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輔張居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我就是竹韻


以前有稗官野史把張居正描寫成家有妻妾四十多人,他無法滿足這些妻妾的要求,就猛吃壯陽藥,結果是吃了過量的藥物,一命嗚呼了。今天我給張居正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一,奉遺詔輔政,重用戚繼光:

明穆宗在位的時候,大學士張居正才華出眾,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去逝,太子朱翊鈞登上皇帝的寶座,他就是明神宗。張居正等三人奉穆宗遺詔輔佐年幼明神宗。

明神宗正式登基大典後,命張居正為首輔。他像老師教學生一樣,輔佐年幼的神宗皇帝。還自編了一本圖文並茂的歷史故事書《帝鑑圖說》,每天講給年幼貪玩的神宗聽,真是做到事必躬親的地步。

神宗皇帝把張居正當作嚴師看待,對張居正是既尊敬又害怕。再有太后和宦官馮保的支持,朝中的大事幾乎全部由張居正作主,是真正的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的大權臣。

那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都讓戚繼光的戚家軍給肅清了,但是北方的韃靼族還經常的入侵內地,騷擾邊疆,對大明王朝構成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去鎮守薊州(今河北省北部),戚繼光到任後,他徵調大量的民工和軍隊,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建了3000多座堡壘,以防韃靼騎兵的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見戚家軍威伍善戰,知道自己不是戚繼光的對手。便表示原意和好,要求和平公正的貿易往來。張居正請示朝廷,明神宗封韃靼的首領俺答為順義王。在以後戚繼光鎮守的二三十年裡,明朝和韃靼族之間沒有發生一次戰爭,北方各族人民是安居樂業。

二,打擊地主豪門貴族,深化改革:

當時,由於朝政腐敗,大地主兼併土地,巧取豪奪,地主豪紳越來越富,國庫是越來越窮。張居正下令清查土地,結果查出了大量批被皇親國戚、豪門貴族隱瞞的土地,這一來,使一些豪門貴族大地主受到了懲罰和限制,增加了國庫的收入。

丈量土地後,張居正又把當時名目繁多的賦稅和勞役合併起來,折成銀兩來徵收,稱為*一鞭法*。經過這種稅收改革,一些貪官汙吏就不能營私無弊了。

經過10年的努力,張居正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明顯的效果,使十分腐敗政治有了好的轉機,國家的糧倉存糧也夠十多年用的。但是這些改革觸犯了一些皇親國戚、大地主官僚、豪門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表面不得不服從,背地裡卻對張居正恨之入骨。

由於張居正獨攬大權,明神宗長大後,卻反而閒得沒有啥事幹。這時候,就有一批親近的太監在內宮用各種辦法給他取樂。

後來,由張居正作主,把那些引誘明神宗胡鬧的太監全部趕出宮去,太后還讓張居正代替神宗皇帝起草了罪己詔(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這件事情發生後,使明神宗對自己的老師由恐懼到懷恨了。

1582年,張居正病死,明神宗親自執政。那些對張居正不滿的大臣紛紛攻擊張居正執政時專橫跋扈。第二年,明神宗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還派人查抄了張居正的家。張居正的改革措施也遭到極大的破壞,剛剛風清氣好轉的朝政又昏暗下去。

三,稗官野史是怎樣描述張居正和抗倭英雄戚繼光的關係:

戚繼光是明朝有名的抗擊倭寇的大英雄,曾率戚家軍在浙、粵、閩沿海抗擊來犯明朝邊界的倭寇,歷經十餘年,大小近百戰,終於把倭寇趕出明朝的邊界,再也不敢來犯,被譽為民族英雄。可是一些昧著良心的人在野史裡描寫戚繼光巴結、賄賂首輔張居正的的醜聞。

《萬曆野獲編》中說:戚繼光在鎮守登州時,雖然軍務繁忙,卻仍然要花錢僱傭當地老百姓去捕捉*海狗*,因為當時人們迷信海狗的生殖器當藥材可以壯陽,於是戚繼光定期派人將此物送首輔張居正煲湯喝,因此張居正才對張居正很是信任。後來人們發現張居正的個人日記,裡面記載了一次戚繼光*行賄*之事:戚繼光的弟弟到京城裡辦差事時,給張居正帶了一些土特產,但是張居正卻只是象徵性的收了一點,其他全部退了回去。這種正常的同事之間禮上往來,怎麼能說是*行賄和受賄*。


