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軍:辦雜糧加工廠當了小老闆

王培軍:辦雜糧加工廠當了小老闆

王培軍:辦雜糧加工廠當了小老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王培軍:辦雜糧加工廠當了小老闆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時間:正月初一

地點:太原市婁煩縣蓋家莊鄉新窯村

人物:王培軍家

大年初一凌晨4點半,山西晚報記者收到一條視頻微信——絢爛的煙花點亮了夜空,旁白是一句“過年好”,夾雜著孩子們的歡笑聲。微信的發出者是王培軍,家住在婁煩縣蓋家莊鄉新窯村,他想用這樣特別的方式,送出自己的新年祝福。

新窯村地處婁煩縣細米溝中段,這個山溝溝裡的小村莊只有97戶、286人,過去是個靠天吃飯的農業村,村裡有貧困戶37戶、112人。王培軍家就是其中一戶。“以前那是真窮,窮得害怕過年,因為家裡需要借錢才能買上年貨。”王培軍笑著說,“現在脫貧了,手裡有錢了,年貨提前就買好了,孩子們早就盼著過年了。”

有魚有肉有酒 炕上共慶豐收年

新窯村有大年初一早拜年的傳統,王培軍一家凌晨4點多就起床。由於新窯村不在禁炮區域,村裡家家戶戶都準備了煙火。隨著噼裡啪啦的聲響,五顏六色的光芒和煙火氣,讓孩子們雀躍不已。放完炮還不到5點,王培軍的兩個孩子就衝進院裡爺爺奶奶的窯洞,給老人磕頭拜年。擱以前,王培軍一家早飯前要去村裡拜年,但考慮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們決定只在自家院裡活動。

王培軍今年38歲,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個院子裡,父子倆都是土生土長的新窯村人。大京線公路穿村而過,他們家的院子就在公路邊上。院子裡新修了四孔磚窯,老兩口住兩孔,小兩口帶著倆孩子住兩孔。為迎接農曆新年,王培軍一家把院子裡裡外外都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門窗上嶄新的對聯和窗花,平添了一份節日的喜慶。

下午4時許,山西晚報記者來到王培軍家裡時,他的愛人趙耀青和婆婆在老人屋裡的炕上“揀豆芽”。這個豆芽可不是普通的綠豆芽,是婁煩地區一道傳統涼菜,把黃豆放在溼佈下悶一晚,等豆子微微露出芽芽的時候,把豆芽從黃豆皮中揀出來,下水焯好和其他食材一起涼調。老人家的炕還是傳統磚炕,炕上面鋪著一層紅色的油布。炕旁邊就是灶臺,灶上一口大鐵鍋直徑有90公分,裡面的水正咕嘟咕嘟冒著泡。

“今天是初一,我們要在老人這邊做飯、吃飯。”趙耀青一邊說,一邊把豆芽下了鍋。趁著趙耀青做飯的工夫,山西晚報記者細細打量起老人的房間。這間窯洞大約有二十平方米,靠窗的牆上,掛著一家老小的照片,靠炕的牆上,貼滿了大大小小的獎狀,仔細一看,都是王培軍大兒子王凱的,“我這個孫子特別懂事,為了給家裡省錢,從來沒上過補習班,全憑自己努力學習,獎狀多得他們家都貼不下,就貼到我們家。將來呀,肯定比他爸有出息。”老人說這話時,語氣中滿是驕傲。

在獎狀下方,一個白色裝置吸引了山西晚報記者的注意。“這個是煤改電的電暖器,我們今年也是第一次用。”王培軍說,“你看炕上暖融融的,都是這電暖器的功勞,家裡不用燒煤了,政府還給補貼電錢,省錢不說用著還方便。”

不一會兒,七八個菜已經上了“炕”。趙耀青把做好的菜都擺在炕上,有雞、有魚、有各種各樣的熟肉、下酒的油炸花生米,還有婁煩特色豆芽菜和大燴菜。至今,王培軍家還保留著過年在炕上吃飯的傳統。兩個老人和王培軍的小女兒坐在炕裡面,王培軍夫婦和大兒子坐在炕邊上,吃飯的時候大家舉起杯中的酒和飲料,共同慶祝這個豐收年。

退耕還林上項目 他是先行者

王培軍有兩個姐姐,過去家裡共有13畝地,地裡種著穀子、黃豆、玉米、高粱等農作物。婁煩縣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王家的地收成不好,家裡又沒有其他收入,一家五口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著實是新窯村的貧困戶。為了維持生計,兩個姐姐都嫁到村外,王培軍初中畢業後就跟著村裡人外出打工。“在外打工十來年,去過四川、內蒙古,在磚廠、工地都幹過,非常辛苦。”王培軍說,“因為沒學歷也沒啥技能,靠苦力一年只能掙一萬來塊錢,根本不夠花,過年還得借錢。”

