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

遊通天下


不爭乃是道德經中順天意的核心思想!以人為中心的價值觀會把人凌駕於一切之上, 認為人定勝天,一切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得到。實不知,作為構成宇宙細胞的人類,只是其大無比的宇宙中的微小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歷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其實早已經被宇宙設定好的。所以,人只需要順應天道,在天道允許的範圍去努力足矣,其實爭也沒有用!✍



瑪雅Maya281


什麼掙不掙的,老子說的就都對呀,那要看是什麼形式下,現在這個社會人們那麼現實,哪有不爭的道理,不掙都是說給老實人聽,你看看那些有錢人,馬雲 ,馬化騰,還有很多明星大腕兒。他們都活在現實當中,有不爭的嗎?別傻了。生活當中該爭的還必須去爭,不爭你就會被時代潮流所淘汰,不爭不搶,無權無勢,無房無車,又有幾個人看得起你呢。這是一個多現實的社會呀,想那麼多幹啥呀?該幹什麼幹什麼去吧。是你的該得的就必須去爭。


雨化晨露


【正確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

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德經》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修身處世的古老“東方聖經”,被尊為“萬經之王”。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多次提到“不爭”的思想,由此可見,“不爭”思想在《道德經》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例如:

1、“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8章)水具有施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的美質......正因為他(水)於世無爭,所以沒有災禍。

2、“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正因為他們(聖人)與人無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同他們相爭。

3、“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66章)因為他(江海)不跟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爭。

4、“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是謂不爭之德。”(68章)善於帶兵的人不逞個人的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會怒形於色,善於克敵的人不和敵人發生正面衝突。......這就是與人不相爭的德行。

5、“天之道,不爭而善勝。”(73章)天的運行規律是:不爭奪而善於獲取。

6、“聖人之道,為而不爭。”(81章)聖人的處世準則是隻幫助別人而決不與人相爭。

老子所說的“不爭”是什麼狀態呢?首先,一定不可以將“不爭”淺顯的理解為不爭氣、退讓、懦弱等,這都是極大的曲解老子的不爭思想,難以見大道。老子的“不爭”思想,源自於老子觀察水的特性,悟出了“上善若水”的至理。水,至柔至輕,從不居高,謙虛的往低處流。人所厭惡的地方,它不嫌棄,一視同仁。且水之道,從來不去爭奪,一切順其自然。然而,水的力量卻又何其巨大,斷金碎石,無堅不摧。水之量,又是何其浩廣,地球上七成以上都是水。老子從水的特性中看到,水無所爭,卻得到了所有。用之於人事,亦是如此。

實際上,天地萬物,皆可為我所用,卻永遠非我所有。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無所謂爭與不爭,因為爭來爭去,爭來的都是一場空。若是從“為我所用”的層面來看,當前是你所用的就是你所用,不用爭奪;不是你所用,雖爭亦無濟於事,徒增煩惱罷了。就像地球上的一花一草,就是地球的,這不用爭,誰也爭不走。老子的“不爭”思想,深層次而言,是心靈上的功夫。將心量不斷擴大,像地球一樣,甚至像星空一樣,無邊無際;這種狀態下,世間萬物,還有什麼不能為我所用呢?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謙下、退隱、守衛、柔弱。老子認為,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退讓,為而不爭。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敗之地。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老子的不爭思維告訴我們: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以上是我通讀老子《道德經》全文對“無為”的理解,我是一個旅遊文化與科技領域的創業家,熱愛中國歷史文化,歡迎和我交流探討!


