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第三章

第一部分認知革命的目錄框架如下:


讀書筆記|《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第三章

第三章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一) 前言


從7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12000年前農業革命之間,智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以採集為主,狩獵為輔,無固定住所。當時世界缺乏高熱量、高甜度的食物,造成現在即使人類社會物資富足,但我們還是抵擋不住甜食的誘惑,這種“貪吃基因”的理論得到了廣泛的接受。


對於智人在婚姻、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及政治制度方面,當前都缺乏有力的證據來說明。但我們通過一些文物和人類學觀察,從宏觀上可以推斷出從認知革命後,以上所說的方面和族群所處流域的地理環境、富饒程度有密切相關。總結來說,就是智人的“自然生活方式”不止一種,不同族群有自己的文化、語言、信仰、習俗等。


(二) 原始的富裕社會


在農業革命前,智人平均每三天打獵一次,每天採集3-6小時,一般就能滿足整個部落的需求。因為採集和打獵,智人對周圍的地理環境,植物科屬瞭解深入,並培養出了敏銳的身手和感官系統,而且還因為採集到的食物多樣性而營業均衡。此外,遠古採集者也比較少碰到傳染病的問題(農業和工業社會的傳染病多半是來自家禽家畜,如天花、麻疹等)。


正因為這種在農業時代前的採集者有健康和多樣化的飲食、相對較短的工作時間、免於承受如農業時期自然災害帶來的饑荒和少有傳染病的發生,許多專家將這種社會定義為“最初的富裕社會”。


(三)會說話的鬼


對於遠古狩獵採集者的精神和心理活動,我們知之甚少,但多數學者同意,他們普遍有泛神論的信仰。


泛神論並不是某個特定的宗教,而是數千種不同宗教、邪教或信仰的通稱。之所以都稱為“泛神論”,是因為這些宗教對於世界的看法、對於人類的定位所見略同。它們都相信,幾乎任何一個地點、任何一隻動物、任何一株植物、任何一種自然現象,都有其意識和情感,人類可以通過言語、歌曲、舞蹈和儀式和它們進行溝通。


對於採集者的社會政治世界,我們的所知同樣幾乎為零。對於像私有財產、核心家庭、一夫一妻制等方面,學者甚至連最基本的面向都還無法達成共識。很有可能各個部落各有不同的結構,有些階級井然、有些秩序混亂、有些彈性較大等等。不過不管實際情況是怎樣,當前通過已出土的兩個古墓陪葬品來判斷,3萬年前的智人已經發明瞭一些社會政治規範、等級制度等。這些東西均遠超了其他人類和動物物種的行為模式。


(四) 和平還是戰爭?


有些學者主張遠古的狩獵採集社會應該是個和平的天堂,認為要到了農業革命之後,民眾開始累積私有財產,才開始有戰爭和暴力。也有學者主張,早在遠古的採集時代,就已經有各種殘忍和暴力的事件。我們靠極少數的考古文物和對現代採集社會的人類學觀察推測,不同的族群、生活環境不同、宗教習俗不同,所導致的社會結構也不同。因此,可能在某些時期,某些地區平靜祥和,而其他地區則動亂不斷。


(五)沉默的帷幕


如果我們無法發展出新的研究工具,可能就永遠無法瞭解遠古採集者究竟有什麼宗教信仰、社會結構、政治體制、語言習俗和生活習慣。那麼,7萬年的人類歷史就有6萬年是空白的。我們以為“當時的人沒做什麼重要的事”。但事實上,他們做了許多非常重要的事,特別是他們還形塑了我們現在的世界,他們的足跡遍佈地球,讓環境起了極大的變化。


下一章,我們就會提到,早在第一個農村形成之前,採集者是如何讓地球的生態改頭換面。整個動物界從古至今,最重要也是最具破壞力的力量,就是這群四處遊蕩、講著故事的智人。


<strong>本章作者試圖從古物、古蹟和人類觀察學的角度,窺探從認知革命後到農業革命前智人的精神和社會活動,但因為資料有限,很多方面的具體情況無從得知,只能從宏觀方面大致推測一些共性問題。也由此,幾萬年的歷史被沉默的帷幕籠罩著,等待未來被一一揭開。


···


每日學習


新嫁娘詞

[ 唐·王建 ]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王建,中唐詩人,敘事詩。古有習風,新娘嫁入三日內須下廚,此詩也反應唐代封建社會禮教相對寬鬆,婦女們巧思慧心。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做羹湯。還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幫品嚐。

I don`t want her to go through what I went through with Carl.

(我只是不想她再重蹈我和卡爾的覆轍)


<strong>關注我,每天讀幾頁書,一首詩,一句英語,走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