大臣寇準,終歸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在真宗“生靈重困,姑聽其和”的主見下同意議和。

澶淵之盟之遼蕭太后

可以說澶淵之盟的主導者與最大得利者就是這位大名鼎鼎的遼太后—蕭燕燕

  • 蕭燕燕乃是遼景宗的皇后,景宗之前乃是大遼的中衰時代,幾十年的皇族鬥爭,加上宋太祖、宋太宗時代北宋的強硬,使得大遼的發展極其緩慢。到了遼景宗,對內大力改革:任用漢臣、健全法制、團結皇族;對外不主動南侵才為大遼贏得了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時機。
  • 以皇太后身份攝政的蕭太后從景宗那裡學來了怎麼經營國家:籠絡大臣,親自審判刑獄之事,大膽選用漢臣。特別是韓德讓這一歷史名臣。
  • 攝政的蕭太后和兒子遼聖宗對大遼的苦心經營換來了大遼的聖宗之治。

《遼史》:“聖宗以來,內修政治,外拓疆域。既而申固鄰好,四境乂安。維持二百餘年之基,有自來矣!”

澶淵之盟這個盟約或者說這場戰役

雖然說大遼有了聖宗之治,然而這和地大物博,歷經太祖、太宗勵精圖治的大宋在國家實力上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 公元1004年,這一年遼對宋的諸多戰役是負多勝少的,死傷無數,遭到重創。
  • 還是說女中豪傑蕭太后憑藉著出色的領導能力和軍事才能,做出驚人的決策,採取迂迴戰術,直趨開封,威逼北宋。
  • 所以才有了澶州之戰。有了真宗的御駕親征,北宋大軍士氣高漲,實力稍高一籌的宋軍,在澶州取得了節節勝利。
  • 又是蕭太后,在關鍵的節點,利用心理戰術,收買宋朝降將攻擊真宗那脆弱的、恐遼的神經,實現了對大遼來說雖敗猶勝的澶淵之盟。

總結

如果說把澶淵之盟放到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是好大於壞的,因為戰爭對人類的發展是阻礙的,和平條約對人類發展是促進的。

澶淵之盟結束了中原政權無少數民族政權近百年的戰爭狀態,換來了和平的發展環境。

那麼,所謂的恥辱,也只能說是提醒人們:落後就要捱打!生存競爭之中哪有所謂的公平!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澶淵之盟雖然被美化成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和交流,但說到底,這個盟約對宋國來說是有些屈辱的。宋朝以“歲幣”的形式,買來了和平,而並不是雙方在對等的條件下展開貿易和交流。

澶淵之盟的背景

早在五代時期,後漢、後周就和遼國互相遣使往來。等到柴榮開始攻打遼國時,雙方往來中斷。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因為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對遼方採取了守勢。而遼國此時在燕京鎮守的大將蕭思溫,不是將帥之才,沒有謀劃南侵的行為。

在宋太祖時期,雙方基本保持了不戰不和、亦戰亦和的狀態,雙方都保持了剋制。不過這種狀況到了宋太宗時期,有了顯著變化。宋太祖趙匡胤把南方割據勢力基本掃平,就剩下北漢和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回,但卻突然之間暴斃。

即位的宋太宗,想建立超越哥哥的功業,開始親征北漢。宋太宗順利滅掉北漢後,一時間信心大增,決定乘機攻取遼國燕京,收復燕雲地區。只是經過了高梁河戰役後,宋軍大敗。此後,遼景宗為了報復北宋,在高梁河之戰結束不到兩月的時間,便開始大舉南侵。等到遼景宗駕崩後,年幼的遼聖宗即位,其母蕭太后攝政。

因為遼國新君幼小,遼軍採取了守勢,但卻被宋軍理解為視為軟弱。再加上宋太宗不甘心高梁河之戰的失敗,宋太宗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只是可惜,最終的結果仍舊以北宋的失敗而告終。為了報復,蕭太后、遼聖宗決定南侵。

自此之後,北宋基本採取了守勢,再也沒有信心發動大的軍事行動。公元988年,遼軍南侵受挫後,遼大將耶律休哥鎮守燕京。耶律休哥深知,宋軍並非不堪一擊,因此他進行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宋、遼之間難得地保持了十幾年的和平時光。

