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岳飞平反,为什么不严肃追究参与陷害岳飞的一伙人的责任?

一德格天1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昚在登基之初,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 。

隆兴元年(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赵昚发还了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

可以说孝宗给岳飞平反,完全就是顺着高宗的心思进行的,那么为何这个时候孝宗选择给岳飞平反呢?原因在于此时的南宋朝堂内部有一股北伐的火苗,而上位者孝宗又不像高宗一样害怕金国反而他力主北伐,这个时候给岳飞平反非常合适,毕竟北伐需要一个理由,而给岳飞平反可以安北伐将士的心。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岳飞被杀根本就是一个局,而操纵局势的人就是高宗,如果孝宗严肃处理这个事情的话,一定会导致高宗形象受损,对于孝顺的孝宗而言肯定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最后的就是淡化处理这件事情,秦桧也是安乐死之后才被孝宗定成谋害岳飞的主谋,让秦桧去抗下所以后果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孝宗对于岳飞的平反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更多点,他心里明白,不为岳飞平反,难以收揽民心,难以激励将士抗敌,对宋王朝统治不利。


Sylar弈


宋孝宗赵昚是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祖七世孙,原名赵伯琮。靖康之变北宋皇族仅赵构逃出,绍兴二年,赵构不得已从宋太祖后裔中挑选出继承人,绍兴三十二年被立为皇太子,同年,赵构禅让皇位,自为太上皇。

宋孝宗登基后,发誓要重振宋朝,立志北伐,在继位的第二个月即召集老将张俊入朝,商量北伐大计,同时为表明心志,接受史浩建议,为岳飞平反昭雪,重用主战派官员,贬罢主和派。

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出兵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不过,宋军很快遭到金军反扑,宋军偏偏又将帅不和,北伐惨败而归。

宋孝宗刚一继位,就表现出励精图治,积极北伐,恢复河山的意图,迫切需要收揽民心,激发士气,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就是最好的方式,另一方面借着为岳飞平反可以将陷害岳飞的罪责甩给秦桧,给赵构洗白。宋孝宗这次平反一举多得,即为北伐造势,又能维护赵构。

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首推赵构,宋孝宗以仁孝出名,自然不能也不敢找赵构的麻烦。出卖岳飞的其他几个人居然得以善终,没有受到清算,不得不说是宋孝宗的败笔。

王贵,岳飞最信任的人仅次于张宪,被人以隐私威胁被迫诬陷岳飞,后来老死于家中;董先,曾经立下不少战功,为人贪财好色,投靠秦桧后,极力陷害岳飞,于绍兴二十年病逝,王俊,有可能是卧底,第一个指证岳飞罪行,也得以善终。

宋孝宗平反岳飞,是出于政治上需要,对于陷害岳飞人的也因为赵构的存在无法真正清算,一直到几十年后这些人才得到清算。









最后的骑兵90


岳飞去世后,他和张宪的财产被全部不没收,家属充军远方。岳飞家到广州,张宪家到福建。而且分批上路,不能一起走。旁观者无不落泪。


当时洪晧出使金国,以蜡丸密报朝廷,说是“金人所畏服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金国的一些将领)闻其死,酌酒相贺”。

公元1150年,发生了秦桧背刺事件。军士施全被抓,秦桧亲自审问,施全慷慨道“举天下之人,皆欲杀金虏,只有你不肯,所以我才杀你”!秦桧从此戒心不敢外出。

公元1155年,秦桧病死。被他陷害的文武官员许多官复原职。这时,金国完颜亮迁都燕京,打算南侵。赵构没有对策。于是群臣纷纷上书,建议为岳飞昭雪“以谢三军之士,以激忠义之气”。

直到1161年10月,完颜亮起兵六十万大军南侵,先锋已到长江,两淮之地尽失。赵构才不得已,允许岳飞张宪家属返回家乡。这年冬天,岳飞的夫人和三子岳霖回到江州的家。

公元1162年6月,赵构无心当皇帝,想做太上皇,传位给了孝宗赵昚。宋孝宗在南宋的皇帝里,相对还算开明奋发有为的。他登基一个月后,就正式为岳飞平反,追复岳飞一切官职,搜寻岳飞遗骸,以礼改葬于西湖边的栖霞岭。


