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为什么能够获四座奥斯卡?

项亮z


2月10,据韩媒报道,当地时间9日,韩国影片《寄生虫》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是韩国百年电影史上,首次获得奥斯卡奖。

#电影寄生虫#其实这部片子很多网友乧已经在网络上看过了,但是由于它的超高水准即使深刻的核心内容,网络上竟然呈现无差评的情况,而在豆瓣评分上,它竟然也高达了8.7分,可以说是一部极品良剧。

这部片子一路走来,神话不断。韩国观影人次突破千万,法国,越南,澳大利亚,均破韩片在当地最高票房纪录;

影片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一个在首尔的韩国平民窟地下室的家庭。他们家甚至连WiFi都是需要隔壁家庭的网络。家庭生计的经济来源取决于披萨盒的生活成本。甚至政府也用消毒喷雾给街道消毒,他们省钱,窗户也不关,蹭免费的家庭消毒。正是这样的一个家庭,企图侵入雇主的房子,并最终暴露出来。

看整部电影,除了它的故事,更让人信服的是故事的引导方式:前半部分充满了笑声,背景音乐,戏剧性的冲突安排是紧张而愉快的。下半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深化,出现了几次意想不到的逆转,整个情节没有多余之处,叙事也很完美。所有人都是无辜的,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部电影关注的是贫富差距的问题,尽管这类题材并不新颖。有价值的是,导演利用电影的不同元素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

精神的贫瘠使他们充当着边角料的角色,在豪宅里,他们是富人的“寄生虫”,在外面,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

从各方面来说,这部电影算是难得的佳作。

而《寄生虫》为什么能成为佳作

首先,《寄生虫》获得了去年的金棕榈奖,这部电影首先在全球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其次,该片首次在北美上映时,99%的烂西红柿等口碑和收视率也创下了外国电影在美国上映的纪录。

回到电影本身,寄生虫是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完美结合。影片在剧本、剪辑、布景、摄影等方面都有许多亮点,演出也击败了《爱尔兰人》,赢得了美国工会最佳群戏。

寄生虫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敢于直接说出坦率和刻薄的社会结构。该片刺激了发达国家的“痛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看完点电影后,我不得不佩服韩国电影近几年的进步,《雪国列车》开始,韩国的电影所呈现的东西就不是单一形态的。

《雪国列车》在这部影片里下层民众通过革命反抗上层,上层统治者通过巧妙的“平衡论”打破了革命领袖的战斗意志,最终领袖选择摧毁火车,让幸存者逃脱,打破绝望的循环。

这里面,统治者的理论根基是“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而随着人数的增加,有人试图打破原有的格局,也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而这部《寄生虫》可就不简单了。

电影《寄生虫》的主旨却再一次升华了

而这部片子里也出现了“虫子”的意象,底层人民就是靠着蟑螂制成的蛋白质食品生存的。

我们知道昆虫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在小说的结尾,刘慈欣在《三体》小说的结尾,曾用蝗虫的隐喻提示人们:”昆虫从来没有真正被打败过。”

昆虫之所以不能被打败,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资源成本低)和很强的繁殖能力。从底层人与上层人的关系来看,也类似于虫与人的关系:一方面上层需要底层人的生产和消费能力,使经济能够运行,社会能够保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同时,上层也不断压制下层,不喜欢他们占用资源和空间,没有生活质量和品位,也有抵触感和替代感。

底层生存的基本策略是繁殖:因为我在质量上不能打败你,所以我会在数量上打败你。

如果这种情况得以维持,则可以在底部和顶部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然而,社会的变迁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在相对富裕的国家,中产阶级将逐步培育出来,这一阶层相比之下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也有阶级跃迁的愿望。

影片最深刻的理念是:消灭昆虫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它们进化。在《雪国列车》上,统治者通过周期性的“革命压迫”循环,以暴力的方式保持一定比例的“平衡”。而到了《寄生虫》,奉俊昊发现,昆虫根本不需要主动消灭。他们会让自己逐渐死去。

这也许就是《寄生兽》可以获得奥斯卡的原因。







娱乐圈料哥


美国洛杉矶时间2月9日(北京时间2月10日),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在这个夜晚,韩国电影《寄生虫》带来了最大的惊喜,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国际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

