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中如果一些領導的發言稿自己寫,領導還會忙著整天開會嗎?為什麼?

江夏御史


這樣一來會不會出現有的領導按稿講完了自己也沒弄懂啥意思呢、只是寫搞人自己明白?這種情況有沒有可能?[害羞]


淡淡155658192


拿我們單位的領導來舉例:

我們大領導,最大的本事就是口才好,不管什麼話題到他嘴巴,他都能講出個所以然。因此每次開會,我們作為下屬根本沒有插話的機會。只要我們坐在會議室,安靜聽他講就行了。

另外,在2年前,單位一位同事被升為了部門領導後,我發現他整個人也變了。以前沒升職前,他是一個不怎麼說話的人,後面晉升成為領導後,就不同了。

緊接著,因為合作的原因,我又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單位的領導,發現他們在開會時又是特別能講。

我真是非常佩服他們的口才!

從這裡可以總結到:當領導的,基本上都是能講的,就算他自身原本不能講,等他上到領導這一職位,他也會把自己鍛鍊成能講的人。

因為他們知道,開會時下屬基本上都不會發表什麼意見。

經常開會的人都會知道,每次開會,員工不是低著頭思考人生就是盯著自己手機屏幕或者玩著手機。

那氣氛怎麼調動起來?那只有靠自己!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調動起氣氛,那開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所以他們都會有意識的去鍛鍊這方面的能力。

因此回到你的問題:單位中如果一些領導的發言稿自己寫,領導還會忙著整天開會嗎?

我認為還會整天開會。因為對於領導們來說,他們開會壓根就不怎麼需要準備發言稿,他們已經練出了一項本事:只要拋出一個話題出來,他們就可以馬上接上去!

都具備這樣的本領了,還用寫發言稿麼?這對於他們來說都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好,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啟發。


關注@華迪說,每天與你分享職場、銷售思維與方法論。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華迪說


領導的發言稿如果通通都是由自己來寫的話,所有的會議持續不到半個小時。

裹腳布又臭又長

大家見過超大型會議嗎?我見過一次,那一次超大型會議,我只有一個感悟:想上廁所。

公司領導從7:30開始會議,那一次會議是晚上,類似於年會之前的一個最終會議的總結報告,從7:30一直講到了凌晨1:30。

整整6個小時,我應該沒有誇張,所有的領導都跟打了興奮劑一樣,每個人都在搶著話筒,搶到話筒之後就說一大段的個人總結和個人彙報。

我們以公司當中的中層管理者來舉例,他們每個人發言的時間有限,可能20分鐘。20分鐘之內講的所有的東西恐怕只有一句是有用的,那就是謝謝大家,大家辛苦了。(能不辛苦麼?)

除了這句話之外,所有的話只會給人腦子發懵的感覺,他究竟在說什麼?他究竟在說什麼?我好想去上廁所,可是出不去啊。

就這樣,我們幾乎是半痴呆狀態,聽著他把所有的會議報告統統講完,然後非常得意的鞠一下躬,指望著我們給他鼓掌。

會議報告沒這麼麻煩

我也當過公司主管,甚至我現在一直都是公司主管,只不過和之前的管理部門有點偏差而已。

簡單講,我所舉辦的會議或者參與的會議發言永遠不會超過20分鐘,一般情況下5分鐘解決,除非有非常重大的事情,比如銷售的業績沒有完成,比如公司的採購出現了問題。

絕大多數情況下我會等他們全都到辦公室,然後一拍桌子說此次會議有四點內容,全都拿錄音筆記好,記好之後你們挨個去完成就好。

再之後就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會議完成,每人領了一瓶礦泉水就回到自己的辦公室了。

我本以為這樣的會議是很正常的會議,誰知道再有一次會議結束的時候,所有的辦公室同事一人送給我一個大蘋果,並且對我三鞠躬表示感謝,可怎麼想想好像有點遺體告別的意思。

當時笑罵著把他們都給趕了出去,其中一位員工說道,老大你是我們見過的會議時間最短,說的最經典的老闆。

會議報告沒有必要

會議報告一整就整三個小時、五個小時,真的沒有必要,你講的再多公司員工也是一臉懵,只會關心幾點下班幾點吃飯。

尤其是那些自己秘書給自己打印好的報告,張口閉口就談企業規劃,張口閉口就談員工的發展,談完這個談那個,談完那個談這個,談到最後連員工都不知道你在談什麼。

我們建議公司領導開有必要的會議,但是不建議寫的這麼長的會議報告且全都是官方語言,這個時候通俗一點,用一兩個小笑話舉個小例子,輕輕鬆鬆說完就可以了。

優質職場領域創作者,十年職場培養師經歷,持續輸出優質職場文化,全方位解析職場難題,希望大家關注@職場全能王!