隱者康司馬


張居正 (1 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是我國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張居正一生經歷了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改革思想。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達到個人權力的巔峰。張居正為官講究實用,推行其改革和治理之道,在明朝中晚期領導了影響深遠的“隆萬大改革”和“萬曆新政”,使朝不保夕的明朝出現了短暫中興的局面。

因時制宜,務實為政

明朝祖制強調皇權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因此,通過各種制度手段限制行政官僚的權力,最高的行政首長不再是宰相,而是首輔。首輔僅具有參政議政的權力,即根據皇帝要求針對現實中的問題提出政治見解,對國家的大政方針、財政政策和用人等,不具有決定權。

張居正要實現其政治抱負,需要和皇權建立政治聯盟。張居正在為政中主張務實主義,因時

制宜,主要有以下兩點表現:一是“宮府一體”,統一政治。張居正認為,要實現高效的領導和改革,離不開權力集團的團結和統一,而不是對立。在張居正之前,高拱擔任內閣首輔。高拱信奉傳統的儒家思想,不願在核心權力內部展開鬥爭,不能形成統一合力。因此,儘管高拱成為一

代儒學大師,卻沒有成為一名合格的官員。在高拱擔任首輔時期,行政效率低下,核心權力中派系林立,極大地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政治格局。

在沒有統一政治領導的格局下,很難進行高效的管理。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之後,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在政治上與司禮掌印太監馮寶和李太后建立政治同盟,形成了皇權、宦權和封建官僚權力的聯合。在政治上,張居正遷就馮寶和李太后的利益,在行政上,張居正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取得了“隆萬大改革”和 “萬曆新政”的成功,這些行政改革的成功都與張居正務實的為政之道密不可分。二是因時制宜,進行變法。明朝中後期,儒家思想盛行,傳統的儒家學派主張

“復古”,認為孔子時期的法律和道德是最佳的狀態,解決現實問題應該回到傳統的儒家經典中去找答案,反對一切形式的更新與發展。張居正認為:“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時宜之,民安之,雖庸眾乏所建立,爾可廢也。庚子時,拂於民,雖聖哲之所創造,可無從也。”意思是,社會是在不斷髮展和進步的,在法律法規的制定方面也要不斷進行變革,不能故步自封,要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法律,對於不適宜的法律要進行更新或廢止。在甄別法律方面,要以實際效果為考量標準,而不是根據法律的由來和書面意義進行判斷。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懂得通過協商的手段保證領導層的統一協調,根據實際情況更新或廢止不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整頓風紀 統一輿論

張居正非常重視社會風氣和輿論的作用。在明朝中後期,儒家各個學派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學派。張居正認為,儒家“心學”學說和道家老莊學派是“空談”,整個社會的“唯心主義”輿論對於國家的改革和經濟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他主張統一國家輿論,為政治、經濟和社會改革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張居正統一輿論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整頓學風。明朝中後期,由於政治腐敗和經濟衰退,學術精英們轉而投靠無為的老莊文化和儒家的“心學”文化尋找精神安慰,在全國範圍內廣設書院,圍繞“形而上學”文化進行講學,在“形而上學”文化的傳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教條主義學風。張居正認為,整頓“空談”和“形而上學”的社會風氣應該從學風入手,在書院中

嚴格規定講授內容,不得講授“心學”等“唯心主義”學說,嚴格禁止對於政治和行政改革進行議論,同時,營造符合統治意圖和改革之勢的政治輿論,在整個社會中形成了符合改革要求的社會輿論氛圍。二是整頓政風。在行政系統中,行政組織的政風直接影響著領導者的權威和執行效率。張居正發現,當時的政風存在著 “派系鬥爭”“爭名好利”和 “形而上學”共存的問題。

他主張,在行政系統中進行政風改革,建立實用性和高效性強的行政體系,實行《考成法》,在選人和用人方面,以個人的業績作為考核標準,淘汰不符合改革要求的冗餘官員,重用了以戚繼光為代表的一批能臣武將,形成了務實肯幹的政風。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要學習他重視組織風氣和外在輿論的作用,提升組織和領導者個人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革新吏制。任用賢能

