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挖掘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你怎么看?

弄潮科学


石炭纪从地质年代来看指的是距今2.86亿年至3.6亿年前,它又有一个比较形象的别称:巨虫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印象中的“小虫子”体型都非常巨大。例如翅展一米的大蜻蜓,如人头大小的蜘蛛,还有三米长的巨型蜈蚣。就是不知道有没有三米长的小龙虾?


远古的巨型蜈蚣体型巨大,但是外形上和现代的蜈蚣是比较相似的,大约在二叠纪时期灭绝,那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导致地球上96%的物种消失。

石炭纪的气候相对来说比较温暖湿润,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从泥盆纪开始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直到石炭纪植物的发展达到顶峰,大量植物不断的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延伸,形成全球大规模的森林沼泽。

这样对于昆虫类的动物生长至关重要,首先大量的植物意味着大量的食物,大量的植物也意味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增长,有了这两个因素昆虫类的体型越来越大,因为它们独特的呼吸系统可以支持庞大的身躯。现在的氧气含量大约是21%,而在石炭纪的氧气含量达到了35%左右。
石炭纪气候温暖湿润,同时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非常高,又有着大量的植物,这几点意味着森林火会经常的发生,地质学家认为现在的煤炭石油储存石炭纪时期占据了一大部分。

我们可以庆幸没有跟巨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否则的话很可能它们都会变成人类的“坐骑”,减少驾车出行,骑着三米长的蜈蚣既安全又环保^_^!



科学黑洞


现今世界上最长的蜈蚣,有记录的是62厘米,这种蜈蚣可以捕捉鼠类等小型动物。

这么大的蜈蚣在人类看来,已经是庞然大物,不敢直视了。

但远古时期的蜈蚣要比这种蜈蚣大得多,体长可以超过3米,已经相当于一只成年鳄鱼的长度。

你可能很好奇,为什么在白垩纪、三叠纪和侏罗纪等时期,生物的体型都非常巨大?

比如,远古时期的蚊子比现在要大3倍多,蜻蜓一只超过1米多,简直可以当坐骑用了。

远古巨兽的出现,自然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球早期剧烈的地质活动,将大量的养分从地壳中带到地面,沃土为植被的增长提供了极好的生长条件,为食草性动物的繁荣提供了大前提。

绿色植物(特别是海藻)的大量繁殖,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极为丰富的氧气。

在食物吃也吃不完,氧气有如此富足的情况下,大者为王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不二之选了。

所以,出现50米长体重超过50吨的马门溪龙等巨兽,也就是稀松平常的事儿了。

看完真庆幸,人类没有出现在那个巨兽年代!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本姑娘!


科学重口味


所谓的石炭纪时期3米长巨型蜈蚣是指远古蜈蚣虫(Arthropleura ),是地球上已知的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甲壳类等无脊椎动物)。远古蜈蚣虫身体由约30节节段组成,每节段由两个几丁质侧板和一个中心板覆盖,两侧为成对的腿,跟身体的比例约为8:6,与现在的一些千足类动物相似。通常情况下,远古蜈蚣虫死后,外壳就会脱落,只有个别的节段或板块作为化石保存下来。因此,还没有人发现一个完整的大型远古蜈蚣虫个体。德国西南部的一块部分身体化石长90厘米,加拿大发现有远古蜈蚣虫两行平行的脚印记宽50厘米,据估计,这条脚印的制造者至少有1.7米长,美国和苏格兰也发现了类似的轨道。一些孤立的铠甲节段化石的大小表明成年远古蜈蚣虫可以达到至少2米长度。

一般认为,远古蜈蚣虫是食草动物,苏格兰的一个样本中存在肠道内容物分析显示由蕨类植物碎屑组成;在化石记录中还没有发现口器,这表明口器可能没有硬化,支持其主要以植物为食。

在石炭纪时期出现了多种这样的大型节肢动物,而且巨型节肢动物只生活在石炭纪,在石炭纪时期,现今北美和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赤道附近,被大片植被繁茂的沼泽覆盖,这些古老的沼泽是许多大型节肢动物的家园,包括翅膀展开超过两尺的早期蜻蜓和远古蜈蚣虫。

解释这种现象的主要理论是石炭纪时期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较高,达30%-35%,而现在仅为21%左右。

呼吸机制对节肢动物的最大体型施加了严格的限制,陆生节肢动物通过开在身体外面的气管呼吸,气门连接外部环境,然后身体通过特殊的软膜吸收氧气进入血淋巴。如果节肢动物的体型翻倍,那么它的身体需要的氧气供应就会增加8倍,这种几何关系显著地限制了身体尺寸的增长。

远古蜈蚣虫的灭绝可能与二叠纪时期的气候变化有关,当时日益干燥的气候条件导致了沼泽的消失,空气中氧气含量下降。


科学闰土


石炭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氧气的含量高,据现在的一些数据来看,石炭纪氧气所占有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45%(今天21%),那么氧气的含量高,就意味着动物在呼吸的时候,摄入体内的氧气量也变多了,这就等于变相的降低了,呼吸系统对于体型的限制。

