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这个春节,注定不平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禽流感、地震……

当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度难关之时,有一位年过七十老人,放弃天伦之乐,始终奋斗在最前线。

短短几天,“钟南山”三个字,已经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然而,少有人知,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同样是一位值得国人铭记的医学大家。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一、从仆人到医科学生

钟世藩,生于清末年间。出生没多久,他便成了父母双亡的孤儿。动荡时期,即便是普通人家,生存尚且不易,何况钟世藩区区一个孤儿。

9岁那年,他走上了大多数孤儿的道路,给大户人家做佣人。好在,雇主仁慈,钟世藩本人也十分争气。在当佣人期间,钟世藩始终不曾放弃努力,一边做工,一边读书。

在那个年代,无依无靠之人,要想出头,唯有两条,当兵、读书。钟世藩选择了后者。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几年之后,钟世藩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协和医科大学。因为成绩优异,钟世藩日子虽艰苦,却也得到不少好心人的帮助。毕业之后,他又前往美国留学,成了响当当的医学博士。

在那个年代,中国缺西医,更缺留学归来的西医人才。不少人赴国外留学之后,便不愿再回当时“落后而混乱”的中国。可钟世藩坚持,他的所学,必得为中国服务。

1946年,钟世藩被国民党任命为医院院长,几年之后,他被要求与国民党一起转移。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钟世藩的愿望是治病救人,但他并非是非不分之人。在国民党转移之际,他冒着生命危险,带着一家老小留在广州,将医院的物资尽数交给解放军。

现如今,在广东省的档案室里,仍然有钟世藩当年交物资记录与清单。

二、要做实验,先养动物

在医学方面,钟世藩曾被称为医学界“八大金刚”之一。对于医学工作与研究,他认真执着,不愿假手他人。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年代,钟世藩正在研究肺炎球菌,常常废寝忘食泡在实验室。到了实验的关键期,他更是将“家”搬到了实验室,生怕错过任何细节。也正是在这般的执着之下,他发现了一种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利用这个发现,能够大大缩短鉴定不同肺炎球菌的时间,同时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对于医学来说,时间便是生命。为此,钟世藩创办了的病毒实验室,进行专门研究。

除却研究,钟世藩还常常指导青年医生。他认为,任何工作都应当从基本功开始,而医生最基础的工作便是写病历、做实验。

一本病历,看似简单,但它不仅能体现出医生的水平与思维,更是能反应一个医学的水准。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钟世藩是我国最早招生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他的学生,在真正开始做实验之前,需要对饲养动物、清洗仪器……它们,是实验的基本功。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国逐渐引进了许多医学仪器。但钟世藩始终认为,一个合格的医学研究者,不仅应该懂医学理论,更应该懂得医学数据研究。否则,即便再严谨的推理,遇上有误的数据,便是废物一堆。

在当医生的半个世纪中,钟世藩不仅治病救人,更是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医学生。

三、七十高龄,费心著书

因为常年的实验与操劳,钟世藩老年的身体并不好,但他依旧坚持做实验。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为了能够看清实验情况,视力不好的他,需要将整个身子贴在桌面。为了能够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即便是手上发抖,他依然不放弃书写。甚至,在钟世藩行动不便时,他还将病毒实验室搬到家中,方便随时观察记录。

后来,钟世藩发现,虽然引进了先进仪器,但它们只存在于大医院。在一些基层小医院,没有仪器,依旧无法凭借症状与体征快速确诊。于是,身体日渐衰微的钟世藩,开始潜心著书。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他希望,将自己毕生的医学经验,全部写进书中,以备后人查看。每天清早,钟世藩便带着放大镜去了图书馆,这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候,由于视力太差,即便有放大镜,他也看不清外文字母,必须由年轻医生帮忙。

4年之后,一本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终于写成。再版六次,每次都一售而空。因为这本书,钟世藩得到了1500元的稿酬。

根据钟南山所说,其中700元给了抄书的年轻医生,剩下的钱被父亲钟世藩换成书,全部送给亲朋好友。

钟南山父亲,国士无双,为研究病毒奉献一生,却要求不办追悼会

这便是钟世藩,将一生都献给医学的医生。

临终之际,他告诉儿子,无需为他开追悼会,不可浪费别人的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