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陷入兩線作戰前,應該先和親皇太極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

早晨初生的太陽


其實大明王朝在滅亡之前所面對的困局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遼東戰事焦頭爛額,另一方面是李自成張獻忠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轉戰大江南北,把明朝統治攪了個底朝天,客觀上來說遼東戰事不是崇禎這一朝才出現的問題,而是從萬曆朝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那時候遼東的局勢還不是很嚴峻,直到崇禎登基之後,遼東戰事開始變得一塌糊塗,一發不可收拾。

而農民起義確實是在崇禎這一朝開始的,而最終推翻明朝統治的也正是闖王李自成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打進紫禁城,崇禎帝出逃無路,最終選擇自縊於煤山上的歪脖樹上,落了個身死國滅的下場,大明王朝也就此結束,雖然之後南明政權又延續了幾十年的時光,但不過是迴光返照,大明王朝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所以從崇禎帝的角度來看,其實對他威脅最大的還是農民起義,看過往歷史,農民起義是威脅封建王朝最大的隱患,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無一不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導致漢唐兩個統一的大王朝走向滅亡,所以國內的農民起義才是崇禎帝應該首先應對的,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其實李自成差一點就被明軍殺死,只不過陰差陽錯之下李自成死裡逃生,又死灰復燃了,最終打進了紫禁城。

另外當時的清政府這邊,皇太極已死,順治帝即位,當時順治帝還是個孩子,大權掌握在攝政王多爾袞手裡,看似穩定的政權其實內部充滿了各種的較量,所以剛剛進行過權力交接的清政府其實並沒有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的志向,所以對於遼東,崇禎帝所面對的問題還沒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完全可以用和談或者其他的方式拖延一下,如果沒有闖王李自成的出現,以明朝的國力再和清朝周旋幾年或者十幾年完全不是問題。

只是可惜上天沒有給崇禎帝這樣說機會,李自成的僥倖逃脫已經宣告了崇禎帝的死期不遠了,如果上天再給崇禎帝一個機會,他肯定會舉全國之力把農民起義扼殺掉,畢竟農民起義才是威脅王朝統治最大的隱患。


心立方


攘外必先安內是慣常的措施。在當時的局面下,清朝已經實際建立,雙方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雙方是完全可以握手言和的。而且,在清朝早期沒有展露出非常強烈的滅亡明朝的野心。基本上戰爭都是以爭奪遼東。關外為中心展開的。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則是以徹底推翻明朝為目標,兩者根本不能共存,明朝與闖軍屬於是在根本利益層面存在矛盾。所以,無論怎樣選擇都應該以先平定內部叛亂為優先。

從力量上看來,闖軍的流動性很強而且主要活躍在明朝的主要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要道。如果不平定李自成,那麼明朝的稅賦與糧餉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的賬面數字,根本就無法使用。而清朝方面佔據了關外,這片土地實際上從明中期就已經不再屬於明朝的有效管轄之下,因而對於明朝的影響不大。所以,保障東北的和平,平定國內的叛亂是當時國家的唯一生路。可就是在明朝混亂的朝政和迂腐的大臣手下,這條唯一的生路也被徹底堵死。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比較複雜。滿清地處關外,距離京師的直線距離比較近,加上又是蠻夷,在道義和輿論上影響比較大。所以,崇禎錯誤的將全部力量都壓在了東北地區,以至於南部的叛亂最後做大。可以說,這是根本路線上出現了偏差,讓後人唏噓。


經典守望者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唯一的陷入兩線作戰的皇帝,而且陷入兩線作戰完全是崇禎帝自作自受。

事實上,天啟帝朱由校留給弟弟崇禎帝朱由檢是一個不錯的局面。

對外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在寧遠大戰指揮一萬多明軍以少勝多大破努爾哈赤統帥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擊斃一萬七千多後金軍,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打傷,八個月以後死去。

寧錦大戰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率領的七旗十萬後金軍主力,擊斃幾千後金軍,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打死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與巴希、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皇太極狼狽撤退。

崇禎帝朱由檢繼位以後,剷除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提拔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明朝出現了撥亂反正的中興氣象。


