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学医的人越来越少了吗?2020年是否会出现医荒?

136160621


学医的人一点都不少,收分也是相当的高,而且有部分医学院是并入了综合性名牌大学,而有的综合性大学则是由于医学院校的并入,排名提升较大。因而选择综合性大学里的医学专业的考生的分是极高的。就是没有并入综合性大学的普通医学院校的收分也是普通一本院校要超一本线六七十分,而普通二本院校的收分也是大部分要过了一本线才录取得到的。那为啥有这么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在学医,医院特别是三甲大医院里还是缺少医生给涌跃而来的病人看病呢,这个就有点难理解了。又说县乡级医院医学生不愿去,去了也留不住。而三甲大医院又是为了广大病人负责任提高门槛在硕士研究生中挑优秀的才要,也就是说广大本科医学毕业生就是不优秀的也成不了优秀人才的了,可倒推二十年前的医学本科生就正是现在三甲大医院里的专家主任的中坚力量呀。所以这些大医院的高学历限制真的是为病人着想和负责任么,我是打问号的,而且,现在这个研究生的水分那是比高考大多了的吧。


一路阳光2409


5月中旬,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门诊区,人山人海,约11点40分终于轮到我了(68号后面还有人在等)医生职称是主任医师,教授,看了我带去的资料,问了个问题即开药,一句吃一个月后再来便叫下一个,一分半钟最多,到了门口再跑过去问了一句,出来后总觉问诊时间太少了!几乎零交流。乘高铁返程闲着算了算,8点30分∽12点,3,5小时,一上午算看75个人,摊到个人也就这么点时间,要是按要求5分钟,那得到什么时候?所以能理解,只要这药管用就是好医生!在我候诊的近三个小时里,目视内不见一个医生上厕所!约11点开始,有护士端上咖啡饼干送到医生那里,提提神补充的能量。在此点个赞,真的很辛苦!就是像生物链一样,有煮饭的吃饭的,人这一生当中总有个头痛脑热的,没有了医生怎么办呢?自已弄点草药吃吃?汽车故障了得请师傅修吧?无论这车是3万的QQ还是3百万的豪车!不用担心,会有人学医的!要担心的是学医的去干别的行业,如来钱快的医药代表,这个国家得管管了,医药代表等同于腐败的温床!愚以为光靠医生自已拒腐蚀有点难,得国家层面进行打击整改,理清理顺从药厂到医院到吃药的管道,不要让这根管道"堵塞"了!


青山84


本人就是医生。学医是不会减少的,医学院一本不行招二本,二本不行招三本,总会招满,只是学医的成绩越来越低,反正成绩差的总比成绩好的多,还用得着担心没人学医?学医未从医主要是挣钱多的岗位太少了,县级医院本科生就是三四千一个月,还要应付各种考试,各种检查,还要天天给人赔笑脸,动不动就扣钱,随便摆个地摊也好些。

不过中国的医生绝大多数太矫情了,医生在中国原本就是郎中,中九流的,能混口饭吃就应该满足了。应该追求高尚的情操和理想,流芳百世。华佗不就是因为被人杀了才一举成名的,医生是伟大的事业。

我儿子今年高考,这么伟大的事业我还是劝我儿子让给别人吧,不然不就太自私了,大家说是不是?


空气好甜123


学医的不少,只是福利好点的医院,(大医院公立医院)要求很高进不去,30岁以后就不可以考事业编,而有工作经验也进不去!年龄学历都没有问题的,进去就是一个实习的学生,要一点一点培养,没有10几年根本出不来,去小医院或者私立医院工资很低,根本不够养家!说真的我看到一个医生很累的可还没有一个微商宝妈挣得多!这就是现实!


战斗到底战斗到底


很多人都说医患关系不好,学医的越来越少。

真的是这样吗?

自己动手查查各大高校医学院的分数线就知道了:学医的人很多,也一直都是报考热门。

虽然医生缺口很大,虽然学医的人多从医的人少,但医生数量上来说只会越来越多,不会出现医生荒。

有评论说证难考。

正规医学院毕业,学习能力不会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就不是难题。

医专毕业可能通过考试难一些。

这也造成了一个现状:城市不缺医生,乡村缺,甚至一些地方县医院也缺。

看看三甲医院每年的招聘,还不是挤得头破血流。

而县医院能招来一个研究生都要给十几万的安家费。

可想而知,医生不缺,缺的是基层医生。


蛋红派Plus


过去优秀的考生选择报考一流的医学专业,随着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中国的医生职业是个非常高危的工作,辛苦。本科五年,规培三年,八年,这只是培养一个住院医师的时间,硕士,博士更长。新住院医师薪水不高,当然,名医的工资高还有额外收入,年轻医生熬到名医有个漫长的过程,付出与收入成反比。医患纠纷导致的医患矛盾随时都有人身危险,经济风险。


杏林晓雨


放心吧!医生不会少只会越来越多…

你可以说愿意学医的越来越少,但是中国高考后的毕业生过多,总有几个倒霉蛋没选到理想的专业而被调剂!