但這種局面,等到宋太宗駕崩,宋真宗即位時被打破。宋真宗鹹平元年(998年)以後,遼國南侵又進入一個高峰期。999年,遼聖宗下詔攻宋。在這個過程中,北宋軍民英勇反擊,遼軍或失利、或不克,遼軍準備撤退時,宋真宗決定親征。該年12月,宋真宗到達澶州,守軍大受鼓舞,多次打敗了遼軍的進攻。

蕭太后眼見無法取勝,便退向燕京。此戰中,遼軍並未佔到便宜,而宋軍對北方的防務做出了調整,以防遼軍再次南侵。

澶淵之盟的經過

此後,雖然宋、遼之間偶有碰撞,但烈度都不是很大,形勢相對平靜。雙方甚至還復設榷場,展開宋遼之間的貿易。時間到了1004年,宋、遼之間戰爭氣氛又逐漸濃厚。為了防患未然,宋軍對北部邊防將領做了調整,朝廷中樞也做了相應安排,寇準與畢士安升任宰相。

9月,遼軍南侵,而宋朝內部,對於宋真宗是否應該御駕親征展開了激烈討論。寇準力請真宗早日到達澶州,而副相王欽若,卻建議宋真宗逃往金陵(今南京),樞密副使陳堯叟請真宗逃亡成都。他們二人的意思,便是要宋真宗偏安一隅。

幸好在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最終堅定了親自北征的意見。其實,早先被遼軍俘虜的王繼忠,是宋真宗原先的心腹。在宋真宗決定北征之前,遼國議和的意思已經通過王繼忠轉達給宋真宗。內心對遼國恐懼的宋真宗,自然是千肯萬肯。只是擔心遼國使詐,宋真宗在派出曹利用前去議和後,又同時親自北上。與此同時,王欽若被罷副相。

為了保衛宋真宗的安全,此前下詔讓全面負責黃河以北防務的王超前來澶州。只是王朝既怯戰也不敢移軍南來。見此情況,宋真宗的意志又發生動搖,有人又提出逃往金陵的提議。只是在寇準講明,此時逃跑,很可能在沒到達金陵之前,就會被被遼軍追上。無奈之下,宋真宗繼續北上,最終到達澶州。

宋真宗的到來,使得澶州守軍受到極大鼓舞。而巧合的是,越過許多城池沒有攻打下的蕭撻凜,恰巧被宋軍的弩箭射中,當晚便死於軍營之中。因為蕭撻凜是蕭太后族兄,他的死亡給蕭太后以極大精神打擊,也間接促進了澶淵之盟的簽訂。

宋、遼在澶州城外擺開決戰的架勢,但和議活動卻也在同時進行。因為澶州是開封北面最後一道屏障,宋軍已經退無可退,所以宋軍的口氣還是比較硬的。

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

蕭太后和遼聖宗權衡利弊之後,最終同意了議和。最終,達成了宋朝每年給遼銀10萬兩、絹20萬匹,遼國皇帝“願兄事南朝”。歷經將近4個月的澶淵之戰結束,宋、遼達成的協議,史稱“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意義

澶淵之盟簽訂後,從宋真宗到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雙方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事對抗。這種和平局面,對於保障各自百姓安寧,加強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社會發展,都是有其積極作用的。

但為什麼又說這個協議是屈辱的呢?因為宋朝在佔據極大優勢的前提下,比如在瀛洲之戰中打死遼軍3萬,打傷者更多。攻打宋國的提議者、遼國先鋒大將蕭撻凜,更是中箭身亡。雖然宋軍處於守勢,遼軍處於主動進攻的地位,但遼國的進攻不斷受挫,且損兵折將。

如果宋朝最高統治者,不是採取妥協退讓的政策,而是在澶州城與遼軍決一死戰,最後的勝負也未可知。說不定還能順勢收回燕雲十六州,則宋朝北部的邊防便能徹底鞏固。只是宋軍在佔據優勢的情況下,內心怯戰的宋真宗,竟然親自促成了澶淵之盟。不惜每年以向遼進貢大量金錢和絹匹,來換取遼的退兵修好。而宋真宗只獲得了一個是遼聖宗“哥哥”的空名頭,顯然是北宋王朝無能的表現。