宋孝宗虽然给岳飞平反了,却也没有再追究那些陷害岳飞官员。主要原因是,秦桧只是帮凶,幕后是他的父亲赵构。此时,秦桧已经去世了。赵构把所有的错失都安在了秦桧的头上。

再有,宋孝宗在诏书里说“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迫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很明显这是假以赵构的名义,为赵构开脱,就是说,(做事)已经明白岳飞是冤枉的,平反也是赵构的意思。


其实,在那时的封建社会,皇帝也只能做到这些了,他不可能以命抵命。可是,岳飞“还我河山”的英雄气概,已经融入人心,甚至民族精神里面,所以,后世人不光唾骂秦桧等人的罪行,赵构的行径也是被人们深深指责的!



路遥lgy


宋孝宗赵昚本是宋太祖赵匡胤小儿子赵德芳的后裔,被宋高宗赵构收为养子已属侥幸,后被立为皇子也颇曲折,在秦桧独相期间,衢州一带发生了强盗抢劫事件,秦桧没有奏闻高宗,便私自派殿前的皇帝亲兵卫队前往拘捕,赵昚将此事悄悄告诉了赵构,高宗大惊追问秦桧,秦桧竟搪塞过去后,知道这事是赵昚说的,不仅非常恼火也导致了秦桧的不满,赵昚险些失去储君的名分,而且久拖不决。

高宗的禅位于孝宗,实际原因也是宋金战场上,虞允文指挥宋军在采石矶取得了重大胜利,完颜亮后院起火被杀,无法继续南侵,战场形势的变化,使宋高宗进退两难,既不敢抗金,又无法继续推行投降政策,秦桧已死,才只好把这副担子扔给了孝宗。

孝宗锐意恢复,宋军趁得胜之际,群情激愤纷纷上书要求为岳飞平反昭雪,孝宗下诏追复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官爵,依礼重新安葬,并且录用岳飞的子孙,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然而秦桧独揽朝政多年,和议既久,积重难返,主和派已成病入膏肓,很难根治,难免对孝宗进行阻挠和反对,孝宗的老师史浩拜相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孝宗下令,让吴璘放弃收复的秦陇之地,结果吴璘不敢抗命不遵,率军撤退,金兵乘机邀击,吴璘惨败,伤亡大将数十员,士卒三万多人,收复的三路十三州重新被金兵侵占。更有甚者,后任宰相汤思退为保全相位,竞暗中派人请求金兵渡淮,对宋军采取突然袭击,打了个宋军措手不及,进而对宋朝施加军事压力,以战促和进行投降卖国求荣活动,这样求和派又占据上风继续结党营私,孝宗也只能所之任之。

另外,孝宗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父在子不得自专,高宗出面干涉,孝宗也就无力提及更无法恢复,也难以严肃惩处陷害岳飞一伙人的责任,更可悲的是经过秦桧等投降派的打击报复,抗战将领寥寥无几,屈指可数的抗金英雄吴璘、虞允文都出师未捷身先死,赍志而殁,抱恨终生。高宗去世,孝宗也年过花甲,心灰意冷也宣布禅位。


德厚致远


岳飞是我国从古至今传颂的民族英雄,他是抗金的名将忠烈,他的英雄故事传奇己被后人改编为小说,戏剧,快板,评书,电影等传颂近千年,他的英雄本色,英雄气慨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是民间家喻户晓的经典英雄人物,尤其是岳母刺字巜精忠报国》,更是激励着后辈保家卫国的精神灵魂。现全国都建立许多岳飞庙,以示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为后人所敬仰。

岳飞一家满门忠烈,为了报效祖国,舍小家顾大家,岳家男丁壮烈牺牲,杨门女将个个都是不含糊,前赴后继报效国家,他们报效国家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秦桧夫妇这对狗男女,和平时代就勾心斗角,陷害忠良,当宋朝出现危险时,就勾搭金国出卖朝庭,卖国求荣,是典型的的大奸臣,受后人不齿和唾弃,并建秦桧夫妇跪姿雕塑,为后人唾沫千年。

南北宋时期,毕竟是封建社会,无论是宋孝宗或者是宋理宗都是为了封建统治的延继,即政治目的。如司马迁《资治通鉴》里就清清楚楚写明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

