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韓愈除了寫得一手好詩以外,他也是一個思想深邃的思想家,這樣了不起的人物培養出來的弟子縱然也差不到哪裡去。李翱是韓愈的得意弟子,同時也是唐代儒學中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關於人性是否一出生就有差別這個問題,李翱給出與其師傅韓愈不一樣的答案。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在韓愈的思想裡面,人一出生便有上中下三品的分別。上品人性以“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為主,其餘四德為輔,表現為純粹的善;而下等人性不僅突出違反了“仁義禮智信”中的一德,而且與其它四德相背離,是純粹的惡;所謂的中等人性,便是擁有五德中的一德為主,只是作為主導的這一德不夠完備罷了,並且其餘為輔的四德也不夠純粹。以上這便是韓愈的“性三品”說了。

韓愈的“性三品”說之創造性就在於以“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來作為區分“上中下”三品人性的標準。只是,韓愈認為人一出生,本性就有差別,而且人在這個本性上的差別是不會改變的。可見,韓愈的“性三品”說中,雖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略顯極端。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韓愈的弟子李翱受到師傅的影響,也在人之本性上做過深入的研究,只是他對於人性的看法,與其師傅還是有些不同的。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李翱認為,人的身上存在“性”與“情”,關於“性”與“情”的關係,李翱說:

性與情不相先也。雖然,無性則情無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自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

李翱認為,之所以產生“情”,是因為有“性”,“性”是“情”產生的根據,而“情”某種程度上,實則是人之本性的一種表現。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性”是“情”產生的基礎,對於“情”和“性”的關係來說,李翱認為“性”屬於最根本的存在。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而關於世俗倫理中出現的善惡,李翱也作出了他的解釋,李翱說:

人之所以為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懼愛惡欲其者,皆情之所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

李翱這是在告訴我們,性是善的根源,聖人是因為擁有至善之性,才能成為聖人的。而人之惡則源於“情”。為什麼“惡”會源於情?因為情迷意亂間,著會擾了性的表現。他還做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李翱將“性”比作清水,將“情”比作沙子,沙子在水中攪動的時候,就會讓水變得渾濁,以至於水看起來不再清明。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也就是說,李翱這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至善之聖人的可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至善之“性”,亦如我們的心中有一潭清水,本來它很清澈,只是名叫“情”的沙子在清水裡面攪動,導致清水不再清明,以至於出現了渾濁的“惡”。而讓我們心中的水恢復清明的辦法,就是把沙子澄清,用李翱的話說,就是“妄情滅息,本性清明”。

李翱:要恢復清明如水的本心,就要澄清心中的“沙子”


也就是說,李翱雖然沒有直接說明“情”是什麼,我們大抵可以從其言語中推測,渾濁水的那一類沙子,當屬“私慾”一般的東西。那麼,想要恢復內心清明,則當去除內心之慾,做到“妄情滅息”,以求“本性清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