宋遼“澶淵之盟”的簽訂,結束了雙方將近26年的相互攻伐,自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中的功過,只能看後人不同的理解了。此後,主戰派的寇準被罷相,而主張逃跑的王欽若,卻又把持了朝政。感到心虛的宋真宗,此後轟轟烈烈地投入到“泰山封禪”以及大造道觀中去,藉此遮掩自己親手促成的恥辱。


歷史鉤沉


檀淵之盟”在歷史上是一個頗受爭議的盟約,有很多人認為是宋朝的一大奇恥大辱;而有人認為檀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爭,自此北境百年無兵事,有他深遠的積極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個“檀淵之盟”歷史背景,剖析一下他的歷史地位。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幽雲十六州”。“幽薊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地區,包括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太行山的西北,所處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幽雲以南,就是廣闊的平原地帶,失去燕雲十六洲這個北部屏障,直接導致中原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少數名族的鐵蹄下,對宋朝的衰變乃至滅亡有著重大影響。檀淵之盟締約後,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自此北宋北境邊患除矣。

其次,我們來說說納貢。盟約約定,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後世認為此乃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條款之一。那我們來看一下,締約之前北宋的鉅額戰爭開支。宋遼戰爭年間,北宋一年用於戰爭的費用為3000萬,歲幣的30萬不足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並且避免了重兵長期戍邊的過重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難以獲取的效果。何來喪權、何來負擔、何來辱國,簡直是書生之見而。

條約的最後一款,即為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這正是“檀淵之盟”畫龍點睛一筆,眾所周知,北宋的經濟文化是北方遊牧民族不能夠比擬的,北宋榷場交易的商品主要是絲綢、瓷器、茶葉等高附加值的產品,用於榷場互市的收益大大高於當時處於遊牧名族的遼國。從榷場收入的萬一去支付歲幣,這恰恰是大智慧的表現。

“斂天地之殺氣,招天地之和氣”,這裡筆者不得不佩服北宋統治者的大智慧。同時“檀淵之盟”也為宋遼換來了百年和平。試想北宋初年,強鄰環伺,北有大遼,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回鶻。除了大理國,其他每一個都是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不崇尚武力治國的“弱宋”能夠維持百年和平,“檀淵之盟”有他深遠的積極意義。


眾人皆酉星我獨酉卒


澶淵之盟是公元1005年1月北宋和遼國,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

盟約主要內容:

  1. 宋遼為兄弟之國。
  2.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3.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4.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澶淵之盟的作用

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此後宋遼邊境百餘年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
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術傳往遼。北宋朝廷用香料、犀角、象牙、茶葉、瓷器、漆器、稻米和絲織品等,交換遼的羊、馬、駱駝等牲畜。

宋真宗像

為什麼又稱為恥辱呢?

澶淵之盟是北宋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達成的結果。北宋作為戰勝者,卻又以金錢換取和平,每年輸金納絹以求遼國不再南侵。這是北宋的恥辱。

自從中原王朝失去燕雲十六州後,中原王朝就處於被動防禦的階段。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便沒有了北方的屏障。北宋和遼國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便是在此地進行。

景德元年(1004),遼蕭太后親率大軍深入宋境,一路攻城拔寨,攻至澶州(今濮陽)城下。澶州到北宋京城東京(今開封)已不遠。

宋真宗膽怯畏敵,想要遷都南逃。宰相寇準力請宋真宗趙恆親征。正好此時。宋軍在澶州前線以伏弩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遼軍士氣大落。宋真宗御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

寇準畫像

遼軍孤軍深入,補給困難,領軍統帥被殺,士氣低落。而宋軍則大軍聚集,士氣高漲,正是反攻的好機會。遼蕭太后因己方不利,提出和談,宋真宗答應了。於是便有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簽訂,帶給宋遼兩國邊境百餘年的和平。逐漸使兩國武備鬆弛,軍力下降。最終使女真崛起,遼國被迫西遷。北宋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