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甲午之戰後的《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大大加深,同時也意味著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後所進行的包括洋務運動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宣告失敗。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但事情也有另外一面,正是甲午一役,讓清政府真正對這個臥榻之側的島國引起了重視。同樣是短短几十年的改革政策,日本一躍成為世界新晉強國。而十分相似的背景與文化也讓清政府把向歐美看齊學習的注意力轉移到同時封建專制文化傳統的日本,因此在《馬關條約》簽訂,清日的外交往來日常密切,自此隨著新式教育的引進,掀起了一股中國留學生留學日本的風潮。

起因是在1898年日本公使矢野文雄才第一次與清朝正式的商談,以日本政府每年可資助200名清朝留學生為條件,來換取日方在福建修築鐵路的權益。一次為赴日留學的開端,到義和團運動以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潮為晚清新政十年期間。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雖然這一期間日清雙方來往密切,但歐洲傳統列強對清政府的影響力顯然在日本之上,並且日本的科學技術也同樣是從歐洲引進,那麼清朝為什麼在庚子年後會有將近2.5萬人選擇留學日本呢?

首先在經歷了甲午之戰、八國聯軍事件後,清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政策主張發生了顯著變化。清朝徹底改弦更張在各個方面向西方靠攏,甚至到了迷信西學的地步,比如張之洞就主張“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因此清朝當時一方面急需留洋人才,一方面傳統科舉也已經風雨飄搖。即使沒有家國情懷,至少從個人前途講,留學也比當時明顯落魄的科舉更有前途,而當清朝宣佈留學生也可以授予進士、舉人、秀才頭銜以及重用留學生後,留學就更加是一個趨勢。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第二對於學子不得不面對現實的一點就是留學歐美太貴了。根據清朝公費留學生資助情況,一個公費留歐學生每年朝廷會補助1200兩白銀,這裡面光學費補助一年就是240兩銀子。而一個公費留日的學生,朝廷每年只需要補貼17兩銀子學費就足夠了。不僅對於清朝政府,對於廣大自費留學生而言也是如此,日本各種物價都比歐美便宜。而且赴日在當時並不需要簽證,因此留學日本對於清朝政府以及自費生來說都是一個經濟選擇。

其次,在日本的教育體系中,日本比歐美學校更容易畢業。事實上在當時講究學以致用的現實環境下真正有家國情懷的人只是少數,而絕大多數人只是想通過留學獲得一個好的前程。而相比歐美學校嚴謹的學風,日本當時開辦了大量針對清朝留學生的速成班,甚至發展到有些日本工業學校只要清朝留學生學會製造肥皂就視同該學生可以畢業,並且發給“速成班”畢業證;這對於不想認真學習,只想拿到文憑然後回國找一個好工作的清朝自費留學生來說當然是個難以拒絕的政策。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另外,從日本的角度來說,儘管日本打贏了甲午戰爭,但是西方列強並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這就使得日本在二戰以前一直對控制著廣大世界殖民地資源的歐洲世界抱有一種危機感。

在日俄戰爭爆發前夕,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甚至說,如果三國(德、法、俄)再向上次那樣(三國干涉還遼)對待日本,那麼美國就要站出來公開保護日本。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從美國方面公然把日本視作被保護國可以看出,當時西方雖然認可日本屬於非歐洲國家裡比較文明的國家,但是可沒有認為日本也屬於列強。因此日本有識之士迫切想要扶持其他非白人國家,避免日本孤軍奮戰,這就是當時在日本國內特別流行的“亞細亞主義。

具有代表性的亞細亞主義者就是主導日本打贏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比如他曾經非常反對日本兼併朝鮮,主張日本應該帶領清朝、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團結起來與歐洲世界對抗。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因此甲午之戰以後,以伊藤博文為首的“亞細亞主義者”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如何消除清朝因為甲午戰爭而對日本產生的反感上。因此日本一直在對清朝釋放善意,甚至一度想把清朝拉入英日同盟裡去。

所以作為對清朝友好的一個標誌就是歡迎清朝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日留學。以蔣介石就讀日本振武軍校為例,留學生每月有13塊日元的生活補助,其中10日元為清政府補貼,另外3元則是日本政府補貼。

最後,日本方面支持清朝派遣留學生赴日本學習,出於本國的現實考量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這些學子在日後能夠在清政府中佔有一席之地,為了讓日本的影響力能全面向清朝各個層級滲透,意在軍界、政界培養親日勢力。

解讀《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爆發赴日留學風潮的中日雙方考量


當時日本政府認為“清政府若是模仿日本的兵制,清朝的軍事就會日本化,理科的留學生在日本學習了器械知識,日本的工商業就會擴張到清朝,文科的學生學習了日本的社會制度後,日本的勢力就會毫無疑問地擴展到大陸。當然事實證明,清政府的保守程度遠遠超過了日本官方甚至梁啟超、康有為在內的本國改良者的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