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到底有多美?他最终为何被灭三族?

文史砖家


古代常用“貌若潘安”这个词来形容一个男子的英俊标致、风流倜傥。




潘安现代复原图

潘安是西晋人,本名潘岳,字安仁,郑州中牟人,被誉为是“古代第一美男子”,他既有唇红齿白的清秀,也有柔美多愁的忧郁,难得的是,潘安不仅外形俊朗秀美,还是一个内外兼修,才气纵横的才子。

《世说新语.容止篇》描绘过潘安的相貌: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意思是说潘岳(潘安)有着令人过目难忘的容貌和优雅的神态风度,年轻时候驾着马车在洛阳城的道路上驰行,路边的妇人被他迷的颠三倒四,拿水果往他车上丢,把车都丢满了,当时洛阳城的另一个大才子左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相貌奇丑,也效仿潘岳到处招摇闲逛,结果那些妇人都向他乱吐唾沫,弄得他垂头丧气而归。

史书虽无具体记载潘安五官长相如何、身高具体几尺,但是他的容貌俊秀却是不可质疑的事情,潘安每每出行便会引来轰动,已至于为了看他经常街道都堵了,可见在那个时代他是属于万千瞩目的焦点,“粉丝”真的很多。在当时,与潘安齐名的美男子就是东汉征西将军夏侯渊的曾孙夏侯湛,两人都以仪美俊容出名,经常一同出行,时人都谓之“连壁”。



潘安剧照,炫妻狂魔

潘安不仅是个美男子,还是个对结发妻子一往情深,忠贞不渝的痴情男子。虽然潘安的妻子过早的去世了,但他发誓从此不再继弦,在他心目中妻子是最完美,不可替代的女子。潘安成了那个时代女性心中完美的情人、夫君的形象。

一个男人俊秀无双只是外在的美,而潘安是内外兼修,才华横溢就更加不得了了。西晋著名的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潘安是核心骨干分子,排名第一,他与东吴丞相陆逊之孙陆机齐名,都属于魏晋第一流的作家。潘安所写的《悼亡诗》是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第一名作,对后世影响极大。潘安传世文学作品较多,文笔细腻,饱含情感,词藻优美,温润有余,代表作除了《悼亡诗》,还有《秋兴赋》、《沧海赋》、《闲居赋》等。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俊奇男子,结局却极为悲惨,潘安交友不慎最终惹祸上身,给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潘安原来是外戚太傅杨骏的主薄,杨骏被贾南风诛杀后,潘安逃过一劫,后来又与好友石崇附会西晋开国元勋贾充外孙贾谧,得升迁出任黄门侍郎,贾谧正是“金谷园二十四友”的召集人。当时惠帝皇后贾南风为揽权大肆屠杀忠良排挤宗室,贾谧与他狼狈为奸干下了很多坏事。潘安的母亲忧虑的劝他不要趋附不已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然而潘安虽口头受教,却依然无所谓。



终于贾谧和贾南风因为谋害太子事被赵王司马伦诛杀。司马伦囚禁惠帝自立为帝,其亲信孙秀也跟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当上了大官,说来孙秀与潘安也有些私人恩怨,孙秀为人狡黠,潘安非常看不惯他,孙秀早年是潘安父亲的部下,因此免不得被潘安鞭挞,如今孙秀得势,免不得挟私报复,加上潘安与贾谧过从甚密,孙秀以此诬告潘安和石崇勾结谋藩王谋反,结果,潘安被逮捕夷灭三族,他的母亲及兄侍御史潘释、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潘诜,兄弟之子,已经出门的闺女,无长幼全部被诛杀,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文才俱佳,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却因为“性轻躁,趋势利”,卷入了一场夺权政治阴谋当中,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连累全家被夷灭三族。潘安的盛世美颜轰动天下,他的才学修养得到认可,然而,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在权势面前低头,不仅交友不慎,而且还卷入权力斗争,他的死确实让人感到扼腕叹息。


大国布衣


潘安是中国古代的美男子,一直流传说他是最帅的帅哥,现在更是把他当成帅哥的标杆,就是这样一个万千少女少妇杀手的奇男子,竟然被夷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国历史上除了美女很出名,就连一些帅哥也很出名,这些美男中当属潘安名气最大,在一些朝代中若有人想要称赞一位男子生得十分英俊,往往会用潘安来进行比喻,虽然我们都知道潘安很帅,但到底潘安有多出众呢?