因此袁崇煥在軍事上修築城池對後金步步緊逼,積極籌備建立六萬關寧鐵騎及車炮裝甲部隊收復遼東平定後金,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是完全可行的。

可惜崇禎帝等多疑急躁、剛愎自用,對袁崇煥“皇太極西向窺視中原”的提醒置若罔聞,甚至逮捕袁崇煥派去協防薊州的關寧軍將領,拒絕袁崇煥改革薊州明軍的計劃,導致皇太極繞道蒙古長驅直入攻佔薊州,直逼北京。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統帥的十萬後金軍主力,卻被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的崇禎帝逮捕下獄,距離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只有一年五個月時間。

在袁崇煥被逮捕下獄以後,北京城的明軍對城外的關寧鐵騎謾罵甚至殺害。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等被迫帶領關寧鐵騎離開北京。

崇禎帝又逼迫滿桂、孫祖壽等明軍出城與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決戰,結果幾萬明軍全軍覆滅,滿桂、孫祖壽等戰死。

在孫承宗、馬世龍、秦良玉、祖大壽等率領四十萬勤王大軍打敗阿敏的後金軍,取得遵永大捷,北京城轉危為安以後,崇禎帝自毀長城把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尤其是北方邊境明軍將士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在國內方面,大規模農民起義也是在崇禎帝繼位以後爆發的。

正是因為崇禎帝節儉到了吝嗇的性格導致他捨不得用自己的小金庫裡的幾千萬兩白銀,而用裁減驛站的辦法節省了幾萬兩白銀,導致李自成等人下崗走投無路被迫造反,星火燎原,成為蔓延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即便如此,崇禎帝有多次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機會,明朝擅長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名臣將領人才濟濟,比如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熊文燦、鄭崇儉、楊嗣昌、曹文詔、曹變蛟、賀人龍等,可惜這些人才都被崇禎帝瞎指揮浪費了。

比如名將孫傳庭活捉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把新闖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騎逃進商洛山,可惜崇禎帝又自毀長城莫名其妙把孫傳庭逮捕下獄,導致李自成起義軍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中原戰局徹底惡化不可收拾。

崇禎帝有多次平定國內農民起義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都被他瞎指揮浪費了。

崇禎帝另外一個致命失誤是冤殺明朝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孫元化是繼承袁崇煥鎮守遼東抗擊後金的最好人選,可惜也被崇禎帝冤殺,更嚴重的後果是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走投無路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後金,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火炮與艦隊優勢。

從此以後,即使崇禎帝想避免兩線作戰,狡猾的皇太極也不可能讓他如願以償。

皇太極先後五次派清軍大舉入侵中原燒殺搶掠,一方面是為了搶奪金銀財寶糧食物資青壯年人口,摧毀明朝的抵抗力量,比如孫承宗盧象升等明朝名將都被清軍殺害。



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派清軍入侵中原也是聲援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使明朝無法消滅農民起義軍,讓明朝軍隊陷入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困境無法自拔。

在松錦大戰之前崇禎帝還是有與皇太極議和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的,但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照崇禎帝的指示與皇太極議和,因為議和事宜意外暴露卻被崇禎帝作為替罪羊殺害,導致明清議和徹底破裂。

松錦大戰是決定明清命運的決戰,洪承疇統帥的十三萬明軍主力也給清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可惜崇禎帝又一次瞎指揮逼迫洪承疇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決戰,造成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祖大壽等被俘投降清軍,曹變蛟邱民仰等一百多明軍將領被清軍屠殺。至此在明清戰爭中,清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明朝外線對清軍敗局已定,崇禎帝又逼迫孫傳庭率領十萬明軍主力在內線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結果四萬明軍戰死,明軍一敗塗地,崇禎帝輸掉了逐鹿中原的最後的籌碼。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圍攻北京的最後時刻,崇禎帝仍然有擺脫兩線作戰的機會,李自成提出向崇禎帝稱臣聯合明朝共同抗擊清軍,條件是崇禎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賞賜李自成軍隊一百萬兩白銀。


李自成聯合崇禎帝抗清的主張與現代國共合作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頗為相似。

可惜崇禎帝不能像蔣介石那樣能屈能伸,崇禎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或者說崇禎帝要錢不要命,他也許捨不得給李自成那一百萬兩白銀,居然拒絕了李自成的建議。

