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焦慮症、抑鬱症久治不愈,你可能犯了這個錯誤


心理學家:焦慮症、抑鬱症久治不愈,你可能犯了這個錯誤


為什麼道理我們都知道,可是就是做不到呢?

為什麼理論都明白了,可在生活中卻感覺用不上呢?

最近接觸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

知識和智慧的區別是什麼?

答:知識是可以通過眼睛和嘴巴獲得的,而智慧則是通過手和腳才能獲得的。


為什麼呢?因為知識可以通過書本獲得,而智慧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產生。很有趣的定義。這也解釋了前面幾個問題。

心理學家李宏夫在《戰勝抑鬱》書中講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學員說自己已經取得了心理學的相關學位,而且還學了很多技術。還把自己從原生家庭到社會等等各個方面分析了個遍,可是為什麼自己的焦慮、抑鬱的症狀卻沒有改變,反而最近感覺越來越重了呢?

李老師沒有直接回答她,只是反問了一句:“那你覺得還需要我從理論層面再給你分析嗎?”
是的,書中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相反,過多的理論認識反而會造成阻礙。

一方面,可能會給你造成一種錯覺,感覺自己知道了這麼多,由此而停止探索的步伐。
另一方面,通過理論認知,產生一些目標和預期。而目標和預期除了給我們緊張和挫敗感外,很難真正幫到我們。

所以,我們在幫助學員調整過程中,往往不會有過多的理論探究。你該瞭解多少,取決於你的練習進度。只有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相互補充,理論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道德經上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為道日損,就是通過不斷實踐,通過實踐來減少自己的認知偏差,減少自己的執著,最後成為自己的東西。

其實,這不僅是很多學員存在的問題,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我們知道《孫子兵法》上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可是究竟怎樣能做到呢?通過歷史我們發現,那些歷史名將沒幾個人靠讀書打贏仗的,基本都是在戰場上磨鍊出來的。

相反,如馬謖、趙括那樣的照搬兵書,最後只能遺恨終身!

心理諮詢師的作用,除了心理疏導及陪伴之外,所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一塊就是幫助你去做到。唯有做到才是你自己的。也唯有做到才能真正讓自己走出焦慮抑鬱的陰霾!


以下為焦慮、抑鬱的朋友分享一個非常實際好用的改善情緒的方法“觀息法”
觀息法練習步驟:摘選《戰勝抑鬱》一書
步驟一:盤腿靜坐,閉上雙眼,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孔處。持續的專注鼻孔的呼吸進出。除了呼吸的進出外,其他的一切都不去管它。

無論頭腦產生什麼想法,無論內心產生什麼感受,還是身體產生什麼感覺,不管它們是愉悅的,還是不愉悅的,都只是保持平等心(不評判、不抗爭、不參與),也就是說不去管它們。

步驟二:每天練習至少2次,每次不少於20分鐘,逐漸增加練習時間。

步驟三:不在練習中試圖想清、解決、消除任何的問題,你所要做的就只是持續的專注呼吸的進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