所以石炭纪的特殊环境,导致一些昆虫的体型尤为的巨大,不过话又说回来,石炭纪的氧气占比之所以如此恐怖,是因为当时的植物不断拆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海量的氧气,结果大气的含氧量迅速飙升,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植物会将摄入体内的碳,用于构建细胞壁和木质素。

木质素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广泛的存在于植物当中,但在当时的自然界当中,没有能分解木质素的真菌存在,所以植物在死亡之后,木质素中的碳就被锁在植物的残骸当中,无法和外界形成一套完整的碳循环,于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锐减,植物就开始大量的死亡。

当植物大面积死亡之时,自然界的食物链就会断裂,而此时由于氧气的浓度实在太高,地球上还发生了大面积的火灾,结果在食物匮乏以及火灾的影响下,生物大灭绝又出现了,那么一直到很久很久之后,地球才慢慢平息下来,此时能够分解木质素的真菌终于演化出来,而地球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当中,爬行动物开始走入历史的舞台,而它们也是恐龙称霸地球的前兆........


种植恒星


考古学家发现石炭纪3米长的巨型蜈蚣,这句话其实是有问题的。第一,巨型蜈蚣是古生物学家发现,不是考古学家发现的;第二,并不是巨型蜈蚣,而是像蜈蚣一样的巨型节肢动物。下面就给大家说说这个石炭纪的“巨型蜈蚣”。

图注:石炭纪时期的雨林,图片来自网络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距今3.6至2.8亿年前的一个纪元,之前是泥盆纪,之后是二叠纪。泥盆纪的地球气候温暖潮湿,陆地上第一次生长出了连绵不绝的雨林,森林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得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达到了35%,这远远高于今天的21%。因此,石炭纪也被称为“富氧时代”。

谁喜欢高含氧量的大气,当然是节肢动物啦,因为它们是通过体表的气孔呼吸,体积越大需要的氧气就越多。石炭纪的高含氧量恰恰促成了节肢动物的大型化,所以石炭纪还有“巨虫时代”的别称。

图注:出没于石炭纪雨林中的节胸,其他动物赶快躲避,图片来自网络


石炭纪陆地上最大的节肢动物就是所谓的“巨型蜈蚣”,学名其实叫做节胸(Arthropleura),是1854年由迈耶命名的。节胸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多组亚门——倍足纲——节肋目——节胸科——节胸属;而我们熟悉的蜈蚣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多组亚门——唇足纲——整形亚纲——蜈蚣目——蜈蚣科。从分类上看,节胸和蜈蚣之间的关系其实很远,现存的动物中马陆与节胸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说节胸是“巨型蜈蚣”倒不如说它们是“巨型马陆”。

节胸并不像常见资料中说的那么大,其体长并没有3米,最大的节胸体长可达2.6米,宽度为0.5米,整个身体有30节组成,每一节上都有相应的背甲,所以节胸看上去很宽。尽管没有3米长,但是2.6米长的节胸依然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陆生节肢动物。


图注:节胸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节胸背上有坚硬的盔甲,图片来自网络


拥有30节身体和60条腿的节胸能够在陆地上快速移动,它们四处寻找食物。我们曾经认为节胸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它们会像蜈蚣一样分泌毒液杀死猎物。最新的研究推翻了这个观点,节胸很可能是以植物为食的,所以习性上也与马陆相似,并不是恐怖的杀手!

图注:英剧《史前入侵》中将节胸描述成一种像蜈蚣一样的可怕生物,图片来网络

图注:在地面上前进的节胸,其实没有那么可怕,图片来自网络


与节胸一起生活在石炭纪森林中的巨型节肢动物还有翼展可达0.8米的巨型蜻蜓,长度超过0.6米的的巨型蜘蛛等等。

图注:石炭纪是巨虫们的黄金时代,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石炭纪的结束,雨林的崩溃,大气中的含氧量逐渐降低,巨型节肢动物也纷纷消失,地球上唯一的“巨虫时代”因此而结束了。


1.."The Excitement of Discovery". Virtual Museum of Canad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February 4, 2012. Retrieved 2006-04-17.

2..M. G. Lockley & Christian Meyer (2013). "The tradition of tracking dinosaurs in Europe". Dinosaur Tracks and Other Fossil Footprints of Europ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5–52. ISBN 9780231504607.



古生物探索


个人认为这个很正常啊

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特定的物种。

就像恐龙时代恐龙的体型都这么大?所以挖出远古时期三米长的蜈蚣也就不足为奇了。现在人类的科技还不足以完全知道远古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物种。

但是我觉得我们也没必要大惊小怪。

在地球漫长的45亿年的历史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往死里出差


所以那时候候就有巨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