最終崇禎帝自殺殉國,導致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而李自成從崇禎帝的小金庫裡獲得3700萬兩白銀,黃金等財寶還不算在內,遠遠超過李自成向崇禎帝要求的100萬兩白銀。


厚德載物49847


著名的政治家張居正就說過:“攘外必先安內。”

  

  楊嗣昌在上臺剿滅農民軍時,他把大明帝國比做一個人,後金如肩膀上的跳蚤,農民在心腹,肚子爛了這人就廢了。他也是要攘外必先安內,他要穩住後金,同後金議和。這可不是作者說的和親。當時後金是很願意議和的。

  

  崇禎十一年,有過一次廷議,議的就為了是該不該議和而發起的,楊嗣昌說議和之事,甚至還用天象示警,這黃道周卻繞過他的主題,老拿奪情起復說事,楊嗣昌被駁的沒有閉口不言。

  

  但是崇禎帝還是相信了楊嗣昌並且說道:“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

  

  還派了宦官高起潛跟後金接觸,議和就要成功,崇禎帝卻讓,高起潛繼續細灼,便沒了下文。後金在信中明說了,如果不答應還會入關,八月果然後金入關,盧督戰死。

  

  

  從當下人的視角來看,議和方能救大明,議和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站在三百多年前,你就知道為什麼人人都反對議和,宋的屈辱就要眼前,在加上土堡之變皇帝被抓都沒有議和這麼一說。當年的土堡之變可是比現在危險得多。所以沒有人會同意。

  

  

  回答到一半發現作者的兩個問題實際就是一個,先和親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和親的目的你不就是為了平定內部叛亂麼,難道是為了玩?

  

  

 不過作者硬要說和親的話,也不是不可以,找一個公主嫁過去,穩住皇太極,就像文成公主那樣,成為政治的犧牲品。不過這樣的話,大明國臉上還有一絲威嚴麼?崇禎皇帝的臉上還有一絲天朝上國的榮耀麼?在大明一朝,動不動就是“失地辱國”的罪名誰又敢擔當後人戳脊梁骨的事。

  

  崇禎末年議和都只敢偷偷進行,可以看出當時輿論壓力,沒有大魄力的人無法擔任和親之事。








雨哥港歷史


讀者老爺好,我是龍馬君。

這個問題稍有瑕疵,因為和親皇太極與平定內部是一回事,要先平定內部,就要先穩住皇太極。提問的讀者老爺可能是想問,當時情況下應該是以和親穩步皇太極先平定內部,還是消滅皇太極後再回來消弭內部的叛亂?簡單來說,就是先內後外,還是先外後內?

龍馬君的回答是,先內後外。應該先與皇太極議和爭取時間穩定內部,再將矛頭對外,

理由如下:

其一,先內後外是基本原理

當一個國家同時面臨內部威脅與外部威脅時,合格的決策者多數都會對外部威脅暫作妥協,待內部矛盾消弭之後再應對外部威脅,這是歷史的基本原理。

一方面,內部威脅往往更致命,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心腹之患。外部威脅有時雖然看起來很嚴重,但畢竟遠在天邊,尚有騰挪餘地,事分緩急,應優先處理內部威脅。

另一方面,內部威脅不首先處理,會極大影響外部威脅的應對。由於有內部威脅的存在,執政者往往就不能很好的整合內部力量,會大大減弱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當與外部力量展開博弈時,內部的威脅會成為非常大的安全隱患,隨時可能與外部威脅相聯結,共同發難,屆時局面將不可收拾。

因此,以一般原理論,先內後外,即犧牲部分利益穩住外部力量以爭取時間,消弭內部矛盾後再應對外部威脅,這是常規的決策思路。

<strong>

其二,以當時的歷史條件,先內後外是完全可行的

先內後外符合基本原理,但外部力量是否允許呢?

