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瘟疫簡史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人類從什麼時候發現傳染病,已經無源可考。

人類雖然通過疫苗接種消滅了天花,但遠沒有徵服傳染病,因為人類在改進自身命運的同時,也加大了自己面對疾病的軟弱性。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出現及進一步擴散,我們似乎史無前例地都在關注著這場疫情的動態。

雖然現在科技發達,醫學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很多人還是談病色變,個人覺得除了恐懼疾病所帶來的痛苦外,還有更多的是對疾病的不瞭解,由臆想帶來的莫名恐懼。

病毒這兩個字,一直像噩夢一樣裹挾著人類,不停的在你爭我奪中進化。

殷鑑不遠,病毒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從未離我們遠去!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那些大的病毒肆掠。


01

結核病

結核病比人類的歷史要長得多,根據科學研究追蹤結核桿菌來源,發現其祖先來源於7萬年前非洲的史前人類中,並影響人類數萬年之久。

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結核病就是肺結核。我國古稱“肺癆”,還有一些更古老、更恐怖的名字,如屍疰、勞疰、蟲疰、毒疰、鬼疰、傳屍等,足可見人們對這個病的恐怖。

中世紀的歐洲人遭受到結核病的嚴重侵襲,雖然當時的文獻提及的主要是淋巴結核而不是肺結核及瘰癧或結核病。

這個被人們稱 為“巨大白色鼠疫”的結核病在歐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佈到社會的各個階層,成為人類當時主要的死亡原因,如在50年代的英國,1/4的人死於結核。

在歐洲也被稱為“白色wenyi”。

自古以來,就有不少名人最終因結核病離世。

我國馬王堆裡出土的辛追夫人,在她身上查到感染結核病的痕跡,推斷她應當死於結核病。

近代有魯迅、林徽因。魯迅先生在小說《藥》中塑造的角色華小栓得了癆病,他的父親華老栓從劊子手買來沾血的饅頭治小栓的病,結果是血饅頭沒有治好小栓的癆病,小栓還是死了。而魯迅先生也於1936年10月19日死於肺結核病。

1955年底,世界衛生組織為了紀念德國微生物學家在1882年向一群德國柏林醫生髮表他對結核病病原菌的發現,將每年3月24日定為世界預防結核病日,以提醒公眾加深對結核病的認識。

2005年,首個重組卡介苗由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的M Horwitz研製成功並用於人體試驗。

世界瘟疫簡史


02

瘧疾

瘧疾(malaria)是一種名瘧原蟲的原生動物引起的疾病。

一般認為瘧疾源自人類的發源地非洲,幾乎傳遍全世界,其歷史則與人類文明史一樣漫長。

在古希臘,瘧疾被稱之為“沼澤的熱病”,在公元前1世紀,瘧疾曾在羅馬地區長時間流行,使得人們的身體虛弱,土地拋荒,國力衰退,最後導致羅馬帝國的衰亡。

在中國,殷商時代也有了瘧疾流行的記載,甲骨文就有瘧、疥、蠱、齲、蛔、疫等疾病的記載。有學者認為瘧疾猖獗是盤庚遷殷的直接原因。

相關研究顯示,秦漢時期,由於南方瘴疫較北方為多,致使當時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經濟社會遠遠落後於黃河中下游地區。

歐洲人真正獲得靠譜的瘧疾藥物是在發現美洲以後,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發現,秘魯的美洲土著用當地一種叫金雞納樹的植物的樹皮,來治療高燒時發冷打擺的症狀。

傳教士們效仿土著拿金雞納樹的樹皮去治療也有打擺症狀的瘧疾,結果居然誤打誤撞,這種植物裡面含的奎寧還真能治療瘧疾。

世界瘟疫簡史

金雞納樹原產美洲,發現金雞納樹可治療瘧疾充滿偶然性


03

雅典鼠疫肆虐(公元前431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公元前430到前427年,雅典發生鼠疫。有專家認為此疫起源於非洲,從埃塞俄比亞經海上傳到伾庇猶斯港,然後蔓延到雅典衛城,這是一場毀滅性的傳染病,襲擊了整座古希臘羅馬城。

公元前430年,這一天早上在雅典的港口發現了3個人得了一種怪病:患者先是發高燒,喉嚨嚴重發炎,然後就是抑制不住的腹瀉,最後整個人全部垮掉,心臟停止了跳動。

希臘史學家修昔底德對這場毀滅雅典的鼠疫肆虐進行了這樣的描述:

“身強體健的人們突然被劇烈的高燒所襲擊,眼睛發紅彷彿噴射出火焰,喉嚨或舌頭開始充血並散發出不自然的惡臭,伴隨嘔吐和腹瀉而來的是可怕的乾渴,這時患病者的身體疼痛發炎並轉成潰瘍,無法入睡或忍受床榻的觸碰,有些病人裸著身體在街上游蕩,尋找水喝直到倒地而死。

甚至狗也死於此病,吃了躺得到處都是的人屍的烏鴉和大雕也死了,存活下來的人不是沒了指頭、腳趾、眼睛,就是喪失了記憶。”

這次造成雅典近1/4人口死亡,重要領導人伯利克里也未能倖免,當時正處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正當雅典勝利垂手可得時。

據說鼠疫由比雷埃夫斯傳入雅典,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食物和日用品來源地。斯巴達和地中海東部一些地方也受到疾病的襲擊。

世界瘟疫簡史


04

古羅馬天花大爆發(公元164-180年)

羅馬所經歷的第一場大wenyi,大約出現在公元160年之後的第2世紀。

根據當時偉大傑出的醫生蓋倫的臨床筆記、病歷記錄,結合現在的科技手段,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是一場天花大爆發。