遊通天下


回答“不爭”這個問題,不必以老子解老子。只有“不爭”,才能產生真正的秩序;只有“不爭”,才能使觀察、思考與決定更具理性,如此,才能最大可能地保障“公平”與“合理”。比如雲南大理扣留物資這類事。當然,生活和工作中,這類事情更多。我們應該擦亮雙眼,到底誰在“爭”?他們在“爭”什麼?,,,忽然想起電影《錦衣衛》中的一句臺詞:“我天鷹幫家訓,有一天,我能找到值得用自己性命去搶的東西時,我們就由強盜變成盜亦有道了。”😀孔子說: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爭,或不爭,沒有分別。只看初心。


稽元青青0


老子的對話者是君主,而非普通百姓,但普適於天下人,其“不爭”是老子的天道自然法則。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聖人法天之道,因而具謙下之德,並告誡君主: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不爭”的主要表現是:不自見” , 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無為”,“無為”即尊道貴德,順乎自然地作為,並非朱熹所言無所事事的不作為。道生萬物,但又內附於萬物,萬事萬物本身就有道的體現,自有其發展變化規律,人作為萬物中的一份子,應該與萬物一樣順其自然,不能強行為之,強為之,則違道背德,欲速不達。

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的具體表現是:居善地, 心善淵, 予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水是“為而不爭”的最好例子。它“善利萬物”而不爭。 利益萬物是前提,不爭是本性若此, 老子是以水喻道, 要君主效法水的品質, 不與民爭,不與物害。

而且,水因為不爭,所以無往不利,所以說“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的不爭思想針對的是“聖人”,是讓聖人君主們“無為不爭”,不與天下爭。他批評統治者說:大道甚夷, 而人好徑。朝甚除, 田甚蕪, 倉甚虛;服文采, 帶利劍, 厭飲食, 財貨有餘, 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老子對天下百姓卻又另一種情懷,他說:民之飢, 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以飢; 民之難治, 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 是以輕死。又說: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懼之?

所以,老子的“不爭”思想,針對的是上層統治者,是要他們“惟道是從”,“得一(道)而天下正”不貪名爭利。否則,“侯王無以為天下正,將恐蹶”。


問道黃老


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換現今的說法,其實簡單地講,就是“難得糊塗”“韜光養晦”“以柔制剛”,而它更深層和長遠的意義在於,一種更厚積薄發後的得到。

1 《道德經》的著作背景

據傳,原效力於周室的老子,曾任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官”,差不多是現在的圖書館館長。後來周王朝日漸衰敗,老子就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遊。把守函谷關的尹喜很敬佩老子,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遊,就想方設法留住老子。便對老子說:“先生留下一部著作,我便放你出關。”

老子應允後在函谷關住了數天,把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交於尹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雲遊而去。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在全篇的最後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周王朝的衰敗除了外患,對諸侯的牽制日漸無力,疆土漸失。很大一部分來自內憂,周王室的內亂一直不斷,一來王子間爭奪王位引發的鬥爭;二來各卿大夫爭奪執政權。王子頹與周惠王之間的王位之爭使得周王室大夫多被殺戮。王子帶與周襄王王位之爭,歷時二十多年。

這種“爭”導致的衰敗,以及老子決心離開故土。這種觸動下,“

不爭”和“不急著爭”這種思想就深刻地提醒在了他的著作裡。

他認為,自然的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往好的一面,而不是去傷害它們。聖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事都不和別人去爭搶。

《道德經》裡的“不爭”,是老子云遊前對君王的告誡,或者說一種期許。

2 道家的“不爭”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把“不爭”作為人們順乎天理而不強求的天道自然準則。在《老子·七十三章》:“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道家中的“不爭”,還不僅僅是謙讓,而且還是向善不作惡。道教認為,一個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爭”,也不會不勝利;即使“不言”,也會有響應的人。因為“不爭”,才會讓周圍的人佩服你。“不爭”本身是無聲的語言,標誌著一個道教徒的思想境界。

到了如今,就差不多我們說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吧,或者是吃虧是最大的得到。

3 不爭哲學:不爭,別人才沒有辦法同你爭

最早,不爭,老子是用來勸誡君王的。一個君王,要有氣度,才能安國定邦。要有姿態,才甘心用“不爭”的治國之道。

“不爭 ”在 《老子》 中都是安民治國之道。

“不上賢, 使民不爭”