崇禎即位之初,遼東局勢尚算穩定,滿清此前雖屢戰屢勝,但終究是偏居一隅,國小民寡,綜合實力遠不及明朝。當時皇太極在位,地位不穩,明朝又實行封鎖政策,其國內也出現若干困難,因此,曾多次主動向明朝尋求議和。以當時的情況,明朝是能以極其微弱的代價達成合議的。

明朝為應對滿清的威脅,軍費浩大,為彌補軍費不足,大幅度加稅,徵收所謂“遼餉”。民眾因加稅而不堪重負,更多人成為流民,農民流民武裝越發壯大,於是軍費更加浩大,又徵收“剿餉”以充作圍剿農民軍的軍費,於是稅負更加沉重,流民武裝更多,於是軍隊不夠了,又徵收“練餉”以訓練擴充軍隊。明朝就在如此的惡性循環中滑向深淵。

以此來看,與滿清的連年戰爭是內部矛盾的重要誘因,如果能與滿清議和先穩定內部,流民武裝叛亂絕不至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局面可以得到極大改觀,先內後外是完全可行的。

<strong>

其三,為何明朝未能採用先內後外這一正確決策?

這個問題原因是多樣的,主要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明朝士大夫觀念中的夷夏觀在作怪,他們認為明朝是華夏正統,滿清是蠻夷,一旦與滿清議和,與滿清平起平坐,等於是否定明朝的正統地位,向滿清蠻夷屈服。所以他們觀念上渡對議和是很難接受的。

二是決策層嚴重缺乏現實感。明朝的決策層對內部和外部威脅的嚴重程度以及自身的實力缺乏客觀的認識,他們認為可以同時應對內部和外部威脅,這是他們作出這一錯誤決策的主要原因。後來,局面糜爛之時,再想回到先內後外的軌道上來,已是不可能了。滿清也認清了這點,連續發動軍事行動打擊明朝,目的就是明朝的國內形勢進一步糜爛。

綜合以上兩大原因,明朝由於傳統的夷夏觀念以及嚴重缺乏現實感,錯過了黃金決策期,也錯過了歷史機遇。

<strong>

結論

明朝在完全陷入兩線作戰之前,先行與滿清議和以集中力量穩定內部,待內部矛盾消弭之後再集全國之力以抗滿清,不僅符合歷史的基本原理,也是當時的歷史條件所允許的,無疑是正確的決策思路。


我是龍馬君,與諸位分享有觀點、有態度的歷史分析。歡迎關注。

<strong><strong>


龍馬人文歷史


我個人覺得以上兩點都不能夠挽救危亡的大明朝。我們首先講其一:和親清朝,目的自然是得到喘息之機專心平內亂,但是有兩個阻礙因素,首先明朝的官員不會答應,當時大家都認為清朝不過是“蕞爾小民”的遊牧民族,蠻荒、沒有開化,甚至於難登大雅之堂,而自己是天朝充滿了正統性和優越感,所以其官其民其心絕對不會接受和親大清的政策,即使崇禎後來無計可施想和清朝講和也無人敢為他辦這件事。其次當時大清國力日盛,軍民齊心,無論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以及後來的多爾袞都是睿智賢明,而且軍事能力都極高,不管明朝是否和親講和他們都是要打過山海關改朝換代的。其二:平定內部叛亂,大家可以看看相關史料記載,崇禎五年即1632年發生大範圍的饑荒,崇禎八年蝗蟲肆掠,崇禎十年大規模的乾旱、並史無前例的持續了七年之久,另外除此天災外還有疫情,崇禎五年在山海關附近有天花疫情、崇禎六年山西爆發大規模疫癘,崇禎七年西北邊境有鼠疫,崇禎十年陝西和蒙古南部大範圍遭受感染。如此眾多的天災人禍,如何平定內亂,越平流民越多,越平內亂越甚。綜合以上個人覺得這兩項舉措或許有一定的效果奈何天命如此,正如崇禎在煤山上吊前說的:“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紅塵有你173676104


無論是先與滿清和談還是先封李闖為西北王,實際上都可以,先安撫住一方的敵人,集中力量滅掉另一股敵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可惜的是,崇禎就是那麼放不下臉面,清流誤國啊!

