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什麼英美盟軍的頭盔上要安裝一層漁網?

談文論史


以前那些軍用頭盔上的網其實就是一層偽裝網,可在潮溼環境中一定程度上減小頭盔的反光(網比較密集的時候),或者是減輕碰撞時的聲響,有時為了提高隱蔽效果,還可以直接在外層的網上插上各種偽裝物,比如樹葉葉、枯草之類的,也可以給頭盔包上一下迷彩盔布,然後外層再用網給網住,在1942~1943年期間,當時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就是這樣做的,等到後面的M-1944網出現後,美國陸軍才統一確定了指定用頭盔偽裝網。其實也不止是盟軍,德國、日本等國的軍用頭盔同樣也有這樣的網。下圖是一位給自己的頭盔加了偽裝物的士兵:


▲給頭盔加裝偽裝物

除此之外,士兵在閒時還能用頭盔上這層網來放一些小物件,比如香菸、打火機繃帶、三角巾等,當然,這種用來放私人小物件的行為,完全是士兵自己琢磨出來的,就比如跟下圖中的那樣,直接把香菸和打火機別在頭盔上面,圖中的頭盔並沒有偽裝網,僅僅用的是一根繩子,如果是那些外層加了偽裝網的頭盔,想必也是同樣可以的。

▲頭盔上放東西

其實對軍用頭盔的偽裝,最早是出現在一戰時期,只不多當時不是用網的,而是利用別針或者其他東西將迷彩布固定在頭盔的上面,也就是早期的偽裝盔布,除了用盔布給頭盔偽裝之外,發展到後面還有直接給頭盔上迷彩塗裝的,一直到二戰的中後期,這種利用抽繩來固定的偽裝網才開始在當時的軍隊中流行,在這個繩狀偽裝網之前,還出現過一種給頭盔加裝鋼絲網的情況,比如納粹的黨衛軍,他們使用的M35鋼盔上的網就是用鋼絲編織的,如下圖所示:

▲頭盔上的鋼絲網

總之,我們見到的以前那些軍用頭盔上的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偽裝,不是指直接用網偽裝,而是有了這層網,士兵就能直接在上面插各種能用來偽裝的東西,像花花草草、樹葉那些。到了今天,軍用頭盔一般不使用這種網狀的偽裝物了,而是有了更加方便的迷彩罩,當然了,這個迷彩罩也是可以用來“插花”的:


哨兵ZH


二戰中,美英軍隊對這種所謂“漁網”的稱呼很簡單,就叫做“鋼盔網”(helmet net)。

雖然在一戰中,法軍將領以一個廚子在戰爭中使用鐵鍋護頭為靈感,發明了世界上首個鋼盔——亞德里安頭盔,為今後士兵在作戰中提供了防止被爆頭的裝備。但這依然還不夠,因為,鋼盔因材料問題容易反射光源,即便是在月光和微弱的燈光下也是如此,這樣一來,士兵就會因此而暴漏位置,很容易招來殺身之禍,也不利於士兵進行隱蔽作戰行動。

為解決這一問題,美軍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在鋼盔外部籠罩網,這樣能有效減少鋼盔的反光機率。

在叢林環境的戰場上,士兵還可以在鋼盔網上插上樹葉、花草、動物的毛等自然生物界物品,藉此與環境融為一體起到偽裝效果。

此外,鋼盔網的收口位於鋼盔內部,並在鋼盔和鋼盔網之間形成了一個大空隙,這樣可以包覆住士兵的腦袋,使腦袋不會和鋼盔直接接觸。

如果士兵的腦袋和鋼盔親密接觸,當鋼盔遭到子彈射擊、流彈、彈片等其他外力擊中後,會對鋼盔產生較大的衝擊力,隨後這股力會傳遞到士兵的頭部,進而誘發出腦震盪等腦損害,會使士兵喪失一定的行動能力,嚴重的,即便沒被子彈直接擊中也會因此死亡。所以鋼盔網是個緩衝衝擊力的好辦法。

此前,美軍英軍為避免鋼盔和士兵腦袋接觸,他們使用了皮革作為鋼盔內襯,把皮革用鉚釘固定住。然而這種設計並沒有解決問題,還增加了新的問題——不透氣。帶著這種鋼盔的士兵常常因頭上的汗水而煩惱,如果在叢林戰場這種潮溼的環境裡,汗水則會加劇潮溼,士兵難以適應這種情況。

