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身世是怎样的?

灏灏3252


历史

历史历史


广州用户13xxxx12753

圆明园跟阿房宫都是一个命运,早已被烽火狼烟毁于一旦,即便折戟沉沙还幸存些零碎,民族当年的辉煌也无法复制,民族的屈辱也无法改变。重现人间的珍宝还是好好珍藏吧,这沧海一粟的留存,正可以作为后世执政者长久的借鉴。

02-07 19:40 · 广州回复

已显示全部评论

朱元璋之后在军队里边的威望就越来越高,而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后来在打到金华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个算命先生刘日新,而当时刘日新在看见朱元璋之后,就告诉朱元璋他会成为皇帝的,因为他有这个命。但是雍正,乾隆,嘉庆都没有想到,还有一份宫廷档案留在内阁大库的档案馆理,因此也让乾隆的身世生疑。一份名为《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的档案记载,雍正元年被封为熹妃的不是《实录》中记载的格格钮钴禄氏,而是格格钱氏。

在《甄嬛传》中,敬妃也交代给了我们一种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也是在康熙年间,雍正在热河狩猎,其间饮了鹿血,一时难以自抑,便临幸了一位热河行宫的粗使宫女,后来,这位宫女便生下了乾隆。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甄嬛传》的原创,早在1944年,就有一本叫做《古今文史》的杂志记载了这种说法。可见,早在民国,乾隆的身世就已经饱受争议了。

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流传比较广泛,能够找到依据的大概有上述三种。我们都知道,笔记小说往往无稽可笑,而官修正史也未必悉数可信。所以,关于乾隆的身世,众说纷纭也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下,若想要弄清楚历史的真相,恐怕难如登天了。


啊明534


关于乾隆身世的传说有很多这种,不知道你想了解哪一种。下面几种可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诗明诞生地

乾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乾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

乾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瞻仰祭拜后,做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诗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我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

在另一首诗中,乾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二.出生地流言

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乾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

大概乾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三.确定出生地

乾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儿子嘉庆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注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

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再次提到乾隆诞生于山庄。可是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乾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后,都要为其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实录》是专门记载每位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圣训》则是每位皇帝所颁的诏令和谕旨的集锦。

嘉庆十二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两部文献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官员把乾隆当年的诗找出来送给嘉庆审阅,嘉庆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

四.千里追遗诏

可是,乾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

道光为把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五.草棚诞子说

后来,不仅乾隆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连他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是,热河行宫里一个丑宫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传说雍正还是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倒一只梅花鹿,雍正当即让人把鹿宰杀,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正喝后难以自持,就随便拉住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发泄一番。

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李家女子怀上龙种,康熙震怒。这时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坏了皇家名声,忙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房里生下的就是乾隆。1944年,有人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乾隆诞生在草棚的说法进行评说。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又大书特书。

六.档案的记载

尽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说流传很广,但那只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乾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乾隆十分孝顺,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他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乾隆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由此看来,乾隆对生母的感情很深。

七.秀女生子说

然而,还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

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

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一些严格的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宫去呢?

八.海宁换子说

围着乾隆身世问题,后来又冒出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浙江海宁县,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一个小县。海宁虽小,却因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

相传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家只得忍气吞声。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当代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将上面的传说写了进去。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

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书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历史上的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九.传说与真相

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

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

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

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关于乾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


大叔扛枪走天下


近日,《延禧攻略》完结,皇后削发被废,令贵妃成为最后的赢家,电视剧以主角大获全胜的结局收尾。故事虽然讲完了,但是,剧中留下的各种谜题依然让我们感到不明就里。比如,尔晴到底有没有被皇帝临幸?袁春望到底是不是皇帝的儿子?当然,更重要的,乾隆的身世到底是怎样的?

关于这一点,剧中有一个甄嬛皇太后“杀母夺子”的说法,那么,这种说法有没有依据呢?