高效率的領導需要完備的組織保障。張居正在擔任首輔期間,非常重視行政組織的效率和用

人問題。為了提高行政執行效率和淘汰冗餘官員,張居正制定並實施了考核官員的《考成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考成法》中,張居正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一是加強權力集中。張居正認為高效率的領導離不開權力的集中,因此,《考成法》中規定,內閣具有絕對權力,不僅管理六部,同時管理著負責監察的六科。因此,在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明朝內閣的權力處於頂峰。一方面,在

行政權力上內閣高度集權,政令通暢;另一方面,內閣權力不受到監察部門的監督,引起了朝廷內部的非議,為張居正死後遭到清算埋下了伏筆。

二是改革監察體系。明朝為了監督官員的言行,實行以“言官”為代表的監察制度。“言官”級別較低,但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一品官員,在傳統儒家文化的氛圍下,很多“言官”為了獲得聲譽不惜犧牲生命去彈劾官員。張居正認為,“言官”制度不利於官員進行改革和提高效率,容易滋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為現象。因此,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嚴格限制 “言官”彈劾行為,同時,對官員的績效進行考核,形成官員的考核組織和系統,而不是個人的彈劾。

三是績效考核官員。《考成法》強調組織管理,而組織管理的中心就是績效考核。《考成法》規定,行政部門和官員的績效由上級部門進行考核,加強了上級部門的權威,促進了政令的通暢。與此同時,《考成法》規定,要對各級衙門中的編制進行統一計劃和管理,裁撤閒散官員,節約了財政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也使得張居正遭到了很多閒散官員的記恨,也成為事後遭到清算的重要原因。

四是嚴厲打擊腐敗。張居正認為,腐敗是影響行政效率的重要原因,地方官員為了獲得晉升,大多依附“京官”作為靠山,從而導致地方官員和“京官”共同干預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張居正主推“巡按御史”制度,通過巡按御史對地方的腐敗行為進行蒐集和彙報。張居正說:“對違法者,不問官職崇卑,出身資格,一體懲之,必罪無赦。”同時,對於巡按御史的腐敗行為,加倍處罰,絕不留情。張居正採取恩威並濟手段,不僅懲治腐敗,同時對於勤政廉潔的官員實行嘉獎。通過張居正的吏制改革,使得明朝呈現出了煥然一新的政治局面,經濟和社會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也應規範組織結構和部門關係,裁撤冗餘和閒散人員,賞罰分明,提高領導權威和效率。

簡化稅制,統一賦役

物質經濟條件是政治領導的經濟基礎,為了維持穩定的政治局面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發展。明朝中後期,國家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基礎就是農業。因此,張居正非常重視對於農業的管理。當時,農業中存在著土地丈量不準確和賦役不統一的問題。針對這些現實問題,張居正制定了《一條鞭法》。

《明史》記載:“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僉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於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貨,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共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並一條,皆計畝徵銀,折辦於官,故謂之一條鞭法。”

《一條鞭法》主張統一丈量全國土地,統一農業人口,明確土地的所有權,在丈量土地的基礎上,根據土地的面積徵收賦稅。明朝的農業賦役主要包括稅負和勞役兩個部分,很多大戶為了逃避勞役而僱傭其他農民代替或者通過賄賂逃避勞役行為,引發了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張居正提出將農業的賦役統一為稅負,以銀兩進行支付,統一了稅制和支付方式,大幅提高了農業的徵稅效率,為明朝中晚期的中興提供了經濟支持,為其政治領導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和保障。

現代領導者學習張居正的領導藝術,可學習他從經濟基礎問題著手,穩定財政收入,保障賦稅的統一公平,解決群眾最關心的經濟問題,提升領導者的美譽度,提高領導效率。


如是我聞人


張居正是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還是文學家、戲劇家、詩人、畫家、史學評論家,非常非常有名。他還是一個獨裁者,陰謀家,也有嚴重的經濟和生活作風問題。