職場全能王


發言稿只是個形式,會是該開都會開的。

這個問題我深有同感,因為我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時候,大部分時間就是給領導寫稿的,根據我的真實經驗來看,很多領導的文筆、行文邏輯其實都不差,寫個演講稿簡直就是小兒科,但是領導基本上都不會去寫,反而是讓手下人寫。

而且最有意思的一點,領導在開會的時候,很少會按照你的稿子去唸,而是用自己的話把主要觀點說出來,所以我認為發言稿不重要,只不過是走個形式,會議中還是取決於領導臨場發揮水平,畢竟誰看著領導在前面照著發言稿一字不差讀下來不鬧心,沒什麼意思,一看就知道領導這水平不行。

我曾經跟隨過一位領導,他的文筆其實並沒有多好,但是就寫那種官方性質的演講稿,一萬字的兩個小時之內就寫出來,又快又準,做得PPT在省裡都有名,非常厲害。水平就這麼高的領導,很多時候還是要我寫演講稿,然後他再來更改,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領導會親自操刀,否則有什麼寫作任務都是先給我,而且領導在開會的時候根本就不看發言稿,上來就說。

其實我們就說實話,在單位裡開會,領導基本上都是廢話連篇,十句裡有一句是乾貨就不錯了,就那麼幾點問題,來來回回、東拉西扯,十分鐘能說完的話偏要磨嘰到一個小時。

所以說開會意圖是什麼?解決問題那都是次要的,領導真正意圖是刷刷存在感,顯示一下自己的權威和地位,要不然領導能幹嘛,特別是在事業單位,很多領導除了開會時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白話兒,啥都幹不了。


朋也


開會,領導就要講話。領導講話,必備講話稿。而講話稿,一般說,90%以上,肯定是秘書,工作人員,會議人員,其它人員寫的。領導自己寫?沒時間,有的領導也沒有那個水平。還是一般說,秘書的寫稿水平肯定是要高於領導,這是沒有研究的。比如,蔣介石的秘書陳布雷。

在過去,吉林省的德惠縣,有個縣領導,在動員全縣的春播春種大會上講話;“農民同志們,時光不等人,時不我待,我們要大幹,苦幹,加23幹,堅決要做到一次拿全草”!大家聽得雲裡霧裡,不知縣領導講得什麼?親愛的讀者,你看懂了我寫的“稿子”了嗎?原來,縣領導的稿子是秘書寫的,其實是“大幹,苦幹,加巧幹”,縣領導把“巧”看成了阿拉伯數字23!還有,當然不能“一次拿全草”,而是“拿全苗”!這個縣領導,自己草苗都不分,還要領導農民種地呢!你們說,是不是笑話?其實不是笑話,是真事,就發生在1972年的吉林省德惠縣。

前不久,北大校長在北大校慶大會上講話,也讀錯了字。他把“鴻鵠之志”,讀成了鴻浩之志,一時間,社會與論譁然。這大約都應該是秘書的錯,你秘書寫稿子,怎麼也得教領導讀一遍吧?緊接著,復旦大學老師也讀錯了字,這是什麼原因呢?總不能也是秘書的錯吧?

實事求是地說,領導的講話稿,包括各方面,也不可能都要由自己來寫,這不現實。大的會議,重要的講話,稿子是要經過相應的集體討論通過的。但有的,小的會議,臨時的講話,領導比較熟悉的領域,還是應該自己寫,自己講為好。

“領導自己寫稿,不讓秘書代勞”,也曾經是我們對各級領導幹部的要求之一。過去,曾經廣泛宣傳過一個時期。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1944年9月8日,發表了一篇重要的即席講話,這就是後來的最重要的文章《為人民服務》。這篇光輝文獻,成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燈塔。


盛廣學雜家雜論


單位中如果一些領導的發言稿自己寫,領導還會忙著整天開會嗎?為什麼?


個人以為,是不是領導自己寫發言稿與開會多少有關係,但沒有必然關係。理由如下:

一、發言稿服務於工作,誰來寫不是最重要的

會議發言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但基本逃不脫政治性、政策性、嚴肅性這些條條框框。為避免“隨口說、隨便講”可能帶來的不清楚、有偏差等情況,很多人習慣用發言稿,不一定照著念,但作為參考也是不錯的,至少可以最大限度規避“說錯話”。

至於這發言稿由誰來寫,則需要視情況而論。有的領導自己擅長寫,也有這習慣,他會自己寫;有的領導擅長表達,但不擅長寫,就需要別人幫他寫;有的領導習慣別人寫個稿子他審,結合寫作者的思考,再加入自己的思考進行完善,最大限度地體現“講有水平的話”,等等。

從問題分析,題主應該是做機關文字工作的,站在“捉刀代筆”者的角度,反感一些領導大事小事開會、大會小會用稿的情況可以理解;站在工作的角度,寫會議發言稿是機關工作人員的分內之職,不幹不行;站在領導者的角度,開會用發言稿是他的權力,要不要別人寫也是他的權力,別人只能建議、無法要求,這是現實。

