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头盔是什么样的?和西方的头盔有什么不同?

孙仁文


现在的人们,一提起“帽子”,就想着洗没洗头;一说起“头盔”,就想着是不是在骑电瓶车。而在中国古代,头盔作为战场上保命的部件,也随着各朝“风尚”经历了多次变迁。

用刘永华先生的话来说,“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有一件至今还鲜为人知的珍贵瑰宝,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军戎服饰”。军戎服饰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戎服,二是甲胄。而“甲胄”里说的“胄”,正是笔者想和诸位分享的故事主角——古代头盔。

我们的头是近似椭圆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几千年前,人们想到的也是用类似头的形状的物件保护头部。正是由于战争需要,“胄”这种东西便被商人发明了出来。

在那个生产力尚且低下的时代,我们的祖先也是为了制作出一顶方便又耐用的胄而绞尽脑汁。坚固的青铜?当然可以用。漫山遍野的藤条?好像也可以用。于是,一些人就这么头顶青铜或藤条,冲进了历史长河。

到了西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更上一层楼,青铜制作的头盔更加普及。不仅如此,西周人还把皮革和青铜一起使用,创造出了别样的“混搭”风格。

等到春秋战国,战争的频发为胄的发展带去了机遇。快速行军的人们还是嫌铜、皮混搭的胄太重,“真皮”胄由此产生。此时的皮胄,是用丝线将多块皮甲片连缀而成的,比较灵活。而这时候的铜胄,也比先前的样式更加简洁,变得更加实用。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铁头盔终于登上历史舞台。铁胄类似皮胄,也是由甲片串连而成。虽然重量上不占优势,但它比皮胄更坚固。毕竟生命最重要,铁胄重一点,倒也在将士们的接受范围之内。

到了秦代,人们在保护脑袋的同时,也把脖子纳入保护范围。胄的长度有所增长。虽然这样显得人脖子短,但“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啊。

汉代的胄和秦代的看起来类似,但其实有了一个很大的的变化——胄有缨饰了。

战士们的胄终于不再是冷冰冰的一团铁,而逐渐有了其他色彩。

而在南北朝时期,胄在款式上也进了一步。除了常规款,我们目前还发现了两种“限定款”和一种新款式。一种“限定”款式有独立的顿项(保护颈部的部件),且顿项边缘不平整,需要靠其自身重量使它垂进甲里。另一种则没有顶。是的,这是一顶没有顶的“帽子”!而且这件胄还可以开合,似乎可以随使用者的需要调整大小。

而新款式则是给耳朵留出了空间。古人在头盔耳朵部位加上了两个“甲泡”,甚至还在上面开孔,在保护士兵的同时方便他们听声音。这种新款式,在前额部位还有两个凸出的“冲角”,让这个款式变得更加突出。

而到了隋唐,胄就更具有艺术价值了。现在我们在庙宇或石刻看到的各种天王像,他们头上的胄,不少正是唐风胄。唐人把飞禽走兽都放在头顶的那一方小天地里。在那里创造出一个没有惊慌、没有动荡的新世界。唐代的多彩胄,也被古代日本学去。直到今天,我们也还可以在日本看到那些色彩斑斓的兽头盔。

宋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更加深入,胄也有了更多“异域风情”。此时“真皮”胄再次现身。不过宋代的皮胄不再是多片甲片连缀,而是类似瓜皮帽一样,“一体成型”。

至此,古代胄的一大类风格基本形成。他们大多只保护头部,相对轻便、简单。直到元朝,在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又一次大碰撞中,胄的形制才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

关注清史或常看清代剧的朋友们应该对王公贵族们那些华丽的甲胄并不陌生。其实,那样的样式早在元代就已形成。而这一类款式,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后一类甲胄款式。

不过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现过的由藤条编织的胄,再次出现在人们头顶。这一次,藤胄不复以往的“呆板”,而变得更灵活。人们在藤胄顶部留出一个圆洞,用来安置自己终生未剪的头发。也正是因为在胄底下不用给头发留出空间,整个胄的体积都变得更小,更贴合头部曲线。

在今天,我们可以在杂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却难见到各式军戎服饰,就更别说胄了。但没见到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价值。相反,他们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利用。当然,对于我们而言,我们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馆“瞻仰”这些伟大的艺术。