在清朝和民国的史书典籍、笔记小说的记载中,我们找不到有关孝圣宪皇太后钮祜禄氏(乾隆母亲)“杀母夺子”的蛛丝马迹,不过,倒是有种十分类似的说法。


据《清宫十三朝演义》(一本民国的笔记小说)记载,康熙年间,雍亲王妃和阁老陈世倌的夫人同时分娩,雍亲王妃生了一个女儿,而陈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几天以后,雍亲王府派人将陈氏夫妇的儿子抱入府中,等到送还的时候,儿子变成了女儿。


陈氏夫妇知道兹事体大,不敢声张,为免招来杀身之祸,便辞了官,回到家乡海宁养老。若干年后,海宁陈家的儿子就成了乾隆皇帝。这种说法还被金庸先生引入其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甄嬛传》中,敬妃也交代给了我们一种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也是在康熙年间,雍正在热河狩猎,其间饮了鹿血,一时难以自抑,便临幸了一位热河行宫的粗使宫女,后来,这位宫女便生下了乾隆。其实,这种说法并非《甄嬛传》的原创,早在1944年,就有一本叫做《古今文史》的杂志记载了这种说法。可见,早在民国,乾隆的身世就已经饱受争议了。

当然,关于乾隆的身世,我们不能不了解来自正史的声音。正史的记载就比较一致了,无论是《清实录》还是《清史稿》,都称乾隆是雍亲王的“格格”(亲王妾室的一种)钮祜禄氏所生。钮祜禄氏是四品典仪之女,出身官宦世家,雍正继位以后,被封为熹妃,后来,又被晋为熹贵妃。乾隆登基后,尊为皇太后。钮祜禄氏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太后,这四十多年恰是清朝最繁盛的时期,可谓生逢其时,享尽荣华。

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流传比较广泛,能够找到依据的大概有上述三种。我们都知道,笔记小说往往无稽可笑,而官修正史也未必悉数可信。所以,关于乾隆的身世,众说纷纭也不足为怪。这种情况下,若想要弄清楚历史的真相,恐怕难如登天了。


秦泉:《中国历史之谜》,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历史研习社


乾隆帝,名弘历,爱新觉罗氏,雍正帝胤禛第四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生于京师雍正帝潜邸:雍亲王府。生母时为雍亲王侍女格格钮钴禄氏,弘历即位后上尊号崇庆皇太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崩逝后,上谥号孝圣宪皇后。

雍正帝子弘昐,两岁早殇,未曾与序;长子弘晖、次子弘昀,先后去世,所以年长于弘历的只有三子弘时一人,弘历在胤禛诸子中排行第四,实为第二子。  

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弘历,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康熙帝去世,雍亲王胤禛即位,即雍正帝。由于三子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失欢于乃父。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雍正帝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加强了对他的教育。先后以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蔡世远辅导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家经典,以宗室重臣允禄、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马骑射。 

在雍正帝的精心培养下,弘历便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替父祭祀康熙帝景陵 。

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雍正帝赐弘历大婚,与出身富察氏的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之女结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重华宫)。就在当年,其三兄弘时因放纵不谨,被削宗籍,这标志着弘历在储位上最有力竞争对手,不复存在。以上就是青年乾隆的经历。

在后世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对于乾隆帝并不是雍正帝的亲子一说,演绎得精彩绝伦,头头是道,言辞凿凿地确认:乾隆帝是海宁望族:陈阁老陈世倌之子。在雍亲王(雍正)福晋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前者是女孩,后者是男孩。此时的雍亲王正在康熙帝末年众皇子夺嫡的关头,因后继无人,十分盼望福晋能生一个男孩,但是福晋生的是一个女孩,所以十分苦恼。

正在这时,雍亲王听说陈阁老家有子出生后,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强调要带着小孩同来。然后借口自己的福晋要看看小孩子,将其带入内室,趁机将自家的女孩换给陈家。陈阁老回家后,便发现不对,但慑于雍亲王的权势,不敢声张,并很快告老还乡,以避祸事,雍亲王将换来的小孩报宗人府,起名弘历,作为自己的嫡子,抚养成人。

日后,雍亲王凭借此子,获得康熙帝青睐,在夺嫡中抢得先机,并最终继位,成为雍正帝。后来更将皇位传给他,使其成为皇帝,但是雍正帝在世时一直没有告诉弘历实情。

雍正帝驾崩后,弘历继位,年号乾隆。在多年后,因为其幼时的乳母在参见他时一时多嘴,透露了弘历幼时真正地身世,这才他知道了往昔隐秘之事,所以乾隆帝才六下江南,名为视察江南,暗则去海宁省亲。(金老爷子的书剑恩仇录即为此种传说的集大成者)