意思是說, 不要把離道行權, 去質為文 的世俗賢人 ( 指那些只懂仁義禮樂, 對道 一竅不通, 違道 而行的人) 推到高位上去, 以免使那些世俗賢人爭名逐位。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就是說,有這種不爭 的品格和行為, 所以,天下人沒有誰能與其爭得高位。

《道德經》中所說的“不爭”,是一種“善勝”的“爭”,是“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符合天道之“爭”。

總而言之,老子的“不爭”是不魯莽地爭,而是一種更聰明地爭。


聽聽落雪天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

《道德經》中多次論述了“不爭”的道理,比如“我恆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月不敢為天下先”,“水利萬物而不爭。夫唯不爭,故無尤”,“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是謂不爭之德”,“天之道,不爭而善勝”等,其中闡述的都是不爭思想。

在《道德經》中,所謂“不爭”並不是簡單的退讓與懦弱,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依道而行,在我們瞭解《道德經》不爭智慧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不爭”背後的“無為之道”。

《道德經》的智慧核心是“無為”,“無為”就是不以自己的主觀心思去妄為,一切順應自然,這便是一種道的智慧。

人類只是一個小小的個體,但是人類卻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妄想去主導萬物,包括與人處事之中,凡事好出風頭,更喜好凌駕於他人之上,這也是一種背道而馳,更會在無形之中給自己招致禍患。

“爭”未必能給自己帶來想要的結局,反而讓人生更糟糕,不爭順應才是智慧。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世間萬物最接近與道的物體便是水,水居於萬物之下,甚至處在汙穢之處,孕育萬物卻沒有與萬物爭奪,居萬千河流之下,容納萬千河流而成自身之博大,這便是道的一種智慧精華。

而這其中蘊含的就是“不爭”的智慧,當我們把無為的智慧引申到自己為人處事的態度之中時,自然也是“不爭”的處世態度。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以其不為大者,故能成其大。

真正的聖人從不認為自己偉大,反而能成就自己的大,正如道道孕育萬物之後,從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主宰萬物,無時無刻的不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所以能成就道的博大。

而人類的做法卻與道截然不同,我們總把自己當做萬物之長,以為自己擁有智慧和主觀思想,就可以創造萬物,甚至妄想主宰萬物,但是這樣自以為是的主觀意識,只會讓自己背道而行,讓人生越來越糟糕,在我們肆意蹂躪萬物,凌駕於萬物之上的時候,也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

比如說大量砍伐樹木,毀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結果就有了大地乾旱,河流乾枯,狂風肆虐等自然災害,這都是因為人的狂妄心理而導致的活法。

反觀人生,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企圖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主導萬物,一切順應,一切不爭,才是無為之道的智慧和內涵。

在人生中,不管是我們對於自然還是與人處事的態度,都要有一種敬畏心,有一種順應之智,以不爭的態度應對人生,這樣自然也就免去了禍患。


國學書舍


老子倡導的"不爭"理念,歷來多有誤解,幾成定論,認為老子的思想主旨就是不爭和避世,積端消極,不適於年輕人學習,於是徹徹底底錯讀了老子。

我們不妨僅用《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即第八十一章,來看看老子的不爭,究竟是怎樣的不爭。

第三十八章全文為: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段文字的大概意思是這樣:

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卻不一定可信;實幹者不一定有辯才,有辯才者卻不一定能幹實事;專業人才不一定博學,博學者卻不一定有專才。