天花病毒引發的症狀是皮膚上出現突出的深層膿皰,在長達兩週的漫長過程中會同時出現在全身,四肢比軀幹更密集,甚至還會出現在手掌和腳底。

公元164年,即羅馬皇帝奧勒留統治時期,古羅馬帝國派軍隊鎮壓敘利亞叛亂,在近東打戰士兵回到羅馬帝國,凱旋時將戰利品和病毒一起帶回了羅馬,帶來了天花和麻疹,傳染給了安東尼的人們,軍隊所到之處,病毒擴散全國。

傳染病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

第一位是維魯斯(Lucius Verus),於169年染病而死,第二位是他的繼承人馬可 · 奧勒略 · 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做帝王做到公元180年,也因被傳染難逃厄運。九年後病毒再次爆發。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000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

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五百萬。在有些地方,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對羅馬帝國的社會和政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好藝術領域的影響。

在此之後,古羅馬的黃金時代也逐漸逝去。

世界瘟疫簡史


05

東漢末年(公元3世紀初)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

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

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疫情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儘管在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一些人口統計數據也很不準確,但我們仍可從一些史書留下的數字體會到威力。

根據古代較為權威的官方記載,疫情爆發前的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時,全國人口為5650萬,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疫情,僅僅八十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時,全國人口僅存1600餘萬,竟然銳減達四分之三。

而在疫情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到三國末年,其人口僅及漢代的十分之一。雖然當時的戰爭和災荒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其所帶來的這種損失仍是觸目驚心的。

建安年間,張仲景行醫遊歷各地,親眼目睹了對老百姓造成的危害,同時藉此將自己多年對傷寒症的研究付諸實踐,最終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部不朽名著。

世界瘟疫簡史


06

西普里安疫情

經過“安東尼”疫情修整之後,羅馬帝國又迎來了第二場,西普里安疫情。

從249到262年,一直在帝國,甚至可能持續到了270年左右。

這一次,整個帝國都被這場病毒襲擊了。

幾乎沒有哪一個行省、哪座城市、哪座房子沒有被西普里安病毒襲擊和洗劫,死亡人數相當可怕。

據推斷其幕後黑手,很可能就是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迅速擴散,它通過體液傳播,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很容易互相感染。

這導致帝國的儲備能量被耗盡,核心力量無法繼續支撐下去,世界陷入了無政府狀態。

帝國龐大的結構正在面臨破裂。通貨膨脹的問題更加惡化,貨幣制度失效,羅馬私人經濟的基礎結構開始坍塌。

人口的損失,直接引起了軍事上的災難。

邊境系統支離破碎,幾乎所有主戰線上的防禦網絡同時崩潰。首先是多瑙河防線被攻破,其次是幼發拉底河防線淪陷,最後是萊茵河防線瓦解。

帝國面臨了嚴重的軍事危機。北部邊境發生軍隊叛亂,被派去鎮壓叛亂的將軍自封為帝。

帝國分裂,從此進入了混亂的軍營皇帝時代。

世界瘟疫簡史


07

查士丁尼疫情(公元541-542年)

羅馬雖然四分五裂,但是它畢竟還是羅馬,還有過去可追憶,未來可創造。

就在此時,飽受創傷的羅馬又經歷了第三場疫情——查士丁尼,這是在地中海世界爆發的第一次大規模鼠疫。

查士丁尼於公元533年發動了對西地中海世界的征服戰爭,就在他橫掃北非、征服意大利,即將重現羅馬帝國輝煌的時候,一場空前規模的疫情卻不期而至,使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之夢變為泡影。

公元541年,鼠疫開始在東羅馬帝國屬地中的埃及爆發,接著便迅速傳播到了首都君士坦丁堡及其它地區。

當時出現了許多詭異恐怖的情景:當人們正在相互交談時,便不能自主地開始搖晃,然後就倒在地上;人們買東西時,站在那兒談話或者數零錢時,死亡也會不期而至。

而最早感染鼠疫的是那些睡在大街上的貧苦人,鼠疫最嚴重的時候,一天就有5000到7000人,甚至上萬人不幸死去。

官員在極度恐懼中不得不向查士丁尼彙報,死亡人數很快突破了23萬人,已經找不到足夠的埋葬地,屍體不得不被堆在街上,整個城市散發著屍臭味。

查士丁尼自己也險些感染病毒,在恐懼之中,他下令修建很多巨大的能夠埋葬上萬具屍體的大墓,並以重金招募工人來挖坑掩埋死者,以阻斷病毒的進一步擴散。

於是,大量的屍體不論男女、貴賤和長幼,覆壓了近百層埋葬在了一起。

鼠疫使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它還繼續肆虐了半個世紀,直到1/4的羅馬人口死於鼠疫。

它造成的損失極為嚴重,對拜占庭帝國的破壞程度很深,其極高的死亡率使拜占庭帝國人口下降明顯,勞動力和兵力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還產生了深遠的社會負面後果,而且對拜占庭帝國、地中海、歐洲的歷史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次鼠疫引起的饑荒和內亂,徹底粉碎了查士丁尼的雄心,其本人也染上鼠疫,雖然最終痊癒,後期指針中政局也是動盪不安,也使東羅馬帝國元氣大傷,走向崩潰,強化了基督教派在歐洲的地位。

世界瘟疫簡史


08

歐洲黑死病(公元1346-1350年)

黑死病在人類歷史上是最致命的病毒之一,也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這次疫情普遍認為是由一種名為鼠疫的細菌造成的,主要以老鼠和跳蚤為媒介傳播。

黑死病的一種症狀,就是患者的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所以這種特殊疫情被人們叫做“黑死病”。

對於那些感染上該病的患者來說,痛苦的死去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沒有任何治癒的可能。

黑死病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高達7500萬,在1348-1350年間,歐洲的死亡人數為2500萬到5000萬,但是,這次流行並沒有到此為止。以後的40年中,它又一再發生。

