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雍正代替嘉慶,大清將何去何從?

人民是宗旨


導讀:無論是從正史記載還是影視劇的刻畫,雍正都是以為有作為的君王。在大清王朝康乾盛世中,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明君也是針對封建君主這一前提所說,也就是說雍正在只是封建王朝之下的為政權的穩定性做一些政策和制度性調整。如果涉及到三千年未有之局的社會形態的變革,雍正絕對沒有這種魄力對於大清自身做革命性的改革。所以即便雍正代替嘉慶,面對西方列強工業革命和堅船利炮帶來的國力飆升即便是感到嚴重的威脅也無能為力。雍正能做的僅僅是在乾隆的爛攤子的基礎上做些修補,讓大清的國力適當的在衰落的道路上多延緩幾十年而已。

大清王朝的國力名義上是從嘉慶時代開始的,嘉慶幾乎是清代帝王中最沒有存在感的帝王。其實從乾隆後期大清就已經開始了自己下坡路,說白了康乾盛世就是清朝的巔峰。但是水滿則溢月盈則虧,康乾盛世過後就是就如同一天過了日當中午進入日薄西山夕陽階段。如果放到其他大一統王朝只要帝王能力足夠強沒準還有王朝中興的歷史時刻,但是大清王朝根本沒有這個機會。即便是雍正的能力再強也夠嗆,因為他歷史侷限性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局也無能為力。


資本主義初期的原始積累的掠奪和工業革命後海量商品的市場需求註定西方要向大清王朝開戰

因為大清面對的敵人不單單是王朝內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以工業革命為基礎堅船利炮為武裝的先進生產力代表西方列強。這種新舊制度優越性的巨大差異不是哪一個帝王所能彌補的。而新興的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需要掠奪,工業革命產生的大量商品需要傾銷市場。而老大帝國大清王朝雖然日薄西山,但是依舊憑藉龐大的體量佔據著世界經濟體的主導地位。

富庶而又落後腐朽的老大帝國正是西方列強掠奪的最佳對象,況且不打破大清王朝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怎麼可能為商品傾銷提供龐大市場。所以無論是帝國主義的掠奪本性還是商品輸出市場需要都讓西方和大清王朝的戰爭不可避免。除非在此之前,大清已經通過自己的革新同樣完成工業革命。只有大清完成工業革命提升了國力,才有和西方的一戰之力。但是大清統治者放棄自己的利益革自己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便是替代嘉慶的雍正再能幹也無法改變這個結局。這就是個死循環,大清王朝明知自身的問題也不捨得剜自己的肉來換取新生。


以舊時代標準衡量表現優良的有為帝王雍正無法根本性的改變東西方越來越大的國防實力的差距

康熙駕崩後遺留下許多方面的問題,國庫空虛、吏治腐敗、西北平叛戰場如火如荼。所以雍正繼位後其實面臨的是盛世光環下的一個爛攤子,所以雍正才十幾年如一日的勤政辦公。每天睡不了幾個時辰,在大臣們奏摺上批覆的文字就達到數十萬字。雍正刷新吏治,政治腐敗;追比國庫欠款,推行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都是為了充實國庫;繼承康熙的對西北叛軍強硬的意志,不斷壓縮準噶爾汗國的戰略空間。可以說雍正在位的這十三年是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十三年,否則也沒有乾隆的吹牛的十全武功的存在。

其實乾隆是個罪人,不但耗盡了國力留給嘉慶一個爛攤子而且多次拒絕放眼看世界的機會。即便英國派使團來到大清併為他展示了工業成就,他卻視而不見依然閉關鎖國。到了嘉慶時期國力下降,內有尖銳階級矛盾造成的白蓮教、天理會等起義此起彼伏;外有西方列強不斷增強的國力和不斷向遠東延伸的殖民地。


即便是雍正替代嘉慶面對這樣的爛攤子也只能盡力緩和階級矛盾,在修修補補的基礎上延緩大清王朝的衰老程度。大清已經病的深入骨髓,誰也無法避免其滅亡的下場。如果說自上而下進行革命和制度的變革,清朝帝王沒有一個有這個魄力或者說沒有這樣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可以早在康熙時期就可以研發新式火槍等熱兵器了,守舊的思想、落後的手段就是雍正在位也無能為力。


