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經觀財經眼專欄作者

疫情的“疑似拐點”還沒來,復工就開始了!

大家都很忐忑。

忐忑著不敢去復工,忐忑到去“復工”了又被勸回或強制隔離,忐忑在復工途中的交叉感染。總之,硬著頭皮上戰場的“復工”,讓人戰戰兢兢。

10日,某招聘網站發佈的復工大數據報告稱,47%的企業在2月10日復工,15%的企業在2月10日以後復工,仍有27%的企業還未確定復工時間。

在採取延時復工的企業中,55%企業採取在家辦公方式;32%企業休假,有工作響應即可;13%的企業正常休假。

“名義復工率”不到50%,算上各企業的人員到崗情況,“實際復工率”可能只有四分之一左右。

可怕的是,如此之低的開工率,可能僅僅是一系列令人揪心的現實問題的開始……

01

50%的人開工,企業能創造50%的經濟效益嗎?

恐怕很懸,很懸。

受到新冠病毒人傳人影響之後,整個經濟社會元氣大傷,無論是直接或是間接受衝擊的行業,社會需求大為滑坡。

工是復了,但產品和服務堵在家門裡出不去,無法轉化為現金流來救急,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大家都很憂慮。

製造業想開工,卻接不到訂單。因為現金流枯竭了,下游買家都怕“壓貨”在手裡。

餐飲,酒旅,一般零售業,好不容易通過防疫檢查,但沒人去光顧,“氣溶膠”餘波未明,誰也不想以身試法。

百貨行業更慘,明明有望趁著春節餘興未消,疫情稍微緩解的時機開業,增加營業額來“止損”,但卻因為天津某百貨大樓傳出的“萬人隔離”黑天鵝,導致大家都陪著“連坐”。

以筆者所在的南京為例,新百,中央,景楓等綜合商業體紛紛在復工這段期間關門整改,具體原因“不明”,但很明顯是受到了天津那邊的消息影響。估計2月底之前重新開業的希望比較渺茫。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需求的全面下滑,還體現在工業品的成交數據上。

以基建的直接上游材料為例,毗鄰復工的時間點來看,上週螺紋鋼鋼廠庫存增加19%,熱卷增長21%,鋼材增長18%。作為中國製造業的指數觀察器,黑色系大宗商品的社會庫存在這個經濟凜冬,齊刷刷創下了歷史新高。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社會庫存的偏高,正反映出需求受疫情的大幅度影響,往年傳統的冬季補庫存行情蕩然無存。基建行業,也都集體處於觀望狀態。

現在動力煤、焦煤等原材料生產企業已經陸續復工了,但2月10日,多數黑色系品種的庫存數據依舊很高。說明下游基建行業,跟風復工補庫存的熱情並不高。

車市那邊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車市繼續下行,很多4S店被迫關門和停業,龍頭比亞迪1月份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大跌75%,形勢異常嚴峻。

在這種情況下,比亞迪,富士康這些企業的“復工”竟然是轉產做起了口罩。導致全國的口罩產能一度恢復到了76%,大大緩解了“口罩荒”的危機。

這種跨界的出發點雖然值得稱道,但掩藏在背後的事實令人憂慮,即便不加班加點做口罩,恐怕這些非疫情關聯企業復工後的生產線也很空曠。

好在,疫情防護用品的復工情況令人樂觀。口罩企業復工率超76%,防護服為77%,而第一產業的復工率也並不低,足以保證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市場需求的全面復甦,才是真正意義上覆工的開始。而這個拐點遠遠未到。

02

復工這段期間,非但社會需求不足的問題表現很明顯,供給的形勢也很複雜。

首先,名義上的“復工日”,真正能夠滿打滿算髮揮效用的“人力”資源,目前來看非常有限。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根據人口流動數據統計,全國層面,節後返工人數遠低於節前返鄉人數,正月前十五天全國發送旅客人數為2.09億人次,僅為臘月後十五天全國發送旅客人數的18.3%,復工前夕全國旅客人次未出現明顯增長。