14世紀20年代當此細菌再次爆發之前,它已經在亞洲戈壁沙漠中潛伏了數百年,之後迅速隨老鼠身上的跳蚤中的血液四處傳播,從中國沿著商隊貿易路線傳到中亞和土耳其,然後由船舶帶到意大利,進入歐洲。

歐洲密集的人口成了此疾病的火藥筒。3年裡,黑死病蹂躪整個歐洲大陸,再傳播到俄羅斯,導致俄羅斯近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死亡。

歐洲文學史上第一部現實主義鉅著——薄伽丘的《十日談》的歷史背景就是1348年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鼠疫流行。

世界瘟疫簡史


09

結核病

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講到,美洲印第安人的大規模死亡,並不是因為歐洲人用槍炮屠殺了他們,而是歐洲人帶去的病菌幾乎滅絕了他們。

歐洲人來到美洲之前,美洲地區居住著大約500萬左右的印第安人,但其中有將近90%的人在十六世紀的幾十年時間裡死去,有歷史學家甚至稱它為“人類史上最大的種族屠殺”。

不過,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不是歐洲人的槍炮,而是他們所帶來的病毒。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洲人就已經經歷了多次致命傳染病的浩劫,也從中找到了治療一些傳染病的方法。

美洲之前長期與歐亞非大陸隔離,印第安人也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歐洲人的疾病隨著哥倫布的第一次美洲之旅後開始蔓延到新大陸。

腮腺炎、麻疹、天花、霍亂、淋病和黃熱病等,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來說卻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缺乏抵抗力,尤其是麻疹和天花。

因此阿茲特克人等中美洲原住民即使擁有歐洲人攻不破的城牆,但卻被外來的病毒打敗。

公元1521年,當西班牙殖民者的軍隊開始進攻墨西哥原住民阿茲特克人的城堡時,他們便遇到了強烈的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進攻一次次被阿茲特克人打退。

當時受到重創的殖民軍隊以為阿茲特克人會趁機發動進攻,但卻始終沒有看到他們有任何動作,於是這便給了西班牙殖民者軍隊喘息的機會。

同年8月21日,西班牙軍隊重新發起進攻,但奇怪的是,這一次他們並沒有受到阿茲特克人的任何抵抗,輕而易舉地就進入到了城堡裡!

西班牙殖民者軍隊進入到城堡中後,看到城中屍體遍地,到處都瀰漫著屍體腐爛的味道。此時西班牙軍隊才發現,比他們槍炮更可怕的力量早已經摧毀了這座城市,而這一可怕的力量便是——病毒。

實際上,歐洲傳染病的蔓延速度完全超過了殖民者向美洲大陸的推進速度,那些從海岸居民口中得知歐洲人到來的印第安人,多半也同時被感染上了新的疾病。

因此,當殖民者在16世紀20年代抵達智利時,這裡的印加文明已經遭遇上了天花的重創,整個王室幾乎都被奪去了生命。而新的王位之爭將整個國家一分為二,這才使得西班牙人有可乘之機。

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是當時病毒導致盛行的原因。印第安人的農業的欠發達,讓他們先天缺乏和家畜接觸的經驗,肌體很少遭遇此類病菌,也就全然沒有免疫力,所以在天花面前潰不成軍。

非洲人由於較早和歐洲人接觸,也擁有相似的免疫系統和抵抗力。

疾病的傳播也可以是雙向的。當時,唯一一種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它奪走了大量的歐洲人的生命。

世界瘟疫簡史


10

梅毒大擴散

梅毒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

這還要從500年前的哥倫布說起。哥倫布——一個意大利的航海愛好者,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嚮往印度和中國。

1492年10月12日,經過70晝夜的海上漂泊後終於看到了陸地——哥倫布心中的印度,其實是天堂海岸加勒比海群島,然後他用非常殘忍的手段對付著在新大陸發現的新大陸的原住民。

雖然我們不講因果報應,但是在改變美洲大陸疾病譜的同時,歐洲人的疾病譜也改變了。

哥倫布的船隊先後四次航海到達美洲大陸,後面還有其追隨者。

到達新大陸後,哥倫布下令歐洲人可與當地人交往、發生性關係,回到歐洲時還帶回土著人作為奴隸。

美洲大陸流行上千年的梅毒隨著也隨著哥倫布的船隊來到了歐洲,而且身體力行親自感染不幸成為歐洲第一個梅毒患者。

從此梅毒在歐洲、亞洲瘋狂肆虐500年。

500年間歐洲死於梅毒的人約1000萬。風流雅士、才子佳人、學者政客都無豁免權。

如貝多芬、舒曼、福樓拜、莫泊桑、梵高、尼采、希特勒、列寧以及中國的幽怨的《二泉映月》阿炳、還有傳說中逛過八大胡同的同治皇帝,都曾經是梅毒患者,深受梅毒的侵擾,陷於病痛之中。

直到1928年發現青黴素,並發現青黴素對梅毒非常有效。1942年青黴素提純成功、批量生產。

從此梅毒的發病率和致病力都有了有效的控制。50年代後,我們國家已經能夠生產青黴素,也成立了驅梅大隊,深入草原,居然一舉消滅了梅毒。

然而,80年代以後,梅毒再次捲土重來,肆虐至今。好在目前特別嚴重病損的梅毒患者並不多見,大多數生殖器官、皮膚上並無病損,但抽血化驗會明確診斷。

世界瘟疫簡史


11

米蘭大疫情(1629-1631 )