小結:

大清王朝面臨的問題不是簡單封建王朝內部問題,而是兩種制度形式造成的生產力先進與否的巨大差異。這樣的差異除非大清王朝自身主動革命改革,否則即便是雍正替代嘉慶也無法避免40年以後的鴉片戰爭的炮聲。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雍正和嘉慶相比,兩人繼位是大清都是一個情況,但雍正成功的扭轉了當時的局勢,而嘉慶卻讓大清慢慢走向了頹廢。

雍正在反腐上做的非常到位。他繼位之後,下令所有欠朝廷銀子的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還上。否則,就要抄家。如果一些貪官想一死了之,那就由他的子孫替他還。總之,貪們到了雍正手裡,那就是必須把銀子還上。
反觀嘉慶,除了早期處死和珅之外,其他時候再無任何反腐建樹,所以一些貪官表面上清廉,背地裡卻照樣腐敗,嘉慶執政時,清朝腐敗更加嚴重。

嘉慶失敗的一些原因:

客觀原因上,嘉慶和雍正執政相差不到一百年,但兩個人面對的國家情況大為不同。相比雍正時的勵墾政策、火耗歸公政策,嘉慶能發揮的空間非常小。其實不只是大清有這種情況,宋朝以後的每一個朝代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朝代的核心部分貧瘠和脆弱程度其實遠遠超越王朝建立者的想象,如果想要重建政治和社會架構則會面臨鉅額的成本。乾隆末年,華北地區其實已經是暗流湧動,到了嘉慶時,已經是天災人禍了,到處都有動亂。

這個問題在雍正登基時雖然被解決了,但到了乾隆時卻又凸顯了出來,而這件事不是殺掉幾個貪官就能解決的。嘉慶不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但因為中央財政的嚴重虧損,只得放在一邊。

主觀原因上,從順治帝開始,大清的一些制度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雍正登基時也是大清國入關的末期,後金的一些制度在大清已經不適用了,很多權力被集中在中央以後,結局就是雍正擁有了很多權力。但是嘉慶執政以後,權力分配早已結束,大清國的政治框架已經定。

不過說到底,大清國在大部分時間都是制度上的彈性,前期大清、中期大清和後期幾乎準確來分就是三個不同時期的國家,到了嘉慶執政時期,大清已經是無可挽回的衰退,這一點也冤枉嘉慶了,也許大清國這個政權的存在就是為了下一個政權的出現,比如:梁啟超所說的,千年未有之變局。相比之下,治理貪腐就是一個小問題了。


公元前


小玥來回答:

值得肯定的說,清朝會繼續走下坡路。這是個骨子裡的問題。整個清帝國的皇帝除了皇太極以外,其他人都不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所以他們一邊以鐵腕治國,一邊因循守舊。他們害怕漢族人的反抗,害怕外來的文明,所以他們不懂發展經濟,要把農民禁錮在土地上,要封禁海疆、閉關鎖國。以這樣的思維方式,到嘉慶朝,不管當皇帝的是顒琰還是胤禛都無法挽救大清的頹勢,無法阻擋外來的入侵者。

盛極必衰,乾隆朝的文治武功和經濟繁榮,是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幾代人 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結果,乾隆基本上是坐享其成。而恰在此時, 朝廷上下,從皇帝到各級官吏好大喜功,統治者放鬆了吏治,丟棄了 先前廉政簡政的傳統,奢靡貪汙之風日益盛行。

由於乾隆好大喜功, 窮兵黷武,終朝兵事不斷。所謂十全武功,曠日持久,勞民傷財。乾隆朝歲入雖比前代有所增加,但開支增加得更快,積儲增加的速 度已大大放慢。到改元時,接過的已是一個龐大的空架子。

同時,在乾隆朝歲入增加的背後,是非正常的收入來源(包括捐輸、商人報效、鹽斤加價、公攤養 廉甚至賣官鬻爵等亂收費項目)不斷增加併成為定例。這些不正常的 收入雖能緩解一時之急,但對政府和國家社會而言則無異於飲鴆止渴。國家財政依賴大量非正常收入,已可見到清朝腐敗並必然最後走向衰亡的端倪。