这么来说吧,潘安眉清目秀、相貌柔和,有文人才子的书香气息。

在潘安年少的时候,只要他拿着弹弓出门,就会有许多少女少妇将其围在当中,可见这潘安受欢迎的程度,而且不仅少女少妇,就连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妇都对其有好感。

不仅如此,潘安年轻时驾车在街上走着,许多少女老妇都为他着迷,用水果往车里丢,出一趟门回来,车子里的水果都装满了,这就是成语“掷果盈车”的来历,潘安在当下如同明星般的人物,小鲜肉,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众人的目光,回头率极高。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衬托潘安的美貌。

据说在当时有一个长得奇丑无比的人,叫左太冲,这个人拿到现在来说就是长得丑还跑出来吓人,他经常模仿潘安的动作,学他走路的姿态,学他说话的语气,而就是因此左太冲每次上街,都会被一群老妇人围殴,还向他吐口水,这就是“东施效颦”的翻版,可见潘安在女性心中的地位,她们是不允许别人玷污她们偶像的形象。


虽然潘安有如此美貌的容颜,但他绝对不是靠颜值生活,其本人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和学习天赋,十分有才,是当时西晋文坛三大家之一,而且他还极其孝敬自己的老母亲,北宋编纂的《二十四孝》中就有专门收录的潘安辞职回家赡养老母亲的典故,不难看出潘安无论从容貌、性格、品质和文化都值得钦佩,即使放在今天,也可以称为才貌双全,简直是国民男神一样的存在。
像潘安这样一位美男子,他的妻子想必也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吧,其实在历史上,美女不一定配美男,美男的妻子也不一定是美女,潘安的妻子叫杨蓉姬,是文人之后,其父亲是当时的大书法家,门第非常高,但这潘安才貌双全,因此杨蓉姬对潘安那是没话说,潘安对妻子也算是相当专一,在杨蓉姬去世之后,潘安由于思念亡妻还作了几首情诗,长得帅还专一,这要放在现在,那可是稀缺之人。
只可惜,人生如此赢家,却误入一场宫廷斗争。潘安一直担任县令,直到元康元年(296年)才回到洛阳做了京官,这才有资格参与依附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活动,也就是打那时起,他平淡的人生开始走上了一条风雨之路,却未曾想在竟是一条不归路。

那时候正是贾氏集团呼风唤雨的时候,贾南风皇后自己没有孩子,她想废掉太子,潘安也被搅入了这场阴谋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写了一篇忌神的文章,并让太子抄写,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芦画瓢地写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写的文章以后,再勾勒几笔,把它变成一篇谋逆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的生母被处死,虽不是策划者,但潘安在这起阴谋中显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以为太子报仇为名,联合另外七位司马家的皇族一起发动了兵变入宫除掉了皇后贾南风及侄子贾谧等党羽,潘安从前就得罪过司马伦,赵王司马伦夺权成功后,他立刻抓捕了潘安,并灭了他三族,就这样一个迷倒万千少女少妇老妇的美男子潘安人生就此定格。

潘安在辞职回家照顾母亲的同时,就和好友一起附会贾谧,不久就升迁做到了黄门侍郎一职,潘安也经常替贾谧出主意,他的作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潘安的母亲经常劝他不要趋炎附势,潘安也没有听进去,最后连自己的老母亲也搭进去了。


后世对于潘安的评价褒贬不一,潘安担任过几处县令,每到一处都是勤政廉明,造福当地百姓,对于他与贾氏陷害太子,后人也多有诟病,不过潘安的美貌却都是有口皆碑的,于是人们更多的只记住他的美貌,其他的就忽略了。




遗产君


答:潘安其实不叫“潘安”,他的名叫“岳”,字“安仁”。也就是说,潘安的正确称呼,要么是潘岳,要么是潘安仁。

之所以把潘岳或潘安仁改称为“潘安”,很可能与潘安的死有关。

潘安是怎么死的呢?

潘安是一个很单纯的人,他出身于普通读书人之家,读书读得好,文章写得漂亮,人也长得帅,年纪轻轻就进入西晋的京师洛阳读太学,顺顺利利进入仕途,历任京官,做官做到了黄门侍郎。

不过,潘安官路的畅通,也和一代妖后贾南风的外甥贾谧大力相助有关。

这么一来,潘安的命运就不可避免地与贾谧绑在了一起。

这里补充一下,在北宋之前的各种版本的《二十四孝》里,都列入有潘岳辞官奉母的故事,尊颂潘安为孝子。

但是,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时,把潘安的名字和事迹毫不犹豫删去,改用宋代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

郭居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郭居敬认为潘安之孝是“伪孝”,不是“真孝”。

潘安的母亲是反对他和贾谧搞在一起的,经常劝他收手。

潘安在口头上一口一句收到,实际上却如风吹过耳,水浇鸭背,始终和贾谧腻歪在一起,你侬我侬,情火若炽。

这样,潘安在政治上的趋炎附势最终导致夷三族,其七十余岁的母亲也未能幸免被杀,让人唏嘘。

话说回来,潘安的母亲劝阻潘安不要和贾谧走得太近,并非有很高明的政治远见,而是妖后贾南风玩权弄柄,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所有生活在京师的人都预感到大暴乱就要爆发了。

果然,震得山河破碎、神州板荡的“八王之乱”爆发了,赵王司马伦发动兵变,杀入皇宫,除掉了皇后贾南风及侄子贾谧等党羽——潘安作为贾谧的党羽,死不足惜,但他的母亲、兄长侍御史潘释、三位弟弟燕令潘豹、三司徒掾潘据、潘诜,以及诸侄子、侄子女,所有长幼一同被害。

就因为这个,后人认为潘安的德行操守愧对他表字中的“仁”字,因此省去此字,只称“潘安”。

不过,也有人认为,把“潘安仁”改称为“潘安”,是古代骈体文和诗歌为了对仗押韵,把仁字给省略了。

中牟县史志办的王曜卿则考证,历代诗词中,首次使用“潘安”的是唐代杜甫的《花底》诗。

接下来说一下,潘安到底有多美呢?