2014年,新窯村來了一支駐村幫扶工作隊,根據村子的實際情況,對貧困戶展開精準幫扶。聽到這個消息,王培軍心思活泛了:與其流浪在外打工,不如回村看看有什麼項目可以脫貧,讓家人儘快過上好日子。2015年,王培軍回到家鄉。憑著踏實肯幹的作風,他當年就脫了貧,國家全面放開二胎後,他和妻子又添了一個小女兒。

在新窯村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王培軍是先行者。“村裡耕地貧瘠,幫扶隊指導村民退耕還林,在地裡種樹。有條件的,在樹下種植柴胡、黃精等藥材,發展林下經濟。不論幹什麼,王培軍家總是率先響應。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人脫了貧。”新窯村黨支部書記李秀明說,“後來,村裡入股了婁煩縣光伏發電項目,所有貧困戶每年都能拿到1000多元的分紅;建造了西梅和榛子果園,籌建了小雜糧加工廠,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2017年年底,我們村實現了整村脫貧。2019年,太原市醫保局繼續對我們村進行幫扶,一邊鞏固脫貧成果,一邊壯大集體經濟。”

王培軍家的13畝耕地,退耕還林後只剩下4畝。去年,這4畝地全部種上了紅皮土豆。“新來的駐村幫扶隊發現我們村的土地特別適合種紅皮土豆,這種土豆口感好、營養豐富,市場售價高於一般土豆,他們在村裡帶頭種、帶頭銷,我們就跟著種。”王培軍說,去年自家地裡收了5000多斤紅皮土豆,太原市醫保局幫著找到銷路,以每斤6毛錢的價格全部被收購,光種地就掙了3000多元。再加上退耕還林補助、光伏發電項目分紅、小雜糧加工廠營業額等收入,王培軍一家去年“淨收入”兩萬多元。

當山西晚報記者提出,想在春節期間給王培軍一家拍一張全家福時,王培軍略顯遺憾地說:“為控制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兩個姐姐今年過年不回村了,真正的全家福可能要疫情後再照了。”他停頓了一會兒又說,“姐姐們已經打電話報了平安,全家平安就是最大的福氣,今天我們可以先照一個小家福。”說完,他的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扶貧幹部幫忙 產品有了銷路

2015年,由於農戶種了不少胡麻、油麥、芝麻,新窯村計劃建造一家小雜糧加工廠,提高小雜糧附加值,讓更多貧困戶受益。當時,新窯村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老人又沒有加工經驗,誰來牽頭承包這個小雜糧加工廠成了擺在村支書李秀明眼前的難題。作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年輕黨員,在扶貧幹部的鼓勵下,王培軍主動扛起了承包小雜糧加工廠的大旗。

說幹就幹。王培軍父子倆一頭扎進了加工廠,建廠房、買設備、調試設備、搞加工,看著村裡收穫的小雜糧變成一桶桶胡麻油,父子倆的成就感油然而生。然而,新的難題很快出現了。村裡只有90多戶人家,大家對胡麻油的需求量不大,生產出來的胡麻油該銷到哪裡去?

正當父子倆一籌莫展的時候,太原市醫保局駐村幫扶隊員陳志強走進了小雜糧加工廠,幫他們想辦法、找銷路。陳志強先是聯繫相關單位,讓新窯村產的胡麻油成為這些單位職工的工會福利;又聯繫相關特產超市,把新窯村產的胡麻油放到超市的貨架上;還在周邊村與新窯村間搭橋,吸引更多農戶來新窯村辦理小雜糧加工業務。在陳志強的牽線下,王培軍承包的小雜糧加工廠先後銷售了胡麻油上百桶,“要不是人家幫忙,這些油可能就要壞在我手裡了。”王培軍笑著說。

靠著精準扶貧項目帶來的收入,王培軍的家裡先後新添了電冰箱、洗衣機等家用電器,還買了一輛農用三輪摩托車。看著王培軍家紅火的生活,你很難想象他們家過去是擠在兩孔土窯洞、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貧困戶,王培軍說:“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多虧了扶貧幹部的好辦法,才讓無數像我們家一樣的貧困戶翻了身,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談起2020年的心願,趙耀青希望公婆身體健康,王凱希望自己能考上一個好高中,王培軍深吸了一口氣說:“希望能進一步擴大小雜糧加工廠的規模,進一步拓寬產品的銷路,吸引更多鄉親加入其中,讓這個項目為全村開闢出一條新的致富路。”

山西晚報記者 武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