小玥歷史


康熙帝死後,幸虧有雍正的繼續努力守成、繼續改革,清楚國內的一些隱患,才有了乾隆時期的國庫衝實。

但乾隆死後似乎就沒這麼好運氣,乾隆死後繼位的是清王朝存在感最低的皇帝——嘉慶帝,嘉慶雖然也想有一番作為,但似乎總是起不到什麼作用,最後只能坐看大清王朝走向衰落,康雍乾盛世之後,清王朝緊接著就經歷了“嘉道中衰”,也正是如此,康乾盛世總給人一種“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印象。

對比雍正和嘉慶也是如此,雍正時代手裡好歹還有一些牌,既得利益團體還沒有那麼強大。雍正可以通過鼓勵屯墾來做大蛋糕,開發邊遠地區,而到了嘉慶時期,地方都開發的差不多了,嘉慶時的人地矛盾過於尖銳,竟然連開發臺灣這種之前幾乎不可想象的政策都被抬上了日程;雍正時期可以通過換新鮮血液,嚴懲貪腐來整肅吏治,而嘉慶時呢?滿堂都是些昏臣,整個朝廷一盤死水。

嘉慶本人的能力和經過“九龍奪嫡”的雍正不在一個檔次上,但即使是把雍正擺到嘉慶的位置上,他也不可能解決根本問題,封建王朝的衰落,是歷史的鐵律。





羅蕭弋


順貞門前的刺客

既然故事發生在嘉慶八年的順貞門,那我有必要跟大家介紹下它的情況。永樂四年朱棣下詔營建北京城,至永樂十九年宣告竣工。整個城池按竣工時間分紫禁城、皇城、京城。紫禁城全長六里加160步,正北是玄武門後避諱康熙改神武門,正東面是東華門,南面從左到右是承天門、端門、午門,正西面是西華門。在紫禁城的外面是皇城周長18餘里,北面是北安門,東面是東安門,南面是大明門,西面是西安門。京城是最外面的一層周長45裡,北面是德勝門與安定門,東北角是東直門,東面是朝陽門,東南角是宣武門,正南面是正陽門,西南角是崇文門,西面由北向南是西直門和阜成門。故事的策源地順貞門,在紫禁城神武門的西面,它是在嘉靖十四年修築的,它既皇家祭祀先蠶壇前往圓明園的出入口,也是秀女及埋葬宮女的必經地。

嘉慶八年的時候,嘉慶皇帝等隊伍離開圓明園,浩浩蕩蕩的人群剛走到順貞門前,忽然刺客陳德拿著明晃晃的匕首,像脫了弦的箭笨向嘉慶皇帝。數百人的皇家侍衛,被這一變故嚇得是目瞪口呆,只有皇子綿恩、額駙拉旺多爾濟等寥寥數人,拼勁全力才將陳德抓捕。

——嘉慶皇帝「1760.11.13——1820.9.2」

更耐人尋味的事情在後面,嘉慶皇帝的態度是涇渭分明,陳德父子不須多說斬首示眾,奇怪的是對於那些反應遲緩的侍衛卻網開一面。後來經查史料得知,嘉慶時期的皇家侍衛,屢次出現魚目混珠的情況。許多八旗子弟佔著名額,吃著侍衛的俸祿,卻找人代替自己去站崗,而他卻花天酒地!制度缺陷帶來的惡果並未止步,幾年之後的天理教在太監的配合下,攻入了皇宮把箭簇留在了隆宗門的門牌上。

百歲河工得賞銀

清江浦是江蘇淮安的市轄區,是個四水彙集之地,有古黃河、裡運河、大運河、淮南運河流淌。其中淮南運河最桀驁不馴,在桃園接納了六塘河,流經中河口時匯聚了發源山陽白馬河的河水,在清口蜿蜒向東匯入黃河。

嘉慶十三年龍王發脾氣,百姓被被河水氾濫所逼迫,背井離鄉淪落成災民。覺羅長麟和戴衢亨攜手南下治河,首站就是受災最嚴重的清江浦。李白曾說過“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綿延不絕的中華史就是治河的歷史。

當地有兩位治河的高手,風華正茂的安徽包世臣,及130餘歲的老河工張老頭。在與他們的徹夜長談後,在張老頭的指點下修復了天然閘等三座水閘,後在包世臣的分析下撤銷了黃河改道的錯誤決議!