首先,潘安肯定是帅哥,但他的帅,只能是那种偏向于“伪娘风”的帅,而不是像常山赵子龙那种充满阳光、俊朗的英武之风。

可不是?我们看《世说新语》《容止》篇写的39篇关于帅哥的文章,这些花样美男有:夏侯玄、嵇康、王衍、潘岳、夏侯湛、何晏、二陆、张华、郭璞、谢灵运、范晔……基本是同一路子。

但是,潘安美到了什么程度呢?

只能靠想象。

以《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里写的,潘安长得姿容秀美,神气清朗,少年时拿着弹弓走在洛阳大道上,女人们见了,都手牵着手,追着把他围起来观看。

又以刘孝标注引《语林》写的,潘安乘车出行,老女人见了,纷纷投掷水果,以示爱意,以至于潘安回家,车上总是装载满一车水果。

这些描绘,可信度很低。

那个时代,没有相机、没有录像机,能真正见过潘安本人的人肯定有限,潘安之美,只能是你传我,我传他,大家在传颂的过程中,不断夸张、不断渲染。

但如若真见到了潘安的真容,估计定然会有人说:原来也不过如此。

可以想象,潘安之美,可能也就与现在大家热捧的一线偶像明星相当罢了。


覃仕勇说史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分别是貂蝉,杨贵妃,王昭君,西施。

自然也有四大美男了,比如公认的四个人,就是宋玉,兰陵王,卫玠,还有潘安。

宋玉呢,他据说是屈原的学生,也是擅长写赋,登徒子这个词就是宋玉发明出来了,当然不是指他是登徒子。

兰陵王,自然不是王者里面的那个兰陵王,而是北齐高恭,他也确实喜欢带面具,为什么带面具呢,就是因为太貌美,在战场上面,不能够威慑敌人。

卫玠呢,是卫獾的孙子,卫獾呢,除掉了邓艾与钟会。

那潘安有多美呢,一般我们形容一个长得帅,就是貌比潘安了。

潘安长得漂亮,所以每次坐车出行的时候,路边的女子,不管老少,都是他的粉丝,往他的车上扔水果,没多久呢,他的马车上都是水果呢,这个潘安这完全不缺水果吃的,他家人也不缺。

而有个人叫左思,他想学一下潘安,也想要免费的水果吃,可是他长得实在很难看,水果是没有,但是水果皮,比如西瓜皮呀,香蕉皮呀,是一大堆了,实在是很难堪。

潘安因为仕途不顺,所以三十几岁的时候,两鬓多了几个白发,白发悲秋就是指他了。

潘安做河阳县令的时候,在当地种了很多桃花,最开始的桃花就是来形容潘安的。

潘安当时依附在贾谧门下,而贾谧是贾南风的外甥,他与另外二十三人因为经常在石崇的金谷园里游玩,所以号称金谷二十四友。

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赵王司马伦将贾南风杀掉,还将晋惠帝罢黜了,自立为帝,他有一个亲信叫孙秀,担任了宰相,而这个孙秀之前是潘安父亲的部下,而潘安呢,看不惯孙秀的为人处事,经常鞭挞他,所以孙秀劝司马伦将潘安灭三族。


历史简单说


我国历史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大美女几乎人尽皆知,而提起古代的四大帅哥似乎就不那么熟悉了。关于这四大帅哥到底是何人,民间也有不同版本。但不论哪种说法,潘安都位列榜首,号称“我国古代第一美男”。那潘安究竟有多美呢?



史书中对潘安的容貌并没有过多的直接描写,《晋书》只是以“岳美资仪”一笔带过。但《晋书》在这里却运用对比的手法,把潘安与当时的名士张载相比较。

《晋书》中记载,潘安年少时外出时,妇女们遇到他,便会把他团团围住,把水果都投向他,其场面不亚于今天的追星族追捧他们的偶象,每次潘安都满载水果而归。而当时的名士张载却因长相丑陋,每次外出,都会被顽童投掷石片,搞得张载十分懊恼。

由此可见,貌美的潘安在当时俘获了大批粉丝的心,每次出行都造成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

但潘安人帅心不花,对自己的妻子杨氏非常专情。在杨氏早亡后,潘安对其妻一往情深,不再婚娶,还写下多首情深意切的悼诗悼亡其妻。但在公元300年,潘安这位专情的大帅哥却被当时自立为帝的赵王司马伦夷灭三族,这又是为何呢?