愿望是美好的,逻辑上是不通的:一、弘历不是雍正帝的长子,在他出生时,雍正先后有四个儿子,虽然早夭几个,但是起码,第三子弘时是活蹦乱跳地生活在雍亲王府,不存在雍亲王后继无人一说。也就是说,雍正帝那时并不十分担心无人继承。

二、按照传说,雍正帝换子是为了在“九子夺嫡”的激烈争斗中,获得皇位之争的先机。确实,当时弘历出生。其父确实已经进入夺嫡的白热化斗争,但是,雍正帝在这一当口,更加会小心翼翼,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自己政敌留下话柄,从而被攻讦乃至失败呢。血统,历来是儒家人伦所最重要的所在,封建社会里,皇家更是注重这一点,堂堂天家,至高无上,怎么可能与臣子交换儿子,纡尊而致乱了皇室血统,即使因此而获利,但是导致血统断绝,江山易主,是得不偿失,万万不可能实现的事

因此,弘历身世之说,可以确切地认为是后世艺术从艺者,为了迎合普通大众的好奇心、及对于皇室的神秘感,而创作出来的戏说、虚构,完完全全地子虚乌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一是后世人们认为,雍正帝能继位,很大程度原因是因为康熙帝喜爱并看好弘历,才爱屋及乌,将皇位传给雍亲王,让他做了皇帝。二是乾隆六下江南,四次是住在海宁陈家,让人有无限遐想。

其实,康熙帝喜爱弘历不假,但是,最喜爱的,还是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弘皙,早于弘历多年,被养育于宫中,钟爱异常,是第一个被康熙帝养在宫中的孙子。就是在太子胤礽被废后,康熙帝还是对于弘皙这个嫡孙放心不下,在临终前,还曾下旨:皇长孙弘皙朕所钟爱,特封为亲王 。雍亲王胤禛登基后,给予废太子允礽第二子弘皙为:多罗理郡王。这也是康熙病故,雍正登基后,最早册立王爵的子侄辈,由此可以看出,雍正帝以弘历之故,获得康熙帝青睐,是不完全正确的。

再者,乾隆帝继位后,效法祖父,六下江南,视察海塘,四次住在海宁陈家,其实也是因为乾隆帝下江南,最重要或者说给天下看自己最重视的是视察海塘工程,而海塘工程是防御潮涌灾害的江南重中之重,海宁就是这一工程所在。

每次视察海塘,乾隆帝必须住在海宁,而海宁左右,环境最好,规制最佳的就是当地望族陈家的私院“隅园”,位于海宁城西北。园内有百年古梅,南宋老树,风景宜人,江南少有的景色可人之处。住在园中,不用出户,就可以听到海潮的声音,使人心旷神怡。

所以,不管是当地官员也好,皇帝自己也好,在海宁的首选驻跸地,就是陈家的“隅园”,乾隆帝下江南,四度驻跸此园,流连盘桓。由此,也给各种艺术作品制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海宁陈家与皇室换子,就在这遐想中而来。



伯虎42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很多人对弘历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其实弘历就是乾隆皇帝,虽然我们看似对这个人比较了解,因为年代还是比较近的,但是关于他的记载却因为太多,而导致很多事情成为了一个谜。

弘历的生母是海宁陈氏

乾隆皇帝弘历的生母是谁?据野史记载,弘历的生母是浙江海宁陈氏,也就是说乾隆是汉族人陈阁老之子,母亲时陈夫人。根据清宫遗闻等书记载,康熙年间,雍亲王胤?与大臣陈阁老甚密,而王妃钮祜禄氏与陈阁老夫人也常有来往。在陈阁老50多岁的时候,陈夫人怀孕了,钮祜禄氏也怀了身孕

钮祜禄氏跟陈夫人同一天分娩,而陈夫人生的是男孩,而王妃生的是女孩,所以你说弘历的生母是谁?当时王妃身边婢女李妈为解王妃忧虑,结果就设计将两个人的孩子掉了包,以为人家都不知道。其实陈阁老心里明白的很,不过想到自己儿子以后有可能当皇帝,就默许不追究,而且还嘱咐自己夫人不要声张,不然性命不保

出了这个事情,陈阁老肯定不能继续在京城待着了,就告老还乡,回到浙江海宁。虽然想避免事情暴露,回老家了,但是陈家与皇帝同宗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后来弘历称帝后,还多次借口南巡,去海宁陈家探望,所以弘历的生母是谁呢,是有可能就是海宁陈家的陈夫人