1644年春,也就是我國傳統干支紀年的甲申年春天,李闖率領的大順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煤山上吊身亡,宣告了明朝的覆亡。當然,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明朝滅亡應該是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吳三桂殺害。

崇禎死後的華夏大地,有著三股政治勢力逐鹿中原,中國北部的大順政權、關外的清政權、南方的南明弘光政權。這樣的局面就是崇禎戰略失誤,兩線作戰的結果。

關外有滿清騎兵虎視眈眈,西北又有逆賊坐大,破城稱王,明朝廷被迫雙線作戰,分兵不利,崇禎是被活活拖死的。實際上,在崇禎尚未絕望前,明朝廷似乎有著一些機會扳回一局。

一、其實清軍最初並無信心

在吳三桂叛變放多爾袞入山海關前,滿清騎兵早在這之前就曾入關三次,無非就是遊牧民族那一套,打完就跑。與明朝在山海關對峙多年,清軍並無信心打敗明朝。從之後滿清入關後在紫禁城躊躇不前也能看出他們忌憚南方的弘光政權,畢竟明朝半壁富庶省份還在。奈何南明政權裡文恬武嬉,讓滿清探出了虛實,清軍在吳三桂等人的帶領下,弘光政權基本沒抵抗就分崩瓦解了。

話說回來,從清政權的角度看,和談對滿清是最好的選擇,像宋朝那樣送錢送人,不用一兵一卒,還能多發展幾年。但是崇禎太要面子了,私下裡派人前去和談,結果被朝中清流得知引發眾怒,不得不殺了和談大臣洩憤,和談便被擱置。倘若,崇禎不是那麼優柔寡斷,和談之事必定能成。

二、李闖想做西北王

從李自成北上京城的途中以及入主北京城的種種事情來看,他犯了很多戰略錯誤。無論是打擊明朝地主還是幻想與清軍和平(否則也不會山海關大敗),都能看出他壓根就沒想過接管天下,還沒意識到政權合法正統的重要性。

所以,李自成在進攻北京的途中因久攻不下心生退卻,曾向崇禎討封西北封地之事也就不奇怪了。

其實,崇禎完全可以利用李自成貪圖享樂的特點再謀平叛啊。但是,要不然怎麼說崇禎活生生把一副好牌打爛了,崇禎堂堂皇帝怎麼會放下臉面封逆賊為王。

結果大家都知道,“傳庭死,而明亡矣”。


東坡文史苑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為崇禎皇帝,那時候的崇禎皇帝面對的內憂外患,直接威脅到國家的興亡,記得李自成快要打到北京城的時候,李自成曾經給了崇禎皇帝一個機會,那就是闖王要受封,希望與明軍一起將遼東咄咄逼人的滿清趕走,趕走之後,希望崇禎皇帝將陝西地區封賞給自己,而自己也不過是王,年年也會進貢明帝國的。

這樣一聽,確實不錯,畢竟此時的李自成的勢力範圍已經從陝西擴展到了山西、河南大部,而且大有將北京拿下的勢頭,這可是一個不錯的機會,將李自成的叛軍招安,一起將滿清這個威脅拔除掉之後,何樂而不為呢?

起初崇禎皇帝已經被個在每個人看來非常合理的要求打動了,但是崇禎卻是一個非常愛面子的人,假裝在朝會上,希望有人提議,答應李自成的要求,自己好順水推舟,這樣一來可以驅虎吞狼,一箭雙鵰。

沒出現此時東林黨的人站了出來,大罵武將們無能,讓李自成發育的這麼好,大肆將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的那一種不低頭唱誦了一番,總之大體的意思就是,我們不會將你這威脅當回事的,要戰那便戰。

這好,這可是將李自成放在架子上烤了,既然你不給我臺階下,那我們就打吧,結果一場戰爭下來之後,李自成完勝,崇禎皇帝上吊自殺。若是按照慣例,往往朝廷都是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基準的,但是他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李自成的實力已經威脅到了明廷,“攘外必先安內”已經成了一個非常冒險的選擇,畢竟後金已經在遼東地區發育成熟,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作為崇禎必須要做一個選擇,那就是招安了,國家都快亡了,你還要什麼面子?

