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才是符合国人认知的语文教育?

混不吝的大叔


语文教育,必须扭转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利心,树立大语文观念,与时俱进,拥抱中国梦。

新纲巨变。

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三大部分,传统文化点70%,革命文化站20%,先进文化占10%,第一次在纲领中提出革命文化概念;试卷信息:专家解读说,高考试卷信息量加大,将要让15%的学生答不完,这样的变化,其意在于考查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人文情怀。

这些变化,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大语文教学;传承民族语言,发展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这样的变化是时代的需要,是民族的需要,必然左右教师淡化语文教学的功利性,作好建立文化自信的引路人。

现实功利。

应试环境让语文教师在功利面前,客观上淡化语文的根基。A基本认读:原来高考试题非常重视考查学生语文的根基:基础知识放在前面,而现在放在后面;过去考查学生字音、字形,现在砍掉了,不考了,只是在作文评阅中规定,一个错别字扣一分,5分封顶,而实际操作中往往被忽略,形同虚设。高考一考定终身,这是基础教学中唯一能用一个人命运来左右语文基础学习的机会,但被专家砍掉了!汉字的认读,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根基不牢,安能成栋梁。B淡化了语文的语法:语法、修辞、逻辑是语文三大基石,但现实教学、高考试卷都突出淡化了语法教学,学生不会准确使用词语、句子不通顺,从根本上制约了学生表达能力。C人文情怀:原来高考现代文阅读,是文学作品和实用文作品二选一,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往往忽视文学作品,只作实用文,因为实用文相对来说是死的,而文学作品是活的。现在把文学作品赏析强化出来,一是把这一部分前置,二是把选择改为必作,但分值太低,不足以凸显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情怀的缺失,势必造成人性的不健全。

教师职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好语文,必须扭转教师的语文教学功利心,树立大语文观念,与时俱进,拥抱中国梦。

大语文观念。1扭转教师应试教育的功利心为文化传承使命感,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2强化民族语言的根基,把汉字读准、写对、会用,这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必须突出稳固;3强化语法教学,让学生会准确使用词语,把句子表达通顺;4写作上,把写作的内涵改为创作,淡化写作技巧,强化独抒性灵,培养人文情怀;5阅读上,凸显文化品味,突出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6民族语言树大根深,在政策上,减少外语成绩比重,不能让民族语言与外来语言平分天下,让民族文化得以光大,让建立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人心。

综述: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传道",传承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建立文化自信。止于解惑授业的语文教育,己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起码不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老樵


关于语文教育,我特别认同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最新的教育改革中,提高了中高考语文所占比重,提高中小学语文阅读比重,不失为恰逢其时的正确导向。

我觉得语文教育的真正目标应是:文化传输,知识拓展,思想道德情操培养

一,通过课本学习+课外阅读,除了识字及基础知识,在中外文化传输上下足功夫,让孩子们从小接近中外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接近和了解中外文化,拓展知识面,提升文学素养。这正是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的良好开端。

语文课本不只有集中识字、语法等基础知识和课文,加大课外阅读指导的比重。课本上的课文是基础,教与学则要把课文和相应课外阅读相结合,也就是说单纯只学习课文无法满足学习。

二,语文是包罗万象的学科,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育的“灵魂工程师”,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而是知识传授+阅读与写作指引,教学中将课本基础知识、课外阅读与写作融会贯通,互相促进;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作文、语感、答题、阅读水平,避免死记硬背。

虽然提高了阅读比重,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能否支撑起语文学习的初衷,教师的指引必不可少。直白的讲,就是不能只为读而读,不能只为满足打卡、阅读书本数等数据性的任务而敷衍,这明显背离了初衷,孩子们花费了很多时间,也没有啥明显的收获。

教师要掌握近年语文中高考课外阅读的出题轨迹,对所教年级做阶段性的阅读指引,包括作品名、版本、购买与借阅等;引导孩子们用心阅读、欣赏每一本推荐作品,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发现其中的魅力,提升综合素质、情商及思维水平。

除了课外的阅读要求,学校和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比如把创造阅读环境作为工作的一个重心;基础知识学习完毕后,阅读与写作占据语文教学的主流;专门针对阅读+写作开展相应课程、活动等,营造语文学无止境的氛围,让孩子们有相对自由的展示平台,不设置奖项等功利要素,真正为阅读、写作而生。

教师的角色是指引,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们保持“想读”的好习惯,杜绝死记硬背;培养学生自我积累、自我总结、知识运用等必备能力。

三,不为培养“高分机器”,但平日的点滴积累学习都是为考试添砖加瓦,也就是功夫全都在平日。平日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考试就会得心应手,但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从小学到高考,考试的出题模式,除了固定的识字及基础知识外,循序渐进,以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当然,因地制宜特别重要,不能为改而改导致难度超出


东北虎EDU


语文教育,我个人谈谈看法。语文教育首先是传承中华语言文化,现在高考强调古诗文的考查,导向正确。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建议重点要放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输上下功夫,让学生认同本民族文化。其次,语文重点在思想培养,说语文是基础绝对没有错。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情商高低,思维水平都离不开语文。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语文老师责任重大,所以语文老师要知道从教育整体出发,不能天天着眼于语用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想。我对语文教育是外行,站在外行的角度,我自认为所有学科都没有语文重要。

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没有摆正语文的地位。很多人特别重视英语教育,我很奇怪。英语只能是一门交流工具,但是语文不一样,你如果想让孩子优秀,语文不好是不行的。不单单是考试,语文学习没有止境。把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学习透不是简单的事情。


老仝看天下


关于目前的语文教育,提点个人一点拙见,抛砖引玉。我们都知道语文的教育,最基础的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这是基本功。但是这个基础知识的传授千万不要孤立的去教,一定穿插着文化的内容在里面。

比如开始教汉字的时候,完全可以穿插一些简单的甲骨文的知识,通过图画的形式让孩子看到汉字是如何演变的,汉字的本来意思是怎样的。比如为什么有的汉字里的“口”是指人的嘴巴,有的汉字里的“口”是指城邦。比如舌头的“舌”和城邑的“邑”,在甲骨文中这两个字中的“口”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面就有文化的内容。

现在的语文教学,一上小学就是简单而枯燥的拼音和笔画的死记硬背,开始就让孩子对原本最具美感的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虽然看似最简单的拼音汉字的教学,这其中也一定要有文化内涵在里面。古人如何造字,汉字的产生来源于生活,这就是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授要一直贯穿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同时也要求老师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当然这种文化的传授在语文课堂上不一定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的影响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孩子对语文的学习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所以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学语言和文字,更重要的是探寻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也许这种文化的传授在学校的课堂上不被重视,好在我们的培训机构开始重视文化的教育,因此,我也将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输,幸得如今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文化素养的培养,我们的文化教育任重道远,还要继续努力。




晨韦老师讲语文


语文教育着重听说读写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要强调语文的综合性。比如,逻辑性、形象性、情感性。最后说一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诗书五经,琴棋书画,这些主要的国学元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否则就不是国学。


輝大帥520989


我们小时候的语文更多是在基础知识和写作上,那么现在语文学习更加立体和更注重语文素养。大量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通过长期不断的坚持训练和积累沉淀,相信会让语文学习更轻松,更加具有人文底蕴和深刻思想!



美菁老师


现在家长们满意的语文教学就是大量做题,只要成绩好就是所谓的好教育,其实这种教育是不可能提高受教育者的真正能力,好多人不会写文章,开头结尾全背的好作文,没有自己的思想,事实上不知道表达


翰墨荣华


繁体字什么时候能再回到书本上


文武荣华


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能力,养育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