二、開會也是工作,不是每一位領導者都願意忙著整天開會

我們不能否認有隨意開會的現象,也不能否認開會是研究問題、推動工作、促進落實的一種方式,更不能否認“有稿發言”比“無稿發言”更嚴肅、更嚴謹。

在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大環境下,既沒有必要認為“不開會就是好事”,也沒必要“妖魔化”開會就是做樣子、走形式。開會的本質就是集思廣益、形成定論,一件工作往往涉及多個方面、多個人,不坐在一起交代交代、安排安排、掰扯掰扯,往往更容易造成“推、拖、繞、扯”的不好結果。從這個角度看,一味地反對看會並不可取,堅決反對毫無意義的開會才理性。

“領導”二字分量並不輕,“領”即“帶領、率領、領頭”的意思,要帶著大家幹事;“導”有“疏導、指導、督導”的意思,得給大家指路子、指方向、壓責任。講話、發言既是領導者的職場必備技能,也是推動工作的有效手段。試想一下,一個領導不開會、不發言,會不會是一個稱職的領導者?再者,開會發言也需要體力和腦力,如果不是有壓力、有責任心,不如出去走一走、轉一轉來得“舒坦”,坐在那兒開會有啥意思?作為領導者,管的事多,開的會就多;管的事少,開會就會相對少一些,區分看待就好,以偏概全就不合理了。

三、即使領導自己寫發言稿,該做的工作還得做

寫發言稿大體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會前寫好、審定,會上照著念,一般適用於制式的報告。第二種是領導自由發揮,講完之後再整理成文。不管哪種情形,機關文字工作者都得參與其中,要麼先寫後送審,要麼領導講完了再整理送審,其實都不輕鬆,該做的工作,該走的程序,一樣都少不了。

我們不能否認這樣一個現實:白紙黑字寫著的東西,一定比隨口說出來的東西管用。因為,記錄在案,有據可查;空口無憑,查無實據。所以,對於領導發言、講話用稿子,既有對工作負責的作用,也有避免責任不清的功能,不一定都是壞事。

總之,寫稿者與講話者都只是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問題,難免有失偏頗。最好都站在工作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少去不少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


水木空影


因為寫什麼說什麼只有領導自己知道,無論讓誰來寫,最後定稿還是有領導決定。

會議多應該是上下的安排或是需要多,那個領導也不願意,也不喜歡,文山會海。



居安思危164299745


領導自已寫什麼發言稿,重要會議才熟悉一下秘書寫的稿件,不重要的稿都不用熟悉。你想,領導每天寫筆記,寫心得,講黨課,批文件,還開會。真的有時間嗎,真的幹過來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天天學沒進歩,這麼多年還是那13樣。


歸路晚風清104


單位中,如果一些領導的發言稿自己寫,領導還會忙著整天開會嗎?山西1哥的答案是:會。因為有會才有發言,這和寫不寫發言稿沒有關係。另外,一般來講,也不是凡會必有發言稿,只有一些正式而重大的會議,才會專門準備領導發言稿。

第一,會多還是會少,取決於單位的具體情況

以我多年的觀察,事多,自然就會多,加上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規範,多數公司已經很少“一言堂”了,不同的事務,需要不同的會議來決策。

那麼哪些單位的會多呢?我的感受是:一是總公司要比分公司的會多。總公司需要決策的事務多,涉及的面更廣,而分公司只要執行總公司的政策就行。二是初創或成長型公司要比成熟型公司會多。初創公司或成長型公司面臨的問題多,加上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的不完備,遇到問題就需要會議來解決。而成熟型公司基本上走進正軌,按章辦事就行。三是體制內單位要比體制外單位會多。體制內單位要貫徹落實上級單位的各項工作部署,現狀又是好像只有專門開會,才能顯示領導重視,自然會議就多。體制外單位就會比較單一,只管處理好單位內部事務就行。


第二,其實真正用到發言稿的會議還是少數

我在體制內單位工作,我們公司一般用到發言稿的會議,只有全公司的大會和向上級部門的工作彙報會,日常各層級、各條線的會議,基本上領導都不用準備發言稿,以解決問題為準。

我以為,其他類型的公司(單位)也基本應該是這樣,重要會議發言講究準確無誤,脫稿發言容易發生問題,尤其是政府部門,有許多發言要發新聞,更要精心準備。


第三,會議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形式,會多會少應以實際情況決定

我們反對為會議而會議的形式主義,合理控制各類大會、長會是必要的,但也應因單位情況而異。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會議必須要開,尤其是對於各類企業,純粹的碰頭會、交流會也很有必要。

有的人對開會特別反感,以為領導開會是身份的象徵,好像他們開會有癮,這是一種對會議對領導的誤解。其實開會也是很費精力的勞動,在其位則謀其政,好多會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我覺得對會議的“瘦身”、“縮時”是必要的,提高工作效率是應該堅持的,但會議作為一種決策形式,它一定會長期存在。

我是山西1哥,混跡職場30年,喜歡琢磨職場上的那點事兒。我所說的話,只給想聽的人聽,是你嗎?關注我,私信必復。

山西1哥


如果材料領導自己寫,那就長會短開,短會不開了。其實90%的都是屁會,啥事沒有,就讓領導們過過癮,“我講三點要求,你講三點要求”,苦了寫材料的,就這點屁事得寫兩三份講話稿,不同的領導講話的口氣上還得有區別,又要圍繞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