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随处可见的大口罩,荧幕、新闻上的疫情动态难免让人“心慌慌”,如何做好个人心理调适尤其重要。

疫情持续存在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我们如何调适心理状态?有哪些居家隔离的解压方法?我们在这份指南中整理了权威资料,供广大师生参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疫情压力下,我们会发生哪些变化?

疫情持续存在的压力会让我们在情绪、躯体、认知和行为上都出现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是“应激”的表现。

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应激(Stress)指的是当一个生命体所面对的事件(比如此次的疫情)打破了自己的平衡和承受能力,或超越了自己的应对能力时,所产生的一种应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模式。

因为本次疫情持续的时间较长,且仍在发展,所以人们通常会处在一种慢性的应激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通常会感觉到以下变化。

情绪变化:我们的情绪可能会比以往波动性更大、程度更深、持续时间更久,在诸多复杂的情绪中,焦虑,恐惧,悲伤,怀疑是最常见的几种。此外,还可能会伴有愤怒、愧疚、精疲力竭等情绪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在疫情中我们出现这样的情绪变化是正常的,并且适当的情绪有助于我们面对困难,不必为此产生新的焦虑。

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 躯体变化:有数据表明,疫情开始后部分人群出现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食欲变化以及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反应。这些都是面临巨大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躯体变化(回想一下,我们在重大考试面前,是否偶尔也会有这种表现?)。不过,大家应当注意区分巨大压力下产生的躯体变化和生病时的生理反应。当发觉这些变化时,先想一想最近是否处于较大的压力或情绪中。一般而言,当压力和情绪缓解时,躯体上的这些变化也会随之缓解乃至消失。
  • 认知变化:与以往相比,我们可能感觉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犹豫不决、难以交谈想法,同时怀疑心理加剧,对各种变化、信息格外敏感,甚至会倾向于往坏处解读某些信息。此外,在一些无关联事件(如科比意外离世)的刺激下,容易产生生命脆弱、意外随时来临的虚无感和无力感。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部分人会重新回到之前的认知轨道上。


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 行为变化:由于压力,我们可能会出现回避行为(避免去认为不安全的场所)、强迫行为(频繁洗手、消毒),睡眠质量也受到影响,甚至会借助吸烟、喝酒等物质手段帮助自己缓解或回避痛苦的感受。适当的行为变化会帮助我们规避风险,但同时要注意克制某些不良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变化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反,它们互相影响,通常会几种变化同时或先后出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如何缓解变化带来的困扰?

1、接纳变化,与情绪更好地共处

上述变化是我们处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我们在疫情中出现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适当地加以调节,不会对我们的健康、生活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并不只带来麻烦,一定程度上也会帮助我们在心理、行为上更有效地战胜困难。

<strong>接纳情绪变化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以往面对情绪压力时,我们曾用过哪些有效的方法。如果它们仍适用于现在,那么不妨继续使用。此外,还可以试着合理宣泄情绪(如适当地室内运动),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等。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情绪相处。

2、积极行动,保持规律生活

积极行动、规律作息是应对压力的良药。抗击疫情期间,我们要尽可能维持稳定有序的生活节奏,保持充足的睡眠。疫情面前,人们的精神被高度刺激着,理性批判能力减弱。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是照顾好自己的最佳方式,也是我们解决心理困扰的必要条件。

在家待着的条友们注意了

如果感觉精力分散难以保持生活节奏,不妨计划做一些使自己愉悦的小事(To-do清单),比如读一读平时想读的书,听一听喜欢的音乐。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精神会不知不觉放松,有助于我们将精力集中于生活本身。当然,即使无法完成所有计划,也不必产生新的自责。毕竟,我们的目的在于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而非在现有条件下尽善尽美。

3、正向思维,减少心理负担

思维方式直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保持正向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理性对待各种信息。有研究表明,信息的导向和数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面对关于疫情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我们要主动控制每天浏览资讯的时间,避免信息过载,并根据事实和数据,理性判断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例如:治愈率、医疗方法的发展、新的药物等)。

● 以客观、合理的态度看待疫情,尝试从更广阔的角度加以理解:疫情会带来短暂的影响,但长远来看,它终将被控制并成为过去。

● 多回忆在每一次遇到危机时曾如何面对,重新肯定自己作为个体的能力和价值。

● 不要只往坏处看,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要忽略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

[注:内容摘抄于某大学研究生院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