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何為養護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間煩惱與災難的方法就在這裡

《莊子·庚桑楚》中記載了一個叫南榮趎的人,擔著糧食,走了七天七夜,來向老子請教“

何為養護生命的道理”的故事。

老子在此做了一番非常精彩的回答,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老子沒有直接作答,而是提出九個問題:

“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捨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

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

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養護生命的道理,試問:能保住完整的生命嗎?能不失去本性嗎?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嗎?

能安分嗎?能知足嗎?能不學別人而反身自求嗎?能無拘無束嗎?能無知無識嗎?能像嬰兒嗎?

嬰兒整天啼哭而喉嚨不會沙啞,這是因為氣息淳和到極點;整天握拳而雙掌不會彎曲,這是因為配合他的本性;整天睜眼而雙目不轉動,這是因為心思不受外物干擾。

走路時不知要去哪裡,安居時不知要做什麼,順應萬物,隨波逐流。這就是養護生命的道理了。


傅佩榮:何為養護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間煩惱與災難的方法就在這裡


老子的九個問題,意在說明什麼道理?

我們不妨逐一加以分析:

1“能抱一乎?”

意即:能保持完整的生命嗎?

如果太過忙碌,會讓自己的時間與空間變得瑣碎而凌亂,由於外務太多而分散注意力,以致自我也陷於分裂狀態。

這正是我們現代人的通病。

若要保住完整的生命,必須給自己安靜沉思的機會。

2“能勿失乎?”

意即:能不失去本性嗎?

迷失自我,是現代人容易患的疾病,怎樣治療?

每隔一段時間,就須反省自己:

從小到大一路走來,是否離開原本純真樸實的本性,越來越遠了?

是否早已忘了年輕時期高遠的懷抱與志趣?

3“能無卜筮而知吉凶乎?”

意即:能不靠占卜就知道吉凶嗎?

占卜並不神秘,因為人的遭遇可能出現的變量早就存在了;

只是我們受制於主觀的慾望與成見,以致無法看清也無法推理而已。

如果只問占卜而不願運用理性思考,那麼就可能終身陷於困惑之中。

4“能止乎?”

意即:能安分嗎?

安於自己的角色與職位,盡好自己的本分。

像孔子稱讚子路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論語·子罕》)

只要不嫉妒、不貪求,怎麼會不好呢?

5“能已乎?”

意即:能知足嗎?

知足,才會心甘情願地停下來。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誓言:“只要如何如何,我就滿足了”。

但是,有幾個人真的能遵守?

一旦做到這“如何如何”,又有新的慾望、新的目標出現,人生就是這樣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啊!

6“能捨諸人而求諸己乎?”

意即:能不學別人而反身自求嗎?

西方有句諺語:

“快樂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享受你所有的。”

世人大都只知第一種快樂,以致終身難以快樂。

若是驀然回首,珍惜並享受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將會發現快樂其實是如影隨形,無處不在的。

7“能翛然乎?”

意即:能無拘無束嗎?

既然反求諸己,就可以無待於外,在任何時空環境及狀況之中,都不妨自得其樂。

心中無慾,則少受拘束,既不會追逐時尚風潮,也不會在意閒言閒語;

而是一派輕鬆悠閒,從容不迫地活在當下。

8“能侗然乎?”

意即:能無知無識嗎?

知識是文明進步的利器,但是學海無涯,若是一味求知,將會疲累不堪,並且註定陷入困境。

當然,所謂無知無識,不是要人做個文盲;

而是希望人少用聰明智巧,少用心機謀略,然後才有可能順其自然。

9 “能兒子乎?”

意即:能像嬰兒嗎?

老子說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第十章)

就是說,隨順氣息,追求柔和,能夠像嬰兒一樣嗎?


傅佩榮:何為養護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間煩惱與災難的方法就在這裡

莊子對此進一步描述:

“嬰兒整天啼哭而喉嚨不會沙啞,這是因為氣息純和到了極點;

整天握拳而雙掌不會彎曲,這是因為配合他的本性;

整天睜眼而雙目不轉動,這是因為心思不受外務干擾。

走路時不知要去哪裡,安居時不知要做什麼,順應萬物,隨波逐流。

這就是養護生命的道理了。

最後,老子用“至人”(最高境界的人)作比喻:

“最高境界的人與大家一樣在世間飲食,在自然中同樂,不因人、物及利害而擾亂內心;

不參與標新立異,不參與圖謀策劃,不參與具體事務。

無拘無束地去,無知無識地來,這就叫做養護生命的道理了。”

老子反覆提問,又舉出“至人”的比喻,就是在提醒我們:

養護生命的道理並不複雜,把注意力從外界漸漸收攝回到內在;

行動時,遵循“無心而為”的原則;

如此可以超越禍福,也免除了人間的煩惱與災害。


傅佩榮:何為養護生命的道理?免除人間煩惱與災難的方法就在這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