潘安不但容貌俊美,而且才华横溢,才貌双全。他出身于儒学世家,祖父潘瑾曾任安平太守,父亲潘芘做过琅王牙内史。潘安年少聪慧,才华名冠当世。

但潘安的仕途却并不顺利。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由于潘安出众的才华,他也被当时的一些士人嫉妒,做了个河阳令,郁郁不得志。眼看身边的同僚被武帝器重,潘安心中充满愤懑,借诗发泄心中不满,接着又被调任更加偏远的怀县做了县令。潘安好不容易有了点政绩,上调到京城,又因事免职,投奔到太傅杨骏门下做了个主簿。

公元291年,太傅杨骏在与皇后贾南风的争权斗争中,被贾南风杀害并夷灭三族。潘安作为太傅杨骏的党羽也差一点被害,幸亏他的好友公孙弘搭救,潘安才捡了一条命,到长安做了县令。

此后,潘安又找到了另一大靠山,他就是贾充的外孙贾谧。因为外祖父贾充的儿子贾黎民早亡,贾谧就过继贾黎民为嗣。这样,贾谧就成了皇后贾南风的侄子。

潘安和当时的首富石崇是好友,两人都趋炎附势依附于贾谧,对贾谧百般献媚。贾谧外出,绝尘而去,潘、石两人都要望尘而拜,其丑态令人作呕。

当时,贾谧还搞了一个小圈子,成员都是依附于他的文人名士。这群人经常在富豪石崇的別墅金谷园里聚会,因此,世人又称这个小沙龙为“金谷二十四友”。而潘安就是这个圈子中的核心成员。

贾谧和姑母贾南风在朝廷飞扬跋扈,专擅朝政,并残杀司马宗室,逼死太子司马遹,最终导致赵王司马伦起兵讨伐贾南风。在这次兵变中,贾谧被夷三族,贾南风也被毒杀。

贾南风倒台后,赵王司马伦囚禁了惠帝司马衷,自立为帝。司马伦的宰相孙秀与潘安有宿怨。潘安的父亲潘芘做琅王牙内史时,孙秀是潘芘的手下。孙秀为人奸猾,潘安非常讨厌他,经常用鞭子抽打他。因而孙秀对潘安恨之入骨。

而潘安对此也心知肚明。他曾故意试探过孙秀,是否记得旧事。孙秀对曰,心中深藏,从不曾忘。潘安自知此劫难逃。

此后,孙秀便构陷潘安与石崇、欧阳建等阴谋造反。潘安与石崇在刑场被同时处死,应景了潘安曾做过的一首诗“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潘安一言成谶,与石崇两人共赴黄泉。

潘安被夷三族,他的母亲及兄弟及子侄同时被害,只有他的哥哥侍御史潘释的儿子潘伯武逃出。潘安的弟弟潘豹的女儿与母亲相拥痛哭不可分开,于是被赦免。

潘安有着俊美的容颜和绝世的才情,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他性情浮躁,趋炎附势,依附于贾谧和贾南风,最终卷入权术争斗漩涡,落了个被夷三族的可悲下场。


岁月是一条河流


潘安就是我们中牟县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中牟县志》记载:清朝末年一个秀才在贾鲁河中发现一个墓室,在对墓室的清理中打捞出一块墓碑,上边写有“潘岳之墓”的字样。所以先纠正一个错误,潘安并不是他的本名,潘安原名潘岳,字安仁。因为杜甫一首诗中将潘岳称为潘安,所以也就约定俗成将他称为潘安。

貌若潘安

小说《金瓶梅》中王婆对西门庆提及完美男人的五项指标,第一就是貌若潘安,这足可见潘安的形象在整个市民中间的影响力。潘安美,美到成为中国美男子的标准。《晋书》中提及潘安的美貌时说: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

年少的潘安驾车游玩洛阳道,女人们看见他都争相观望并向潘安的车中扔果子,潘安什么也没做就这样拉了一整车的水果回家,足可见当时的少女对潘安美貌的痴迷程度。

刘孝标注引《语林》更是夸张:

“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连老妪都被潘安的美貌所吸引,潘安美的程度也足够夸张了吧。

(中牟县潘安像)

潘安美,不只是美在外表,他更是有着文人的风雅。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中“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就是潘岳,即潘安。《晋书》提到潘安的美时也特别提到:

岳美姿仪,辞藻绝丽,尤善为哀诔之文。

这种气质上的优雅更使得原本俊朗的潘安锦上添花。潘安与陆机就是文学上著名的“潘江陆海”,除此之外他还是西晋“金谷二十四友”的首要人物,在当时的文坛中声明颇大。潘安的《闲居赋》可谓文辞优美之至,我摘出一段如下:

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梅杏郁棣之属,繁荣藻丽之饰,华实照烂,言所不能极也。

潘安的文采可见一斑。除此之外潘安更是一个孝子

,《二十四》孝中特别记录了潘安“辞官奉母”的故事。百善孝为先,潘安的为人虽说也有瑕疵但也可见一二。

所以这么一个长相俊朗、文采飞扬又是一个大孝子甚至是一个好官的潘安自然是美到了骨子里。

潘安被杀

关于潘安被杀并被灭三族的缘由《晋书》中记载的非常清楚,因为八王之乱后收到诬陷被诛:

初,芘为琅邪内史,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潘岳即潘安)恶其为人,数挞辱之,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

当潘安奔赴刑场,路遇自己的母亲,他对自己的母亲说:“负阿母!”潘安之孝也在这个细节上体现了。

(中牟县潘安墓)

潘安在妻子死后写下了三首悼亡诗,其中第二首尤其平淡感人:

展转盻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髣髴覩尔容。抚衿长叹息,不觉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怀从中起。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

由于潘安这三首《悼亡诗》自然、深情之至,所以后世则以悼亡诗来专门指悼亡妻子的诗作。潘安之情深意笃着实令人感叹


坦坦荡荡的尚格


皮囊也是一种资本,这句话用在潘安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因为他能够将美貌发挥出最大价值,潘安既有美貌又有才华,还有执政才能,甚至还有头脑。

潘安被称“古代第一美男子”,但他其实也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当时的政坛上颇负盛名。

潘安少年时,却不是以长相闻名乡里,而是聪明多才。乡亲们叫他“奇童”,写赋作诗思维敏捷无人能及。后来潘安成河阳县令,竟然是最好的一届县令,政绩非凡,颇受百姓爱戴,他因为喜欢花,在河阳县大力种植牡丹花,后来有“县花”之赞誉。

“县花”潘安虽然有很强的执政才能,但人帅也是一件悲惨的事,出门总被各种少女,少妇追逐,头被果子砸得满眼冒金星。后来他不骑马了,直接坐车外出,晚上回家一盘点,各种时兴的水果都有,所以潘安家估计一直就不用买水果。

说起嫉妒潘安的男人,那确实不少,不过不是因为美貌,而是他明明有美貌,却非要靠才华知道,你说气人吗?

潘安因作《藉田赋》,被众人嫉妒,于是滞留了十年不得升迁。后来也是因为这篇文章,被贾充征召为太尉掾。潘安所处的时代很混乱,八王之乱让这个时代更加混乱,所以潘安宦海沉浮,总无定数。

那个时代是你杀我,我杀你,人死了连个像样的理由都没给,潘安头脑活络,擅长抱大腿,但他第一次抱错了大腿差点被杀了,(太傅杨骏被害夷三族,潘安作为幕僚也在被诛之列)好在他平时擅长公关,好友替他将了话,于是他没死,只是被调到长安去做县令了。

第二次抱大腿终于抱对了,潘安成了贾谧的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中的一员,而且排在首位。贾谧是贾充的孙子,我们熟悉的石崇,也在此列。

贾谧开阁延宾,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陆机、左思、刘琨等二十四人,而石崇是天下首富,他们经常活跃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因此也被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潘安是个很有心计的人,贾谧“晋书断限”的功劳是潘安出的主意,他还参与了一桩与谋反有关的事件。

当时贾南风在后宫呼风唤雨,想废掉太子,而潘安负责把太子灌醉,然后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再让喝醉的太子抄一遍,太子稀里糊涂抄完,就接着睡,潘安勾勒几笔,就变成一篇谋反的文章,导致太子被废,太子生母被杀。能将文章做到这种程度,潘安的才华和心计,不是一般的深。

其实潘安也是“八王之乱”的受害者,那时人的性命如草芥,稍有不慎就会被杀。今天你帮权贵除掉这个人,明天就有人帮权贵除掉你,潘安的母亲曾多次劝他不要趋炎附势,潘安不听,最终导致身败名裂,被杀身亡的下场,说来也是咎由自取。

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掌权,于是抓了潘安,并灭了他三族。中国第一美男子就这样被政治扼杀了,实在可惜。

说起潘安的美貌,他到底有多美呢?身高几尺?其实书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有的书中通过对比,类比的方式加以记载——

“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刘孝标注引的《语林》这就是“掷果盈车”的故事。

这还有个反衬的——

《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篇·七则》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潘安其实叫“潘岳”,所以称之为“岳”,潘安的名字,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于是,后人称潘安。

潘安对发妻非常忠诚一往情深,发妻去世后,终身没有再娶,他是个好丈夫,只是错生于乱世,成为靶心,断送了性命,实在可惜。


静说历史


潘安是古代著名的美男子,他貌美帅气,又才华横溢,而且与妻子杨氏一生深情。但是,他却参与谋害了西晋最有希望的太子司马遹,引发“八王之乱”,让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自己也被灭了三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潘安剧照)

一、潘安究竟有多美?

