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親人的離世,有點疑病症、焦慮症,該怎麼進行自我調整呢?

作為一個理性的人,都會為未來適度的憂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為明天計劃打算。

生活經驗也確實告訴我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但是,過分的憂慮,那就是一種恐懼;而不停地去擔憂,搞得人心惶惶,那就容易陷入焦慮心理。

該怎樣調整自己的這種理性的憂慮,以免落入焦慮和恐懼的心理問題狀態?這是一個比較嚴肅而重要的生活認知和技術問題。

我因為親人的離世,有點疑病症、焦慮症,該怎麼進行自我調整呢?

案例故事:

你好,我有點恐懼未知,未發生的概率極小的事情。因為親人的去世,去世的是我親生父親。我和媽媽還有現在的爸爸,奶奶一起住,他們都對我非常好。下班了就回家,和爸媽說說話,玩玩手機,就睡了。

最近情況是這樣的,我有點疑病症了。不停百度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就是這個病那個病。白天精神較緊張,總是忍不住百度,即便是概率很小的病,我還沒有症狀,也去恐慌,夜晚就好些。

有點焦慮症傾向,白天比較不安、緊張,晚上入睡了就好了。第二天早上醒來 情緒又低落了,請問怎麼調節為好?

我因為親人的離世,有點疑病症、焦慮症,該怎麼進行自我調整呢?

舵主導航:分析及建議。

非常理解你的這種對疾病的擔憂情緒,以及對於未來的焦慮心理。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對自己的未來有幾分擔憂。擔憂心理其實也正是我們積極行動的動力源頭之一。同時,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擔心疾病,這也是作為生命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本能。如果,一點也沒有疾病方面的擔心,完全沒有預防疾病的意識,那無疑是對自己生存的一種最大威脅。而且,自己還有親人離世的痛苦經歷,前車之鑑的傷痛會加深對於疾病的擔憂情緒。

總之,從你的描述上來說,這些疑病心理和對於未來的擔憂心理,本身是符合邏輯的,正常的。是個人都會有這種心理狀態。問題在於,這個程度有點過,超過了正常的尺度。這方面,你自己也感覺到了。

從你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你對未來充滿恐懼,害怕自己患病,這種感覺真的很讓人不安,很理解你的感受。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之中,確實容易造成更大的困擾。

希望接下來的分析和建議,可以緩解你的焦慮情緒,讓你的生活步入正軌。

1、適度關注健康,防止過度擔心。

除了父親疾病去世,不知道你最近是否聽說過或者接觸過疾病患者,如果是這樣多重因素影響下,人難免會胡思亂想,特別容易造成對身體的過分關注,以致像你說的一樣,感覺好多疾病自己都有那麼些症狀了。

不可否認,很多疾病都是現今社會普遍的疾病:易疲勞、失眠、頸椎病、健忘、肌肉緊張等。而這些疾病並不是致命的,但又不得不面對,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自身健康了。相反,也有很多人因為職業和生活習慣的原因,沒有重視這些疾病,就會導致病情惡化。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我們不難發現,你的對號入座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身體在給你提醒,讓你對身體多關注。

我們對身體關注本身是好事,這是一個人對自身和家庭負責任的表現。但如果過分關注,那就另當別論了。因此,我們可以採取積極的方式去關注,那就是:有病治病(堅持定期體檢,做到有理有據),無病強身(邁開腿)。堅持體育鍛煉,把不良的生活習慣改掉,管理好身體。

林黛玉為什麼會長期處於抑鬱狀態,除了本身性格和環境因素外,更多的是本身身體素質不好,二者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很多時候我們擁有樂觀向上的心態,加上身體素質的提高,身體就會越來越好,生活也會越來越好。只有處於良性循環之中,你才能每天充滿希望。

2、適度放鬆心情,緩解焦慮情緒。

真正的焦慮症,屬於對未來不可知人事物等等的擔憂情緒,一般擔憂目標不太明確,而且會伴隨身體的緊張不適等等症狀。你所描述的屬於一般性焦慮情緒,只要適當調節一下擔憂心理,焦慮情緒就會得到緩解。同時可以練習放鬆,冥想,多運動等等。

專業性建議。很多時候,我們能夠清楚地知道該如何思維,如何情緒,如何行動。特別是一些負面的思維年頭,我們也能夠識別,不應該時常這樣的思維,這樣的行動,但是就是控制不住。這裡有兩給問題需要明確並得到落實。一個是,需要清楚明白地識別,這些疾病大擔憂已經太過了。第二個是,需要明白,對這種過度的思維和過度的負面行動,要有主宰和控制的內在需求。

只有明白了以上兩點,當下的心理問題的癥結,就會簡化和歸結到一點,如何控制這些負面思維和負面的習慣性行為。

我因為親人的離世,有點疑病症、焦慮症,該怎麼進行自我調整呢?

結論:

我是彼岸舵主。很多時候,我們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其實不在於心理問題本身的具體表現,來源,以及沒有明確的處理方式。核心問題在於,我們無法控制這些負面的思維念頭,以及持續的負面行為習慣。

成為思維的主宰,成為行為的主宰,遵從科學理性,就是解決一切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


“情緒主題”延伸學習建議:

如果想徹底成為情緒的主人,享受自在的人,建議多深入關注和學習有關“情緒的高緯度本質及自我情緒控制技術”,相關的概念、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術。

我因為親人的離世,有點疑病症、焦慮症,該怎麼進行自我調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