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活”字註定中華文化是養生的文化,也拉開了中西方文化差距

舌邊有水謂之“活”。

舌邊之水就是津液,很早古人認識到津液對人的重要性,舌邊有津液才有生命。

古人把津液叫金津玉液,金、玉都是古人心中最寶貴的東西,古人認為津液也是人體寶貴的東西。

1986年,意大利人蒙塔爾西尼與美國人科恩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揭示了唾液養生、治病的原理。

唾液中有由五十三個氨基酸組成的多肽物質EGF,能加速皮膚和粘膜創傷癒合,消炎止痛,還能促進細胞生長分化,新生成的細胞代替已經死亡衰老的細胞。

因為此項傑出成就,兩位科學家獲得1986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醫學證明津液有以下八個養生奇效: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二是潤滑口腔。三是止血作用。四是稀釋酸、苦等刺激性東西。五是抗菌作用。六是加速傷口癒合。七是促進消化。八是抗衰老。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感覺到自己口乾舌燥的時候,都是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一個人感冒的時候,大多都會口乾舌燥。

津液關係著一個人的健康,口裡沒有津液也就沒有健康,那麼怎麼能讓人產生更多的津液就意味著可以讓人更健康。

怎麼讓人產生更多的津液是所有養生氣功的目標,練習養生氣功的一個主要目的也就是讓自己分泌更多的津液,大多的練習都是圍繞這個目的展開的。

怎麼才能讓人體分泌更多的津液?放鬆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僅 練習養生氣功要練習放鬆,在生活中也需要放鬆。

想要放鬆一是要靜,二是要發自內心的愉悅。

中國的文化的主流是讓人放鬆的,和西方文化相比中華文化這個特點更明顯。

還是以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來做例子來分析,孔子代表的是中國的主流文化。

一個“活”字註定中華文化是養生的文化,也拉開了中西方文化差距


孔子追求的是仁,《論語》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翻譯: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好動,仁德的人恬靜。聰明的人快樂,仁德的人長壽。”

這段話單純從文字的角度看沒有什麼特別,甚至可以說不好理解,如果從養生的角度來解釋就非常合理了。

放鬆最重要的是要靜。

智者有智慧,仁者不僅要有智慧,還要修養也好。智慧的人喜歡水,水是不斷運動的,智者從運動中得到快樂;仁德的人喜歡山,山是靜止不動的,從靜坐中獲得養生。

智慧的人喜歡運動,仁德的人喜歡靜。這裡的靜有心靜的意思。

靜坐養生也是養生氣功的理論基礎。喜歡靜的仁者也一樣快樂,喜歡仁德的人不僅得到了快樂,還獲得了長壽。

在《論語》中談到快樂的地方就更多了,孔子最看重的就是快樂,多次稱讚的學生顏回就是能在艱苦的條件下仍然保持快樂。

孔子評價自己是一個喜歡學習,忘記了憂愁,忘記了年齡的老人。

《論語》第一句話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習以後經常按時複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相會,不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又不惱火,不也是君子嗎?

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經典第一句話是讓人快樂,為什麼?

快樂可以養生,讓生活中有更多的快樂,要讓自己經常保持快樂的心情,要不斷的給自己尋找快樂。

人不知而不慍,別人不瞭解自己就不要生氣。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不瞭解我的人批評我是因為不瞭解情況,沒必要生氣,總而言之就是不要生氣,就是要快樂。

養生最重要的是快樂,孔子早在2500年前已認識到快樂對養生的重要性。

放鬆重要的就是要靜和快樂,孔子的思想就是就是要讓人放鬆。

很多人會對津液養生理論付之一笑,現代人對津液的瞭解還很膚淺,就像對人體的瞭解一樣,也是在逐步的深入。


2018年3月美國紐約大學發佈了一個新聞,他們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從未發現的新器官存在於人體內,而且這是人體最大的器官。

研究人員把這個新器官命名為“間質”,它存在於皮膚表層下方,用來連接動脈、靜脈、肌肉筋膜,腸道,肺等五臟六腑及泌尿系統等等所有器官和組織,被研究人員稱為“液體流動的高速公路”。


間質器官的發現擴充了人體組織的解剖結構,重塑了對人體組織結構的認識。

人體內的水分是通過體內介質來進行快速流通,這種體內介質就是今天研究人員發現的新器官。

在這個發現沒有出現以前,科學認為人體內的三個主要的循環系統是血液循環系統、呼吸循環系統和淋巴系統,體液循環是不存在的,這個發現證明體液循環是存在的。

體液循環是怎麼循環的?津液在體循環中佔有什麼樣的地位?按照什麼樣的路徑來循環?後續的研究將有可能改變現在的醫學理論。

佔有人體70%的水僅僅靠血液循環來代謝有點不合理,體液循環的存在是人體解剖學的重大發現。

間質的發現讓津液養生理論有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一個“活”字註定中華文化是養生的文化,也拉開了中西方文化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