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二十五種史書

《史記》,我們都很熟悉,那是太史公司馬遷用了畢生心血寫出來的,司馬遷也因《史記》而名傳千古。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二十五史則是中國曆代的二十五部紀傳體史書的總稱。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歷史上記載各朝各代歷史的二十五種史書,打頭陣的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

二十五史:二十五種史書

二十五種史書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清史稿》。

在歷史上,按規矩是把《三國志》及以前三部史書合稱“前四史”。明朝時,以《元史》及以前諸史為正史,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年間,《明史》問世,與此前的正史合稱“二十二史”,後又將《舊唐書》併入其中,從而得“二十三史”。後又有人將早已散佚的《舊五代史》依據《永樂大典》等輯錄整理成書,經乾隆皇帝欽定,與“二十三史”合稱“二十四史”,成為過去傳統史學領域中的“正史”。

二十五史:二十五種史書

“正史”,即由官方編撰或認可的史書。那麼二十四史與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的區別。二十四史是我國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編撰,內容多采用正史資料,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到明朝崇禎皇帝為止,共計二十四部,故稱“二十四史”。

1921年,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徐世昌將《新元史》列為國學正史,從此二十四史變成二十五史,但這一做法並沒有得到全國人的認可,人們把由趙爾巽統稿的《清史稿》作為第二十五史。但也有史學家編纂史書的時候將《新元史》和《清史稿》都列入了國學正史,故而又有二十六史的說法。不過對二十六史說法的認可,還有待商榷。

二十五史:二十五種史書

古人編寫史書有多種體裁,二十五史均採用紀傳體,此種體裁創始於司馬遷所作的《史記》。紀傳體以“本紀”和“列傳”為主體。“本紀”的內容是圍繞帝王展開,按時間順序記載重大事件,排列在全書之首。“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不論是《史記》,還是其他紀傳體史書,“列傳”在全書中的篇幅均為最多。

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傳放在最後面。“本紀”、“列傳”之外,《史記》還有“表”、“書”、“世家”。“表”採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列人物和事件。“書”專門記載各種典章制度,每一篇“書”,猶如一部專門的典章制度史。“世家”則主要用來記載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曆史。

二十五史:二十五種史書

在“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歷史的史書或史書體例。通史是不限於一個朝代、通貫古今的史書。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諸方面。如《史記》《資治通鑑》《中國通史》等。

讀史可明鑑,知古可鑑今。“二十五史”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歷史的標誌,是世界上唯一載錄綿延數千年的信史,是我們可以源源不斷汲取的智慧源泉。(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