因為時常處在戰備狀態,也很少有士兵摘下來並曬乾鋼盔,導致了很多士兵在安全期間拿下鋼盔後,其頭髮甚至是頭皮和鋼盔的皮革粘連在了一起,給士兵帶來不小痛苦。

當冬天來臨後,因鋼盔裡的水汽不能有效散發,導致士兵頭髮上的汙垢和鋼盔皮革粘連的更厲害,士兵因此也經常將頭皮搞傷,添加了大量的非戰鬥受傷人員。

到了現代,雖然鋼盔的塗料技術有所突破,能減少反光,但已經難以見到裸露的鋼盔了。主流國家的軍隊所配備的鋼盔都有迷彩布包覆,能起到更好的迷彩效果,最有名的就是以色列,人家直接在頭盔上套一個口袋,偽裝效果無人能及。


利刃號


我們在看好萊塢的戰爭大片時,發現在士兵的頭盔上套一層漁網,在一些國內的影視劇中也可以見到。這層網有什麼用呢?

現代的軍用頭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這主要是因為火炮在一戰中被廣泛運用,大量的士兵被炮彈的彈片擊中頭部而陣亡。軍用頭盔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它不僅可以抵禦炮彈彈片,也可以阻擋因爆炸而飛起的碎石。因此,軍用頭盔在現代戰爭中對於士兵來說,,與手中的武器幾乎是同等重要的。

在二戰時期的頭盔,基本上還是那種比較簡易的鐵殼子。在作戰中,這玩意兒戴在腦袋上雖能保命,但是也會帶來許多問題。比如,光溜溜的頭盔在陽光或月光下容易反光,鐵殼子碰到碎石或樹枝時會發出清脆的聲響,這些都極不利於士兵在戰場環境中的隱蔽,甚至可能在特殊情況下會帶來滅頂之災。當時一些有條件的國家就在軍用頭盔上套一層網,不僅能減少反光,還可以防止在碰到樹枝碎石時發出聲響。同時,有了這層網,士兵在偽裝時可以將樹枝或雜草插到頭盔上進行更好地偽裝。

除此之外,過去那種頭盔,裡邊的內襯比較簡陋。士兵在連續作戰中可能很長時間都不會摘下頭盔,在一些比較嚴寒的天氣環境中,頭髮、頭皮會與鋼盔粘連在一起。長時間佩戴頭盔後如果貿然去摘,很有可能會扯斷頭髮,甚至是撕下頭皮。頭盔上的那種網兜會一直包到裡面,這就相當於多加了一層網狀的內襯,這就能很好地防止士兵在摘頭盔時發生危險。


兵說


其實美英軍隊給鋼盔加裝網子的情況並不特別多,倒是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會大量給士兵配發帶網子的鋼盔

鋼盔是單兵裝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護具,也是從冷兵器時代唯一一個保留下來的護具。佩戴鋼盔可以保護士兵頭部抵抗碎石、破片的襲擊,極大地降低傷亡率。在現代戰爭中,不帶鋼盔上戰場就跟裸奔沒啥區別,完全就是去送人頭。

在二戰時期,不論是盟軍還是德日軍隊,都會給部分士兵配發帶有網子的鋼盔,但並不是所有士兵的鋼盔上都帶網子。這種帶網子的鋼盔大多出現在太平洋戰場上,美日軍隊在熱帶雨林中經常佩戴這種鋼盔。

在頭盔上加網子的目的主要是出於消除頭盔反光和偽裝自己。

在濃密的熱帶雨林中,穿著綠色軍裝的士兵很容易跟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敵人很難一眼就將其發現。但如果你的頭盔鋥光瓦亮,那麼你很有可能成為叢林中最亮的那顆猩,這簡直就是赤裸裸地告訴敵軍:“小爺在此,你過來呀”!

如此“猖狂”,敵人咋麼可能視而不見,必須用彈雨招呼你。所以為了避免反光,軍隊就在頭盔上包了一層網子。首先這些網子就可以起到一定消除反光的作用,並且士兵還可以在網子上差一些樹枝和野草,將自己偽裝的更加隱秘一些,防止被敵人發現。

不過給鋼盔上加裝網子比較常見於日軍當中,其實美軍給鋼盔包上網子的情況並不多,從目前常見的一些太平洋照片中可以看到美軍的鋼盔上還是比較乾淨的。

(從二戰的舊照中可以看到,美軍鋼盔上很少佩戴網子,倒是美軍鋼盔的下沿會有一個皮帶,士兵可以將野草和樹枝插在皮帶上進行偽裝)

(在這張照片中,美軍士兵的鋼盔已經開始用迷彩布進行包裹,抗反光能力更強)

(不過在這張照片中,許多美軍士兵的頭盔上就有網子,可見美軍當時並不是沒個鋼盔上都裝網子的)