聖人的志向不在於積累個人財富,但他愈是為人民為社會服務他愈富有,他愈是為人民為社會貢獻他的財富愈多。

天之道(即宇宙運行法則),是利而不害。而人之道,則應強調人類在發展的同時不要與天道去抗爭。

由是可知,老子所講的不爭,實實在在是在高聲提醒人類:切忌與天道抗爭!反觀人類歷史,人類與天道抗爭的事例卻比比皆是,不勝枚舉。人類與天道抗爭的結果,輕則招致災禍,重則自取滅亡。所以老子實在是人類社會少有的先知,其思想積極客觀,實用性和指導性極強,若天下遵循,太平和諧;國家遵循,強盛繁榮;公司遵循,可徜徉於蘭海;家庭遵循,幸福和睦;個人遵循,心平身安。遠的不說,大的不說,僅以個體之人聊舉兩例:曹德旺和任志強,就是老子所說的"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的絕佳示例。所以老子強調的不爭,是"為而不爭",是要有作為但卻不要去和規律和法則去抗爭。我們後人切不可斷章取義,只講不爭而不講前題是要有作為。而且老子強調善者不辯,所以後人亦應遵循他的指示:少講空話多幹實事。並且,在幹實事的過程中,不要怕被誤解,不要怕被錯解,甚至不要怕被冤曲,只要心存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正念,則"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語出第七十九章)的終極法則,定會護祐著那些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善人"。


劉怯之


老子《道德經》中的不爭思想,是把爭的手段弄到出神入化的不爭的狀態,從而在無為而又無不為的境界中戰勝對方。這是極其高超的方式方法,掌握它必須遵從無中生有的原則。這好像是難以做到的,其實並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要貪天之功居為自有。把成功看作是客觀規律的再現,不是什麼主觀因素的成果,自己的一切努力其實都是自然而然的必然結果。這種不爭思想支配下的極其高超的方式方法,其實也是不難掌握的。比如對待這把新型冠狀病毒帶給人的蝙蝠,本來它是在陰暗潮溼的角落裡晝伏夜出,那就讓它在那裡待著好了,就是說不跟它爭,各有各的地方,和平相處,它也不會把人怎麼樣。但是,人卻要去吃它,非但是爭,直接就是要它的命,於是,人就遭遇了目前的這場災禍。如果它呆的那陰暗潮溼的地方,有人確實需要的東西,非弄到手不可,那人就應該給它一個可以棲身的地方,讓它過它的去。反正陰暗潮溼的地方,不是人所喜歡的,讓它去佔據好了。不跟它爭,人也不會有目前這場災禍。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叫人就現實的回到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茹毛飲血的時代,而是叫人過上本來就應有的自然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當然,這需要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出神入化到不爭的方法,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方法。


竹林吟曉1


老子哲學中的“不爭”,指不要用自己的那點主觀意識活性本領功能屬性能力去和客觀存在的自然運動規律運作功能本領能力比賽競爭。

……

人類的主觀意識能動活性能力僅僅是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出來的一種“個性化生命活性功能屬性”而已,根本不可能取代或者主宰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本身。

……

世界上的一切既得利益都是由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出來的結果或者相對穩定屬性狀態,而不是由人類主觀意識形態活性能力所能夠生產製造出來的東西。

……

人類主觀意識能動性的功能作用在於,能夠讓客觀存在運動規律演繹變化產生結果屬性或既得利益的“不確定隨機性”,變得“可控按計劃有序性”。比如給隨機自由運動的水流設計管道和水閘來可控獲取水資源,給自然界生長的植物設計製造農業操作程序來獲取糧食等等等等。

……

發現沒有,人類主觀能動意識形態不能取代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產生既得利益的功能,但是人類主觀能動意識形態能夠引導客觀存在運動規律變化向人們所需求的既得利益方向發展運作。如果有誰自以為是試圖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形態能動性去和客觀存在運動規律來比拼產生製造既得利益的功能本領,他當然必定失敗,會死無葬身之地!

……

這就是老子哲學裡“不爭”的道理。如果有誰自以為自己的主觀能動活性意識形態能夠超越客觀存在物質世界運動規律運作變化的功能本領,認為唯心自我就是主宰創造世界存在的本源,會連怎麼死的都搞坨不清……所以老子嘲笑這種人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

真正的主觀能動本領能力,是善於把握借用客觀存在運動規律的功能本領能力,而不是寄希望於自己的那點主觀能動本領活性能力。

……

孔子把它稱之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不要以為這是個不可能存在的低級幼稚發寶氣笑話,“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同志就自以為是的試圖取代全球經濟貿易活動中客觀存在市場經濟規律運作機制的那隻“無形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