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辽国的主战场在哪里?都有过哪些战争?

用户8194990595906


前言:

宋辽之间这对冤家,是我国第一个千年前后南北两大并存的政权,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注定要发生很多不平凡的故事,两强相在,最多的就是争斗。我们接下来一起看看发生了哪些不平凡的战斗。<strong>

第一、宋和辽的成立背景

契丹公元907年阿保机建国,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无暇顾及北边,遂使契丹坐大,就是我们俗称的辽国。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划黄袍加身,逼柴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

第二、两国的矛盾导火索

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辽帝国凭空得到中国的燕云十六州,增加大量财富和国力,但也严重地伤害了中国的自尊。而且长城险要已失,黄河以北像敞开着大门的广大庭院,再没有阻止外人闯进来的重要屏障,自然使中国不能安枕。所以燕云地区,始终成为两国冲突的导火线。

第三、两国战争的经过

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的二十年之间,宋辽两国,发生四次重要战争。

第一次,公元976年,宋帝国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弟弟)在消灭后汉帝国,中国本土统一完成后,他兴奋地打算一举收复失土。而中国将士们大战之余,已疲惫不堪,原来满怀希望征服后汉之后得到休息和赏赐的,现在全部落空,还要徒步六百余公里,越过连绵险恶的太行山脉,去进攻庞大的强敌。他们对此强烈反对,但赵光义拒绝采纳任何反对意见。一个月后,大军抵达幽都府(即幽州,北京),攻城。辽帝国大将耶律体哥反击,在城东高梁河会战,宋帝国愤怒的士兵乘酣战时叛变,攻击赵光义,于是全军崩溃。赵光义腿部受伤,狼狈逃回球州(河北涿州),追兵赶到,赵光义已不能骑马,只好爬上驴车逃脱,留下一万余具士兵的尸体。

第二次,公元978年,辽帝国为了报复北宋帝国的无端攻击,耶律休哥进围瓦桥关(河北雄县),宋军大败,辽军追到莫州(河北任丘)才撤退。赵光义下令亲征,走到大名(河北大名),距莫州直线还有二百八十公里,却不敢再进,潦草结束.

第三次,公元986年,赵光义经过六年的准备后,向辽帝国发动总攻。东路由征服南唐帝国名将曹彬率领,出琢州(河北涿州);西路由征服南汉帝国名将潘美率领出雁门(山西代县),但两位都是对内有余、对外不足的“窝里凶”人物。东路军在歧沟关(河北高碑店西北)被辽兵团迎头痛击,像山崩一样溃散;西路军在飞狐口(河北涞源)也失败,大将杨继业正在前方节节胜利,听到消息,即行护送归附的汉人,向内地撤退。杨继业是这次战役中唯一的胜利者,潘美答应他在陈家谷(山西朔州南阳方口)留下重兵接应,杨继业一路血战,勉强抵达,却远远发现谷口无一兵一卒,他知道被他的统帅所出卖,不禁放声大哭,结果全军覆没。

第四次,公元1000年,辽帝国进攻瀛州(河北河间),击败宋军,生擒大将康保育,深入齐州(山东济南)、淄州(山东淄博),大掠而归。宋帝国大将范廷召一直在尾随,不敢进击,等到辽兵团退出边界,他才上奏章说是他把敌人赶走的。新即位的皇帝赵恒(赵光义的儿子,赵光义最终死于腿伤),十分高兴,还作了一首《喜捷诗》,搞得群臣们不得不一窝蜂表示庆贺。范廷召告捷,赵恒喜捷,这个新兴的宋政府,很快地就习惯于上下互相欺骗。

总结

从这些战役可以看出,宋帝国根本不是辽帝国的对手,所以每战必败。但辽帝国也没有强大到能够消灭宋帝国的程度,两国遂形成紧张的对抗,只不过宋帝国承当的沉重而危险。


<strong>


遨游史海


辽国自五代十国以来,便一直对中原地区进行侵略,他们想要占领黄河以北地区。而宋朝建立后,也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所以,宋辽之间的战斗,是五代以来辽与中原政权矛盾的延续,双方的战场也基本围绕着燕云地区展开。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三次战争分别为:高梁河之战、岐沟关之战、澶渊之战。

