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禮,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根基,不僅是封建統治者穩固朝綱的根本,也是生活在封建社會的百姓們安身立命的法則。中國自古代時起就被譽為“禮儀之邦”,“禮”更是中國古代社會得以建立和發展的根本,作為中國封建傳統文化的核心,“禮”作為一種文化和精神,一直傳承到現在,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

“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其實已經由來已久,這一點從古代社會的物質交換中也能夠看出,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便是其中的一點體現。孔子曾經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禮”首先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發展起來的,儒家、道家等文化中的核心都是圍繞著禮展開的。從周天子統一建立王朝之後,禮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遵循的標準,也是封建王朝進行統治的禮法法則。道家中的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道”,其中蘊含的

“無為而治”的道理便是禮法的一種體現。

封建統治者必須要遵循歷史和自然的規律,他們本身是沒有權力的,權力都是自然賦予的,所以在統治時必須要遵循自然規律辦事。而儒家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仁”、“中庸”,而這些思想又是通過禮表徵出來的,孔子所推崇的禮法思想是不止是外在的遵守其中的形式,更重要在於貫徹其內在的精神。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隨葬品作為滲透於人們生活中一種文化品,也是禮法的一種最為平常的表徵。隨葬品是封建古代私有制在喪葬禮俗中的體現,從隨葬品中可以體現出墓主的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等級,在古代社會中,即使是作為死者,也是有明確的身份地位的區別的。

歷史上古代社會中禮制大都是按照死者生前的社會身份和地位等級,有相應的規格來匹配的,其中由於古代社會人們大都比較迷信,再加上孝和善的文化滲透在一起,後面隨葬品也成為子孫遵守孝道的體現,隨葬品大都是按照死者生前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只做的冥器物,是希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能夠按照原來的標準繼續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萬曆二後

萬曆是明神宗的年號,也是明朝建朝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皇帝年號,明神宗即位的前十年,由於年幼是由太后親自理政的,當時張居正施行的“一條鞭法”

改革成效顯著,明朝隨著改革的進行,明代的社會經濟持續發展,軍事政治也十分穩固,至此朝政大綱也呈現出中興氣象,萬曆年間明朝國力漸強。

然而在明神宗朱翊鈞親自理政之後,皇帝不理朝政,揮霍無度,甚至搜刮百姓財力,加重了徭役賦稅。萬曆二十四年,百姓由於混亂的統治民不聊生,後期甚至激起了百姓起義反抗。

1.萬曆二後——孝端皇后生平

孝端顯皇后王氏,姓名為王喜姐,萬曆五年通過當時的仁聖皇太后下詔的選秀入朝,被選為當時明神宗朱翊鈞的皇后。王喜姐生於當時的京都,父親是永年伯王偉,加上她自小就十分聰慧端正,遵守禮法,故而在通過層層篩選之後,最後再三比較,選定了王喜姐為皇后。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萬曆六年正月,年僅十三歲的王喜姐與朱翊鈞舉行了大婚典禮,雖然年紀較小仍然被冊立為皇后。

2.萬曆二後——孝靖皇后生平

萬曆孝靖皇后也是王氏,名為王瑤音。《明史》中有記載,這位王皇后的父親王天瑞是當時錦衣衛百戶,在她十三歲時被選進宮中,作為當時萬曆皇帝朱翊鈞母親李太后的仕女,後來獲得萬曆皇帝的青睞,生有一子朱常洛。

然而儘管這位皇后孕有一子,但萬曆皇帝卻並沒有給王氏該有的名分,母憑子貴的規則到王氏這裡也不再適用。王氏名下雖有一皇子,僅僅被奉為恭妃,不僅如此,王氏被萬曆皇帝長期打入冷宮中,根本不受寵愛。

3.從二位皇后生前經歷探究他們死後隨葬品差異的原因

據歷史記載,明神宗朱翊鈞與這位孝端皇后王氏十分親密,

伉儷情深,長期關係甚好。王皇后當時也受到了明神宗持久的寵愛與擁護,據稱在王皇后生辰千秋節之日,皇帝令百官為她舉行了慶賀聚會。在萬曆二十四年宮殿失火之後,明神宗與孝瑞皇后在宮中共同起居,且因著王皇后的緣故,明神宗在位期間始終善待王家。