1629年至1631年,意大利爆發了一系列的鼠疫,通常稱為米蘭大wenyi。包括倫巴和威尼斯,造成大約28萬人死亡。

這是黑死病開始後的所有流行性疫情中的最後一次大流行。

1629年,德國和法國士兵將傳染病帶到意大利曼圖亞。

在三十年戰爭中,威尼斯軍隊感染了疾病,當他們撤退到意大利中北部時,將疾病傳染給了當地人。當時米蘭總人口為13萬,在這次疫情中染病而死的人數高達6萬人,”使米蘭成了名副其實的“恐怖之城”。

據當時統計,奪去了28萬人的生命。

細究根源,這場災難都是戰爭惹的禍。德法軍隊把病毒帶到了意大利城市曼託瓦,威尼斯部隊也染上了疾病,並傳播到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區。

1629年10月,波及米蘭——這個倫巴底地區的商業中心。米蘭市迅速啟動了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包括隔離檢疫、限制德意志士兵和商品進入,然而,1630年3月的一次狂歡節使一切努力化為烏有。

米蘭13萬人口中有6萬人死亡。一次放縱竟然毀滅了一座城市。

“米蘭大疫情”暴發時,羅馬教皇烏爾班八世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受難的人民,教廷的威望深受打擊。

意大利人開始尋求祖國統一之路,以便未來用全國之力來應付這樣的大災難。

世界瘟疫簡史


12

明朝大規模鼠疫

明朝末年,旱災頻發。僅僅萬曆年間,就發生了三次巨大的旱災,由崇禎十四年那一次為主,那次旱災歷經四年之久。

在這四年間,老百姓沒得吃沒得穿,這就導致了一個老百姓紛紛逃難的現象,遍地都是難民。

難民中不僅由老百姓組成,也由老鼠組成。因為老鼠也要活,老鼠也有自己的生命主權。

寄生在老鼠身上的鼠疫桿菌就這樣轉接到了老百姓的身上,這就造成了鼠疫。又隨著這些難民的逃離,鼠疫桿菌傳染到了各方各地。

根據歷史記載,這場鼠疫災害死亡人數就高達20萬,但是這個死亡人數還僅僅只是北京地區,全國因為鼠疫死亡的人數,根本就無法具體統計。

最終,這場鼠疫引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世界瘟疫簡史


13

倫敦大疫情(1665-1666 )

這指1665年到1666年發生在英格蘭的大規模疫情。在這場疫情中,有七萬五千到十萬人喪生,超過當時倫敦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它在歷史上被確定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引起的大面積黑死病,由人通過跳蚤感染了鼠疫耶爾森菌。1665年這場傳染病是淋巴腺鼠疫在英格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爆發。

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來自法國,1665年4月,兩個法國海員昏倒在倫敦西區特魯裡街與朗埃克路口,後來他們身上攜帶的病毒引起了大範圍的傳染。另一種說法是說鼠疫病毒來自荷蘭,這種疾病自1599年起就在荷蘭當地傳播了。

疫情襲擊的第一個地區是倫敦的聖吉爾斯教區。

1664年底至1665年初的冬天,就已經有病例在那裡出現,但直到1665年開春,由於人口的大量增加和衛生條件的急劇惡化,疾病才大規模迅速地傳播開來。

到了1665年7月,病毒已經遍佈倫敦城。當時的國王查爾斯二世以及他的家人都被迫離開了倫敦前往牛津郡,但市長和參事仍在堅守崗位。

而一部分神職人員、醫生和藥劑師也因此忙碌了整個夏天。滿大街都是負責疫情的醫生,雖然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沒有執照。

由於病毒的蔓延非常之快,人們不得不將患病者所住的房子都連人封死,在緊閉的大門外漆上紅十字,上面寫上“上帝保佑”的字樣,嚴禁任何人出入。每天只是在限定的時間,由專人從窗口送進食物和水。

成千上萬的病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悽慘地死去,最多時一週死去的就不下萬人。

每到夜晚,運屍車“咕隆,咕隆!”的車輪聲和那哀婉的車鈴聲,讓人聽了毛骨悚然。

記錄顯示倫敦的死亡人數從每週1000-2000人持續上升,到1665年九月,平均每週已經有7000人死亡。

後來倫敦城遭遇了一場大火,燒燬了大部分遭到感染了的房屋,倫敦城在大火的基礎上重建,在這場疫情過後又獲得了的新生。

在此期間,劍橋大學因為倫敦病毒爆發被迫關閉,畢業生牛頓同學只能回鄉下,在家裡沒事兒就創立了微積分,還因為看見蘋果掉落啟發了萬有引力定律。

世界瘟疫簡史


14

馬賽大疫情(1720-1722)

1720年,馬賽遭逢病毒侵襲,這是該市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災難,也是18世紀初歐洲最嚴重的疫情之一,影響了整座城市和周邊城市,造成10萬人死亡。

這場病毒來得快,去得也快,馬賽很快從病毒侵襲中恢復過來。經濟只用了短短的幾年就恢復了,並發展很快,貿易擴展到西印度群島和拉丁美洲。

截至1765年,人口增長恢復到1720年之前的水平。破壞性不像14世紀發生的黑死病那麼大。

這場疫情結束得快與法國政府採取的強硬措施不無有關,政府規定如馬賽市民與普羅旺斯和其它地方的人有任何來往或溝通將會被處以死刑。

為了保證這個隔絕在市郊建造了一堵鼠疫牆(Mur de la Peste。這堵牆是用石頭造的,高兩米,厚70釐米,牆後有守衛。在一些地方依然可以看到這堵牆。

在兩年的時間裡馬賽九萬居民中有五萬喪生,病毒向北蔓延到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阿爾勒和土倫,造成五萬人病逝。

估計總的死亡率在25%至50%,在馬賽達到了40%,在土倫超過50%,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和阿爾勒為25%。

世界瘟疫簡史


15

莫斯科黑死病(1771年)