首先呢,張居正被人稱為“千古第一相”,主要是他的功勞太大,不只是對當時的明王朝還是後世。說他是政治家,改革家,人家擔得起這稱號。推行考成法(類似今天的考勤),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條鞭法(主要是稅收由實物稅變為貨幣稅),整飭吏治,挽救了當時內憂外患的明朝,“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文學上也有造詣,明史說他“書過目,終身不忘”,是當時嘉靖萬曆年間的第一才子,比徐渭還出名。

張居正是陰謀家,老實人也幹不到內閣首輔,徐階是他老師,他們一起鬥倒了嚴嵩,高拱是小皇帝萬曆的老師,高拱當上了首輔,張居正人長得帥,李太后兩人也有曖昧(生活作風),設計把高拱趕走了。他還是個有仇必報的人,他的爺爺被藩王害死了,張居正進了內閣之後就把這位藩王殺了,還把老師徐階的敵人也殺了。

張居正是個獨裁者,他曾說“吾非相,乃攝也”,攝政,當時的言官很厲害,動不動就參一本,張居正打壓言官,連自己的學生劉臺都給殺了。當時的書院不止教書還喜歡搞政治,於是,張大人把天下的書院都關了,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獨尊”。

下:

張居正使明朝延續至少60年,是歷史上極少見的救世之臣,無愧於“天下第一相”。



江陵煙雨


導言:張居正是萬曆中興的締造者,他一心為國家著想實行改革,也是他一手葬送了大明王朝的未來!他的改革讓大明王朝繁榮起來得以延續,同樣他對萬曆皇帝教育的失敗也一手葬送了大明的未來!

少年天才、兩度落榜

張居正(1525年-1582年),自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張居正出生軍戎世家,他的七世祖叫張關保,跟隨明太祖朱元璋打過天下,做到了御千戶的官職,到了祖父時期,已失去了祖上官職的繼承權,他的祖父在遼王府做護衛!

張居正2歲能識字、5歲能詩,10歲已經可以寫文章,12歲中秀才,13歲參加會試,16歲中舉人,成為名動江陵府的天才神童,和唐伯虎、徐文長並稱為明朝"三大神童"!張居正原名叫張白圭,在他考取秀才的時候,荊州府長官李士翱非常喜歡這個少年天才,給張白圭重新取了個名字,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居正。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非常器重張居正,第一次見面就對張居正非常重視,在《張太嶽集》裡有這樣一句話:

“一見即許以國士,呼為小友。”身為湖廣巡撫的顧璘稱讚張居正為國士,更稱呼年僅13歲的張居正為小友,可見顧璘對張居正的重視和認可!

張居正如此的少年天才為何會落榜兩次,他又是任何面對的?

  1. 第一次落榜在他13歲的鄉試中落榜!張居正在13歲時信心滿滿的參加鄉試,結果落榜!落榜的原因是湖廣巡撫顧璘刻意為之,他覺得這樣一個天才少年未來是國家的棟樑,國家需要一個治國的棟樑,而不是文采斐然的天才,所以給了張居正一個挫折和敲打!面對這樣的挫折,年僅13歲的張居正表現出了超越同齡人的理解和眼光,他非常理解和感激顧璘!
  2. 第二次落榜是他在嘉定二十三年參加會試的時候!而此時的張居正已經完全有能夠接受這樣的挫折,他落榜的原因主要是這次考試的重點是八股文,而張居正把學習的重點放在了典籍也就是西漢政論的學習上,所以導致他會試落榜!

張居正從小就天才過人,不僅僅是他的文采天賦,更重要的是他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超越年齡的城府,而兩次科舉的失敗,不僅沒有擊敗他,更是磨鍊他強大的內心承受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使他在以後的政治生涯中,他更能從容、沉穩的面對政治風浪!

張居正像

初入官場、宦海沉浮

嘉慶二十六年,23歲的張居正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步入仕途!嘉慶時期,奸相嚴嵩扳倒了首輔夏言,把持朝政二十餘年,張居正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內閣首輔的位置上去的呢?