潘安是西晋年间人,出生于荥阳中牟,原名潘岳,字安仁。

关于潘安的俊美,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抽象而笼统地用了“美姿仪”来形容。意思是说潘岳的相貌、气质、风度都非常出众。不过,史书还是对潘岳的美貌,用了两个生动的故事来演绎。

一是“掷果盈车”。

潘安太过美貌,所以圈粉无数,上至老妪,下至少女,都是潘岳的铁粉。

在《语林》中关于潘岳的美有这样的描述:“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意思是潘岳长得特别帅气,有一天,潘岳驾着马车,从市井中经过时,人们听说难得一见的美男子潘岳出现了,引发骚动,争相目睹其姿容,以致车不能行,人不能步,潘岳只好停下马车。

喜出望外的妙龄少女们纷纷前来送花,甚至老妇人也被他倾倒,把手中的水果等物丢在潘岳的车里,以至于将潘岳的马车都装满了。

潘岳的这种待遇自然叫人羡慕,有一个名叫张载的文学家,自认长得还行,效仿了一把潘岳,结果闹出了大笑话。“时张载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委顿而返”。张载结果装了一车砖头瓦砾回来,被人奚落了一把。

还有比张载更惨的,“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以一篇《三都赋》导致“洛阳纸贵”的文学家左思不信邪,也想体验一把。结果他连瓦石都没得到,迎接他的只有漫天飞扬的唾沫星子,被搞得灰头土脸。

当然了,也许张载和左思并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不过是别人调侃他俩,并以此突显潘岳的绝世无双和倾国倾城罢了。

(掷果盈车)

二是“连手共萦”。

《晋书》中记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潘岳还是少年之时,就已经美得惊天动地、无与伦比了。有一次,顽皮的潘岳外出玩弹弓,妇人们看见他,情不自禁把手拉成圆环,将潘岳围在中间,不忍他离去。

潘岳不但美,而且用情专一,一生只爱其老婆杨氏。可惜天意弄人,杨氏没能陪伴潘岳走完人生,在50岁时就去世了。潘岳难掩悲愤之情,写下了三首《悼亡诗》,而且终生未娶。

二、潘岳文学才华如何?

潘岳一生写过很多有名的作品,如《闲居赋》《藉田赋》《秋兴赋》等等,人们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来形容潘岳的文学成就。同时,潘岳还位居西晋“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足见其才华卓绝。

(杨骏剧照)

三、潘岳为何被灭三族?

潘岳生活在晋武帝时期,当时,外戚专权,“三杨”把持朝政。杨骏更是倚仗自己国丈的身份,为所欲为,把朝政搅得乌烟瘴气。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登基,杨骏成了辅政大臣,更是排除异己,培植党羽,大力扶持亲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潘岳进入了杨府,做了太傅主簿。

后来,杨骏在贾南风发动政变时,被灭三族,恰逢潘岳不在杨府,逃过了一劫。如果此时的潘岳选择安分守己,吸取教训,也许他还能保全自己一生的“美名”。

但是,潘岳却最终依附权贵,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公元296年,潘岳投靠了贾谧,再次为官,担任了黄门侍郎一职,从此成为“二十四友”第一人,和贾南风一伙同流合污。

贾南风为了扳倒愍怀太子司马遹,设计强行将司马遹灌醉,然后让潘岳模仿司马遹的语气,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诸如“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等謀逆之语。

烂醉如泥的司马遹,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贾南风哄骗着誊抄了一遍。因为司马遹几乎醉得不省人事,很多字的笔画都没有写完整,潘岳还帮着补上了。

晋惠帝司马衷在看到这篇謀逆文章后,不辨真假,就废黜了太子。贾南风为绝后患,派人用药杵打死了司马遹。

其后,赵王司马伦以贾南风谋害太子为由,毒杀了贾南风。潘安因此受到牵连,不但自己难逃一死,还被灭了三族。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都别抢,我来答。

形容一个人帅气有句话叫“风流倜傥赛潘安”,这位潘安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此外他还有一定的才华,是西晋时代的文学家。但是比起他的才华,人们似乎更愿意谈论他的容貌,这才说“才比宋玉,貌若潘安”。

  • 潘安有多美——

“美”实际上多是用来形容女性的一次字眼,用在潘安身上,便显得有些阴柔化。因此潘安的“美”必然和我们印象中的阳刚帅气不沾边,因此你大可以“先入为主”在脑海里勾勒出一个阴柔化的美男子形象。

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有两则关于潘安容貌的描写,大体可以窥见潘安的惊世容颜: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意思说:潘安(本命潘岳,字安仁)长了一幅俊俏的容貌和优雅的气度,他少年时夹着弹弓走在洛阳大街上,妇女们遇到他,都拉着手把他围了起来。

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语林》

说的是潘安长的很美,每次出行,大家都送水果给他,结果把车都装满了。后世李白曾有诗云:遥知向前路,掷果定盈车。

由此可见潘安的吸引力很高,面容俊俏确实少有,让女性朋友们能够放下矜持像欣赏花儿一样围着他,有趣的是,当时有个叫左太冲的人,他的容貌就不尽人意,于是“东施效颦”模仿潘岳,邀请潘岳和自己一起同行,结果惹得妇女们对他吐口水,这让他十分沮丧。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当时还有一个容貌生的不错的男子叫夏侯湛,因为经常和潘安出行游玩,所以时人称他们两个为“连璧”,这自然是说两个人都像两块质地洁白,温润的玉石一样。

潘安仁、夏侯湛并,有美容,喜同行,时人谓之“连璧”——《世说新语》

除了面容俊俏,潘安还才华出众,并非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他是西晋时代有名的文学家,其作品《悼亡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悼亡题材的开篇之作,此外如他写的《闲居赋》、《秋兴赋》也是古代文学史上十分出色的作品。