邓海春


确切来说,我国古代的头盔层长期落后于西方,一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勉强追上了世界水平。

不过话虽如此,我国古代的头盔发展史还是很波澜壮阔的。

中国古代的头盔样式形制很多,可以说是一个朝代一个样。它们多被称为“兜”或“胄”,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四种。



目前中国最早出土的头盔都是商代的,多为皮制,也有青铜头盔。商代的青铜头盔形制美观,有多种动物刻纹,其形状与汉字“胄”相吻合。

到了西周,青铜盔变得简洁,估计是利于大规模生产,装备军中。这些时期也有铁胄,不过都是直接利用陨铁煅制的。


战国之后,冶铁技术发展起来,各国相继出现铁胄,秦国因为生产技术落后,故而依然采用的是青铜胄。此时的胄,与甲一样,都是采用札片编成,这种胄方便实战,并且影响了中国往后斤1000年的战争史。

汉代以后,百炼钢技术诞生,西汉军中开始广泛装备铁胄,铁胄由铁片编织而成,在面部留下一个长方形的口,形状像一个铁桶,顶部用丝绸封顶。

东汉之后,铁胄有了新发展,顶部以铁碗封口,铁片锻成弧形的长方体,以便于和头部贴合。与此同时,东汉还出现了一种新式头盔,它是整体锻成,没有甲片,可以护到枕部,脸颊侧以甲片或者皮革相护。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东汉之后,内地和西域的交流变得空前的频繁,故而汉军的装备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贵霜和帕提亚的影响。



南北朝之后,中国的头盔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因为蛮族入侵引起的亚欧大陆军事科技交流频繁,以及冶铁技术的迅速发展,铸造整体的头盔不在是个难事,故而东汉末年出现的“冲角付胄”开始大行其道。钵型的头盔左右后方有札片或者皮革垂下保护颈部,设计非常人性化。


隋朝时间短,盔没有太大的发展,但是头盔顶部的变成了类似于佛菩萨发髻造型的凸起,这点影响了后来的大唐。另外就是隋代的头盔又开始注重美观,兽纹状的头盔开始回归。

唐朝之后,头盔百花齐放,一共有四种形制:

一种是前面提到的隋代发髻冲角盔演变来的,上部由多个弧形铁片箍成,两侧和后面有卷布保护,额前的冲角消失。

第二种是“折返顿项盔”,头盔由左右两个圆片钉成,顿项由卷布做成,尾端向上翻起。


第三种是“狻猊盔”,这是一体盔,额前有狻猊的猛兽兽纹。

第四种是“朱雀盔”,即在面颊侧贴有凤翅,略显浮夸。

五代因为战争的需求,头盔比较于唐代略显低调,比如顿项的三层翻折这种浮夸的装扮就直接取消了,改为折耳部翻起,据说这点设计影响了后来的日本武士兜。朱雀盔取消了完整的朱雀形象,只留下凤翅,之后朱雀盔和折返顿项盔融合,发展成了宋明流行的凤翅盔。

宋代以后,文化繁荣昌盛,科技领先世界,在头盔上也呈现了多种样式:

第一种就是凤翅盔,宋代的凤翅盔与武士兜有些相似,基本上是精锐部队和武将才会佩戴,比如岳飞训练的背嵬军,就是戴着凤翅盔。


第二种是笠形盔,这个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不过要记住,这东西宋朝才刚刚有,所以这也反映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胡拍乱拍。(比如《见龙卸甲》和《鸿门宴》)

第三种是无名盔,就是凤翅盔没了凤翅。

第四种是莲叶笠盔,就是两侧帽檐翻起的笠盔。

元朝一统后,军队除了延续宋盔,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钵盔,由四至五片皮革或铁片拼成,直接影响了后世的明清盔制。盔顶头饰是被后世戏称为“避雷针”的缨枪。



明朝建立后,头盔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继承于宋盔的凤翅盔,不过凤翅变得更加狭小;


一种是改自蒙古的笠盔,特意留出了放发髻的空间;