《寄生虫》主创团队上台领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而《寄生虫》最大的竞争对手、甚至夺奖呼声更高的《1917》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混音、最佳视效三个奖项——如果说奥斯卡奖是一项竞赛,《1917》可以说是完败。此外,以入围11项领跑提名名单的《小丑》不出意外地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配乐。拿到10项提名的《好莱坞往事》收获了最佳男配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同样获得10项提名的《爱尔兰人》则是颗粒无收,堪称本届最失意的作品。

《寄生虫》究竟配不配拿奥斯卡最佳影片?相信总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但无疑看过这部电影的大多数人是赞赏它的,而奥斯卡评委们也是这大多数人的一部分。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奇迹的见证者,或者缔造者。

由于获奖感言时段超时,杜比影院舞台上的灯光暗下,台下好莱坞名流纷纷要求再次亮灯

《寄生虫》的此番大获全胜,可谓是改写历史:不仅改写了百年韩国电影的历史,也改写了奥斯卡的历史。它是“最佳外语片”改名“最佳国际电影”后的第一部获奖作品,更有里程碑意义的是,奥斯卡历史上,此前仅有五部电影同时入围最佳影片和最佳外语片(《大风暴》《美丽人生》《卧虎藏龙》《爱》和《罗马》),结果它们全都只拿到最佳外语片奖。而从颁奖人简·方达念出《寄生虫》的名字,台下全场沸腾,起立鼓掌的支持度来看,《寄生虫》打破惯例的胜利,完全是民心所向。

《寄生虫》剧照

事实上,从《寄生虫》问世以来,就一直在突破所谓的“惯例”。去年戛纳电影节,它甫一亮相,就赢得了与会媒体记者和影评人的喜爱。然而,金棕榈大奖揭晓之前,多数媒体都不敢押宝它能胜出,还是觉得阿尔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希望更大,只因为前一年的金棕榈奖给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连续两届大奖由亚洲电影捧得在戛纳历史上似乎还前所未见。待到 大奖揭晓,澎湃新闻记者所在的媒体室霎时响起一片欢呼声。可见,之前大家不是认为它不配赢,而是不敢相信它能赢。

待到年末的颁奖季来临,《寄生虫》已经通过院线收获了大批拥趸,成为热门也是在情理之中。然而,《1917》在金球奖上横空出世后,一路高歌猛进,后来居上赢得了更多筹码。即便《寄生虫》拿下美国演员工会奖、剪辑师工会奖这两个重要的风向标奖项(工会成员与奥斯卡评委的重合度相当高),还是有很多人不敢赌它最后能带回分量最重的那座小金人。结果还是应了那句老话,希望总是要有的,毕竟只有先怀抱希望,才可能迎来成功。

奉俊昊斩获四项奥斯卡,与华特·迪士尼并列,成为在单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多奥斯卡小金人的人

如果说在这场奥斯卡冲刺中,谁怀着最大的希望,付出了最多额外的努力,我想非奉俊昊导演莫属。或许意料之外的金棕榈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在这个颁奖季中,他全力投入到没有硝烟的公关战中。为了增加曝光度,他在这个颁奖季扎根美国,接受了无数媒体的采访,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颁奖礼可以在一个周末辗转洛杉矶、纽约、伦敦多地,就连他身边的翻译姑娘都跟着走红了,被网友扒出原来是在美国学电影的韩国老乡。

说到公关,这一届奥斯卡或许给了好莱坞的新贵奈飞(Netflix)一个教训。今年,奈飞共有多达八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提名,包括《爱尔兰人》《婚姻故事》《教宗的承继》、纪录长片《美国工厂》和《民主的边缘》、动画长片《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与《我失去了身体》、纪录短片《放弃求生》。最终,收获两奖,分别是《婚姻故事》的最佳女配角奖以及《美国工厂》的最佳纪录长片奖。

之所以说是教训,在于西班牙班底制作的《克劳斯:圣诞节的秘密》与法国班底制作的《我失去了身体》原本很有实力冲击最佳动画长片奖。要知道,在此前的金球奖、动画安妮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风向标奖项中,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得主《玩具总动员4》几乎颗粒无收,最后能问鼎大奖,很大程度上在于评委们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毫无疑问,今年奈飞将公关的重头放在了入围最佳影片的《爱尔兰人》和《婚姻故事》上,如果他们的公关政策能从“最重要奖项候选作品”向“较有希望拿奖候选作品”上稍作倾斜,或许今年能再多一座小金人。