而正史记载弘历生母确是钮祜禄氏,钮祜禄氏为满洲镶黄旗人,是原任四品典仪官、一等承恩公凌柱的女儿。钮祜禄氏在13岁时就入宫侍奉雍王府,康熙50年8月13日生皇子弘历即乾隆。康熙61年,雍亲王请康熙帝参加家宴时,康熙帝第一次见到了12岁的皇孙弘历,对他的品貌才学十分欣赏,命养育宫中

由于弘历的聪明伶俐,因此备受康熙帝喜爱。康熙因喜欢弘历而命人召见钮祜禄氏,并称她是“有福之人”。雍正元年封熹妃,旋进皇贵妃。弘历登基后,以父皇遗命,尊其母为皇太后。不过也有说钮祜禄氏是误打误撞进的皇宫。

钮祜禄氏13岁的时候,皇宫在挑选宫女,而她取看热闹,结果被错引进了选宫女的大院,而又因为身体修长、面貌端庄而被选中,最后被分到皇四子王宫中。不过刚开始并不得宠,后来因为对胤?照看周到,慢慢被胤?爱上,后来生下儿子才真正开始享福


李狗神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和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君主,也所谓“康乾盛世”的最终缔造者,但是乾隆皇帝身上的传闻特别多,其中乾隆的生世就是一个大问题。

乾隆得生世疑案从清末出现至今,影响颇深, 被众多文学、影视作品编入故事,在民间谈论地沸沸扬扬,就是在学术界,也曾掀起过考据热潮。关于这则史实的说法众多,


观点主要分为两派


1是:如今的学界主流均认可乾隆生母系雍正的熹贵妃,也就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之子


2是:民间则有不少人认为乾隆系汉人之子,


为什么说乾隆系汉人之子?三个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乾隆皇帝是浙江海宁陈阁老的儿子


乾隆几次南巡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去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这个观点流传很广泛。


早在清朝中期就已出现。尤其是在金庸先生将这种观点写进他的小说《书剑恩仇录》来加以渲染之后,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多,影响力也更广。


但是后来,孟森先生经过认真的考查,写了一篇文章《海宁陈家》,他认为,乾隆南巡并非为了看望自己的亲身父亲,因为乾隆第一、二次南巡之时并没有去海宁,尽管第三次南巡之时住在海宁,但是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浙江海塘工程,何况此时陈阁老已经去世多年了,


因此,说乾隆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亲,是说不过去的。

第二个观点:丑女李氏说


即四贝勒胤禛在避暑山庄时吃酒带醉,便偶然与丑宫女李金桂苟合,诞下了乾隆,


这一说法也早在名师的论文中进行过有理有力的批驳,逻辑上也比较牵强,亦不可信。

这两种说法都属于比较容易攻破的,兹不赘言。


第三种观点熹妃钱氏说,貌似是最可信的。


据《清史稿》记载: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


这位钮祜禄氏出身也确实比较卑微,她祖上是开国名臣额亦都的弟弟额亦腾,与哥哥不一样,额亦腾没什么本事,一直是个白丁。钮祜禄氏的父祖都不是什么显贵,到了她十三岁的时候,被康熙挑中,送入了雍亲王府。不过,不是给胤禛做老婆,而是顶着格格的名义,进王府服侍其他福晋的,粗使丫头一个!

后来,因为赶上胤禛得重病,钮祜禄氏伺候得非常体贴,感动了胤禛,因而被纳位福晋,于是才有了乾隆。


堂堂千古帝王,大家更愿意相信乾隆是汉人还是满人呢?还是说大家有着不同的见解呢?