且王氏成為皇后之後,謹遵禮法,行事端正,深得皇太后喜愛,甚至後期皇帝由於皇后正值盛年還會生下子嗣為由拒絕了百官要求冊封皇長子為皇太子的請求,由此可見其深得皇室喜愛。萬曆四十八年,當時五十七歲的王皇后駕崩,明神宗十分悲傷,不久之後由於病痛也去世,後來明熹宗時將明神宗與王皇后合葬於定陵,用以顯示其伉儷情深。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由於當時許多大臣甚至李太后都尊崇祖制,要推舉王氏之子,也是萬曆皇帝的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自然王氏作為太子的母親要有相應的名分。然而皇太子的人選不符合萬曆皇帝心中的想法,萬曆皇帝十分寵愛後宮中一妃子鄭氏,甚至立下密詔,要將鄭氏所生的兒子朱常洵立為太子。

萬曆皇帝連帶著對於王氏十分殘忍,根本沒有感情可言,王氏生前遭受百般摧殘,她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冷宮中度過的,丈夫的冷落,其他妃子的迫害,兒子不得志,最後是悲傷至極,哭瞎雙銀,悲憤而終。

直到萬曆二十九年,在李太后和群臣不斷的勸諫下,萬曆皇帝被迫不得不立當時已經十九歲的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到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之後,王氏恭妃的名號和地位都得到了該有的提升,而直到明熹宗登基之後,王氏才得以依據當時的法制被封為皇太后,與明神宗和孝端皇后一起合葬於定陵,諡號為孝靖皇后。

二、萬曆二後的隨葬品差異

1.孝端皇后的隨葬品

孝端皇后歿時,正是與明神宗一起起居生活的時候,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深得明神宗皇帝的寵愛,故其葬制是按照高貴的皇后的禮制標準和規格進行的,身份地位十分高貴。

2.孝靖皇后的隨葬品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孝靖皇后去世的時候,不僅地位僅僅是恭妃,其本來就是太后身邊侍奉的宮女,即使誕有一子,她的地位在當時也是不被承認的,在冷宮中度過了其一生,不受皇帝寵愛,身份也不被封建統治下的社會所接受,不管是母憑子貴還是子憑母貴,在王恭妃和她的兒子朱常洛上,似乎都是不存在的。

3.萬曆二後隨葬品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定陵中除了兩位皇后之外,還有明神宗,定陵中的文物也因此琳琅滿目,精品薈萃。而孝端皇后的隨葬品雖然比不上萬歷皇帝,據稱萬曆皇帝的隨葬品足有十一層文物,還不包括額外的金錠銀錠。孝端皇后的隨葬品也有十幾箱,都是金器、玉器、銀器,極為奢華和珍貴,還有日常生活用的穿的禮服王冠、珍珠,數量規模之大隻在皇帝之下,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皇后生前的地位和所受的寵愛之盛。

孝靖皇后去世後也沒有被好好埋葬,十個月之後才被下葬。而且

隨葬品的規格、數量都十分嚴苛,沒有金錠,甚至比不上普通人家葬妻子的標準。到後來王恭妃的孫子明熹宗登基之後,王恭妃的身份地位才有了提升,之後被按照祖制合葬於定陵,增添了許多珍貴的隨葬品。

其中特別的是,後來專家在陵墓中挖掘出來一個銀罐,銀罐的主人公就是孝靖皇后,銀罐上的時間是王氏封妃以後,上面沒有多餘的裝飾,甚至比不上民間富人家中的銀罐。此外就僅有一個已經損壞的銀盤,隨葬品如此至少,也可見其生前的悲慘。

三、萬曆二後隨葬品差異中隱藏的“禮”的文化

古代封建社會最為講究禮法等級,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徵,隨葬品便是人死後遵循禮法的表徵。王皇后生前深得皇帝寵愛,又是皇帝的妻子,即使沒有誕下皇子,其地位是大婚是冊封的皇后,到死時仍有皇后這個高級的身份,隨葬品依照祖制也有相應的規格,不論皇帝是否寵愛,皇后的身份都已經足夠高貴。

死後的“身份提現”:萬曆二後死後,為何隨葬品差異如此大

而王恭妃去世時僅僅是妃位,即使名下誕有一子,不受皇帝寵愛的妃子,又是從宮女開始的卑微的地位,自然不受重視。

四、結語

孝端皇后與孝靖皇后雖然都是皇后,然而其實質上是不同的,受生前身後身份地位的約束,死後喪葬的規格差異之大令人瞠目不已。然而正是因為身份地位的差距,禮法的貫徹至深,滲透進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了分尊卑、等級的核心思想和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