现摘录一些让大家感受一下: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周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节选·悼亡诗其一》

潘安除了是个美男子,富有才情以外,关键他还专一,他的原配妻子去世以后,悲痛之余便写下《悼亡诗》来追悼自己的妻子,这对后世写悼亡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潘安也一直没有再娶。

如唐代元稹写: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也是悼念亡妻的一首词,其中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应该说,这些都是潘安首开悼亡诗以后形成的风气,因为富有才华,所以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陆是指“陆机”,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便有: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综上所述,可见潘安都是一个才貌双全的人,并非只是靠脸吃饭。

  • 为何被株连三族——

潘岳虽然富有才华,但并不如同我们想象中的是一个清高自傲的文人,相反他趋炎附势,性格浮躁,当时西晋开国功臣贾充的孙子贾谧权势滔天,贾充是贾南风皇后的父亲,而贾谧是贾南风的亲侄子。

当时“白痴皇帝”晋惠帝根本无法正常处理朝政,因此贾南风借此干政,贾氏一族权势很大。譬如贾充虽然坏事干尽,但是却能“杀人放火富贵终”,贾谧由于得到贾南风的宠爱,自然成为很多人附庸的对象。

而贾谧这个人又非常喜欢干一些附庸风雅的事情,经常召集文人宴会,他们经常聚集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园里饮酒作诗,所以把他们那个圈子里的人都称为“金谷二十四友”。

后来西晋爆发“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成功夺权,当时司马伦有个亲信叫孙秀,司马伦自立为帝以后成为了宰相。这位孙秀早年是潘岳府上的一名下人,其为人狡黠,潘岳因此经常惩罚他。如今咸鱼大翻身,自然不忘记报复潘安了。

当时潘安看到孙秀逐渐掌握权势,两人曾在朝堂上有过相遇,潘安便问他: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还得的当初的事情吗?)

孙秀回答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一直藏在心里,不敢忘记)

潘安便知道自己大难在即,后来果然被孙秀诬陷和石崇以及其它诸侯王一起谋反,因此被株连三族。当然,潘安也并不全然是冤枉的,当初他曾帮助贾南风伪造太子手书,陷害太子。

孙秀为小史给岳,而狡黠自喜。岳恶其为人,数挞辱之, 秀常衔忿。及赵王伦辅政,秀为中书令。岳于省内谓秀曰:“孙令犹忆畴昔周旋不?” 答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自知不免。俄而秀遂诬岳及石崇、欧阳建 谋奉淮南王允、齐王冏为乱,诛之,夷三族——《晋书·列传二十五》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潘安和石崇一起被收押时,两人都知道对方被抓。结果却在同一天一前一后被押往刑场,当时石崇看到潘安很惊讶,便问:安仁,卿亦复尔邪(安仁,怎么你也被抓了?)

潘安想起当年送给石崇的一首诗,于是回答说:可谓白首同所归。

“白首同所归”是当初他们在金谷园饮酒作乐时,潘安送给石崇的一首诗,其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意思是两人关系好,要一直相处到老了以后。

潘安和他妻子杨容姬感情很好,两人12岁订婚,相爱一直到杨氏去世,因此称他们的感情为“潘杨之好”,孟浩然有诗云: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围炉谈史


  • 貌比潘安 掷果盈车

西晋,都城洛阳,阳光明媚。

一辆马拉轺车缓缓驶来。

车厢四面敞开,撑着伞盖,里面的人物尽览无余。

一位狩猎归来的少年端坐其中,眉清目秀,气宇轩昂,目光炯炯,英气逼人。

满街女子都被这俊朗面孔吸引了注意。矜持的少女悄悄斜睨着打量,上了年纪的妇女则大方站定了注视。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潘相公!”

一时间,姑娘们像受到某种召唤,你推我搡,涌向轺车,想一睹少年模样,盛况堪比机场围堵鹿晗、千玺、蔡徐坤。

车夫一惊,赶忙快马加鞭,意欲逃离疯狂的人群。

女人们眼见心上人离去,分外不甘,忙把手里的花草瓜果冲马车扔去。

一颗红枣,一朵榴花,一束鸢尾草,一把萝卜缨,像一颗颗爱慕的心,把车里的少年砸得十分狼狈,落荒而逃。

魏晋风流,可见一斑。

这少年便是潘安,因为美貌,留下“掷果盈车”的传说。

据《世说新语》记载,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潘安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早慧,聪颖过人,乡人称为“奇童”。