比如哦!前几年是没有儿科专业的,后来缺儿科医生啦!本科就分儿科了。

总有人要调剂去的对吧!这样儿科医生就增加了。

很多人不愿意去偏远山区当医生,为了保证偏远地区人民医疗,免费医学生,毕业服务几年的模式就出来了。毕业后几年你想跳槽,你能去哪里,谁要??乖乖呆着吧…!

总之,不用担心医生数量问题,担心担心质量问题即可…!


名随义取


虽然现在医患关系紧张,但是学医的人还真没有说越来越少,口说无凭,我们来看一些数据就知道了:


这是每年医生的净增人数,其实并没有下降,并且呈上升趋势。虽然2002年有个小的减少,是因为此前出台了执业医师法,规定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的人才能获得执照。有相当一部分老医生不符合执业医师的要求,因此没有获得执业资格,所以那一年中国的医生数较前一年有减少。


这是每年净增医生数/毕业医学生数的比值,波动范围并没有明显变化,其中上面蓝色的是1990-2001年,下面红色的是2004-2015年, 随着大学的扩招,医学生在大学毕业生中的占比也有上升趋势。

现在中国人口每千人的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数,从2009年的1.42人涨到2014年的2.12人,再到2015年的2.21人;对于想要脱离寒门的高考学子来说,能够拥有一门看病的技艺,无论在哪里都能谋生,也是很多人之所以报考医学院的原因。

所以,现在的形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坏,还没有到医荒的程度。只是如果继续往恶化了发展,以后会不会出现医荒,就真的无从得知了。


妇产科女司机飒姐


危言耸听,不是所有的医患关系都紧张,个别案例,不能以点带面,更不要以偏概全。医生只要有正常的医德、医术,还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不是所有医生都是坏人,更不是每个医生都命悬一线。好医生仍然是天使!悬壶济世仍是一大美德。


芲穹展翅


现在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应对医闹等问题,医患关系相对来说没有呈现越来越紧张局面,而且根据我走访医生的反馈来看,也并未发现越来越紧张的趋势。而且,不管医患关系如何,也不会影响到学医的人变少的,反而是只多不少。

国家政策逐步规范,缓解患者医疗鸭梨

一方面,国家针对常见的医闹有相应政策出台,医闹等现象正在逐渐消失,因为不闹还能拿钱,闹了就可能没有了。

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医改,出台政策扶持“互联网+医疗健康”。医改旨在推动分级诊疗,实行医药分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传统医疗痛点。像比较突出的过度医疗现象,就是重点整治对象。

移动医疗强势补缺,营造和睦的医患环境

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移动医疗的政策,移动医疗崛起已经是不争事实。而移动医疗可以发挥着强势补缺政府医改工作,比如说推动分级诊疗、远程医疗、家庭医生、支持医生多点执政等。患者将可以通过萌医生等移动医疗平台,实现在家附近的基层医院看大小病,不用跑老远去大医院看病,减少看病成本,提高看病效率。

医生可以在平台上多点执业提高收入,注重个人品牌塑造,以市场的口碑、评价为导向,来倒逼医生医德、服务于技术的自我提升,因为在移动医疗平台上,患者的口碑将会决定医生的收入与形象。

患者掌控主动权选择医生,改变传统的单一就诊关系,比如通过萌医生绑定医生,作为长期的健康顾问形式,变成了长期的交流互动型的朋友关系,通过医患交流塑造信任,有利于降低医患矛盾,提升医患的和睦、亲近感与信任感。

医学是长期的朝阳行业,医生将会变得越来越吃香

医学自古以来,都是朝阳行业,传承几千年下来,都是与日俱增的局面。因为人们的生老病死都跟医学是分不开的。而且中国人口基数大,注定了学医的人数是只多不少。

而且从当前的市场来看,随着国家医改的推进,民营医院与互联网医院的崛起,在政策扶持推动、行业法规完善、医患关系缓和及收入提升的情况下,医生这个岗位将会越来越吃香,因为未来对于家庭医生等岗位的需求量会很大,求医的人数只会多而不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