今年復工前一天(以2月10日復工計算)全國共發送旅客1279.6萬人次,去年同期為8363.4萬人次,返工人數還未出現增長態勢,全國每日發送旅客人次仍然維持低位。

也就是說,大部分在異地工作的人群,在2月10號這一天依舊沒能返回工作地,這是客觀事實。

實際上,即便返工人群抵達了工作地,也面臨著被“勸返”和隔離的尷尬。

以援助湖北孝感的“十三太保”江蘇為例,無錫、揚州、泰州已經發出勸返通知,宿遷、常州也發出了入城提醒。

從網傳的“蘇州勸返政策”來看,相關條款與無錫非常類似。如果你拒不返回,將會獲贈為期14天的“強制隔離”套餐一份,套餐總價4760元,具體費用請君自理。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去掉被防疫檢查點攔截的,隔離的,又要減少一批能夠真正動員起來的勞動力。

重點城市,外地進城的,還要自行隔離一週以上才能上班,我們可以設想到,2月10號前幾天才趕回來的,也要從這一批覆工隊伍中暫且剔除。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這樣一來,實際參與到復工裡來的人數,實則非常有限了。

從新浪上海的數據統計反饋來看,復工第一天,上海軌道交通客流量就下滑了80%。作為全國復工限制較少的地區,上海的復工情況就已經不算樂觀。

那麼,全國的到崗情況會怎樣?恐怕已經不言而喻。

這麼少的復工群體,難以挽救企業的經濟效益。可以想見,一些被疫情“誤傷”,人才匱乏的中小企業,可能已經危在旦夕。

03

更有甚者,即便人員能夠勉強應付的過來,簡單的復工也並不等同於復產。

拿哈羅出行來說,10號復工,但單車、助力車運維人員到崗比例,僅僅為五成左右。哈羅單車業務負責人對此表示,抽調了相當一部分復工的人員去做消毒、清潔的工作,也就意味著,日常訂單數量還要進一步壓縮。

2月10號這天,有記者去深圳南山科技園實地走訪,發現復工率僅僅為2%。僅有的少數開工企業集中在大中型企業,以及疫情防護用品生產企業中。

從微博上工薪階層的反饋來看,已復工的企業,大部分也在忙著在防疫事項上“走流程”,根本無暇開展正常工作。

太“南”的復工日,挑戰還在後面

上市公司歐派家居就曾表示,1400名員工中,只有400名能夠獲批在10號的復工中披掛上陣,而企業還得為每名復工的員工儲備一個半月的口罩用量,還有3個半月的消毒液用量。

除此之外,歐派家居在流程上還進行了大規模調整,把一棟廠房空出來,作為應急的隔離區。

這樣苛刻的“復工”條件,又有多少企業能達到?

光是“隔離工作,隔離就餐”一項任務,就夠讓僱主們頭疼的了。大型企業如果安排錯峰就餐和人員隔離辦公,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生產效率,而小型企業甚至根本達不到這樣的條件,形式上的復工已經遙遙無期。

如果在線辦公的形式不方便的,就被硬生生按下了暫停鍵。

所以,這次“復工”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

粗略做個估計,如果按照25%的實際復工人數來計算,實際上非防疫業態的社會總產能恢復情況,可能僅僅有10%到20%左右。

你還得考慮到復工後企業發生的各種行政支出、防疫支出和規費支出,這又是一筆額外的負擔。而勞動者自身的心理和生理壓力同樣重重,時刻擔心自己在上班途中被感染,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影響下,工作的效率也會下降很多。

太“南”的復工日,另一次焦慮的開始!面對無常的疫情,真正的挑戰或許剛剛到來。‘

更多精彩內容,可以移步至同名微信公眾號“經觀財經眼(公眾號ID:jgcjy2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