千佛山車神


《兄弟連》劇照,101空降師的美軍頭戴M1型鋼盔。

美軍M1型鋼盔,此鋼盔有:外盔和內盔、繫帶部分組成。外盔採用“高錳”鋼板衝壓成型,並且經過熱處理提高強度、內盔採用硬紙板製成(就是我們平時看見的電焊面具那樣的材質)、繫帶使用帆布製成,可以系在下顎,有調節鬆緊扣。總體來說,M1型鋼盔在二戰期間保護性與佩戴舒適性在參戰國鋼盔當中屬於上品,可以防步槍彈在200米外的側位置射擊和炮彈彈片的打擊。




那麼,為啥美軍要在鋼盔外面罩一層網?這張《兄弟連》的劇照已經表明的很清楚了,就是進行進一步的偽裝。 由於二戰期間的頭盔都採用鋼板衝壓成型,為了防止鋼板“反光”在頭盔外面都要噴塗偽裝色。但是,戰場上環境惡劣頭盔上的噴漆經常會剝落,露出裡面的“銀色”鋼板……這在戰場上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鋼板露出來以後會形成“反光”,這也就給敵人提供了目標的指示!為了杜絕此類事情的發生,就要在鋼盔外面罩一層絲網,這樣可以將一些布條或者樹枝、草放在絲網裡面,這樣即可以保護頭盔塗層又更加起到偽裝的作用。


但 ,纏繞網這個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論,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陸戰隊在頭盔的外面罩了一次偽裝布。

M1頭盔從二戰中期開始,已經在美軍服役了50年,據說生產了2000萬個左右,不但美軍使用,至少有30個國家也使用……直到海灣戰爭以前才由“凱芙拉縴維”頭盔完全替代,它是上個世紀美軍形象的一大象徵之一!
“凱夫拉”


頭盔 內裡有所謂“記憶海綿”, 可以大大削弱子彈的動能更好的保護頭部。

美軍M1頭盔出現在二戰以後歷次美軍參加的戰爭當中,直到“海灣戰爭”前,到了現在美軍部分軍事院校對學員進行訓練的時候,仍然有部分M1頭盔在使用…但是大部分“品相好”的M1頭盔都被收藏了。

二戰期間英軍MKⅡ鋼盔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碟型盔” ,它是在一戰期間MKⅠ盔基礎上改進的,也增加了懸掛避免頭部直接與鋼盔接觸 ,但MKⅡ防護面積太小了,並且鋼的材質也差!水平與日寇的90式鋼盔性能相當。

頭盔在一戰發明 到現在已經超過100 多年了,已經向輕重量、高強度、多功能方向發展了,而頭盔上罩網這個事情也不會再有了,現代頭盔外面都是有迷彩罩布,偽裝效果更好!同時可以防紅外、微光……等夜視器材的探測。


皇家橡樹1972


對二戰或者軍事感興趣的朋友經常會發現,美軍還有部分太平洋戰場的英軍的頭盔上一般都會覆蓋一層漁網,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很多人都想知道答案。其實別看這漁網就薄薄一層,這可關乎美軍400萬士兵的生命,在戰場上至少拯救了20-30萬的美軍和英軍的寶貴性命。

太平洋爆發初期,美日以及英日交手時,盟軍都損失不小,尤其在單兵損失率上,肩部以上重傷負傷率非常高。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美軍頭盔導致的。頭盔在戰場上有效保護頭部,避免士兵在戰場被到處四射的炮彈爆炸碎片、石頭傷及頭部。比如最為經典的M1,M1軍用頭盔在1941年開始大規模裝備美國軍隊,以取代之前的M1917“飛碟盔”。1941年至1945年期間,美軍制造了近2200萬頂M1鋼盔供前線士兵使用。不過,由於M1鋼盔中含有一定的鎢,因此頭盔表面光滑鋥亮,在太陽光下也非常容易反光的,就這樣美軍頭盔不知不覺就成了日軍的活靶子。套上了漁網後,便能輕鬆解決反光的大問題。並且,對於叢林隱蔽作戰來說,頭盔上有漁網,還具有較好的偽裝作用。在叢林作戰時,為了更好的隱蔽自己,可以將樹枝、樹葉、爛布條等偽裝物插在漁網上,這樣就可把自己融合在周圍的環境之中,來更好的對敵作戰。在軍隊實行秘密任務或者是行軍的時候往往會經過一些地形複雜的地方,頭盔在這種地方很容易碰到東西,進而發出聲音,而有這個漁網在就會減輕或抵消聲音,也會減少對周圍的碰觸。