莫斯科最初出現鼠疫跡象是在1770年底,到1771年春季變成大流行,造成市民的極度恐慌和憤怒。

整座城市的經濟陷入癱瘓,主要是因為許多工廠,市場,商店,和行政大樓已被關閉。接下來是糧食嚴重短缺,造成大部分莫斯科人的生活水平日益低下。

為逃避病毒,貴族階級和有錢人紛紛離開莫斯科。1771年9月17日早晨,大約1000人再次聚集在Spasskiye門口,要求釋放被俘的反政府武裝分子和消除隔離。

軍隊試圖驅散人群,但無法驅散,最終只能再次鎮壓暴亂。大約300人被監禁。9月26日,卡拉辛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手下的一名政府官員被派往莫斯科恢復社會次序。

為減輕病毒感染帶來的影響,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為市民提供工作機會,發放食物給他們,譬如設立隔離區,銷燬被汙染的財產,關閉公共浴池等。

最終平息了莫斯科民眾的不滿情緒,控制住了病毒蔓延。

世界瘟疫簡史


16

霍亂大流行(公元1817至今)

霍亂是由汙水中的細菌引起的。自 1817 年至今, 發生了七次霍亂大流行。

其流行範圍從印度延伸到亞洲其他地區, 還有非洲、歐洲和美洲, 導致了人員的大面積傷亡, 給全球造成了巨大災難。

第一次霍亂大流行: 印度歷史上, 一直有水葬的習俗, 人死後屍體在恆河順流而下。1817 年恆河洪水氾濫,屍體攜帶的霍亂在恆河下游地區迅速流行開來, 後來波及整個印度大陸, 又傳播到曼谷、泰國和菲律賓等地,1821 年傳入我國東南沿海, 造成霍亂在亞洲地區的大流行。本次疫情於 1824 年基本結束。

第二次霍亂大流行: 1827 年,本次疫情爆發於孟加拉地區,波及到整個印度。後來又傳入阿富汗、伊朗西亞地區, 以及俄羅斯、德國、奧地利維也納、英格蘭等眾多歐洲國家, 給這些地區的人們造成了重大傷害。

第三次霍亂大流行: 1839 年, 霍亂再次於孟加拉地區爆發, 1840 年傳播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及我國東南部地區。1844 年傳播到中亞、阿富汗和波斯等地區;1848 年又傳播到西歐,經西歐傳到美國;1849 至 1850 年兩年時間經北非傳到突尼斯;1850 年傳人加勒比海地區;1855 年傳到部分南美地區國家。此次流行面積較前兩次範圍進一步擴大, 造成的危害也進一步加劇。

此後每隔幾年到幾十年,霍亂就會大流行一次。在前六次大流行中,僅印度就死亡約 3800 萬人,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

第七次霍亂大流行: 這次大流行與前六次不同的是由埃爾託生物型霍亂弧起,菌源的變化導致流行性病學防控更加困難, 也造成了世界範圍內更大面積的感染。1961 年,從印尼蘇拉威西島向周邊地區蔓延, 波及 140 多個國家, 報告病例至少有 350 萬例。

直到今日, 全球每年仍有約 10 萬人死於霍亂。

人類雖然已經與霍亂抗爭了 200 多年,但它從未被徹底消滅,仍然對人類健康具有威脅,要想徹底消滅霍亂,仍任重道遠。

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制定了終止霍亂的全球規劃圖,要求在國家層面實施新的全球霍亂控制戰略,要求到 2030 年,各國霍亂人數減少 90%,通過該戰略至少 20 個國家可以在 2030 年之前消除該疾病的傳播。

《霍亂時期的愛情》故事情節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

馬爾克斯他賦予霍亂一種象徵意味——愛情,因為霍亂能置人於死地,也能讓人懂得生命的珍貴,激發更加頑強的生命力。

世界瘟疫簡史

霍亂時期的愛情劇照。


17

第三次鼠疫爆發(公元1855-1950年)

鼠疫第三次大流行始於19世紀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發的,至20世紀30年代達最高峰,總共波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六十多個國家,死亡達千萬人以上。

此次流行傳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區之廣,遠遠超過前兩次大流行,以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超過了前兩次而出名。

這場鼠疫蔓延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陸,先從雲南傳入貴州、廣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後,迅速蔓延到印度,1900年傳到美國舊金山,也波及到歐洲和非洲,在10 年期間就傳到77個港口的60多個國家。單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的人死於這場鼠疫。

據世界衛生組織透露,這次大遊行一直延延續到1959年,這時全世界因鼠疫而死亡的人數減少到了200個左右。這次流行的特點是疫區多分佈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區,家養動物中也有流行。

幾乎所有的中外學者都一致認為第三次世界鼠疫大流行起源於雲南,並認為雲南是一個古老的家鼠鼠疫疫源地,但又都斷言云南不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並認為雲南的鼠疫是輸入性的。即從印度和緬甸直接或輾轉傳入的。

1974年,雲南鼠疫工作者從雲南劍川縣的中華姬鼠中分離出鼠疫菌,證實了滇西存在著鼠疫自然疫源地,學者們稱為滇西縱谷大絨鼠齊氏鼠疫源地,這為第三次鼠疫大流行提供了進一步的的科學根據。

世界瘟疫簡史


18

1889俄羅斯流感(公元1889-1890年)

1889年夏天,沙俄帝國貧窮的中亞城市布哈拉爆發嚴重的流感疫情,僅用幾個月就傳遍全球,一些人認為俄國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亞型導致。

據記載,在布哈拉,流感的死亡率高達5%-8.75%,這暗示著那裡可能還同時流行著瘧疾等其他疾病。

不過,也有一些消息稱,這場流行病源自西伯利亞西部和哈薩克斯坦北部,當時俄國剛建成長達900英里的跨裡海鐵路。

到10月份,病毒擴散至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然後進入波蘭,沿公路、鐵路和河流蔓延到芬蘭、匈牙利、德國與奧地利。在西歐,這場疫情被稱為“俄國流感”。