蔡蔡下饭剧


《寄生虫》细节处理巧妙,多处设置伏笔

影片中不断强调难闻的味道,实际在强调富人对底层人物的反感;金基泽家与朴社长家坏境对比鲜明,一个狭窄阴暗,一个宽敞明亮;豪宅庭院、华屋丽舍,其下却又有一层多过一层的阴渠和陋室,类似的比喻在片中比比皆是,贫穷是个无底洞,阶层悬殊的鸿沟也无法跨越,这种惊心的落差最能击中观众。

片子前面看像喜剧,中间看像悬疑,结尾看像悲剧。奉俊浩贯穿全片最重要的一条线就是“气味”,那是穷人与生俱来的烙印,同时也是压死老金心中的最后一根稻草,挥刀直接杀了朴社长,用血淋淋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中贫与富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影片黑色幽默运用娴熟,仿佛一支荒诞诙谐和悚然沉重交织的变奏曲,体验阶级间巨大的落差。





撩影小短剧


某种程度上,奉俊昊和以他领衔的很多韩国电影人都是好莱坞的学徒,是马丁·斯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和众多好莱坞顶级导演的学徒。而如今,学徒出师,那种动情和激动确实让这次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有了一点神圣的感觉。

2014年,因为要做一个韩国电影专题,我曾采访过奉俊昊。当时,《雪国列车》刚上映完不久,聊起那部前作,他毫不避讳自己对好莱坞的学习和起步阶段的模仿,他把这种学习视作自己和整个韩国电影不断进步的重要依据。但那时,他也表达了多年在好莱坞拍戏的某种不适感,那种严格的制片人中心制和商业利益考量,让他常常觉得束手束脚。

可见,从韩国本土到好莱坞,再回到本土,奉俊昊一直在思考自己与好莱坞,与韩国本土电影的关系。不仅是奉俊昊,更早到好莱坞的朴赞郁也在思考,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宠儿李沧东也在思考,罗泓轸、禹民镐、金秉祐等一大批韩国导演都在思考(洪尚秀和金基德不用思考)。

应该说,小金人和金棕榈属于奉俊昊和《寄生虫》,但它确实和几代韩国电影人的思考与探索脱不了干系,如今是结果儿的时候。影史上,几乎没有一个电影大师是孤零零降落人间的,他们总是成群结队地到来,韩国电影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要寻找共性,那么用好莱坞类型片的叙事方式,探讨韩国本土的社会、家庭和人性就是韩国电影这些年最突出的特色,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不值得赘述。在这方面,奉俊昊也一直有他的“母题”,阶级和底层人的故事似乎是他最喜欢讲述的。六年前采访他时,他曾为我的稿子贡献了一个现在看来不能再好的标题——《弱者之下,还有弱者》,这几乎预言了今天《寄生虫》的剧情。

《寄生虫》是奉俊昊将类型片、强情节和戏剧元素玩得炉火纯青的一部电影,它也曾被戛纳主席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视作最没有争议的金棕榈作品。当时,冈萨雷斯还提到,《寄生虫》是一部非常本土的,但又具有国际普适性的电影,幽默、故事吸引人。今年的很多主竞赛入围作品都有着关于种族、身份、政治和女性等重要的全球性社会议题,但组委会在评选时,不会关注电影的国家、导演背景等信息,电影本身是最重要的标准。

虽然奥斯卡与戛纳在对影片的选择和审美上有很大差别,但冈萨雷斯的话依然可以视作奥斯卡接纳《寄生虫》的原因。《寄生虫》想要探讨的问题与奉俊昊前作《雪国列车》有很强的延续性。电影都是在探讨韩国社会日益严重的阶层问题,只是前作更像标准的好莱坞大片,后作更“接地气”,看起来是现实主义,实则是一部呈现韩国社会阶级差异症结的寓言片。

