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為了防治疫情,各個單位、學校都延長假期。孩子們歡呼躍雀,大人們頭疼不已,真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度過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因為不能戶外活動,我兒子丁丁明顯看手機的時間延長,最主要的是愛上了玩遊戲,無師自通,自己玩了、摸索了幾次之後,立馬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每天心心念唸的就是想要手機玩遊戲。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提起手機相信很多父母都深痛惡絕,煩惱無比。

好奇心研究所曾做過一次調查:你覺得新時代,最蠱惑人心的東西是什麼

在上萬次的讀者反饋中,手機被排在第一位。手機是毒藥,不但毒身,更會毒心,手機還會偷走我們的靈魂。

  • 四川成都一位十幾歲的女孩因手機被父親沒收,竟然在街頭動手打自己的父親;
  • 廣州一名高三學生因玩手機的時間被限制,在高考前離家出走,整整十天毫無音訊;
  • 江蘇鹽城的一位學生因手機被父母沒收,竟然揮刀威脅奶奶把手機交出來。

手機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還影響性格

給孩子一部手機,父母可能會輕鬆一時,卻會後悔一世。

小小的手機像一個潘多拉魔盒,打開後可能出現的並不是五彩繽紛,而是可怕的惡魔。

手機的危害可能不會立竿見影,但是積累到一定量,一定會以質的形式井噴式爆發,成為很多惡性事件的導火索。

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一個兩歲半的孩子因為過度玩手機導致近視近900度,900度多麼可怕,這得是每天看多長時間的手機啊!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玩手機除了影響孩子的視力,還影響孩子的其他身體方面的健康。

例如,玩手機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會導致身體僵硬,易患上頸椎病等等類似的病了;

玩手機還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引起失眠,長此以往會引起內分泌紊亂;

玩手機遊戲還會引起的腱鞘炎等。

玩手機還會影響孩子思維能力、記憶力、專注力以及性格。

一位小學老師說,課堂上坐不住、愛走神兒、靜不下心來看書的孩子,80%都有愛玩手機、看電視過多的習慣。

心理學家說:

過度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有損害,孩子會出現焦慮、抑鬱、暴躁、冷漠、自閉、人格分裂,甚至暴力行為。

13歲的浙江台州少年小趙,就是因為過度玩手機導致癱瘓和智力衰退。

小趙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小趙,對他的生活十分縱容,小趙想幹什麼就什麼。

他就經常玩手機玩到半夜,嚴重的影響了自己的作息規律。

直到有一天,小趙出現了可怕的行為,他突然發瘋似的,拿頭去撞牆,小臉不停地抽搐。

家人緊急把他送去醫院,然而情況還在繼續惡化,他竟然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了。

他的主治醫生介紹說:小趙除了癱瘓,還有智力衰退現象,當時他已認不清自己的家人,甚至還出現了精神異常的症狀。

經醫生診斷,小趙得了一種叫做免疫性腦炎的疾病。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小趙的主治醫生介紹到主要病因是因為過度玩手機導致作息不規律,身體免疫系統出現混亂導致的。而且,這種情況或許會持續一輩子!

過度玩手機的危害,你永遠無法想象。

“蘋果手機之父”喬布斯,生前卻不讓自己的三個孩子玩iPad和手機。

他說:“我們限制孩子們在家裡使用智能產品。”

作為研發者,他深知智能產品對孩子的傷害。

無獨有偶,一篇《紐約時報》也曾報道過,硅谷的電子工程師跟保姆簽訂合同時,會增加一項條款,保姆需要將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都收起來。

這些電子工程師們作為研發者,他們深知電子產品對於孩子的大腦開發,弊大於利。

如何減少孩子玩手機

很多父母抱怨手機像黑洞一般,讓孩子上癮,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其實孩子沉迷手機的背後,更多的是父母的失職。

我看到丁丁如此痴迷玩手機,立馬開始制止,控制他玩手機的次數和時間。

丁丁又哭又鬧錶示抗議,同時對我說“媽媽你不讓我玩手機,我玩什麼?你陪我?”

這一句如同警棍,一棍敲醒了我,丁丁玩手機的深層原因,就是因為缺少我和丁爸的陪伴。

回想我和丁爸因為疫情嚴重,每天哪也去不了,看手機明顯增多(當然以前我們也很能看手機),為了不讓丁丁打擾我們,只會扔給他一部手機,讓他不要煩我們,卻又妄想他有自控能力,會控制玩手機的時間。

1.父母的以身作則

著名研究兒童心理學家伯哈姆教授在教養孩子方面提出三條建議:

第一用榜樣去訓練

。一個小孩是愛模仿別人所做的事的,如果別人都安靜,他也安靜,別人滿意,他也滿意,別人吵鬧,他也吵鬧。第二用同情的訓練法不用申斥法;用開導的方法,不用責備的方法。在適當時間內去儘量鼓勵讚揚。最後,用動作作為訓練,不用空話。教授由動作,學習由動作,因為動作便是兒童的世界。

中國教育家孔子:強調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通過父母的言行舉止中習得,因此父母更應該端正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出榜樣。

我和丁爸決定除了工作之需,需要用手機之外,每天看手機的時間不超過1.5小時;

儘量減少用看手機的方式來釋放壓力或者消磨時間;

兩個人不能同時一起看手機,必須保證有一個人陪伴丁丁一起玩。

事實證明,對於兒童而言父母的陪伴和陪玩,遠比手機的魅力大。

有時我和丁丁玩的正高興時,我故意說:“我們看會手機吧?”