在這場流感大流行中,由於工人們生病,生產、公共服務和運輸也被擾亂。在倫敦的聖巴塞洛繆醫院,1890年1月和2月,工作日門診平均每小時要治療25名流感病人。

僅1890年1月,倫敦大都會警察隊伍中就有1660人死於流感。甚至連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裡侯爵也臥病在床。在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艱難地從流感中恢復過來。

根據估計,全球總共約有100萬人死於這場流感。值得一提的是,死於這場大流感的名人包括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阿爾弗雷德·丁尼生以及維多利亞女王的孫子阿爾伯特·維克托王子(英國王位直系繼承人)。

面對這場大規模流行病,醫生們使用了“病毒”這個詞來解釋流感的直接原因。歷史學家史密斯說,在那時,對於導致這場疫情的緣由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觀點。

最終醫生們也沒能確定這場流感的源頭。

世界瘟疫簡史

沙皇亞歷山大三世。


19

中國東北鼠疫大流行(公元1910年)

1910年,東北三省爆發了近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鼠疫,首發於黑龍江省護濱府的滿洲里,隨後迅速蔓延至全省,染疫之地共有十五處。

整個東北三省,考慮到沒上報等原因,估計死亡人數有六萬餘。

1910年末,東北肺鼠疫大流行,伍連德受任全權總醫官,深入疫區領導防治。

伍連德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他到東北後經過實驗提出假設,這是一種新型鼠疫,即肺鼠疫,是人傳人的,沒有家鼠這個中間環節。

以伍連德為首的中國東三省防鼠疫機構,採取了系列措施,並設計一種特殊加厚的口罩,令每一個人都佩戴,老百姓稱之為“伍式口罩”。

到了1911年3月1日,哈爾濱傅家甸當天的鼠疫死亡人數的統計還沒有報道,終於,當天哈爾濱達到鼠疫零死亡。

此後,東三省的鼠疫終於控制下來了!

1911年4月13日,我國舉辦的第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萬國鼠疫研究會順利召開,經過與會24國代表商議,充分肯定了中國在這次鼠疫防治控制中取得的成績,解決了在東北鼠疫中許多困擾人們的技術上的或理論上的問題。

會議以決議的形式敦促清政府建立公共衛生系統,國際公共衛生把這次防疫中總結出的“通過控制傳染源、預防接種、改善環境等措施,以控制傳染病的流行”定義為第一次衛生革命

世界瘟疫簡史


20

美國爆發脊髓灰質炎(公元1916年)

脊髓灰質炎是美國人除了原子彈之外最害怕的東西。

1916年,美國爆發了27000個脊髓灰質炎病例,其中6000例死亡,絕大多數是兒童。

此後,它頻繁爆發,1952年是疫情最嚴重的一年,美國報告了超過57000個病例。

脊髓灰質炎病毒(poliovirus)是人類已知的最簡單的病毒之一。和細菌不同,病毒本身並不是細胞,而是比細胞還要小得多的一小團物質。

因為沒有細胞結構,生物學家對病毒是否能算“生物”仍有爭議。

同樣因為沒有細胞結構,病毒並不能像細菌一樣獨立自我繁殖——他們的繁殖依賴於感染宿主的健康細胞,並利用健康細胞裡的工具進行自我複製。脊髓灰質炎病毒單個直徑只有三十納米,由蛋白質構成的外殼包裹著核糖核酸(RNA)組成的遺傳物質。

他們卻通過自己的唾液、鼻涕,擴大了被感染的人群。脊髓灰質炎病毒是如何突破層層封鎖進入脊髓的,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脊髓灰質炎的傳染主要依賴於“病從口入”。

這種病毒的耐酸性很強,能在胃液中存活。進入人體後,脊髓灰質炎病毒在消化道內大量繁殖。

由於繁殖速度很快,人體的免疫系統並來不及有效地消滅病毒。病毒最終進入脊髓中的神經元,導致脊髓中的神經元大量死亡。

絕大多數病毒的攜帶者並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脊髓灰質炎。所以在疫情爆發期間,人們不惜使用極端手段阻止病毒的傳播。

1916年的紐約市脊髓灰質炎大爆發期間,紐約周圍的一些城鎮派出警員拿著散彈槍在街上攔截外地開來、帶有未滿16歲兒童的車輛。

1921年9月16號,《紐約時報》刊登了羅斯福因病癱瘓的消息,更是讓中產階級和上流社會失去了安全感。

一位正值壯年、家境富裕的政客都能感染脊髓灰質炎並因此癱瘓,也就說明脊髓灰質炎不是窮人的疾病、不是老人的疾病、不是有色人種的疾病。用當時的話說,脊髓灰質炎是“讓美國癱瘓的疾病”。

1928年,哈佛大學醫學工程師德林克發明出人類史上首個脊灰治療裝置——鐵肺,幫助呼吸麻痺的重症患者恢復自主呼吸。

世界瘟疫簡史

加州Rancho Los Amigos 呼吸中心的鐵肺


21

1918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3月4日一處位於美國堪薩斯州的軍營發生流感,接著中國、西班牙、英國都發生了流感。

當時的症狀只有頭痛、高燒、肌肉痠痛和食慾不振而已。

但到了1918年秋季則在全球大量爆發,至1920年春季,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近4000萬人死亡。

其名字來源,因為當時西班牙有800萬人感染了流感,甚至連西班牙國王也感染了此病,所以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大流感與一戰緊緊相隨,它帶來如此巨大的殺傷力,不少軍事行動都被延期或者取消,而一些正在進行的軍事行動則進展受阻。

