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文|墨萱薦書

序言

提到《金瓶梅》,大多數人會露出一絲詭秘的淺笑,在這一彎笑意裡,是世俗人對其情色文字描寫的一種隱秘情感。但是,據我所知,真正閱讀《金瓶梅》全書的人就像朗月籠罩下的星光,屈指可數,道聽途說者應占大半,而仔細研讀者更是寥寥。

魯迅說:《金瓶梅》寫盡了人情和世事,那時候的小說沒有比它寫得更好的了。袁宏道只看了一小段,就趕緊寫信給董其昌:《金瓶梅》寫得太好了,雲霞滿紙,比漢代的名賦《七發》寫得還好。

普通人對它噤若寒蟬,名家對它讚不絕口,巨大的爭議成就了《金瓶梅》奇書的稱號。

我在這篇文章裡會從思想、社會、寫作手法三個方面,向你展現其超凡的藝術魅力與經典價值,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開始讀或重讀《金瓶梅》的一個契機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小說《金瓶梅》

思想主題:拋棄了善惡的評判,冷眼旁觀世態炎涼

《金瓶梅》在世俗中廣泛流傳,就是因為它有很多大尺度的情色描寫。在明朝當時,高雅的士大夫文化情趣已經被小市民獵奇情緒代替,色情小說在民間都能算作主流,這是對掌控中國千年的儒家文化中禁慾主張的反噬。

但是,為什麼只有《金瓶梅》脫穎而出,成為經典奇書呢?這就要歸功於小說中對道德是非的“冷眼”旁觀。

有人從情色的閱讀體驗後,說這無疑是一本色情小說,赤裸的情慾讓人面紅耳赤;有人卻說,這是一本勸人戒欲的書,小說寫西門慶最後縱慾而亡,這是一種警示。同樣是一本書,閱讀的結論大相徑庭,有人讀出“淫”,有人讀出“戒淫”

,正是因為小說對慾望採取了一種不加評判的態度,這種態度是理解《金瓶梅》的關鍵。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王思懿版潘金蓮

西門慶的卑鄙是陽光下的罪惡,堂而皇之,不飾遮掩,和潘金蓮合謀毒死武大郎,再收潘金蓮做妾,不久又故技重施,害死好友花子虛,把他的遺孀李瓶兒娶回家中,真可謂喪盡天良。但他依然是全書中的正牌“一哥”,

小說根本就沒有對西門慶半點微詞,似乎他的行為是遊離在道德之外的。

而書中唯一算作“好人”的西門慶的正妻吳月娘,作者又經常諷刺她假道德、偽君子。所以我在閱讀《金瓶梅》時,有一種明顯的感覺:書中沒有好人,但是也沒有絕對的惡人

這並不是說作者不分善惡,而是有意的呈現了一種“無善無惡”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和當時流行的陽明心學有密切的關係。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王陽明

王陽明“四句教”中就有一句“無善無噁心之體”,這個觀點來源於佛家的禪宗,講求放下生命中對善惡的執念,從更高的維度來審視人生中的種種,從而超越人之苦。

陽明心學在明朝流行的原因是:

一、恪守程朱理學讓人行事迂腐;

二、士農工商的倫理次序已經改變了。

所以,理學對社會的管控能力就不足了,導致了明朝時期人們的平均道德水平有所下降,千年建立起的人理常倫有了鬆動,人陷入到市井氣與道德的夾縫中。“無善無惡”的價值觀則成為了最佳的處事哲學:因為在倫理失序,道德原則失效的社會里,不加判斷才是合理的策略。

作者用超越善惡的眼光來審視眾生,罪惡和慾望給社會帶來巨大的傷害,在拋棄程朱理學的時代,道德的最後一道屏障被打破,人就進入到明知是罪惡,但還是要去做的困境,是一個死循環。

《金瓶梅》描繪的就是社會極度繁榮,人的慾望極度膨脹的百態生活,每個人都陷入到道德困境之中,而作者用一雙“佛眼”,冷眼審視反而能使讀者在閱讀中有一種深刻的洞察,對晚明畸形的人性,甚至於現在的自我,有最直接的自省。

社會層面:西門慶的“經濟型人格”

很多人會覺得西門慶放蕩、奸惡,是個最徹頭徹尾的混蛋。這是正確的,但是你只這麼看西門慶,就忽略了這個人物的複雜性,忽略了產生這個複雜性的社會、政治、經濟、法律環境,我們就很難理解這部小說。想要讀懂《金瓶梅》,首先要給西門慶一個合理的定位,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經濟型人格”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西門慶

《金瓶梅》的故事主線可以概括為一句:西門慶發家史。西門慶積累財富的方式有兩條:

一是做生意,二是跟有錢的寡婦結婚。

掙來的錢,為了擴大生意行賄、買官,搞投資,剩下的錢都用來享樂揮霍。所以西門慶和錢的關係就是三個詞:掙錢,花錢,撒錢

西門慶身上有個最特別的地方,也可以說是一組有趣的矛盾:在生活裡,他膚淺又天真;在生意場上,他卻精明過人。

他身邊的妻妾、僕人妓女、幫閒都經常使些小手段騙他的錢,他還不長記性,只要稍微安撫一下他,西門慶就心甘情願的投入到下一場騙局中。但是,他跟官場人物或者商業夥伴打交道的時候,又像換了一個人,只憑直覺就能明白利益在哪裡,見識老到,行動果敢,從來沒吃過虧。

