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1916年9月,英國人在索姆河戰場上投入了一種新式武器,這是一種由鋼鐵製造且攜帶重火力的“巨獸”,它的出現給戰場另一側的德軍官兵帶來了巨大的心理震撼,這便是日後的陸戰王者——坦克。

在英國坦克橫掃戰場之後,德國方面很快著手組建了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坦克的研發工作,這一部門被稱為“the Allgemeines Kriegsdepartement, 7. Abteilung, Verkehrswesen“,即總戰部交通運輸第七處,A7V坦克的名稱便來源於該部門名稱的縮寫。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A7V坦克的正面

為德國在一戰時期設計建造的第一款坦克,A7V由約瑟夫.沃爾默主持設計。坦克長7.34米,寬3米,車身最高處有3.3米。坦克正面安裝有30mm厚裝甲,兩側的裝甲厚度為20mm,頂部僅有10mm,但由於使用的是普通鋼板,所以僅能抵禦機槍和步槍的攻擊。按照標準,A7V坦克的車組乘員由18人組成,包含1名車長(通常是一名中尉)、1名駕駛員、2名機械員、12名步兵(6名機槍手、6名裝填手)、2名炮手(其中一人為裝填手)。但在實戰中,A7V上可能有多達25名德軍士兵。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A7V坦克的尾部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A7V坦克的正面,可見其裝備的57mm口徑火炮


火力方面,A7V坦克主炮為一門57mm馬克西姆·諾登菲爾特火炮,按照標準每輛坦克會攜帶180枚炮彈,即90枚霰彈、54枚穿甲彈和36枚高爆彈,但實際戰鬥中德國人可能會為這門主炮攜帶300發炮彈。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那就是這門火炮並非德國製造而是來自對手英國人那裡,原來德國人在短時間內很難為坦克設計製造一門全新的主炮,加之戰事緊急,所以他們就選擇了這種在戰場上被大量繳獲的英國貨來應急。此外,在坦克的兩側和尾部各裝備了2挺7.92mm口徑的馬克沁機槍,德國人為其準備了1萬至1萬5千發子彈。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A7V坦克的側面,這個角度可以看見紅色惡魔標誌


動力裝置方面,A7V坦克在車身中部裝備了兩臺75千瓦戴姆勒4缸汽油發動機,可攜帶500升燃料,公路最大速度可達15km/h,與一戰時期的其他坦克相比,這個速度並不慢,但可惜其越野能力要差得多,加上A7V的車身重心高,所以很容易在陡坡上卡住或者翻倒。此外,坦克的車身還對駕駛員的視野有一定程度的遮擋。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A7V坦克在複雜地形上的作戰能力要打一個折扣,但到了開闊地帶的話,其就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A7V坦克的履帶部分


A7V的最終只生產了20輛,保存至今的只有一輛,那就是文章裡出現的這輛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博物館展出的“墨菲斯托(Mephisto) ”號。“墨菲斯托”號坦克車身編號506,其暱稱是德國民間傳說中惡魔的名字,所以這輛坦克的標識圖案就是一隻腋下夾著英國坦克的紅色惡魔。1918年4月24日,“墨菲斯托”在維萊布勒託訥的戰鬥中因掉進彈坑中無法移動而被車組乘員遺棄。此後的幾個月中,“墨菲斯托”號所處的位置成為了雙方戰線上的一處真空地帶,所以它就靜靜的待在那裡等待著命運的安排。7月14日,佔領此地的澳大利亞軍隊向上級報告俘獲了506號“墨菲斯托”。

澳大利亞人在費了一番周折後終於在幾天後將“墨菲斯托”號運到了遠離前線的後方。德國坦克的到來在英澳士兵之間引起了一陣轟動,大家爭相恐後的前來參觀這個龐然大物並在車身的各個地方簽名留念。10月,“墨菲斯托”被運到了小鎮普蘭維爾,然後經鐵路運到了梅利蒙和敦刻爾克,並從敦刻爾克經海運運到了倫敦。戰後,澳大利亞人提出這輛坦克應該作為戰利品被運往澳大利亞進行展出,於是在1919年4月2日,“墨菲斯托”號被裝上船運往澳洲,經過一番激烈的爭奪後,位於昆士蘭州的布里斯班成為了“墨菲斯托”號的最終歸宿。最初,“墨菲斯托”號在昆士蘭博物館的露天展區進行展出,1986年博物館搬遷至昆士蘭文化中心後,“墨菲斯托”號才被移至室內展出。2011年,在布里斯班洪水期間博物館部分展品受損,龐然大物“墨菲斯托”號也沒能倖免。之後,這輛A7V被送往伊普斯維奇的鐵路工坊博物館進行修復。2015年6月,“墨菲斯托”號被借給了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爭紀念館,在那裡它作為一戰百年紀念展的一部分對公眾進行展出。2018年2月,“墨菲斯托”號回到了昆士蘭博物館,目前正在澳新軍團遺產展區進行展出。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德國戰車的鼻祖——一戰德制A7V坦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