在类型片的构架下,导演用细节和小桥段把每个缝隙都填得很满。小到用富人嫌弃穷人身上有“总坐地铁的人都会有的那种味道”,到用一个镜头展现富人家男主人研发VR产品,在热钱里捞金的身份背景。大到探讨阶层差异,到一直困扰韩国的南北朝、美韩关系等政治问题,这些都被自然地融入剧情中,而且是以奉俊昊式的幽默方式。除了剧本精巧和以宋康昊为首的演员表演准确,奉俊昊在电影空间的利用和调度上也非常出众。电影的主要场景只有两个,穷人家的半地下室和富人家的别墅。导演充分利用空间,不仅让空间起到了隐喻现实的作用,还制造了悬疑感,又用巧妙的调度创造了很多幽默桥段。




长颈鹿包子


不吃惊。

看了故事情节概要就知道它一定对奥斯卡的胃口。

讲述的是韩国的故事,反映的是韩国社会的真实情景,没有乱入的老外,没有尬点。

但是在内核上却反映了所有社会所具备的阶级矛盾。

《寄生虫》这个名字本身就取得很妙。从社会角度上说,富人和穷人,到底谁是寄生虫?

就电影本身的设定来说,这一家子穷人诈骗一家子富人,符合寄生虫的状态。

而在这二者之上还有常年寄居在富人家里的这么一个人,更是实打实的寄生虫了。

从宏观到微观,将寄生虫这一个词贯彻到底,涵盖了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简直不是娱乐,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

但整个故事从搞笑到惨变,它流畅,真实,可以让所有人都理解,产生共鸣。

寄生虫真的想做寄生虫吗? 他有选择吗? 他没有受到惨痛的教训吗? 我们不为他们揪心吗? 结尾那个求救信号等于是另一个反转,引人深思。

《寄生虫》的胜利,并不在于演员们的演绎,而是在于它的剧本。剧本的成功注定了作品的成功。剧本的立意,说故事的手法,让看惯了飙演技和比变态的奥斯卡评委们选择了它。

这种娱乐产品中显现的文学水平,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罕见的。


大志大哈哈哈


《寄生虫》直击韩国的贫富差距,反思社会未来。影片给予贫富以平等的审视,奉俊昊说:“人生活在社会上,理应和谐共生;然而现实往往否定这种自然状态,走投无路的人变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寄生虫。影片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设计让自己的妹妹,爸爸妈妈都进入这家富人里做事的,然后寄生在这个富人家庭的,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呈现一个父权家庭的黑色喜剧展开的出人意料的故事,





小兵撩电影


电影《寄生虫》获得四座奥斯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接下来为大家阐述。

每一部电影的拍摄,都有它要告诉世人的道理,有它要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

该影片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的一家四口,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

在电影中,兄长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担任家教,妹妹伪装为艺术专业大学生介绍给富户家的弟弟当家教,妹妹再将父亲包装成具有丰富经验的私家司机介绍给富户家的女主人,之后三人合力赶走了在这所豪宅盘踞最久的女管家,让妈妈取而代之,一家四口胜利会师。

一家人全部"寄生"在了富人家。

然而,他们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基宇更是和大小姐坠入了爱河……

这是一个社会高层和底层的一次正面对话,主题很沉重,每一个看过这不电影的人内容都应该非常震撼吧!





喵喵文笔


电影作品里展现的文学水平,在任何国家都是罕见的。

这部电影从头看到尾,没有尿点,烘托的问题矛盾很对奥斯卡的胃口。

虽然讲述的是韩国的故事,反映的是韩国社会的真实情景,没有夸张的人员,没有唯付新词强说愁。

可是它在内核上却反映了所有社会所具备的阶级矛盾。

妙在取得这个名字叫《寄生虫》,从社会角度上说,富人和穷人,到底谁是寄生虫?

就电影来说,这一家子穷人诈骗一家子富人,符合寄生虫的状态,而在这二者之上还有常年寄居在富人家里的这么一个人,更是实打实的寄生虫了。

从宏观到微观,将寄生虫这一个词贯彻到底,涵盖了社会,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直完美。

看完了后,不管什么文化的人,都可以从整个故事从搞笑到惨变,它流畅,真实,可以让所有人都理解,产生共鸣。

寄生虫真的想做寄生虫吗,他有选择吗, 他没有受到惨痛的教训吗, 我们不为他们揪心吗,结尾那个求救信号等于是另一个反转,引人深思。

《寄生虫》的胜利,并不在于演员们的演绎,而是在于它的剧本。剧本的成功注定了作品的成功。剧本的立意,说故事的手法,让看惯了飙演技和比变态的奥斯卡评委们选择了它。

电影作品里展现的文学水平,在任何国家都是罕见的。


春九哥电影混剪辑


奉俊昊凭借《寄生虫》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加上最佳国际电影和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影片,《寄生虫》已拿下四座大奖。在这里恭喜寄生虫剧组,优秀的演员,剧情台词也很经典,富含人生哲理,配得上这些荣誉。

你爬了十层楼,可能才刚刚到达别人的地下室。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寄生虫》讲述的剧情:穷人与富人的生活差距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那么富人与穷人是怎么认识的呢?