民族英雄岳飞是不容我们后代玷污他的英名,我们要向历代涌现的民族英雄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精忠报国》的精神。


用户1495609362175


文|邬斯大人

字|1721字,阅读用时4分钟


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更多只是一种政治、形势上的需要,一种政治表态,并非完全发自内心且他也没有最高的决策权。

赵昚作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整个南宋时期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并不是赵构的儿子,而是高宗的同宗侄子,后来过继给了赵构为子并即皇帝位,所以他有幸继承皇位更多的其实是赵构对他的提携、照顾。就从这一点而言,他是非常感激和孝敬赵构的,也非常认同赵构的对他的教诲。

所以个人分析了一下,主要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点,赦免岳飞,起用主战派是形势所逼,并非个人内心主动的意愿,因此没有必要对参与构陷岳飞的人深究责任。

赵昚继位的前一年,金军主帅完颜亮南侵,所以他继位后面对的头一件事情就是处理抗金事宜。因此为了准备北伐,皇帝就很有必要表明自己的抗金意志和决心,所以为岳飞等蒙受冤屈的大臣平反、起用主战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而且这还是他老师史浩的建议,并非孝宗主动提出,同时他本人也没有追究诬陷岳飞一派的想法,所以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的必要。

第二点,大战之际,用人之时,此刻追究责任人就会造成人心浮动、朝政不稳的不利局面。

现在要做的是把全部心思放在北伐上,而不是全部处理冤假错案。孝宗继位时期,朝廷人才稀少,不像高宗时期文臣武将兼备,所以但凡有点能力的都会被朝廷吸纳。而且,当年构陷岳飞的也有一些可用之人,此时如果追究责任,是不利于统战的。所以为岳飞平反昭雪、起用主战派,抑制并团结主和派,团结大多数人才是上策。如何对待构陷岳飞的主和派不单单是军事问题,还涉及到复杂的政治,不该想的那么简单。 岳飞及岳云之墓

第三,碍于父亲高宗的颜面和权威,处理起来比较尴尬。

虽然宋高宗禅位给了赵昚,但这并不意味着赵昚拥有了作为一个皇帝的所有权力。赵构当时只是以“倦勤修养”为由禅位,并非放弃了所有的权力,所以他是以“太上皇”的身份退居幕后的,小事孝宗有决断权,大事最终拿主意的还是赵构本人,所以如何处理岳飞事宜最终还是要看赵构的意愿。

赵构是岳飞之死最大的主谋,难道他会允许孝宗对诬陷岳飞的人彻底反攻到算?怎么可能,为岳飞平反昭雪已是他最大的政治让步,毕竟他心里也有愧。在他看来岳飞虽忠,也是有功之臣,但也有其巨大的过错,他是一个好将军,但不是一个好臣子。功高震主就是岳飞作为一个臣子最大的政治过错,所以同情归同情,该杀还是得杀,因此岳飞被杀之后,高宗会于心有愧,但却绝不会在天下人面前叩首认错。


影视剧赵构形象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皇帝几乎没有不会犯错的,但即使有错,多数皇帝也不会去认错的。因为他们是皇帝,是掌握国家一切的最高统治者,认错就是对其自身权威的一种否定和质疑,所以可以犯错,但是绝不会轻易认错。而赵构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对待岳飞之死,他绝不会认错道歉,只会心里愧疚。

因此,孝宗在处理岳飞一案上,能做的最多就是形式上的平反昭雪,所以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彻底解决,自然也就不会追究主要当事人的责任。他既要安抚主战派又要不得罪父王,所以纸面上的平反昭雪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做法。做出一种北伐抗金的姿势、态度、决心就是赵昚作为一个明君的政治姿态,也是对天下人的一个交待。

在这件事情上他也没有完全的决断权,虽然他是皇帝,但他首先是要尊重赵构的想法和决定,其次他才有自我操作的政治空间。所以即使他有心,但也无力。

第四,儒家忠孝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皇家颜面的考虑。

古人是非常注重和恪守儒家所确立的纲常礼仪的,仁、义、忠、孝就是儒家思想给世人确立的处事和规则,无论你是谁都该遵守。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作为天子,理应成为万民的表率。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所以在孝方面,孝宗需要率先垂范,尊重和孝敬赵构本人。因此,即使赵构在处理岳飞的问题上犯了错并且赵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只能做一个简单的矫正,不能完全替岳飞等人平反昭雪,昭告天下。