燕云十六州的重要性

燕云十六州地处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地势险要,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辽国占据此地后,便有了进攻北宋的桥头堡。辽军从长城各个口进入幽州(今北京)以及以南地区,一路平原,直达开封城下。

宋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便失去了天然的屏障,就连国都亦暴露在对手的铁蹄之下。所以,开封不得不驻留大量兵力来保卫。宋太祖就曾预言,北宋会被这些军队生生拖垮。最终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确实如赵匡胤所料。

失去了燕云地区的天然屏障,北宋把与辽燕云十六州接壤的地方,设为防御重点。在河北以大清河、拒马河为防,以益津关、瓦桥关、岐沟关为镇锁。在山西方面,以雁门山、恒山为防,以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为镇锁。

这其实是一条可怜的国防线,是不得已而拼凑起来,其实相当于无险可守。此线被突破,敌人便直扣国都开封城门,这是北宋国防上的天然弱点。所以北宋初期,宋太祖、宋太宗都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做了许多努力。

高梁河之战

只不过,北宋确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路线,这也是比较稳妥的,只是却把最难的任务留给了后代。在基本消灭了南方割据势力后,宋太祖突然暴毙,其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太宗想要建立功业的心情十分迫切,因此在979年灭掉北汉后,信心大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赵光义,企图借战胜的余威,迅速自太原移兵东进,越过太行山,直插河北平原。乘辽军没有准备,一举拿下幽州。幽州得手后,其他诸州必然震动,宋军可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

只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已经在太原战斗了几个月的士兵,此刻已经十分疲惫,内心都希望停战封赏。但此刻的宋太宗正在兴头上,他渴望着建立超越乃兄赵匡胤的功业,没有将领敢劝阻。

宋军突袭的策略是正确的,初期也确实快速推进。但到了得胜口之后,遭到了辽大将耶律斜轸的抵抗,宋军一鼓作气下未能拿下得胜口。这就使得得胜口和幽州形成犄角之势,坚定了辽军守卫幽州的决心,宋军的突袭便失去了意义。

辽国派出将帅之才耶律休哥,带领10万大军前来救援幽州。宋军围困幽州十几日,赵光义甚至亲自督战,但取得的战果不大。此时,耶律沙率领援军到达高梁河,与宋军展开激战一直到黄昏。后来,耶律沙被宋军击败,正准备后撤的时候,耶律休哥赶到,数万火把闪耀,使得宋军不知道辽军援军到底有多少,极大地挫伤了宋军的士气。

此时,幽州城内守军见援军已到,便开始和援军前后夹攻。宋军阵势大乱,大败而归。至于宋太宗本人,大腿上被射中一箭,坐着驴车往南逃跑。宋军第一次收复幽州的尝试,最终以高梁河之战的失败而告一段落。

岐沟关之战

宋太宗虽然在高梁河大败,但心里一直想着报仇。982年,辽景宗去世,其12岁的长子即位,是为辽圣宗,其母萧太后摄政。一些边将认为,可以乘着辽国皇帝年幼,辽国境内不稳的时机进行北伐。

经过了几年的准备,在986年,宋军分东、中、西三路进行北伐。萧太后闻听后,派出军马前去救援。宋军初期的进展极为顺利,三路军马都能攻城掠寨。耶律休哥面对宋军的咄咄攻势,在辽军援军还没到来的情况下,采用轻骑夜间袭击宋军,使得宋军疲惫不已。

后来,作为宋军主力的东路军又被切断粮道,不得已之下往后撤退,以补给粮食。但此时,中路、西路军取得大胜,且他们的兵马数量远逊于东路军。在赵光义的遥控指挥下,在手下将领纷纷请战下,弹压不住部下的东路军将领曹彬,又再次带领军队北攻涿州。

只是来回这么一折腾,士兵十足疲惫,且受到辽军重重阻击,宋军不得已再次撤退。当曹彬率主力退到岐沟关时,耶律休哥派军追到。宋军大败,仓皇南逃。

人畜相蹂践而死者甚众。

当宋太宗知道东路军大败后,下诏其他两路军撤回,以避免和东路军一样的遭遇。宋军第二次北伐,同样以失败告终。宋朝发动的第二次为争夺幽州的大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宋辽历年交战中罕见。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宋军便患上了“对辽恐惧症”,从此不敢轻启战端。

