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局”先進製造“,我國製造業是如何做的呢?

新一代信息科技與產業變革正加速融合,發展數字化經濟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手段之一。

從《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到《中國製造2025發展綱要》可看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是我國製造業未來發展的統一步調。

佈局”先進製造“,我國製造業是如何做的呢?

我國的製造業規模龐大,儘管擁有多年的“人工”經驗積累,卻沒有形成完備的數據參照體系。

其自主創新能力弱,生產管理水平較低,大多數傳統的中小型製造企業對“先進製造業”、“上平臺”等大趨勢還沒有明確的概念,以至於絲毫感受不到製造業轉型的壓力,在數字經濟時代仍憑藉老舊的製造經驗固守僅有的微量市場。

從近年的發展格局變化來看,並不是所有的製造業都如此。

譬如以美的為代表的白色家電以及其它領域的大型製造企業,在21世紀互聯網與產業開始融合之時,就已經開始計劃數字化轉型。

從“數字化1.0”、“互聯網+”、數字化2.0,到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通全價值產業鏈,現如今已經過去了近7年,其累計投入高達 80 億,並且數字化成果已經開始顯現。

現如今,中小製造企業逐漸開始向先進製造看齊,而在他們的背後,是一批致力於推動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互聯網賦能商。

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拉鋸戰裡,位於統一戰線的賦能商與中小型製造業如何破局?

市場倒逼傳統制造向先進製造進階

隨著我國製造業勞動力人口紅利逐步消失,運營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國際形勢的不明朗、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導致製造業機器替人所帶來的收益,很快被市場價格競爭和貿易關稅消耗,因此傳統制造業要想持續提升競爭力,就必須向先進製造看齊。

日前,國家發改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5年要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範區。

自去年底我國首次提出“兩業融合”以來,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成為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領跑者遙遙領先,中小企業掉隊嚴重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1-2017年我國中小企業數量一直保持穩定增長,但是2018年其數量為 36.9 萬家,相比2017年的 37.6 萬家,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從近年大型企業的發展變化與中小企業的生存狀況來看,這個數據其實是合乎情理的。

隨著近幾年用人成本的上升,大多數中小企業已經引進了自動化生產設備,但這種自動化更多的是用於單工位,基於整條產線的自動化佈局只有少數的中型企業有能力做到。

而自動化設備的普及僅僅是先進製造的一部分,中小型企業要跟上先進製造的發展步伐,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動化設備的加碼可以解決產線效率問題,但由於多數低端設備沒有配齊數據採集設施,導致生產數據浪費其實是中小型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綜合來看,中小企業已經陷入了發展瓶頸,

一方面有的企業還沒有轉型的意識,因此固步自封僅以維持現有訂單數量為企業發展目標;

另一方面其缺少強大的資金鍊支持,無論是買入定製化智能製造解決方案還是自研管理平臺對其而言都不現實。

以美的、海爾為代表的家電製造領跑者,已經擁有較為成熟的數字化運作系統,而我國的中小型製造企業卻難以將數字化轉型提上日程。

如此看來,倘若中小企業不自謀出路,其生存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傳統制造業”與“先進製造業”將愈加涇渭分明。

傳統中小型製造業依靠自身的能力,難以實現高效的數字化管理,在沒有資金和技術的困境下,尋求互聯網賦能商的助力或許是個比較好的方法。

無論是走自動化轉型還是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都不可避免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改變,因此選擇志同道合的賦能商至關重要。

製造業的下半場:由低端走向高端

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如何促進低端製造業高端化,是所有制造企業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大型的製造企業雖然已經實現了數字化管理,但其並不能代表我國製造業的整體水平,事實上我國大部分中小型製造企業的生產管理還處於較為低端的水平,因此要想實現“傳統制造業“走向”先進製造“,還需要賦能商與製造業共同探索。

從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轉型升級是我國製造業的必由之路。

對於傳統的製造業而言,提升產品質量和產線效率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於賦能商而言,如何運用工具和解決方案助力製造企業升級至關重要;

對於擁有先進技術的先進製造企業而言,研發更高端的技術促使產品落地值得深入探索。

數字化轉型是我國製造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管理的重要途徑,但不是我國製造業的最終目標。

從當前的局勢來看,製造業未來必定向著更高端的智能化方向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傳統中小型製造業先實現數字化轉型,再追求精益製造或許是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