綜上,崇禎平內亂是一個有必要的選擇,而且平內亂還必須要招安,因為繼續打下去,唯有亡國了。


北派說書人


個人認為,這兩件事沒有選擇,每件事都能要了明朝的命,並且這兩件事幾乎是同時存在的,事情壞就壞在明朝對農民起義的鎮壓稍微有點成績就放鬆了,又抽兵去消滅滿清,結果陷入兩線作戰,也讓農民軍和滿清看清楚了明朝的對策和實力,最後把自己拖死,還是領導層對策、崇禎對將領不信任亂指揮和內部腐敗把明朝給整死了。

實際上,崇禎朝名將、精銳部隊還不少,實際上也不缺軍費,崇禎很有錢的,最後還把自己玩死了,最大問題是政治不清明,整個官僚系統壞了,這個時候只要外部稍微給點力,很小的一個地方小勢力都能滅了他🧐🧐🧐


西行愛嘮叨


“攘外必先安內”這一政策是中國古代王朝慣用的政策之一,抵禦外敵,必須要將自己的內部安定好,形成內部合力,然後再一致對外。歷朝歷代對“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都有不同理解和實施方法。譬如,劉邦曾經自以為兵力雄厚,與匈奴決戰,結果在白登山被圍,此後採取和親政策,內部休養生息,這才迎來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大規模征戰的勝利。

明朝崇禎皇帝時期面對怎樣的局面吶?(清軍五次入關作戰的指揮者,皇太極、多爾袞、阿濟格、阿巴泰像)

後金的五次入關作戰和李自成起義的軌跡。

後金政權在明朝崇禎年間曾經六次入關作戰,第六次入關建立了清朝,具體入關作戰如下:

第一次入關作戰

時間:1629年10月至1630年正月;

指揮者:皇太極;

軍隊數量:約10萬;

作戰過程:清軍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進入明朝管轄區,佔領河北遵化,進逼北京。明朝調各路人馬援救北京,並多次派遣使者議和,期望割讓土地。袁崇煥等各路明軍到達之後,經過激戰,皇太極率軍返回瀋陽。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京畿地區之後返回,袁崇煥被問罪,凌遲處死。

第二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4年5月—9月;

指揮者:皇太極;

作戰過程:考慮到明軍在各個城池已經加緊了軍備,這一次主要在大同、宣化過長城,主要劫掠村鎮的人口、牲畜等,對大城市沒有進攻。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而去。

第三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6年5月——9月;

指揮者:阿濟格;

作戰過程:此次入關作戰為牽制戰,皇太極在征服朝鮮,害怕明軍在背後偷襲,於是派出軍隊進攻明朝的京畿地區,攻下明朝12座城池,大小作戰50多次,每次都勝利了,牽制的作用達到了。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了人口、牲畜合計179820,清軍成功征服朝鮮。

第四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8年8月—1639年3月;

指揮者:多爾袞;

作戰過程:清軍繞過山海關防線,劫掠山西,攻破濟南,縱橫千里;

結果:明朝宣大都督盧象升被殺,攻克36座城池,招降6座,與明軍17戰皆勝;劫掠人口、牲畜46萬多,濟南府庫被劫掠。

第五次入關作戰

時間:1642年10月—1643年5月;

指揮者:阿巴泰;

作戰過程:清軍自黃崖口入關,征戰最南部到江蘇的海州,範圍涉及山東各地、河北等地。

作戰結果:攻克88座城池,逼降6座城池,俘虜36萬人,黃金12000多兩,白銀220多萬兩。

這是後金(清)的五次入關,劫掠了大量的人口、財富到關外,第四次和第五次劫掠更是深入明朝腹地,如入無人之境,可見明朝內部空虛如何了!

李自成起義的軌跡和清軍入關的軌跡息息相關。1628年,李自成被明朝裁撤,他殺了自己的老婆韓金兒和債主艾詔。1629年2月,李自成加入明朝的軍隊,去北京勤王,應對後金軍隊第一次圍困北京城。在甘肅榆中半路上,明軍將領剋扣軍餉,引起兵民的兵變,明軍將領和當地的縣令被殺,李自成起義了。李自成起義源自於後金軍的第一次入關作戰!