例如1918年4月下旬,德國軍隊中突發流感,當時德軍總指揮魯登道夫正在發動他的一次大進攻。

進攻初期,德軍取得了初步勝利,但是,德軍在發動兩波進攻之後,第三波進攻由於流感的影響而一再推遲,最終影響了戰局,甚至終結了打的如火如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次流感一個重要現象,是在青壯年死亡率較高。

對此,有兩種假說:

一是老年人口已經經歷過流感,因此已有抗體,所以對流感比較有抵抗力。

二是青壯年免疫系統較好,在消滅外來病毒的過程中,其所產生的發燒、發炎現象也較嚴重;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可能會導致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造成人體組織或器官受損;如果發生在肺部,則可能造成患者呼吸困難而死亡。

西班牙型流感在18個月內便完全消失,而其病株從來都沒有被真正的辨認。

世界瘟疫簡史

工廠中搭建的臨時醫院,相當於現在的“方艙醫院”


22

亞洲流感(公元1957-1958年)

亞洲流感是一種最初於1957年在中國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遍全世界(包括美國)。

病毒一直持續到1958年,是人類第二次威脅性的大流感是“亞洲流感”。

這次流感因首發地為亞洲而得名,應稱為甲2(H2N2)亞型流感。

該病毒於 1957年2月首發於我國貴州省西部,病源來自野鴨,與人類病毒結合,變種為H2N2(稱為甲2型),3月傳播到全國,4月在香港流行,隨後在8個月內席捲全球,發病率在15%~30%左右,全球共有至少100萬人死於該次流感大流行。

接下來的3年(1958年-1960年),隨著人體內H2N2病毒特異性抗體水平逐漸增長,也由於病毒本身毒力減弱,人群中對此流感病毒的感染率逐漸降低。

亞洲流感一直持續到1958年才最終結束。

世界瘟疫簡史


23

香港流感(公元1968-1969年)

1968年上半年,香港開始出現流感的第一波,並在1968年7月正式分離到該流感的類型為H3N2亞型流感病毒,分離出病毒毒株的科研人員們並沒有因此而重視起來。

據研究顯示,人群對N2抗原具有普遍的抗體水平,因此專家認為這次的H3N2亞型流感病毒不會造成大面積的流行,儘管在當時,H3N2病毒已經散佈在世界各地,但是死亡率極低,大家在家中躺5-10日便可痊癒,港英政府並未採取相應的措施抵制流感病毒的散佈,有人把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形象的比喻為“悶燒”。

1968年下半年,H3N2病毒N2抗原逐漸發生變異,從而導致了難以自愈的香港流感在歐美亞大洲的廣泛肆虐。

據不完全統計,1968年的香港流感最終導致了100萬-200萬人的死亡,其中英國有3萬人死亡,美國造成了3.4萬人因感染致死。

自香港流感之後,世界衛生組織針對香港流感發布了一則報告,報告指出,香港需研製出一種疫苗抵抗這一病毒,雖然疫苗已經研製出來,但是直至2012年,香港的疫苗接種率仍然只有14%,也就是說,100個人中只有14個人接種了疫苗,不足以形成集體免疫群體,並且高危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種率也低於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百分比。

值得一提的事情是,直到2009年,H3N2流感再次爆發併發生變異,在之後近十年的時間裡又奪走了上千人的生命,其中大多數為中老年人。

世界瘟疫簡史


24

蘇丹和扎伊爾地區埃博拉病毒(公元1976年)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

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該病毒於1976年秋天,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當時的扎伊爾)埃博拉河附近的一個村莊Yambuku附近爆發疫情後,埃博拉病毒首次被正式確認。

1976年9月1日至10月24日,318名村民死於發燒,大約造成感染人數88%死亡。

病毒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生靈塗炭,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埃博拉”由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蘇丹,一時屍橫遍野。

經過兩次“暴行”後,“埃博拉”病毒隨之神秘地銷聲匿跡15年,變得無影無蹤。

世界瘟疫簡史

埃博拉河附近的村莊Yambuku


25

艾滋病流行(公元1981年至今)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發現至今,短短20多年間,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至於其嚴重性我們自然不必多說,這裡就講講他的來源。

關於艾滋病的起源Gaetan Dugas肯定不是第一個人,因為第一個艾滋病患者應該是和黑猩猩發生體液交換的人。

我們不可能知道艾滋病起源的第一人是誰,但是Gaetan Dugas是第一個把艾滋病帶出非洲的人。

Gaetan Dugas是一名加拿大籍男同性戀者及加拿大航空的空中服務員,在確診得了艾滋病後他的性生活依然活躍。

他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推斷為艾滋病從非洲傳入北美洲的零號感染源,醫學界把他稱為“零號患者”。

他外貌英俊,性感迷人,不斷於全美各大城市的酒吧和浴室之間流連,幾乎全美的TXL者都知道他,尤以其刺激性的X行為方式而著稱。

根據他本人的估計,他每年平均與100個X伴侶發生關係,並表示自1972年活躍於社群起就有超過2500名X伴侶橫跨北美洲。

1984年3月30號,31歲的Dugas因AIDS死於魁北克市,死因是艾滋病併發的腎功能衰竭。

世界瘟疫簡史

“零號患者”Gaetan Dugas


26

SARS(公元2002年)

這是一場於遠在天邊,近在2002年的事兒了。

2002年12月5日或6日的樣子,在深圳打工的河源市人黃杏初感覺不舒服,就像是風寒感冒,於是到附近的診所看病,醫生說問題不大。

到8日的時候,他感覺在診所的治療效果不好,就到了醫院去打針,13日一直不好,就回到河源市,治療幾天,比在深圳時的症狀又嚴重了一些,16日晚上10點多鐘被送到河源市人民醫院,第二天病情加劇,呼吸困難,被送到廣州軍區總醫院。

