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疫情賽跑 藥業“黑馬”頻出

與疫情賽跑 藥業“黑馬”頻出

“本土製造”診斷試劑對疫情防控發揮了大作用。

廣經觀察

“肺炎1號方”“氣溶膠”“試劑盒”“N95”……疫情當前,每天都有新鮮名詞登上熱搜。在消費者長知識的背後,是我國的醫藥行業爭分奪秒搞研發、忙生產,與新冠肺炎“賽跑”,以打贏這場戰“疫”。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深入調查發現,經此一“疫”,我國醫藥行業或大變樣:小眾產品走入千家萬戶、實力本土企業脫穎而出、“黑馬”板塊將挑大樑……相信疫情結束後,醫藥行業的“暖春”會持續下去。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塗端玉、張忠安、陳麗莉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塗端玉

廣州全力保障藥企復工復產

2月7日,廣州發佈《廣州市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揮部辦公室關於做好企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明確2月9日後廣州全市企業將安全有序復工復產工作。通知要求對醫療器械、藥品、防護用品生產運輸和銷售等行業要全力保障復工復產。

藥企復工情況如何?金域醫學目前有200多名檢驗員以及3000人的醫療冷鏈物流團隊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的標本運輸及檢測工作;廣藥旗下白雲山和黃介紹,板藍根顆粒日前入選廣東省衛健委《關於提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物資參考清單》,其整個春節期間不停工、不提價,日產板藍根和複方板藍根4000件;潔特生物、藍月亮、香雪製藥、花城藥業等企業均已提前復工復產。黃埔區此前介紹,目前全區口罩日產10萬隻、病毒檢測試劑盒日產超過20萬人份、抗病毒口服液日產約超5100件(300萬支)、消毒液漂白水洗手液130噸。

記者調查

防護品成“剛需” 企業換跑道

哪些產品在滿負荷開工生產?首先當然是防護用品。“我們正在四處蒐羅額溫槍,起碼還得再備十支額溫槍,不然週一復工了,公司各個出入口測體溫這一關卡都保障不了。”廣州某文化公司負責採購的張先生表示,公司復工需要“標配”的物資太多,各家企業都在通過不同渠道備貨。

連日來,多家原先並不生產防護產品的企業借生產線擴容實現了調轉方向,“疾馳”入場。我國知名內衣生產企業三槍集團表示,已經實現了民用防護服生產能力“從無到有”的突破,並已初具規模達到日產5000套的生產能力,第一批貨在2月5日交出;青松股份發公告稱,控股子公司諾斯貝爾此前未曾從事醫用口罩生產,此次採購了醫用口罩生產設備,並已申請取得一級響應期間應急醫療器械生產備案憑證。

“‘肺炎1號方’已經開始生產了!”委託生產企業一方製藥公司工作人員透露。廣東省藥監局8日下午發通知稱,同意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申報的透解祛瘟顆粒(曾用名“肺炎1號方”)用於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記者瞭解得知,其屬於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中醫科譚行華主任中醫師的臨床經驗方,目前已用它治療新冠肺炎(輕症)確診病人50例,其中無一例患者轉為重症。

生物醫藥方面,廣州企業捷報頻傳。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授牌給國內最大的第三方醫檢機構金域醫學的武漢實驗室,該實驗室成為“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武漢病毒診斷研究分中心”;廣州達安基因於1月28日拿到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醫療器械註冊證,目前其檢測試劑已供向全國各地。

當前,各路“黑馬”頻頻出現。生產試劑盒的廣州賽哲生物董事長陳杰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前,公司日均產能以千計算,現在日均產量達3萬人份。

實際上,從事微生物預防、診斷和精確治療的企業還有不少,廣東華銀醫藥在1月13日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現在全國多個省份眾多醫療機構正在向其採購該產品,該公司測試劑目前日均產能約5萬人份。

據悉,在國家第一批7家獲應急審批通道資格的企業中,3家來自廣東——分別為達安基因、安達生物和華大基因。

亮點展望

疫苗研發漸熱 醫療器械受寵

一位長期跟蹤醫藥行業的機構分析師表示,此次疫情可能會使整個醫藥醫療行業產生新的競爭格局,部分此前不知名的企業或行業憑藉某一類產品實現“彎道超車”。

“健康意識的提升,勢必會帶來新型疫苗、健康體檢、商業保險以及遠程診斷和醫療信息化等消費需求上漲。”華創證券分析師張瑜說。

市民莊女士笑稱, “姐妹血拼群”已經由過往買口紅買零食湊單,改為團購各種防疫物質。“現在是防疫產品,未來就是日常消費品。”她說。

莊女士的觀點折射出一大現象:疫情結束後,市場對醫療器械等產品的需求可能會維持高位。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3日,各級財政累計下達疫情防控補助資金470億元。截至1月27日,今年中央財政安排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和基層疫情防控補助資金603.3億元。有分析預計,此次暴露的物質短缺情況會使得醫療器械企業獲資金補助概率較高。

“現在買醫藥股還來得及嗎?”劉小姐提出這樣的疑問。記者留意到,一方面,醫藥股持續被關注;另一方面,不少個股估值已較高。

對此,有業內人士坦言:個股短期高漲主要是受疫情影響,但接下來醫藥行業要面對的還是“耐力跑”,以及細分市場的 “貼身肉搏”戰。

中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表示:“器械企業與藥企不同,漲幅較高的公司多以檢測類公司為主,鑑於其體量多數較小,此次疫情可能會催化部分公司的短期業績,長期而言,行業發展還得往強化分級診療和家用防護觀念等方向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場對於有些醫藥股炒作過度。”李湛提醒,甚至在部分公司發佈風險提示公告,稱自身經營並未有重大變化並無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業務的情況下,有個別股票依然遭遇到遊資的炒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