赵构作为他的父亲是国家中兴之主,是再造大宋的第一有功之人,即使犯了错,那也是功远大于过,不能为了岳飞之事否定父亲的巨大功劳。所以,他可以理解并原谅父亲的做法,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追究案件背后参与者的责任了,也不太方便。

即使赵昚想去追究责任,最后还不是要追究到赵构身上,这不是要让皇室出丑吗?毕竟家丑不可外扬,所以能遮就遮,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时这样做的另一个巨大风险就是让他自己背上“不孝”的骂名,他可以发发牢骚,但绝对不可以不孝,尤其是作为一个皇帝。看到这些厉害关系,我想赵昚当初的念头估计也会放下吧!


邬斯大人


先看历史:1140年,金国完颜兀术毁之前金国与南宋和议缔结的盟约再次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时年35岁的赵昚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老师史浩的提醒,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



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五月二十八日,被立为皇太子,改名为眘。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是为宋孝宗。高宗自称太上皇帝。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颁布手谕,召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共商恢复河山的大计。 绍兴三十二年,接受老师史浩的建议,下诏为民族英雄岳飞冤狱昭雪平反,追复岳飞原官,赦还被流放的岳家家属,并逐渐开始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大臣平反复官。 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过多史料细节就不罗列了现在来作分析论述!完颜亮南侵,苟且偷安的日子也将过不成了,不得不与金国战斗了,与金国战斗必须有凝聚力!但是天下人心在岳飞,!给岳飞王平反顺理成章,赵构退位避战,也没有底气出来反对!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主张积极抵抗金兵。当时,宋朝北方大片领土和人民沦为敌手,金国统治者对占领区人民烧杀抢掠无所不及,而南宋投降派在战局有利于宋的情况下“十二道金牌”召返战场上的岳飞军民,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把岳飞谋害致死,投降议和,苟安亨乐,置北方被占领土和人民于不顾!当时有爱国诗人诗曰:“遗民泪尽胡尘里,北望王师又一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些都表达了当时宋朝军民的“心声”!



什么叫忠?忠于谁?岳飞忠于的是国家,忠于的是民族!这就是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岳飞为民族谋!为国家谋!秦桧,宋高宗为己谋!为什么历朝历代百姓选择歌诵岳飞,就是宁愿跟随兵岳飞去战死,也不愿在宋高宗之流底下苟活!这就是千年来百姓的心声!也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精神脊梁!现在有的人为秦桧洗白,但我要说岳飞被害,宋高宗是有很大的责任!但不会因为宋高宗有责任了秦桧就能逃脱罪责了!同为“投降派”的赵构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可能只想暂时罢黜岳飞,以后可能还要用作对金的“王牌”,但秦桧借赵构打压岳飞的机会,谋害了岳飞,就倒闭着赵构只能走投降的路了!

结合史料可以看出,赵构在岳飞死后,走的是投降的路线,岳飞这个积极抗战的代表只在需要的时候拿来用一下!秦桧一党的出局,是投降派内部狗咬狗的结果,赵构重新夺回了主导权!秦桧一党出局,使金国人感到不安,但是赵构为了安抚他们金国爹那忐忑不安的心,不能作得太过,还必须使用投降派,以便能继续苟安,宋孝宗也因为太孝失去了光复中心的机会!

岳飞是积极抗战派,陷害岳飞的是投降派,岳飞平反后为什么没有追究陷害他的人?现在大家明白了吧!



岳飞之死,赵构有责任不代表秦松无罪!清朝,民国都有人想洗白秦松,都 没什么好结果。有人自己想往污水 潭里跳我们无法,由他们去吧!我们守护好我们该守护的就行!也看看上窜下跳的到底都是些什么人!秦松被 列入妊臣是修《宋史》的元朝人定的,可见一个投降、卖国求荣的人 在我们的敌人那里也得不到肯定! 在全民知识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图强自立意识普遍觉醒并深入人心的今 天,这么多人想为秦松洗白,思想 尽不如古代社会一个闻路障堵、言路闭塞的“萌昧”百姓的简单图强 意识!我真的很痛心,物溢横流, 人心溃烂,为私欲致公于不道!看来中华民族的复兴真的很任重道远!我们要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兰影竹风