为了报复宋军北伐,986年冬天,辽圣宗、萧太后决定南侵。瀛洲兵马都部署刘廷让把精锐留给李继隆做后援,自己率领数万部队前去迎敌,但在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北)遭到了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的合击。天气寒冷之下,宋军的弓弩都无法拉开,而作为后援的李继隆却率军后退,刘廷让部全军覆灭,史称“君子馆之战”。

澶渊之战

此后,宋、辽之间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真宗即位。998年以后,辽军南侵又进入高峰期。到了1004年,宋、辽大战的氛围又逐渐浓厚。到了9月中旬,辽军前锋直达威虏军、顺安军等地。一番激战后,辽军未能攻克两地,遂侵保州、定州。

10月,辽军攻瀛洲,辽圣宗、萧太后甚至亲自擂鼓助战。但宋朝军民英勇反抗,多次打退辽军攻击。11月,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到达澶州。久攻不下的辽军,遂越城南下,兵锋直达天雄军城下(今河北大名)。11月中旬,宋军和辽军在澶州城下大战,战况十分激烈。此战中,萧太后族兄萧挞凛被宋军弩箭射中,不治身亡。这对辽国上层贵族,以极大打击。

吾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辽太宗耶律德光)

眼见宋军如此难以攻打,辽圣宗、萧太后也心有退意。至于宋真宗本人,更是“常思息战以安人”。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几轮磋商之后,在12月初,达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宋朝以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来换取辽国的退兵修好。

澶州之战虽然以宋军承认失败,且签订“澶渊之盟”结束,但辽军在河北战场上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各地军民积极反抗,给辽军以重创,辽军这才主动和宋朝议和停战。此后,宋、辽之间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综上所述,北宋和辽国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了长期的争夺,战场也集中在了这片区域。其主要战争有高梁河之战、岐沟关之战、澶渊之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其他比较有名的君子馆之战、唐河之战、望都之战等,但这些战争的持续时间都不长,无论是规模和范围都远不如上面所列三次战争。

从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败后,宋朝已经开始转为防御战略,宋太宗更是让大臣们献安边策和定边策。他的这种行为,也间接影响了后面“澶渊之盟”的签订。终北宋之世,始终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历史摩天轮


契丹公元907年阿保机建国,兼并周边民族政权,一跃成为中原北方第一大患。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五代十国,无暇顾及北边,遂使契丹坐大。至耶律德光赴石敬瑭之邀,经略中国,得燕云十六州,则摇身一变成为凌驾于中国之上的“父皇帝”,继而又以晋后主石重贵“称孙不称臣”为由再度南侵,而负责抵御的后晋狗头元帅杜重威竟全军降敌,契丹一路南下,攻破汴梁,入主中原,又因中原人群起反抗而匆匆退回北方。耶律德光死在回军途中,辽国内部经过一系列内部斗争,兀欲(世宗耶律阮)即位,没过几年又一次内乱把述律(穆宗耶律璟)推上皇位,这位便是有名的“睡王”,辽国中衰。公元951年,中原后周代后汉,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即位,史称北汉,向辽示好,与周为敌。公元954年,北汉趁后周大丧之际南犯,并邀辽军相助。结果高平一战为周军所败,狼狈逃回太原,周世宗乘胜直追,欲克太原,而符彦卿军在忻州败于契丹,大将史彦超战死,人情震恐,周世宗知时机未到,不得已而班师。公元959年,周世宗全取淮南十四州之后,欲收复燕云而亲征幽蓟,得瀛、莫、易三州并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后染病,遂班师。次年赵宋代柴周,宋太祖与谋臣赵普定下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对契丹北汉战略上取守势,而得以专务统一南方之业。这期间,宋在战术上对北汉仍取攻势,不断骚扰边境,攻城略地;契丹方面,除时而援助北汉外,也曾多次攻扰宋边。尤其是公元970年契丹六万骑南下,宋将田钦祚仅以三千宋军力战,将其逼退。

(一):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

宋平南唐后,赵匡胤不接受群臣请加尊号“一统太平”,说:“燕(幽云)、晋(北汉)未复,可谓一统太平乎?”可见他对平北汉和收幽云,是视为统一范畴的事,认为太原未下,幽云未复,赵宋王朝的统一事业尚未成功。赵匡胤在位时,规划收复幽云的谋略是和平赎买为先、和平赎买不成武力攻取、又考虑武力攻取可能的失败为留后路而迁都固守。他把平定诸割据政权得来的府库金帛和三司常赋的岁余,存入“封桩库”。他说:“石晋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开宝九年(976)四月欲迁都洛阳,说“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汉周故事,以安天下也。”其弟晋王赵光义与群臣切谏,言迁都非便,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使赵