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被明軍曹文詔和左良玉部隊包圍,危急時刻,清軍第二次入關作戰,李自成假裝投降,買通明軍,後殺明朝安撫官員再次反叛。這一時間段,李自成還沒有成氣候,清軍第二次入關算是給了一些可乘之機。

儘管如此,明軍還是在1637年基本剿滅了各地的起義軍,有的投降,有的隱藏了起來,李自成最後率領十幾人逃入商洛山中。

明朝在剿滅各地農民起義軍之後,盧象升在清軍第四次入關作戰中戰死(1638年),孫傳庭、洪承疇等人調往關外同清軍作戰了。

1639年,張獻忠再次反叛起義,李自成於1640年趁著明軍剿滅張獻忠的機會,重新起義,進入河南,收攏災民,攻佔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一時聲威大震。

1643年—1644年,李自成擊敗明軍孫傳庭部,佔領了陝西全省,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佔領北京城,明朝滅亡。

崇禎皇帝面臨的幾次和議選擇。

1629年,皇太極第一次入關圍困北京時,曾經要求和明朝和議,目的是讓明朝割讓一些土地,崇禎皇帝拒絕了。這時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還沒有那麼厲害,也沒有對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脅,軍事力量還在。1637年時,明軍基本剿滅了起義的各路農民起義軍。

1638年,多爾袞率領清軍第四次入關劫掠。大臣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和清軍議和,然後騰出手來專門對付各地農民起義軍,避免明朝軍隊內外兩線作戰。這一建議對當時的明朝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等內部問題徹底解決了,再專門對付關外的滿族政權。不過這一建議遭到宣大都督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寧折不彎,一切用戰爭解決問題,崇禎皇帝對作戰還是議和搖擺不定,最終決定不與清軍議和。多爾袞為首的第四次入關作戰,主戰派宣大都督盧象升戰死,濟南被攻破,省府庫被劫掠。

李自成於1644年到達北京外圍時也曾經提出條件議和,但總是不了了之,崇禎皇帝最終自縊身死。

明朝在面臨內外兩線作戰之時,最危急的時刻應該就是在1638年多爾袞第四次入關作戰的前後,明朝已經明顯經不起兩線作戰了,但是為了面子,崇禎皇帝以及幕僚拒絕了和議的奏請。(崇禎皇帝像)

明朝如果“和親”是否可行?如何處理最合適?

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外族要求和親,第一個是瓦剌,當時明英宗被俘,朝中大臣希望用明朝的公主和親,換回明英宗,但遭到當時眾多大臣的阻攔,沒有和親;第二次是1592年,明朝援助朝鮮,阻礙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日本的豐臣秀吉嚮明朝提出和親的請求,希望明朝將公主嫁給日本天皇,萬曆皇帝一眼就看出了日本的把戲,對此置之不理。(也先像,明朝曾經計劃用和親換回明英宗)

“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維護和親雙方和平相處,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是根本不可行的,當時的後金政權名義上是明朝的臣子,明朝上下都不同意,再說了,到了這個時代了,“和親”的作用幾乎沒有什麼作用了,靠女人贏得和平的時代造就一去不復返了。一切以國家的軍事實力說了算,即便明朝和親,也幾乎沒有什麼大作用。

1638年是一個臨界點,明朝就應該做出抉擇,當時已經是內外兩線作戰危機的開始。尤其是多爾袞在明朝內部縱橫千里,明軍畏首畏尾,不敢作戰。多爾袞的軍隊大搖大擺的劫掠人口、牲畜等退回關外,明軍在後尾隨,目送出境。(豐臣秀吉像,他在朝鮮戰爭初期和議時曾經提出和親,動機不純)

而明朝君臣鬥看不清形勢,內部的農民起義軍主要是糧食問題,老百姓沒有飯吃了才會起義,不從內部找原因,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安內是崇禎皇帝及其大臣首先面對的問題,關鍵是崇禎皇帝的大臣們都看著自己碗裡的飯,根本就不顧王朝的安危,崇禎缺乏果斷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於對後金的和議問題,無非是要割讓土地,可以暫時獲得一段喘息的時間,平定內部之後,養精蓄銳,再進行謀劃對清軍的進攻,收復失地。如果沒有暫時的退讓和割捨,明朝根本沒有喘息時間的,滅亡成為必然。

對後金(清)的和議、平復農民起義軍、與民休息同時並舉才是明朝延續的王道。至於和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