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復工“大考”來臨,萬人園區如何“應考”?

人民網上海2月9日電 (唐小麗、王麗娜)2月10日起,在滬企業將陸續復工,各大商務樓、園區也將迎來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徐彙區華涇鎮下屬9個園區、400多家企業,近3.5萬白領,員工返工潮,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考,且看華涇如何用嚴謹工作的確定性來應對疫情的不確定性,,打好這場戰“疫”阻擊戰。

萬人園區疫情防控的“預準備”

“把這條疫情防控的橫幅掛起來。”

“園區的人員進出情況登記了嗎?對來往人員測溫的設備準備好了嗎?”

面對2月10日復工潮,華涇鎮所屬的天華實業公司黨支部書記王武華早早來到天華園區開始了緊張的部署。

天華園區是華涇鎮9個園區中人流量最大的園區,高峰時期園區白領數字達到1萬多名,而且園區地理位置在1號線、3號線、12號線交匯之中,毗鄰上海南站,交通便利,人流量輸出輸入大,復工以後的人流壓力可想而知。

為了戰勝疫情的共同目標,在天華園區,每個人、每家企業都在貢獻自己的力量。為了趕在復工潮之前,迅速、高效、精準地做好企業疫情排查管控工作,天華公司與園區內所有企業“點對點”溝通,一一確認各企業的復工時間。園區南區有三個門,現在開放兩個門;園區北區有兩個門,現在開放一個門,園區將加強進出人員管理,做好人員登記和體溫檢測。

上海復工“大考”來臨,萬人園區如何“應考”?

在園區內,天華公司向企業宣傳疫情防控要求,明確告知企業主體責任,要求企業防控疫情要做到“三個覆蓋” “三個一律”,為應對10日復工大潮,聯合物業公司通過對園區內公共區域進行整體消毒、優化園區停車方案、制定食堂用餐統一打包帶回等工作預案,築牢園區環境安全、停車安全、飲食安全,確保防疫工作“全覆蓋”。樂思福中國公司積極響應政策,緊急成立疫情防控管理小組,為員工提供必要的防護用品,嚴格做好工作環境的消毒工作。在延長休假的同時,要求員工注意身體健康,儘量避免外出。鼓勵外地員工在其所在地居家辦公或已返回工作城市的員工在家辦公2周,公司原定在2月份舉行的年會、研討會和培訓等活動都將延期舉辦。

“自我隔離”和企業“互助”

虹三產業園是華涇鎮產業園區中最北面的園區。園區前有一條內部通道,一端與徐彙區的宋園路相銜接,一端通向長寧區的中山西路。周圍居民已經習慣在這條內部通道穿梭,如果完全封住這條通道,會給周圍居民帶來諸多不便,但如果不封,又會給園區管理帶來頗多隱患。為了將對居民的影響降到最低,虹三公司採用了“加強內部通道管理,自我收縮隔離”的方式,在這條內部通道上設置隔離鐵門,嚴管車輛流量,上下班高峰時期開門,其他時間關閉,進入園區公司上班的白領量體溫、登記都集中收縮到園區古羊路單口進出。

上海復工“大考”來臨,萬人園區如何“應考”?

在共抗疫情的形勢下,口罩、消毒液、額溫槍成了緊缺物資。額溫槍是園區進出必備物品。在額溫槍緊缺的情況下,關港科技園區內的克莉絲汀公司將備用體溫計借給園區使用,讓疫情防控在第一道防線上發揮作用。

企業的互助在華涇的園區裡並非偶然,比如,在桂林園區,有多家生化公司。園區門口有嶄新的消毒洗手機器擺放在桌子上,雙手放到機器下面,洗手液就會自動流下來,這就是園區裡的賽思科公司提供的。為應對復工潮,賽思科公司還在9日對園區大廳進行了整體消毒。

聯盟作戰,共抗疫情

園區企業的壓力,也是華涇鎮的壓力。在疫情防控期間,幫助企業平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尤為關鍵。連日來,為防止疫情蔓延到園區企業,確保企業職工生命安全,華涇鎮制訂《華涇鎮企業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由鎮主要領導牽頭,建立鎮企業指導組、8個園區指導組和22個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疫情防控工作小組三級防控機制,8個園區指導組派駐到9個園區,奔赴疫情防控一線。指導組採取走訪園區、樓宇、企業等形式,督促園區、企業按照要求嚴格加強返滬員工、出入口人員管理和辦公場所清潔消毒等工作,指導企業做好復工前疫情防控和復工備案。

“企業復工後,職工2月份工資按照什麼標準發放?”“職工隔離期間工資怎麼發?”各集體經濟組織在向園區企業宣傳疫情防控要求時,黨支部書記不時聽到企業反映勞資政策相關問題。正當並非專業出身的書記們一籌莫展之時,區人社系統抽調一支以黨員為主體的14人業務骨幹隊伍,組建成為徐彙區派駐華涇鎮地區工作組臨時黨支部,於2月5日支援華涇疫情防控工作,分8組會同華涇鎮工作人員進駐9個園區。

上海復工“大考”來臨,萬人園區如何“應考”?

在疫情的影響下,一些中小企業的經營面臨困境,華涇鎮通過深入企業,瞭解企業面臨的困難,推出了面向受中小微企業的支持政策:對給予中小微企業至少1個月租金減、免租的鎮村公司,鎮財政給予其50%的補貼,有效期三個月。通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張貼各類防疫知識橫幅,給符合復工條件的開工企業送去了“定心丸”。對有條件實施封閉式管理的關港、天華、桂林、遠中、港口等園區配置紅外線測溫設備,滿足園區人流高峰湧入測溫檢查需求,給園區送去了“及時雨”。(華涇鎮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