丁丁就會說:“不要,不要,我們繼續玩遊戲”。

我們想要孩子少玩手機,必須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儘量多陪伴孩子,少看手機,和孩子一起健康快樂成長。

2.制定規則

我記得李玫瑾老師,在一次節目中也說過,他處理孫子玩手機,玩平板電腦,只有一招就是早立規矩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就像陳忻說的:

如果不一開始養成良好的習慣,等壞習慣形成再去制定規則,

那麼規則往往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往往會引起反抗。

但是電子產品作為生活用品的一部分,是時代趨勢。

一味禁止使用絕對不是什麼正確的做法。

我覺得孫儷的教育是非常可取的,因為她對於電子產品,表示“不排斥”。

她認為,現在互聯網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讓小孩完全不知道這個東西,也很可怕,等以後孩子哪一天晚知道了這些東西的存在,大家會覺得他們是異類。

孫儷介紹,自己的兒子、女兒每天會有20分鐘左右看電視的時間,如果在外面吃飯,會作為獎勵給他們看10分鐘~15分鐘手機。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很多國家的兒童機構的建議:

2歲前最好不要接觸電子產品。

3-6歲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一天不要超半個小時。

6-18歲每日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應限制在2小時內。

因為丁丁現在5歲,他可以適當使用手機,一天不要超半個小時。

3.高質量的陪伴

孫儷說過:“我發現孩子覺得無聊的時候,才會想起來玩iPad和手機,每次帶孩子出去旅遊時,他們不會想到玩這些”。

臺灣教育家洪蘭說:糾正一個行為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可被接受的行為取代原有的壞行為。改變一個行為比建立一個行為辛苦十倍,但亡羊補牢,永遠不會太晚。

想要孩子不再沉迷手機,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多用心關愛孩子、多傾聽多理解孩子。

看到這裡很多父母會也會說,疫情當前,真不知道和孩子玩什麼。

這段時間,我們主要做這3項活動。

(1)閱讀

閱讀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我們也一直在堅持閱讀。

對於沒有建立起閱讀習慣的孩子們,這個假期是最好的機會,把用來戶外活動的時間都可以用來閱讀。

有相關的報告研究顯示,近七成中小學學生每天閱讀時間低於1個小時。

之所以這樣,興趣不是問題,讀物也不是問題,時間才是問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鋒說。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們每天生活被安排的滿滿當當,沒有時間來閱讀,正好這個假期可以利用不能出門的時間來培養閱讀習慣。

(2)朗讀古詩詞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這是我們這個寒假開始新增加的一項活動。

中國成語大會冠軍、中國詩詞大會亞軍彭敏說:

“古人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人陪孩子讀詩詞,亦師亦友,交相砥礪敦促,長此以往,將會形成一個多麼詩意而美好的家庭氛圍啊!

我和丁丁一起讀古詩詞的形式也很簡單,找到一些通俗易懂的詩詞,每天大聲誦讀5--6遍,3天一首,也沒有特別的要求丁丁必須背會或者理解意思,只是單純的讓他享受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例如,我們這幾天朗讀的是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丁丁就可以知道一些簡單的意思,例如知道這首詩是寫春節的,知道爆竹是指鞭炮,還知道屠蘇是指酒。

著名學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理群先生說:

“我們傳統的啟蒙教育,發矇時,老師不作任何解釋,就讓學生大聲朗讀經文,在抑揚頓挫之中,就自然領悟了經文中某些無法(或無須)言說的神韻,然後再一遍一遍地背誦,把傳統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觀念,像釘子一樣地楔入學童幾乎空白的腦子裡,實際上就已經潛移默化地融入了讀書人的心靈深處,然後老師再稍作解釋,要言不煩地點撥,就自然‘懂’了。即使暫時不懂,已經牢記在心,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閱歷,是會不解自通的。”

(3)親子打鬧遊戲

孩子的精力很旺盛,尤其是男孩子,他體內分泌的睪丸素量高於女孩,而睪丸素最過高就 會導致他一刻也閒不住,只能通過不停的活動來消耗體內的能量。

疫情期間,孩子不能出去攀爬、登高、奔跑、追逐、上竄下跳來釋放多餘的能量,真的是要把孩子們憋瘋了的節奏。

而醫學博士安東尼·迪本德博士提出的親子打鬧的遊戲,不僅可以釋放孩子多餘的能量,孩子的一些不良情緒也得到了抒發,而且還有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在此過程中大人和孩子都會感到非常的愉悅和放鬆。

科學研究早已證明,打鬧遊戲是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的生存本能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例如,丁丁最喜歡的打鬧就是飛行遊戲,百玩不厭。飛行遊戲可以做旋轉、懸空、送出和接回等動作。

每當丁丁萎靡不振或者精力過勝時,可以快速調節他的情緒和精神狀態。

研究表明,當孩子玩飛行遊戲時,他們的協調能力、靈活性、旋轉和直線加速的技能都會得到鍛鍊。

而且一直以來、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都採用溫和的飛行動作,來訓練協調性比較差的孩子。

小結

長假宅家帶娃,孩子玩手機沒節制?這3個方法可有效解決


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

記得吉諾特博士說過:

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

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所以,好的父母更多的是用心的關心和陪伴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扔給電子保姆——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