一种是改自蒙古的钵盔,盔有四瓣、六瓣、八瓣几种形制,缨枪变得更长,并且有护喉。


清代为了统一制式,全部采用钵盔,样式与明朝相似,就是缨枪有点小。

由此可见我国精彩纷呈的头盔发展历史,望诸公补充。


火器工坊


中国古代将军所戴的头盔称为“兜鍪”,又叫“胄”,其实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追究,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这几种。前汉头盔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胄饕餮纹青铜高26.5,最大径23.0公分西北冈1004 号大墓出土 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一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出土的中国头盔实物最早是在商代。通过出土皮甲推断,商代制革工艺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都是由青铜浇筑而成。西周青铜头盔形制变得简单统一,极少出现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以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
春秋时期青铜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头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涤穿过头顶的纽而后在下颚处打结固定。中国古代将军所戴的头盔称为“兜鍪”,又叫“胄”,其实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追究,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这几种。前汉头盔

安阳殷墟出土青铜胄
饕餮纹青铜高26.5,最大径23.0公分西北冈1004 号大墓出土 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一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出土的中国头盔实物最早是在商代。通过出土皮甲推断,商代制革工艺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都是由青铜浇筑而成。西周青铜头盔形制变得简单统一,极少出现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以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
春秋时期青铜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头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涤穿过头顶的纽而后在下颚处打结固定。战国后期出现铁胄,并逐渐取代青铜胄。
楚王兜鍪
先秦时期,秦朝出现了石胄,因制作难度大,易损毁,不可修复而且太重所以很快被淘汰,在秦皇陵中作为陪葬品出现。
秦皇陵出土石胄 前汉时期,中国头盔演变缓慢,形制稳定,铁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种形状的铁片以札甲方式组装,一体成型胄可能由于工艺难度高而出现的较晚,这一时期属
南北朝至五代头盔南北朝时期的头盔承上启下,继承了东汉“冲角付胄”发展而来的新式兜鍪大行其道,此盔一般顶戴胄脊,前后附带冲角。在钵形盔体的左右两边,连接有皮革和札甲复合形制的顿沿,下沿直垂护颈,防护人体的后脑与脖颈,几乎所有南北朝武士在考古形象中都是佩戴这种外观独特的头盔。
南北朝武士俑头部隋朝时,由于和突厥接触增多,开始出现了兽首状兜鍪。大唐时,头盔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各种兽首盔,凤翅盔,发髻盔工艺精美。唐承隋制,初唐兜鍪有着明显的隋代遗风。主要分为四种形制,第一种由隋代发髻冲角盔演化,第二种称为“折返顿项盔”第三种称为“狻猊盔”第四种是唐盔种最夸张的一种,称之为“朱雀盔”
唐岳州窑青瓷武士俑头部
奈良博物馆藏唐代多闻天王像,头戴折返顿项盔五代沿袭唐盔形制,由于战争需要,配饰简化,折返顿项盔不再三重折叠,朱雀盔抛弃了前额夸张的整只朱雀,在护颊两边留有凤翅,这两种兜鍪经过融合,演变为宋明两代流行的凤翅盔形象。头戴凤翅盔的五代武士
头戴凤翅盔武士绘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盛于隋,唐,五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头盔不可避免的带有些许佛文化色彩,比周秦汉精美,比宋元明清文艺,时代色彩鲜明。两宋头盔这一时期的兜鍪共分四种形制。第一 凤翅盔,上述提到过为折返顿项盔和朱雀盔的融合产物。第二 笠形盔,形似倒扣海碗,盔体绘有祥云纹饰,盔下缀顿项。流行于南宋和元代。第三 沿笠形盔莲,与笠形盔大体相同,边沿翘起形同莲瓣,相当夸张。第四 无具体名字。类似于唐步兵兜鍪,护颊两侧没有凤翅装饰,形制收录在《武经总要》。两宋时期周边国家汉化程度较高,兜鍪的形制并未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反而在同化着周边国家的盔制,是 兜鍪形制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明清时期头盔影视剧照(头戴笠形盔的成吉思汗)受到中亚,西亚元素影响,元朝时期的甲胄对中国后世甲胄形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以宋代笠形盔为主,加以改良,还有一种称之为“钵胄”以皮质连接而成,铁片加以固定,装饰的尖顶深钵状。头戴笠形盔的元水帝
元代笠形盔
明代以笠形盔和钵胄为主笠形盔加以改良称之为明铁盔。笠形盔与元代时区盔体加高为留出发髻空间,盔檐变平。明代紫花罩甲
明代 朱漆勇字盔 明定陵出土明铁盔
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的头部备,明代传统凤翅盔主要装备少数将领和担任仪式任务的官员。清朝时凤翅盔完全消失。
到了清代,为了形制统一,清军全部佩戴钵胄,和明代一样,主要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部分,其 缨枪加高,顿项再次变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法军事博物馆藏大清装备 清镀金头盔
清八旗士兵铁盔清入关以来,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也趋于华丽,皇帝乃至将领的盔体都大量 装饰以珍珠,珊瑚珠,宝石等等,还不厌其烦的使用镂空掐丝工艺加以垫底,甚至有些以掐丝工艺制作盔体上的花纹和满文经文,盔缨缀貂尾,精致华丽令人咋舌。