12岁已才名在外,被父亲的好友杨肇定为未来女婿。20岁,被司空太尉相中,举荐秀才。

当了秀才,就有机会接近皇帝。

有一次,皇帝携众臣子去耕田,实则是为作秀。

潘安伺机作《藉田赋》,歌颂皇帝躬耕之事,辞藻清艳,声震朝野。

一句“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有善德,万民皆受其恩惠。)”令圣上龙颜大悦。

不料,潘安并未因此升官,反遭同僚嫉妒,他们忌惮潘安的美貌与才华,生怕他有出头之日,联手把他赶到河南,当县令去了。

此后,潘安仕途受阻,长达十年。

其实他年少成名,起点不错,却生生将一手好牌打烂,官场30年,起落八次,最终被诛三族。

潘安的一生非常复杂,充满矛盾——汲汲名利,却不善钻营,舞文弄墨,却无文人风骨。

一颗功利心,一身奴媚骨,枉了这副好皮囊。


  • 花县令 拜路尘

被赶到穷乡僻壤做县令的潘安,最初一心为民,勤于政务。

那里北面是山,南面是河,一半丘陵,一半河滩,山多地少,不宜耕作。

于是,潘安号召百姓“广种桃李”,绿化荒山。

据史书记载,潘安为鼓舞百姓种树,在一只只风筝上写满宣传语,放到半空,人们好奇地抬头观望,奔走相告,一时间尽人皆知。全县齐动员,开垦荒山。

况且,潘安是文学青年,多少有些文艺气息和小资情调,种树的同时还带领百姓种花,每到春天,林木丛丛,桃李处处,潘安因此得名“花县令”,是方圆百里有口皆碑的好官。

可是,他并不满足,他想要更多。

曾国藩曾说:“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贪心,是潘安一生悲剧的根源。

他想,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此乡野之地虚度十年,着实屈才。

于是,潘安布了另一场局。

他结交了两个当世权贵,一是当朝皇后贾南风的亲外甥贾谧,另一个是土豪石崇。一个有权,一个有钱。

贾谧虽有些文才,人品却令人不齿,仗势欺人,穷奢极欲。

而石崇,则是在担任刺史时,假公济私,抢劫富商,才发了家。

潘安不会不清楚二人的为人,却依然选择投靠他们,加入“二十四友”,成为贾氏外戚集团的御用文人。

为讨好贾谧,潘安时刻候在贾府院外,一看到贾谧出门,马车扬起尘土,立即下跪叩首,人称“望尘而拜”。

元好问作诗讽刺道“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潘安)拜路尘。”

凭借卑躬屈膝和曲意逢迎,潘安终于摆脱做县令的命运,进京做官去了。


  • 利欲熏心 被诛三族

贾后无子,一向对当时的太子暗藏杀心。

潘安是贾谧的人,贾后便利用他谋害太子。

她先授意潘安,写了一篇祷神文,又诈称皇帝抱恙,宣太子入朝,借机将其灌醉,拿出那篇文章,让太子抄写。

酩酊大醉的太子迫于贾后淫威,稀里糊涂地抄写一通。   

尔后,擅长模仿笔迹的潘安,将一纸祷神文加工处理,变成一封谋反书,大意是:“父皇你应当自己退位,如果不退,我就逼你退位……”

贾后十分满意,呈交皇上,太子被废为庶人,不久被她活活打死。

在这场卑鄙狡诈的宫斗中,潘安的才华,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工具。

可惜,贾后很快失势。

时局阴晴翻覆,赵王兵变,尽诛贾后党羽。  

潘安在劫难逃,被“夷三族”。

在刑场上,他看到白发苍苍的母亲,身负枷锁,引颈受戮,潘安肝肠寸断,跪倒在母亲面前,仰天长啸:“负阿母!”

潘安因为谄媚权贵,勾结奸佞,导致家族三代人被杀,包括父母双亲、兄弟姐妹及其妻儿夫婿。

罹难族人中,只有潘安的侄子、侄女和弟媳侥幸存活,侄子不知所往,侄女不知所嫁,从此踪迹全无。

有人说,魏晋虽好,却不属于平民,士人不过是政客的棋子。

却依然有人如王羲之、陶渊明、竹林七贤,凛然桀骜地活着,洁身自好,流芳千古。

倘若潘安曾心存一丝善念,傲骨,和敬畏,想必不至被诛三族。


  • 天生一个痴情种

尽管潘安唯利是图,《晋书》言其“性轻躁,趋世利”。

但他的至情至孝,却至今为人称道。

潘安12岁订婚,娶妻杨氏,一生没有绯闻。与妻子举案齐眉,人称“潘杨之好”。在那个妻妾成群的年代,颜值倾城的潘安,竟能一生只爱一人,实属难得。

杨氏48岁辞世,潘安守丧一年,再未续娶,一人孤老。写下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开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之先河,名垂千古。

潘安的母亲年迈多病,为功名利禄奔走一生的他曾主动辞官,回家亲自喂羊、挤羊奶,照顾母亲,以“孝”闻名于世。

他作《闲居赋》,清逸高雅,自云“不善钻营”,却因贪恋名利,成了他人的垫脚石。

在潘安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野史对潘安是宽容的,千年之后,人们依然津津乐道“掷果盈车”“潘杨之好”“花县令”的传说。

但他趋炎附势、奴颜媚骨的品格,无人不嗤之以鼻,尤其是与阮籍、嵇康等魏晋风骨同世,更添一抹讽刺之意。

可见,人美在骨不在皮,好看的皮囊终究容易逝去,高洁的人格与风骨,才与世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