  • 示好嚴嵩:張居正初入官場,只是個小小的翰林院庶吉士,國家大事跟他基本沒關係,他所面臨的的問題就是人事關係問題!嚴嵩做為內閣首輔兼管翰林院,明朝規定內閣首輔必須兼管翰林院,同樣內閣首輔必須是翰林出身!這樣張居正就有了和內閣首輔接觸的機會;嚴嵩非常賞識張居正的才華,讓張居正幫自己寫公文,張居正也乘機示好嚴嵩,在張居正的《張太嶽集》裡就有十幾篇寫給嚴嵩和嚴世蕃的賀文!

奸相嚴嵩像

  • 投靠徐階:當時宰相嚴嵩和徐階兩股勢力明爭暗鬥非常激烈,在庚戌之變後,張居正投靠了徐階陣營,徐階對張居正非常器重,在扳倒嚴嵩後,徐階迅速將張居正破格提拔為禮部右侍郎,僅過一個月,徐階利用內閣首輔的權利將張居正提拔入內閣!可以說徐階是張居正仕途最大的恩人。

名相徐階像

  • 結盟馮保,扳倒高拱:隆慶時期,高拱仗著隆慶皇帝的信任,扳倒了內閣首輔徐階,自己做了內閣首輔,張居正作為徐階最器重的學生,高拱和張居正矛盾逐漸加深;馮保因為自己掌印太監的職位被高拱安排人替代掉,所以對高拱懷恨在心,張居正和馮保結成同盟!萬曆繼位後,在馮保的推薦下,李太后讓張居正做了萬曆皇帝的老師。高拱倒臺後,張居正做了內閣首輔,從此大權在握!
  • 低調謙卑,左右逢緣:張居正在投靠徐階後,並沒有徹底和嚴嵩決裂,嚴嵩讓張居正寫一些公文什麼的,從來不拒絕!以當時張居正小小的七品官,嚴嵩整死他也只是動動手指頭的事,但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可以說張居正在嚴嵩和徐階的鬥爭中左右逢緣,可見其政治智慧是何等的厲害!

張居正親眼目睹了嚴嵩和夏言、嚴嵩和徐階鬥爭的始末和結果,這深深震撼了張居正,也讓他看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憑藉著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手段,一步步的做到了內閣首輔的位置。

大權在握、全力改革

張居正掌握大權後,和內廷太監馮保、後宮李太后形成一個權利的“鐵三角”,開始大力改革,讓大明王朝又開始中興繁榮起來.張居正在位期間的改革措施主要有:

1、“考成法”

張居正利用《大明會典》裡明太祖朱元璋的立下的規定上疏萬曆皇帝實行"考成法”,對官員的考核、獎懲、升遷定製了一套完整的考核機制。張居正深知自己推行的“考成法”必會受到所有官員的反對,為此引用了明太祖朱元璋曾經立下的規定,藉助明太祖的名義來實施自己的改革:

凡各衙門題奏過本狀,俱時寫文簿,後五日,各衙門俱發落日期,赴科註銷,過期稽緩者,參奏;凡在外司、府衙門,每年將完銷過,兩京六科行移堪合,填寫底簿,送各科收貯,以備重考,欽此!

《大明會典》

張居正“考成法”的主要內容:

  • 必須對每個官員實事登記,計劃做什麼事、達到的目標,具體的時間、地點、數據,幹了什麼事,要全部登記下來
  • 六部製作考成簿,一式三份,詳細記錄每個官員所做的實事,一份給內閣,一份給六科,一份給六部,進行備案!
  • 六科按月按旬根據考成簿對官員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對官員提出獎懲的意見;內閣根據考成簿每季小考、每年大考來考核六部及以上官員,根據考核結果提出獎懲意見!

“考成法”的好處:

  • 官員們勤勤懇懇的工作,工作效率極大提高
  • 裁撤掉了十分之三的沉冗官員,精簡了機構,節約了財政支出
  • 提拔了政績卓越能力出眾的官員

2、一條鞭法

明朝晚年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苛捐雜稅沉重,農民和官僚階層的矛盾日益嚴重;國庫支出巨大,為了解決這種現狀,張居正開始實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本質就是把政府所有的所有苛捐雜稅合成一個,前提條件就是清丈田畝!