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的时候,宋高宗赵构尚在人世,赵构的存在让宋孝宗不能放开手脚。综合来看岳飞一案的话,不管是秦桧还是张俊,都不具备谋害岳飞的实力,假如没有得到宋高宗的首肯的话,两个人即使同岳飞有深仇大恨,也绝不敢擅杀大将。岳飞被害一案,归根到底最终的谋划者是宋高宗赵构。虽然南宋王朝直称是秦桧擅自杀害岳飞,但是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仔细的推敲。

岳飞拥有10万岳家军,属于南宋朝廷的军事实权派。假如没有宋高宗首肯的话,秦桧杀死了岳飞后,肯定会遭到将领们的集体反抗,最终宋高宗也会杀死他。在岳飞被害的时候,秦桧是主和派的首领,岳飞是主战派的主要将领,从南宋建立到灭亡,主和派和主战派就一直争议不休,只要是皇帝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占据优势,很显然赵构在杀害岳飞的问题上,支持的秦桧一方。

从南宋朝廷开始,为了防止宋高宗的形象丑化,就开始把岳飞被害的责任一股脑的推给秦桧。岳飞被害秦桧肯定要负主要责任,但是根本责任是在宋高宗。因此南宋王朝绝不敢大规模的去批判害死岳飞的人,否则批判着批判着就批判到了宋高宗的头上。

南宋无论是宋孝宗,还是后来的宋宁宗,都只是在主战派上台的时候,象征性的提升岳飞的地位。宋孝宗时期主战派实力强大,因此宋孝宗给岳飞恢复了名誉,返还了岳飞的资产。这时候主和派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宋孝宗仅仅是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始终没有处理陷害岳飞的人。

秦桧真正遭到处理是在宋宁宗即位之后,宋宁宗在公元1206年的时候剥夺了秦桧的王爵,将他的谥号改成了谬丑。这时候距离岳飞被害已经长达64年的时间,当事人都已经去世,因此宋朝仅仅是在名义上剥夺了秦桧的王爵而已。到了公元1208年的时候,投降派重新控制了南宋的朝政,秦桧又被恢复了王爵和谥号。虽然秦桧和张俊没有受到南宋王朝的惩罚,但是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民间有志之士的不满,一直到现在的岳王庙中,都有他们的跪像。


史海泛舟摆渡人


杀害岳飞的幕后大佬是宋高宗赵构,当然秦桧是杀岳飞的积极促成者。岳飞抗金结果主要有二: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而迎回二圣是赵构不愿意的,收复失地也没有多大诱惑。而岳飞执意北伐,拥兵自重,必然会引起宋高宗忌讳,在秦桧等人攒簇下,下定了杀岳飞的心。

现代人往往站在爱国主义角度去看待问题,貌似赵构不爱国丢了国土,当时哪有什么爱国主义,一家天下,一姓而已。所谓天子也是为了自身利益,臣子对国家只有对皇帝的忠,而没有对国家的爱,各种历史事件都是各方势力斗争的结果。

所以最后为岳飞平反就不错了,为邀买人心,平复一下百姓的意见罢了,哪有惩处奸贼之真心呢!


夜风飞舞


因为利益纠葛,只要结果是利于皇室的就行了了,过程不重要。

平反的目的:

当朝皇帝要为忠臣谋反,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为君之道,向臣下表示自己对臣子有多好,最终目的是笼络臣心。

平反的手段:

和稀泥。因为冤案的造成是有多方因素的,其中利益交错,当然最终指使者是先皇,如果自己要彻彻底底的查清这件事,首先打的就是皇家的脸,如果把皇家虚伪的面具扯下去,让世人知道皇家为了自己是不惜谋害大臣的,那自己为岳飞平反还有啥意思呢?再有,如果彻底排查,势必会牵扯不少朝中大臣,如果牵扯太多,朝局就会紊乱,处理不好就会政变或者被别国有机可趁。所以为了稳定,不要牵扯过多。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世人皆知的错误者,屎盆子都扣在他们头上,杀了了事,给大家一个交代,给平反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达到自己笼络臣人的目的,这是最最最完美的结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