世界首例病人黃杏初發病後住院,2003年1月2日,河源市將有關情況報告省衛生廳,不久後中山市同時出現了幾起醫護人員受到感染的病例。

直至2003年3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了全球警告,然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行了另一個健康警告,3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該病命名為SARS。

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數、疑似病例人數均不再增長,本次非典過程基本結束。

自非典之後,我國逐步建立並完善的突發公衛事件處理機制,也經受住了一些考驗,並不完美,如在疫情發生之前的預見性治理,具體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時效性等仍有完善空間,比如現在的2020年。

世界瘟疫簡史


27

結核病

埃博拉病毒屬包括5個不同的屬種:本迪布焦型(Bundibugyo)、扎伊爾型(Zaire)、雷斯頓型(Reston)、蘇丹型(Sudan)、塔伊森林型(TaïForest,即科特迪瓦型)。

其中本迪布焦型、扎伊爾型和蘇丹型與歷年來非洲埃博拉病毒病大型疫情相關,而雷斯頓型和塔伊森林型則對人類沒有嚴重危害。

其中扎伊爾型是其中最易致病且致死的,致死率將近90%。此次疫情爆發的就是這一病毒分型。

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是自2014年2月開始爆發於西非的大規模病毒疫情,先後波及幾內亞、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美國、西班牙、馬裡八國,並首次超出邊遠的叢林村莊,蔓延至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綜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每日郵報》的報道,研究成果顯示,此輪在西非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很可能源於一名生活在幾內亞,已經去世的2歲“小病人”,其生前曾被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果蝠叮咬。

分析稱,在受果蝠叮咬後,這名2歲的嬰兒開始發燒,排出黑色的糞便並且嘔吐,研究人員認為其是“零號”病人,此名嬰兒在發病4天后,於2013年12月6日死亡。

研究人員事後追溯了這名嬰兒的家族,發現了一系列埃博拉感染病毒的連鎖反應。

2013年12月13日死亡。然後嬰兒的3歲姐姐也在12月29日死亡,並且症狀表現為發熱、嘔吐等。

嬰兒的祖母后來也有同樣症狀,並於2014年1月1日死亡。嬰兒一家所在的村莊位於幾內亞南部靠近塞拉利昂與利比里亞的邊境地區。

而就在幾名村莊外部的人員參加了嬰兒祖母的喪禮後,陸續出現了感染症狀。

由於埃博拉病毒隨著前來參加葬禮的人越傳越遠,疫情範圍越來越大。

世界瘟疫簡史

普利策新聞獎——埃博拉籠罩下的西非


28

塞卡病毒流行(公元2014年)

寨卡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宿主不明確,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環。

該病毒最早於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恆河猴中發現,隨後於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發現。

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美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

寨卡病毒病的潛伏期(從接觸到出現症狀的時間)尚不清楚,可能為數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週,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2013年和2015年分別在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間,有報道稱寨卡病毒病可能會造成神經和自身免疫系統併發症。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發流行中發現了很多小頭畸形的新生兒。

世界瘟疫簡史


29

MERS(公元2015年)

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病毒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已經被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大多數MERS病毒感染病例發生在沙特。

2012年6月,在沙特阿拉伯一家醫院內,埃及籍病毒學家 Ali Mohamed Zaki 從一位60歲嚴重肺炎死亡病例的肺組織中分離出一種新型人類冠狀病毒——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MERS-CoV)。

早期因與SARS臨床症狀相似得名類SARS病毒,也成為第6種已知的人類冠狀病毒,也是過去10年內被分離出來的第3種。

感染MERS病毒後,經過2-14天的潛伏期,患者臨床的表現中部分與本次冠狀病毒類似,主要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狀,並不是很有特異性(早期和普通感冒差異不大),確診還是要靠檢測到病原體。症狀有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也可以有消化道症狀,嚴重時可造成器官衰竭。

科學家們針對駱駝、山羊、綿羊和貓等動物做了大量實驗,MERS病毒的傳播途徑並不完全確切。

但認為單峰駝是主要來源的原因是,一名來自阿聯酋的MERS患者,在患病前曾在一頭患病的駱駝身邊待過。但那頭駱駝並未接受檢測。

但直到現在,也並沒有針對MERS的疫苗或有效藥物。

世界瘟疫簡史


最後,就是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我們前面講了這麼多,為的是讓大家明白病毒有其萌芽、潛伏、發展、頂峰、衰落、消失的過程,自然界的事物發展有其規律。

此次的病毒是某海鮮批發市場這個偶發事件觸發的,但細究起來,我們會看到其中的必然性。

沒有海鮮市場,沒有吃野味,這場病毒也會爆發,只是爆發的時間和地點可能有所不同而已。

規律的事情偶然中帶著必然,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導火索把它引燃。

世界瘟疫簡史

病毒是一場生物界的戰爭,是種群數量和質量的自然調節。叢林法則,物競天擇在所有物種之間都是適用的。人類作為地球一員並不例外。

而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們生活的地方,已經做了很多的工作,來打贏這場戰爭。

想象下澳大利亞的大火燒了4個多月,燒死5億多隻動物,燒燬600萬公頃森林,死亡23人,有無數人失去了家園,澳大利亞總理卻帶著一家老小去夏威夷度假,民眾奈我何?

想象下美國最近的流感有1300多萬人感染,死亡6600多人,美國政府又做出了什麼樣有效的應對之策?

所以,我們應該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貪慾,管住人性的弱點,設置好人類的邊界,不要隨意觸發大自然的反應機制,不要去無知地打開大自然的潘多拉魔盒。

最後,讓我們向那些逆行而上的抗疫勇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武漢人民致敬!向全國各地戰鬥在工作崗位上的人們致敬!


給你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感謝你們宅在家裡

這是對自己負責

_

文丨TheNewHisto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