舉個例子,西門慶身邊有個幫閒叫應伯爵,他帶著李三、黃四兩個人來見西門慶,請他放貸給這兩個人,西門慶二話不說就把錢借給他們,也沒問這錢幹什麼用,用多少利息回給他,什麼時候歸還。當時讀到這裡就覺得西門慶也有傻得可愛的時候。

再來看另外一個情節,西門慶出了名的有錢又好騙,有一次他的生意夥伴花子由給他介紹了個無錫米商,說米商急著在運河解凍前把米賣完回家,所以米價便宜,西門慶可以把米買下來,等著漲價再賣出一大筆。西門慶馬上看出了問題:運河結了冰米都不好賣,說明北方不缺米,等解凍後大量糧船進入北方,米價還會暴跌。所以,他乾脆拒絕的了這筆生意。

其實,“生意上精明,生活上天真”的處事態度,是西門慶有意為之:生活上天真,才能把妻妾、僕人朋友都籠絡在身邊,維持良好的社會關係;生意上精明,是為了掙更多的錢,擴大社會關係網絡。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費孝通先生

我說西門慶具有獨特的“經濟型人格”就在於他編織的這張複雜社會關係網。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中國的典型社會網絡是“差序格局”,即以血緣為依託,在每一層關係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金瓶梅》作者有意通過西門慶打破了這個格局,重建了新的社會網絡。

正因為西門慶沒有父母,兄弟,唯一的女兒出場也很少,所以才會顛覆了傳統的“差序格局”,從而反映出明朝的大變化,商業的繁榮,商人身份的提高,對傳統的社會秩序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寫作手法:開頭繁華熱鬧,結尾冷清淒涼,形成故事情節張力

《金瓶梅》的故事格局和《紅樓夢》類似,開篇繁華鼎盛,人們各種熱鬧非凡,到了結尾則人丁散去,家道中落,人人落得個淒涼的結局。

明代文人張竹坡在評點《金瓶梅》時,給這種寫作手法賦予了一個專業名詞,叫“冷熱金針”。你可以這麼理解,小說家拿著一根金針,用冷熱兩條線編織出整部小說,小說就像一條有花紋的地毯,人物和情節就是我們能看到的圖案。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漫畫版西門慶

整部小說的第一個故事,在回目裡叫“西門慶結十兄弟”,講的是西門慶與應伯爵等人聚餐結拜,一片熱鬧。小說的結尾第100回是“普靜師幻度孝哥兒”,此時,西門慶已經死去十幾年,又趕上靖康之變,他的遺孀吳月娘帶著他的遺腹子孝哥逃難,被一個和尚帶到永福寺,在永福寺,普靜和尚對吳月娘說:“西門慶生前作惡多端,現在轉世成了你的孩子,要受這人間的苦難,最終也不得好死。只要你讓孝哥拜我為師,或許能免除災禍。”吳月娘本就信佛,最終選擇讓孝哥出家,至此,西門家真的是冷到底了。西門慶的一生最終成為一場空。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吳月娘

張竹坡說:《金瓶梅》兩截書,上半截熱,下半截冷。

不僅在總體格局上,在情節細處也能看出冷熱來,比如武松與潘金蓮的關係,武松與潘金蓮可以的保持距離,這是一種冷,但是,只要你仔細推敲,你會發現正因為他們心中有情感相互吸引的“熱”,所以才要用彼此的“冷”來剋制,這樣的情節安排極具張力,讓人心馳神往。

冷熱變化,陰陽相濟,符合古人眼中世界運行的本質規律,可以說,小說是把這種規律轉變為寫作技巧,用非理性的感覺邏輯,代替了理性的故事邏輯。《金瓶梅》正是因為這種寫法,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魅力。

墨萱總結

《金瓶梅》是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把它放到16世紀的世界小說史上看,幾乎沒有一部作品可以望其項背,

它的主題和寫法直接影響了之後的《紅樓夢》

我們不能把它簡單地當成情色小說來看,想要讀懂《金瓶梅》,要理清三個重點:

1.《金瓶梅》展現了一個儒家秩序不起作用的世界,從而體現出獨特的主題思想:“無善無惡”價值觀;

2.不能片面理解西門慶這個人物,要重新審視他的複雜性:“經濟型人格”是對傳統社會網絡的顛覆;

3.冷熱交替的寫作手法,為讀者編織出一副瑰麗多姿的畫卷,讀者在強烈的對比中感受到情節的張力,收穫了獨特的閱讀體驗。

(我是墨萱,希望在留言區裡看到你精彩的分享。

關注up主,用文學分析的手法為你揭開生活的真相

要關注哦!)

《金瓶梅》:剝離掉情色,用3個角度使你的閱讀感悟高人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