《寄生虫》讲述住在廉价的半地下室出租房里的一家四口,原本全都是无业游民。在长子基宇隐瞒真实学历,去一户住着豪宅的富有家庭朴社长家里,担任家教后,一家人的生活渐渐起了变化的故事。电影编剧巧妙的将富人与穷人的相识通过一个很简单的行为家教连接起来,并留下了伏笔——基宇是隐瞒了真实学历的。

基宇一家

基宇经过同学介绍,成为多惠的家教之后,略施小计令朴家辞去原本的司机和管家,好让爸爸妈妈也能在朴家有份安定工作。 但是一直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欺骗。基宇隐瞒了自己的学历,朴社长夫妇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当你说出了一个谎言,想要不被发现,就要一直说出一个接一个的谎言,而谎言迟早会被揭穿。在揭穿之前有多快乐,被揭穿之后肯定会得到加倍的痛苦。

虽然你明明知道他们一家最后会被揭穿,但是你仍然会好奇他们是怎么被揭穿的,被揭穿后又会做出什么反应。这就是《寄生虫》拍摄的高明之处,抛出问题,让人产生好奇心,就会忍不住看下去。

《寄生虫》这个名称,显而易见,重点在于“寄生”,那么在电影中,有几种寄生关系呢?应该是两种,第一种是以基宇一家为代表,他们寄生于通讯社老总朴社长家里,获求足够的物质,他们的寄生为的是物质,是生活。第二种是以朴社长为代表,作为上流社会,对于精神的渴望,寄生于奢侈生活,觉得贵、精美、看着高级就是好的。有个最好的例子:当基宇将妈妈推荐给朴社长做保姆的时候,朴社长最开始是有所犹豫的。当时当基宇说了一句:“她所在的劳务公司是会员制,并只服务于富人。”并递上了一张精美的名片。这让朴社长找到了那种满足感,觉得只有这样的保姆才配得上自己,于是顺利雇佣。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基宇一家和前管家一家两个底层家庭的斗争,从地下发展到了地上。而朴社长也参与了这场争斗,最后被金家父亲所杀。

我觉得《寄生虫》最经典的地方并不是高潮部分三个家庭的争斗,而是电影对于贫与富的不同对比。贫富关系并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一座金字塔。朴社长一家跟基宇一家比起来的确很有钱,但在有钱人当中就不起眼了,因为比他们有钱的多太多了。反之亦然,基宇一家为了工作不择手段,住地下室。当你觉得他们已经足够惨的时候,镜头告诉你:他们还不是最惨的。基宇他们还可以有地下室居住,前保姆夫妇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

很多人不知道《寄生虫》本次获奖意味着什么,说个数据吧:《寄生虫》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非英语最佳电影。这就意味着亚洲电影同样可以走上大舞台,《寄生虫》的获奖不仅传播了亚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亚洲电影正在快速发展,这还代表了亚洲电影的荣耀时刻!大家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







时代弄潮人1


《寄生虫》的问世,让人们看见了韩国社会的另一面,而“寄生”两个字也充满了各种可解读的隐喻。

从整部电影来看,《寄生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演员的表演。演员:韩国的艺人素以精致著称,然而在《寄生虫》中我们看见了除了几位老戏骨之外,新演员的选择也非常贴合剧情的需要。演技是奠定电影观感和体验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寄生虫》做的近乎完美。

其次是剧情上的出彩。剧情:或许有人会吐槽《寄生虫》有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很多韩国电影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除开细节之外,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上来看这部电影,《寄生虫》想要表达的内容和问题几乎在全世界都有存在——贫富分化。整部电影也建立在这个问题之上,而且导演奉俊昊用了更极端的手法来表现这种矛盾,而这也是奉俊昊一以贯之的风格和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