影视界的泥石流


重要的是澶渊之战,战后签订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的战役,那一场战役本来是北宋赢了,但是澶渊之盟却是对北宋极为不公平的。庆历四年与西夏有过一战

以下是具体详细简绍

自咸平二年(999)开始,辽朝陆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又名杨延昭,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杨六郎)、杨嗣等将领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而从真宗时期的定州敌塔自雍熙北伐惨败后,对辽朝就一直心存畏惧,逐渐由主动进攻转为被动防御。相反,辽朝对宋朝却是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辽战争长达25年,其目的在于争夺燕云十六州。由于燕云十六州是一个先进的农业区,它的农业、手工业和其他文化活动都比契丹本部地区发达。因此契丹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有着足够的重视,他们把燕云十六州中的幽州升为南京,改皇都为上京,把原先的南京(辽阳)改为东京,又在南京幽州建立了相应的许多官职,视为腹地,俨然以大国的姿态屹立于宋朝对峙的北方,成为大辽帝国。从以上资料来看,辽国在北宋边境不断挑衅,直至挥师进逼,可见其觊觎中原之心,其妄图吞并北宋,引发两国之间的战争,这便是之后两国所缔结的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丰),三面包围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3次大规模的战事,宋朝每次都遭到惨败。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庆历四年(1044),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以后,如双方边境之民逃往对方领土,都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双方在本国领土上可以自由建立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万2千两,绢2万3千匹,匹,茶1万斤。庆历和议达成后,元昊多次派遣使者到宋朝,请求宋朝开放边境地区的互市。庆历五年,宋朝政府决定在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和镇戎军(今宁夏固原)的安平皆设置2处榷场,恢复了双方贸易往来。

注意:澶渊之战后,辽与北宋是兄弟国之间的关系,地位是平等的,而庆历议和后,西夏是臣服于北宋





历史回放机999


北宋与辽的主战场主要在幽州,燕州,云州。

979年6月,宋太宗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的战役,十五日不能攻下,后被辽军的援兵横击于高粱河,宋兵大败,是为高梁河战役。

986年,宋大宗分三路出兵收复幽云二州:以曹彬,米信为一路,率师出雄州;田重进率师由定州出飞狐;潘美和杨继业率师出雁门。宋太宗制订的作战计划,是用河北的两路军队把辽的大军牵制在幽州,使其不能兼顾右翼,潘,杨所领的一路兵便可以出雁门巧取云州,然后再从那里东进与河北的两路宋军会师,夹攻幽州。但辽军把主力集中为一路,坚守幽州,先破曹彬军于涿州西南,使田重进一路溃退。然后集中力量迎战潘美和杨继业的军队。宋廷急诏西路军撤退,并令杨继业负责迁徒云,朔,寰,应四州人民于内地。而潘美令杨继业攻朔州,杨继业率军至朔州南,为辽伏兵所击,被俘不屈,绝食而死。


皖北隐士


宋辽战争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战争缘起及战前冲突

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燕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权割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作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时南方尚存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独立割据政权。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辽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