在太平洋戰場上,例如沖繩之戰等戰役中,基本都是叢林登陸,沼澤、水路等地方行軍的幾率特別大,戰士們可以把一些沒有防水功能的戰爭用品,放在漁網裡,避免頭頂被淹,所以很多士兵就會利用這個漁網存放食品以及一些彈藥。在戰場上有時候往往就是細節決定成敗,所以此功能對於士兵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鋼盔覆蓋漁網還有一個很好的作用,那就是防震,因為鋼盔上面有一些漁網,這個漁網的收口,就是在鋼盔的裡面,這樣一來發生什麼震動的話,鋼盔不會直接碰到頭部,這樣就可以防止不必要的損失。而且還可以進行隔溫。M1頭盔本身就設計成了雙層的,外面是鋼,用來阻擋衝擊。而裡面是複合材料,能保溫隔熱,還能減少外部衝擊對頭部的傷害。


二戰吐槽君


第一,這層“漁網”主要起到降低反光和增強偽裝的作用。

鋼盔為士兵的頭部提供了一定防護,但是由於其材質和圓弧造型原因,對光線的反射比較明顯,即便通過塗亞光漆等方式進行防反光處理,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

所以,為了降低鋼盔外表面的反光程度,人們花費了大量的心思,比如進行粗糙處理,以及加上各種偽裝材料。

所謂的“漁網”也就不難理解了,一方面降低鋼盔整個外觀圓弧一致性,從而改善大面積反光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加上樹枝、布條等各種偽裝材料,降低反光並增強偽裝效果。

第二,除此以外,這層網面還起到了一定緩衝的作用,減小鋼盔的硬質表面與其他物品相碰時發出的聲響。

第三,並不只是英美盟軍才這麼幹,參戰各方都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我們熟知的日本鬼子,也在他們的鋼盔外面加上了一層偽裝網。


深藍防務


在二戰中,為了保護士兵,各國都給其士兵配備了頭盔。並且都根據本國特殊的作戰需求對頭盔做了改進,比如德軍頭盔具有明顯的護耳,日軍頭盔上有一圈豬耳朵一樣的防曬簾。而英美盟軍的頭盔,不但具有各國各自的樣式之外,還在頭盔外面蒙了一層“漁網”。其實這並不是一般的漁網,而是一種叫做盔網的頭盔附加裝備。它雖然簡單,但是對於士兵來說卻有三種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盔網可以在頭盔觸碰到堅硬物體時,起到緩衝的作用。這樣就讓頭盔一不小心碰到的石頭等堅硬物時不至於發出很大的響聲,引起敵軍的注意。其次,頭盔一般為金屬製造,雖然在出廠時一般會鍍上一層啞光噴漆,但是日積月累的長時間使用後,一些地方的漆面可能會被磨損,露出金屬的內層。這樣的話在太陽下會形成反光,明晃晃的金屬簡直就是在對地敵方狙擊手說:目標在這。而盔網不但可以減少磨損,還有利於減少陽關的反射,有利於掩護。最後,在需要進行偽裝的時候,盔網上面的網眼可以直接插入一些灌木枝葉,可以在必要時快速隱入自然。

所以,英美盟軍頭盔上的這層盔網並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二戰戰場上,許多盟軍男兒就戴著這種有盔網的頭盔上了戰場,同法西斯匪徒戰鬥。長久以來,看見這種帶盔網的頭盔,就會讓人第一時間想到二戰時期的盟軍軍隊。


紫龍防務觀察


二戰時期英美盟軍頭盔上安裝一層漁網一個作用就是為了偽裝,可以插上樹枝鮮花等偽裝物;還有就是減少反光,在戰場上減少頭盔的反光可以降低士兵的死亡率;還有用途就是可以裝東西一些小的東西可以直接裝在頭盔網裡面,我們經常看二戰電影美國大兵不是經常把香菸放在頭盔上嘛。至於為什麼要設置漁網這些肯定都是從實戰的教訓中得出來。