“一條鞭法”的主要內容:

  • 清丈土地、均平賦稅;針對當時土地多者稅反而減的情況,必須清丈田畝,才能做到賦役平衡!
  • 統一苛捐雜稅;將政府所有的苛捐雜稅統一成一個,將稅賦歸於田地,將徭役改為僱傭,這樣平衡了稅賦,又可以減輕農民的徭役,使農民有充足的時間從事生產!
  • 計畝收銀,官收官解;不再像之前的稅賦一樣交糧食,而是按田地畝數統一折算成銀兩,直接以銀兩交稅;由官府派官吏直接徵收,這樣避免的官吏在中間弄虛作假和貪腐,稅收制度更加完善!

3、加強國防、穩固邊疆

萬曆時期為了加強北方邊疆的防禦,張居正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

  • 一方面修築長城;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整個大明朝歷時200多年重新修建了一座萬里長城,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實際上是明朝時期所修的,尤其是嘉慶到萬曆時期修建力度更大,形成了一道穩固的防線;北京到山海關的長城防線,阻擋住了後期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雄主南下的腳步,只能望山海關而嘆!

明長城圖片

  • 另一方面採用東制西懷的國防戰略;在南方抗倭戰爭結束的時候,立即調戚繼光北上抗蒙,又啟用李成梁鎮守遼東,用王崇古、譚綸鎮守西北,加強國防;這些人都是能征善戰的良將。

張居正東制西懷戰略圖

張居正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日漸頹廢的大明王朝中興起來,百姓富足,邊關穩定,朝廷的官員勤勤懇懇的工作,國庫充盈,可以說大明王朝能延續到崇禎,張居正所實行的萬曆新政功不可沒!

張居正的失敗

1、張居正沒有為父守孝

自古百善孝為先,就在張居正改革進行火熱進行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在明朝,官員的父母去世必須守孝,按制必須守孝三年!此時,朝中的群臣一致上疏讓張居正按制守孝。在李太后的指點下,萬曆皇帝下旨對張居正“奪情”起復,張居正也奉旨奪情,

但從此張居正和士人階層走到了對立面,他的做事風格、工作方式從此開始轉變,也包括他的生活方式。

2、奢侈鋪張的生活

在張居正回家葬父的時候,戚繼光為張居正精選了48名火槍手和弓箭手作親衛,真定知府錢普為張居正做了一頂32人抬的大轎,綾羅綢緞、珠玉為幔,異常的豪華,皇帝的轎子也不過如此吧,而張居正毫不客氣的接受並享用;而在沿途的大小官員全部幾十裡外跪迎張居正;其父親的葬禮規模極其宏大,程度只怕僅次於帝王了。

3、張居正的心機深厚、睚眥必報

張居正年幼的時候是名動鄉里的神童,其祖父張鎮在遼王府做護衛。遼王府的王妃聽到了張居正的天才之名,又得知張居正的祖父在遼王府做護衛,就讓張鎮把張居正請到遼王府裡來,張居正深受遼王妃的喜歡,就時不時的在小遼王朱節櫛跟前拿張居正教育他,時間久了次數多了,這朱節櫛就有逆反心理了,終於在張居正中了舉人後,朱節櫛再一次被遼王妃教育了一頓,怒火中燒的他以慶賀張居正中舉的理由把張鎮請來喝酒,在酒桌上灌死了張鎮;張居正聽到爺爺的死訊後,悲傷萬分,但還是忍住仇恨繼續同朱節櫛來往,並偷偷記錄朱節櫛犯罪法法的所有記錄,

終於在張居正當上宰輔後,朱節櫛被舉報,削去藩王爵位,永久囚禁,而所列的罪名和張居正所記錄的幾乎一樣,遼王府也成了張居正在荊州的府邸!

4、張居正未擺正自己和萬曆的關係

張居正既是大明內閣首輔,也是皇帝的老師,他對待皇帝就像對待兒子一樣用心嚴厲的去教育,但君是君、臣是臣,君臣關係才是他和萬曆皇帝最主要的關係;有很多處文獻記載,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為了皇帝的教育可以說是費盡心血,他擔心年幼的萬曆帝讀書枯燥,將課本畫成連環畫,將知識和畫結合起來,讓萬曆來學習;在萬曆犯錯的時候,毫不掩飾的去批評;在萬曆皇帝16歲大婚後,張居正並沒有將權利交個皇帝,而是繼續為了自己的改革僅僅抓住了權利,這對於萬曆帝來說,是很難容忍的,所以萬曆帝就以放縱自己、不管朝政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最後親如父子的君臣決裂,在張居正死後不久,萬曆直接下旨剝奪張居正一切封賞諡號,並抄家,他的兒子自殺,家屬充邊!