纽约博物馆藏清抚远将军头盔细节


欧洲向来比较注重士兵的防护,工匠根据他们的人种来设计改良头盔。除了最常见的露脸式头盔,工匠改进后考虑到鼻梁外露问题当然就有带鼻甲的头盔。欧洲人鼻梁相对亚洲人来说凸出来的确实多,也许亚洲国家并不在意弄一块铁板来保护鼻子觉得没必要,但是欧洲工匠就在意了。

欧洲铠甲的头盔有很多种,有常见露全脸的,有锁甲头罩的,有带鼻甲的,有帽檐式的,铁桶的,全掀面的,半掀面的等等。

说野史


看了下,发现虽然答案都挺好,但太主流,补充一些。

中国的头盔材质多样,发展时间也早于欧洲。除常见金属皮革制作外,还有竹、柳、藤这些种材料。比如说太平天国时的号帽(又名得胜盔)在汪士铎所著的《汪悔翁乙丙日记》中曾记载太平天国兵士的着装是:“短衣窄袖,或红或黑,赤足,红绿长巾,又以花巾绕项,持刀矛或骑或步,亦间有戴竹盔者,以二十五人为一队,队伍甚肃。”如图:

上藤下竹。同样的,当时清朝的鸟铳兵、火器营,他们的头盔是这样的:

虽然不太能禁得住刀砍枪扎,但也仍然算是军盔的一种。而同一时期,英国龙虾兵的军盔是这个样子的:

由此可见,截至民国之前,中国的军盔相比较而言更注重防护能力。所以提问者问的什么样子,那么即便没有实物,我也可以告诉你:无论古今,皆以厚重为主。

这段内容就没图了。

除了防护能力,也就是厚重外,亚洲区对于头盔,也就是首铠的重视还体现在恐吓上。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狄青假面战敌军”或是兰陵王的故事,都凸出体现了恐吓的重要性,其次才是防护作用。

如《管子·地数》记载:“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送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就是说在蚩尤那个年代,葛卢山洪暴发,将品相较好的铜矿石冲出来了,被蚩尤发现,制作成了剑、铠和矛戟等武器。而像这个铠,就有人认为是首铠、头盔。

像南朝人任昉著的《述异记》中说:“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这里就是说蚩尤的头盔有角,并且耳旁鬓角处有剑戟般的刺,和轩辕打斗时,用角刺抵对方,于是轩辕不能借力。那头部有角的,无非就只有家牛和犀牛了。而按照比重来看,犀牛的独角无疑比黄牛或水牛的更合理,再考虑到当时冶炼技术的落后,那蚩尤头盔的形状就不难猜出了。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考东汉时孔融著《肉刑论》说的:“古圣作犀兕铠,今有盆领铁铠绝圣人远矣”。(盔甲常用犀牛水牛皮,那头盔的设计,也就有可能照猫画虎了。)

接着说其他朝代

孔融所言只是说铠,而不言盔。这是因为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铁盔、铁兜鍪。如图,战国铁盔:


再如蚩尤,我之所以可以肯定铜盔是确实存在的,则是因为我们曾出土过西周时期的铜盔,相比较而言更加精美,嗯,比一些青铜器而言,如图:

嗯……其实无论铁或铜,都挺丑的。但关键在于制作工艺。因为皮制或竹制之类的已经相对工艺完善,形状精美,在当时那个年代难以再有更多的发展了。如图:

所以在中国军备的发展中,实用理念更为突出,而这也是如今我们仍然一直坚持的。


毅而三思吴六奇


中国古代对头盔的重视度弱于西方,更加重视的是盾牌;而西方,尤其是欧洲小兵兵,装备再差,身上不披甲,也要尽可能普及头盔。小编“子屠龙”将依次介绍中国古代头盔、古希腊头盔、欧洲中世纪头盔。


西汉重甲骑兵

一、中国古代头盔


殷商的青铜头盔,出土文物哦。

周朝时候,一种头盔样式。

秦朝的头盔样式。

汉代的头盔有延续秦朝的特点。

唐朝的铁头盔。

元朝的头盔,头盔上的花纹有典故哦。

明代的头盔,这种头盔日本还馆藏了不少。藏品的来源,是丰臣秀吉败退时,日本武士从朝鲜带回的。

清朝的头盔,大家在电视剧里见的比较多,然而这款有点不同,这种头盔是礼仪活动专用的头盔。

二、古希腊头盔

接下来,小编“子屠龙”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方著名的古希腊头盔类型,它与中国古代头盔还是有相当的不同。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

古希腊人不仅“文”是杠杠的,“武”也不弱人,比如希腊地区抵抗波斯入侵,雅典和斯巴达的对抗……这些都见于史册。

头盔是“武”的重要物证,战斗中头部保护不好,你想不受伤害很难。

接下来,随着小编瞧瞧古希腊的哪些头盔们……

1、科林斯盔

史诗电影《300勇士:帝国崛起》里面斯巴达战士戴的头盔原型,就是科林斯盔。

这种头盔得名于城邦科林斯,盔体由青铜打造而成,后期的款式会包住头和颈两部分,仅仅露出眼睛和嘴巴。

2、哈尔基斯盔

哈尔基斯盔,在古希腊的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流行,还被流传到意大利南部。

它得名于埃维亚岛的城市哈尔基斯,被认为是科林斯盔的演化版本,后来又被认为演化成阿提卡盔。

这种头盔的优点是,战士戴上它会拥有更好的视野和听力,特别适合在重装步兵中使用。

3、阿提卡盔

阿提卡盔,形状类似于哈尔基斯盔,主要区别是鼻子这部分没有保护。

这种头盔在罗马帝国很流行,当时的罗马军队很多人戴这种头盔的变种。

3、色雷斯盔/弗里吉亚盔

色雷斯盔也叫弗里吉亚盔,起源于古希腊。

它的外形特点是,有高耸前倾的尖顶形,就像当时弗里吉亚和色雷斯人戴的帽子。

马其顿骑兵,在菲利普国王时期一般都用色雷斯盔;但是到了亚力山大大帝时期,他更倾向让骑兵戴上开放面部的维奥蒂亚盔。

4、维奥蒂亚盔

维奥蒂亚盔起源于希腊的维奥蒂亚地区。

它主要被使用于古典希腊时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以及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的托勒密王朝)。

维奥蒂亚盔为开放式,战斗的视野和听力效果都很好,头盔下沿边缘通常为向外倾斜的宽边,给予面部和颈部以保护。

5、皮罗斯盔

希腊语pilos(πίλος),本来是指代希腊古代的圆锥型帽子,皮罗斯盔因为外形像就此得名。

皮罗斯盔的最先使用的军队是斯巴达军队,他们在公元前5世纪末期广泛使用这种头盔。

三、中世纪欧洲头盔

骑士需要一套好的盔甲,既能彰显骑士的阶级地位,又能防身护体。头盔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有很多不同的造型:有露全脸的、有锁甲头罩的、有带鼻甲的、有帽檐式的、有半掀面的等等。下面,小编“子屠龙”提供几款欧洲君王戴过的精美头盔。

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查理五世国王的头盔。

16世纪,法国查尔斯九世的头盔。嘿,很有黑骑士的感觉……..

17世纪,法国路易十三的头盔盔 。艺术感满满,头盔上是各种修饰……

小小头盔,满满的历史感。小编“子屠龙”,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头盔问题,讨论区不见不散。


子屠龙


先发一点图。分别是汉,唐,宋,明的部分头盔样式。想要详细了解中国古代甲胄,推荐一本书《画说中国历代甲胄》该书图文并茂,图片精美,且都是根据出土文物和壁画等资料绘制的,是目前比较权威且真实反映古代甲胄的文献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