現代頭盔的誕生來自於一戰

在一戰之前世界各國的軍隊基本都是佩戴布的或者是皮的軍帽,大家也都沒有意識到頭盔的重要性。隨著現代武器的發展,在一戰中都發現這些布的或者皮的軍帽在槍炮中毫無作用,像加農炮、野炮、臼炮、擲雷器、手榴彈、槍榴彈在軍隊中的普及,導致戰場上彈片橫飛,而且對於一戰這種戰壕普遍使用的戰場,頭部以下還能夠用掩體擋住,頭部在戰鬥中必須要露在外面,這樣就很容易受到炮彈或者子彈的傷害。由於各國的傷亡都很大,大家都在想用什麼樣的東西可以減少士兵的傷亡。這時候有一個法國炊事班的廚師無意中發現他在躲避炮彈中用鐵鍋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於是這個發現在法軍中廣為流傳,最後引起了法軍亞德里安(Adrian)將軍的注意,亞德里安由此引發靈感研製第一款現代意義上的頭盔,由於這是亞德里安將軍的設想,所以它被命名為亞德里安頭盔,也就是M15亞德利安頭盔。隨著法國頭盔的使用歐洲各國也紛紛效仿,研製出適合本國軍隊的頭盔。

由於原來頭盔容易反光很容易成為敵人的目標,於是研製出有漁網的頭盔

在二戰初期,由於美國人生產的M1鋼盔很容易在戰場上造成反光,在和日軍的交戰中嚐嚐因為頭盔的暴露成為日軍的目標,使得美軍在早期傷亡慘重。於是美軍方面就在原來鋼盔上面安一個漁網,這樣一來可以在上面很方便的插上樹枝等偽裝物,不容易被日軍發現,而且還解決了反光的問題。別看就這麼一個小小的改變,據專家估計在頭盔上安裝漁網的設計,可能讓美軍二戰戰場上少損失20萬人!而且美國大兵發現裝了漁網之後放東西也方便多了,一些小的物件就可以直接插在頭盔的漁網中了。這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見的美軍士兵把香菸等物品放在頭盔上的橋段了。

現在軍隊的頭盔和二戰時期又有了很大的改變,一是高科技的應有,在頭盔上安裝通訊系統,導航,夜視器材等等;二是鋼盔的材質改變,二戰時期基本都是鋼製頭盔,而現在都是防彈頭盔,像美國最新的步兵頭盔就是用強化的塑膠材料做成的。這些方面的改變使得頭盔的作戰用途豐富了,也更加保護了士兵的安全。


山中茅店


在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很多參戰國家已經吸取了一戰時的經驗,從戰鬥裝備到作戰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調整。雖然從表面看來,戰爭是否可以取得勝利和武器裝備的選用有著直接的關係,當然不能否認這是重要因素,但是戰爭過程中往往細節也決定成敗,一支有著完善部署並決意取得勝利的軍隊,一定會注重作戰細節。而在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可以發現英美盟軍們的頭盔上會增加一層漁網,那麼這麼做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種在當時看來比較讓人不解的操作方式,多半是由於美軍、英軍在和日軍戰鬥過程中所吸取的經驗教訓,日軍在和英、美作戰時,讓英美軍隊士兵吃了很多虧,而且日軍一直都主攻士兵的頭部以及頸部等部位為主,所以導致英美軍隊的死傷慘重,對戰爭的影響極大。雖然在一戰期間士兵頭部也佩戴鋼盔,但是鋼盔有的時候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

鋼盔的設計和採用是為了對參戰士兵的頭部進行保護,但是因為鋼盔材料的特點,導致頭盔容易受到戰場上飛射的子彈碎片以及石塊等的撞擊,撞擊後會產生衝擊力,並對士兵的頭部造成影響,所以作戰期間士兵的頭部很容易出現損傷。因為有了一戰期間的經驗教訓,在進入二戰後,當時英美盟軍士兵所佩戴的鋼盔上出現了一層漁網。

雖然這層漁網看起來不起眼,但實際上它所發揮的作用很大。首先在頭盔上增加漁網可以起到減震作用,漁網不僅覆蓋在頭盔的外層,也連接到頭盔的裡層,這樣就將頭盔和頭部進行了隔離,避免了頭盔因為受到外力作用而和頭部發生直接的碰撞,從而起到保護作用。只是對頭盔進行這一簡單的改變,就讓作戰士兵的傷亡率大大降低。另外頭盔採用漁網也可以起到隔離溫度的作用,在進入夏季後,這層漁網可以避免因為天氣悶熱而導致士兵頭皮和頭盔粘連,在進入冬季後也可以起到良好的隔離溫度的作用。

二戰期間士兵們經常要進行野外作戰,為了不讓敵軍發現,士兵們需要做好偽裝,在頭盔上增加一層漁網就可以起到掩護作用。因為當時士兵所佩戴的頭盔都是採用鋼板製作而成的,所以頭盔的外部非常的光亮,這樣雖然比較美觀,但並不利於作戰掩護。當有光源直接照射到頭盔表面時就會反光,從而暴露了作戰位置。而增加了一層漁網後,就可以避免反光現象的出現,讓士兵在作戰時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