張居正為萬曆皇帝所做的教育插圖

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教育是失敗的,萬曆皇帝后期的怠政與張居正也有直接的關係,萬曆帝幼年在張居正的壓力下長大,造就了很叛逆的性格,沒有人天生就是好人或是壞人,都是後天的成長環境所造成的,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結語

張居正挽救了大明王朝,如果沒有張居正,大明王朝可能在萬曆時期就滅亡了,他的政治才能、執政才能毋庸置疑,所以說他是明朝三百年唯一的宰相;同樣他的失敗也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大的失敗就是對萬曆皇帝教育的失敗,導致萬曆在後期對朝政怠慢,行為荒唐,不僅荒廢了新政改革,更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至於生活奢侈和其他方面,都只是小節所失,人無完人,對於一手締造了萬曆中興的張居正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麼!不由得想起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諺語。


小任淺談史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荊州),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1572年,萬曆皇帝登基後,代高拱為首輔。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稱萬曆新政(又稱張居正改革)。1582年張居正卒,贈上柱國,諡文忠。去世後被明神宗抄家,1622年恢復名譽。

張居正當政的十年,所攬之權,是皇帝神宗的大權,這是張居正效國的需要,但他的當權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權力上,張居正和神宗成為對立面。張居正的效忠國事,獨握大權,在神宗的心裡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從歷史大局看,張居正新政無疑是繼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際革新之後直至近代前夜影響最為深遠、最為成功的改革。張居正改革的影響,不僅表現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瀾,奇蹟般地在北疆化干戈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還表現在一舉扭轉“神運鬼輸,亦難為謀”的財政危機,弼成萬曆初年之治,為萬曆年間資本主義萌芽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更體現在對近代前夜國家統一與社會轉型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一條鞭法是介於“兩稅法” 與攤丁入畝之間的賦役制度。在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的賦役制度的演變中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並沒辦法改變明朝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一方面,開國之初廣泛的小自耕農經濟在中葉以後便被不可遏止的地權集中浪潮所吞噬,土地集中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流民,產生大量佃農,地主憑藉土地壟斷對佃農進行過度盤剝。另一方面,明初按地權分散狀態設計的賦役制度日益失效,官府不斷膨脹的財政需求和無法遏制的非法征斂成為民間社會的不堪承受的重負,晚明的財稅改革已經無力醫治這一深入制度骨髓的惡疾,國家機器的敗壞已無法挽回。


大江侃歷史


明朝首輔張居正是怎麼樣的人?我是這麼認為的:治國之能臣,於私節有大虧![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首先,當張居正鬥倒高拱,接受大明王朝時,大明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專心玄修,並且大興土木,修道家宮殿。朝堂上由嚴嵩把持朝政,不斷搜刮民財供嘉靖皇帝揮霍,基本上徹底掏空了明朝的家底。

到了萬曆朝,張居正接手時,大明朝這艘船已經是千瘡百孔。但是憑藉著張居正過人的政治智慧和強大的執行能力,硬是把大明朝拉向了中興的道路。可是面對權高位重帶來的榮譽和誘惑,張居正並沒有在私節上剋制自己,出門都乘坐32人抬的轎子,極其威風奢侈。所以,張居正死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遭到了萬曆皇帝的清算。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張居正(1525年-1582年),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張居正任首輔十餘年,推行“一條鞭”法,使得明朝“太倉慄可支十年,周寺積金,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鞏固國防、掃平叛亂。對於明朝來說是福,但對於萬曆皇帝朱翊鈞來說卻是泰山壓頂般的存在,親政前後都是張居正說了算,身為人臣竟然訓斥皇帝,終為萬曆所忌,去世後被抄家,明熹宗天啟二年恢復名譽。