宋对辽的战略进攻

宋灭北汉(参见宋灭北汉之战),未及休整战力,宋太宗即令转兵北向,欲一举夺取幽州(今北京)。六月,亲率10万大军出镇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北进,突破辽军在沙河(今河北涿州北拒马河)的阻截,进围幽州。及至,辽守城军苦战待援。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于城北示弱诱伏,引宋军北进,以分其攻势;旋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援兵夹击,大败宋军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八,参见高梁河之战)。宋军退保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关南(今河北高阳东)、镇州,防御辽军反击。九月,辽景宗耶律贤果遣燕王韩匡嗣等率军攻满城(今河北满城北)。宋军预有准备,并示形用兵,临战改变太宗所授阵法,合八阵为前后二阵,集中兵力击败辽军,歼万余人(参见满城之战)。五年三月,辽大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宋将杨业偕潘美南北夹击,再败辽军(参见雁门之战)。是年冬,辽景宗亲率大军进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获胜。宋遂以南易水为障,设防御辽(参见瓦桥关之战)。七年四月至五月,辽军三路出兵,攻满城、雁门、府州(今陕西府谷),皆被宋军击败。后辽景宗病卒,圣宗耶律隆绪继位,因用兵高丽、女真,无暇南顾;宋则致力于休兵养马,广积军储,以图再举。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纳知雄州贺令图建议,以辽帝年幼、承天太后萧绰摄政、内部不稳为可乘之机,决心分兵三路出击:东路以曹彬为主帅,率主力军10万人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率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西路令潘美、杨业等率军出雁门。企图三路齐发,以东路牵制辽军主力,待中、西路夺取山后诸州后,转兵东向,三路合围幽州。其实这时辽统治集团君臣协和,政治贤明,并不存在什么可乘之机。但赵光义却信以为真,不顾参知政事李至的反对,不顾粮草、军械缺乏、北伐准备不足、开战胜算不多的实际情况,不和宰相商量,即决定对辽用兵,

兵分三路,大举北伐。及战,西路军连克寰(治寰清,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朔及应(治金城,今山西应县)、云(治云中,今山西大同)诸州;中路军克飞狐、灵丘(今属山西)、蔚州(治灵仙,今河北蔚县);东路军夺占固安(今属河北),进据涿州。面对宋军大举进攻,辽萧太后亲临幽州,偕圣宗指挥抗击。采取集中兵力先败东路宋军主力,再及其他各路的方略,乘曹彬孤军冒进、又缺粮草之机,袭扰疲惫,迫其退军,并追至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将其击溃。继而遣都统耶律斜轸率军10万,对中、西路宋军相继反击,收复蔚州、飞狐、寰州、朔州等地,俘杨业。宋军放弃云、应,撤回代州,对辽的战略进攻就此失败(参见岐沟关之战)。

辽军反攻及宋军的战略防御

岐沟关之战后,宋丧师数万,国力穷沮,被迫在战略上采取守势。辽则乘其势衰,即行反攻。是年冬,萧太后令南京留守耶律休哥为前锋,率部攻望都(今属河北),自率主力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间)。耶律休哥计胜宋知雄州贺令图部,率军至瀛州与主力会合。宋瀛州兵马都部署刘廷让率数万骑迎击辽军,在城北君子馆之战中被辽军包围,全军覆没,刘廷让仅以身免(参见君子馆之战)。辽军乘胜攻掠祁(治今河北无极)、深(治静安,今河北深县南)等州后撤回。此后,利用骑兵优势,不断深入宋境袭扰。端拱元年(988年),辽圣宗率军攻破狼山寨(今河北易县西南)、长城口(今河北徐水西北),数月间连下满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长寿东北)、祁州等地,唯于唐河(今河北定州北)被宋定州守将李继隆、袁继忠率军击败。二年七月,辽谍知宋军护送辎重赴威虏军(今河北徐水西),耶律休哥率数万骑前往截击。宋将尹继伦率数干骑夜巡时发现辽军,蹑踪尾随辽军,乘其早膳突袭,耶律休哥受伤先逃,辽军惊溃,死亡甚众。至道元年(995年),辽以招讨使韩德威率数万骑两次攻麟州(今陕西神木西北),均被宋将折御卿率部击败。三年三月,宋太宗病卒。宋真宗赵恒袭位,颇有和意。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三年正月,败宋军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而归。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歼其所部。

宋辽缔和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十月,辽集兵攻瀛州,l0余日不克,伤亡惨重,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下破德清军(今河南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河南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Raymomdin


高梁河之战—被辽军击败的一次作战。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979),宋军为夺取幽州(北京西直门外)。

歧沟关之战—宋朝自高梁河之战后为收复幽云失地所做的又一次努力,也是宋朝第二次主动进攻,是宋辽双方的一次总决战。宋方的目标就是收复幽云十六州及早为契丹所据的辽西营、平二州。

澶渊之战—一场两败俱伤、没有赢家的战争,公元1005年,辽国圣后萧太后和辽圣宗御驾亲征,企图在北宋的国都开封决一死战,但是,事与愿违。


用户347078933357267


第一阶段

在高粱河

高粱河战役,北宋战败.

在岐沟关

岐沟关战役,北宋战败

第二阶段 澶渊战役

辽国战败 宋辽议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