縱觀整個嘉慶朝時期,風雨飄搖的中國河流泛濫不斷,光是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它發源于山西的省會太原天池,經朔州、懷來、宛平至盧溝橋下取名盧溝河,最後借用匯鳳河的河道入海。嘉慶六年盧溝河決石堤四處、土堤十八處,嘉慶十七年葛漁城被淹沒,嘉慶二十年改道由黃花店入海,嘉慶二十四年大興、宛平被淹沒。面對天災人禍的肆掠,嘉慶帝並沒有撒高招應對。

——雍正帝「1678.12.13——1735.10.8」

綜上所述,中庸的嘉慶帝做人算得上一流,可論治國只得算末尾。發生在眼皮底下的侍衛吃空餉,他沒有智慧確立新的制度;飽受二十餘年的河流泛濫,他沒有可用的人材救百姓;人浮於事的八旗子弟,他沒有勇氣大刀闊斧改革。如果換做是雍正帝,那麼從改土歸流、鐵血殺年羹堯、無情打擊政敵來看,有理由相信江河日下的清朝能迎來中興!

——END——


惜緣小歷史


王朝的週期率在那擺著,無論誰代替誰?300年是一關,家天下的體制,一言堂,抱殘守缺,老子天下第一,體制僵化,欠缺睜眼看世界的智慧和本領,嘉慶和道光看到王朝衰落,仍然偏激的認為這是遵循祖制不夠造成的,缺少監督,也沒有人敢監督,官僚只知道多磕頭,少說話,敷衍塞責,報喜不報憂,哄皇帝開心,官僚體系運作不暢,效率低下,到王朝後期,吏制腐敗,內憂外患,橫徵暴斂,民不聊生,最後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王朝難免崩潰的結局


艾克5080


封建王朝的衰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嘉慶不可能解決他面臨的問題,就算雍正也不行。就如滿清開國皇帝兒孫滿堂,生幾十個子女不足為奇,到了溥儀就喪失生育能力了。這實際上是一個物種退化過程,一個封建帝制王朝亦是如此。哪怕嘉慶殺了和珅,哪怕他徹底解決貪腐,但是帝王家天下的固疾他還是無法解決。我們以文明民主國家的標準要求他顯失公允,但是專治的癌症是他自己無法動手術切除的,就如他不能砍掉自己的腦袋。所以一切封建專制帝國最終要麼滅亡,要麼走向共和。


晴天閒人


個人認為或許會好一點,但是也不會好太多,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是一個人造成的,也不是某幾個人造成的,乾隆在位期間社會已經出現了農民起義,吏治腐敗,就算雍正代替了嘉慶,繼續勤勉朝政,可是真的很有用嗎?我們會發現,很多好的政策,真正施行的時候,就會讓下面的人大打折扣,就像是崇禎皇帝一樣,雖然他也很努力,可能真正改變了什麼嗎?


阿飛影視剪輯


先說結果,如果讓雍正代替嘉慶,大清朝也是不會有太多變化,結局是一樣的,還是滅亡。

為啥呢?在歷史大趨勢下,封建制度已經沒落了,機器都要報廢了,豈是換個零件就能好的?雍正也好,嘉慶也好,人都要老死了,再換心臟輸輸血有啥意義[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淚奔]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中國史上歷朝歷代週期率:第一代勵精圖治定江山框架,如劉邦、李淵、趙匡胤、皇太極等,皇后(太皇后)一度竊居首位,70年代也有一位在下勿庸言表。第二、三代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如文景帝、李世民、趙光義、康熙帝等,80年代開始也有一位諸位心知肚明。經濟繁榮了,舊制弊端顯現,貪汙舞弊叢生,下一代剛以吏治為源開始整頓,如漢武帝、唐明皇、雍正帝,新時代也亦如是。盛極必衰,否極泰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週期率。嘉慶是清代由盛漸衰之發韌,雍正時期造就了強勢皇權,嘉慶時期產生了式微皇帝,不是皇帝老兒能夠決定時代的走向,而是怎樣的時代產生、適應怎樣的皇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