彭衙古風


張居正與商鞅、王安石並稱為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的三大改革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輝煌政治生涯的明朝重臣,死後沒多久卻被清算(也就是抄家的意思),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今天懷信同學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張居正輔佐萬曆

在萬曆帝剛剛登基的時候,也就只有十歲,這個時候需要一個能夠幫助幼主震懾朝綱的人物,張居正則是最合適的人選。張居正的卻沒有辜負皇權的信任,他列舉了很多條例希望能幫助幼主成長。在他的改革下,明朝的腐敗漸漸的得到了治理,朝中的風氣明顯有了好轉,在經濟上,張居正也不遺餘力,減輕了人民負擔的同時增加了國庫收入,萬曆帝對此很滿意。可是,當萬曆帝漸漸長大以後,他發現張居正已經對皇權有了過分的使用威脅皇權,而且自己身為一個皇帝,以前卻要聽臣子的話,覺得很沒有面子很是不爽,(距離產生美,沒有距離了美就不存在)仇恨種子已經種下靜等開花結果了。

張居中

管的多得罪人不少

在張居中執政期間,他大力的整頓了不正之風,查了很多貪官汙吏,多方勢力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但是由於張居正是首輔大臣,而且皇帝年幼,他們不敢把張居中怎麼樣,但是其死後,張家後人有沒有能震得住朝綱的人,仇家那不狠狠的出一口氣。紛紛上書萬曆皇帝,這些人列出了張居正的很多罪證,萬曆帝看完大怒,便立即抄了張居正的家。

萬曆皇帝

萬曆和張居正、馮保

據記載,在萬曆帝小的時候,雖然貴為天子,但是張居正和馮保都像是對待普通的孩子那樣,會訓斥和責打萬曆帝,當時由於萬曆帝年幼,這事只能記在心裡。後來張居正病逝,太后也不干涉朝政多年,萬曆帝就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他先是抄了馮保的家,在裡面發現了大量的錢財,然後覺得張居中肯定也會有不少,所以又對張居正清算,就這樣,萬曆帝不僅報了仇,還獲得很多額外的金銀珠寶,萬曆都樂出來花,老子終於報仇了!

張居中故居

所以: 要讀懂張居正,就要懂他的經歷,他的情感,以及他的選擇。我才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個讓人寬慰的答案。

他用他的人生告訴我們,良知和理想是不會消失的,不因富貴而逝去,不因權勢而凋亡。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他是一個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我是懷信同學,歡迎大家圍觀賜評,喜歡的話動動手點個關注


懷信同學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隆慶元年(1567)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後遷任內閣次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1572)代高拱為內閣首輔,晉中極殿大學士,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任內閣首輔十年,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財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條鞭法”,總括賦、役,皆以銀繳,"太倉粟可支十年,周寺積金, 至四百餘萬";軍事上,任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北邊,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吏治上,實行綜核名實,採取“考成法”考核各級官吏,“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我們很難一句話評價他,他是一個複雜的人。

他經歷很多事,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但無論如何,有兩樣東西他沒有丟失,那就是良心和理想。他主持改革,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強化和維護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政權,深得當時階級內部擁護,作為內閣首輔大臣,他無愧於當時的社會和人民。

但是其改革措施,有些過於嚴苛,其本人鐵面無私,其權勢顯赫,與幼年成長並逐漸長大的皇帝的權力形成了矛盾,相權和皇權處理不當,致使禍根早早留下。




魔界詩仙


壹零壹肆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家庭,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挑燈苦讀,是為了混碗飯吃,進入官場;參與權力鬥爭,拉幫結夥,是為了保住官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他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俗人。 然而正是這個俗人,在權勢、地位、財富盡皆到手的情況下,卻將槍口對準了他當年的同伴,對準了曾帶給他巨大利益的階層。他破壞了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只是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國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他是一個正常人,有正常的慾望,有自己的小算盤,有過猶豫和掙扎,有過貪婪和汙點,但是他不顧一切、頂住壓力堅持改革。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曆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的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裡,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這就是張居正,一個真正的張居正,是一個人,一個真實的人。 所有的英雄,都是平凡的人。

千迴百轉,千錘百煉,矢志不改,如此而已。

歡迎各位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