路之意


乾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也是一位长寿皇帝,活到了89岁。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乾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

A 诗明诞生地乾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乾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乾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瞻仰祭拜后,做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乾隆诗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我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在另一首诗中,乾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乾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B 出生地流言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乾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大概乾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乾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C 确定出生地乾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而有人偏不信,甚至他的儿子嘉庆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注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再次写诗祝寿,再次提到乾隆诞生于山庄。可是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乾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为什么呢?原来清朝每位皇帝登基后,都要为其皇父撰修《实录》和《圣训》。《实录》是专门记载每位皇帝在位时的主要活动以及重大事件的编年体史书;《圣训》则是每位皇帝所颁的诏令和谕旨的集锦。嘉庆十二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两部文献典籍中,把乾隆的出生地都写成了雍和宫。他当即命令编修大臣认真核查。官员把乾隆当年的诗找出来送给嘉庆审阅,嘉庆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只好放弃狮子园说法。

D 千里追遗诏可是,乾隆出生地问题并没有因此画上句号。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嘉庆皇帝到塞外打猎,突然死去。在军机大臣以嘉庆名义撰写的遗诏中说,皇父乾隆当年就生在避暑山庄,今天我死在这里,也没什么遗憾了。新继位的道光皇帝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将已发往琉球、越南、缅甸等藩属国的嘉庆遗诏从路上追回来。改写后的遗诏,把原来说乾隆生在避暑山庄,很牵强地说成乾隆的画像挂在避暑山庄。道光为把乾隆生在雍和宫的说法作为结论确定下来,不得不把嘉庆当年说乾隆生在山庄的诗作都改过来。由于嘉庆的诗早已公开流行天下,这样大张旗鼓地修改,结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员百姓对乾隆的出生地问题愈加议论纷纷。

E 草棚诞子说后来,不仅乾隆的出生地闹不清楚,甚至连他母亲是谁,人们也产生了怀疑。其中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是,热河行宫里一个丑宫女在草棚里生下了乾隆。传说雍正还是亲王时,一年秋天在热河打猎,射倒一只梅花鹿,雍正当即让人把鹿宰杀,大口喝起鹿血。鹿血有很强的壮阳功能,雍正喝后难以自持,就随便拉住山庄内一位很丑的李姓汉族宫女发泄一番。第二年夏秋之际,康熙父子又来到山庄,听说李家女子怀上龙种,康熙震怒。这时那位宫女就要临产了,康熙怕坏了皇家名声,忙派人把她带到草棚,丑女在草房里生下的就是乾隆。1944年,有人据晚清遗老冒鹤亭的口述,在《古今文史》上对乾隆诞生在草棚的说法进行评说。后来,小说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中又大书特书。

F 档案的记载尽管乾隆生在草棚一说流传很广,但那只是野史。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乾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乾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乾隆十分孝顺,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他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乾隆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由此看来,乾隆对生母的感情很深。

G 秀女生子说然而,还是有人要拿乾隆的身世做文章。清朝后期,长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闿运的学者提出,乾隆的生母虽然是钮祜禄氏,但的确与山庄有关。王闿运是曾国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诗人。王闿运在《湘绮楼文集》内的“列女传”中说:乾隆的生母钮祜禄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没有仆人,十三岁时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选秀女,被分到雍亲王府当使唤丫头,后来竟生下了乾隆。这一说法很有传奇色彩,但也是靠不住的。在清朝,选秀女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我们从清宫《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可以看到,当时清宫一些严格的规定。清宫的门卫制度更是森严,怎么可能让承德当地一个女子随随便便混进宫去呢?

H 海宁换子说围着乾隆身世问题,后来又冒出另一个说法:说乾隆是浙江海宁大盐商陈阁老的儿子。浙江海宁县,清朝时属杭州府,是海边一个小县。海宁虽小,却因在这里能观看到气势磅礴的海潮而闻名于世。相传,海宁有位盐商叫陈世倌,俗称陈阁老,在康熙年间入朝为官,与雍亲王一家常有往来。今天陈阁老的旧宅,还保存一块九龙匾,据说是雍正亲笔书写的。相传雍亲王和陈阁老两家夫人同年同月同日分别生了孩子,雍亲王让陈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老小个个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小丫头。陈家只得忍气吞声。那换入皇宫的胖小子,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当代小说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宁人,他的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便是围绕乾隆身世之谜展开的,金庸在小说中将上面的传说写了进去。故事一出笼,乾隆是陈阁老的儿子的传说便越传越广。民间甚至传说,乾隆登基后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陈阁老的私家园林,目的就是探望亲生父母。另外有一本野史叫《清代外史》,作者是晚清文人天嘏,他在书中说: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宠臣自己是否像汉人。历史上的乾隆的确经常穿汉服,现在故宫还保存着不少乾隆穿汉服的画像。也许这就是引起传说的原因之一。

I 传说与真相其实这些广为流传的说法,全是捕风捉影。所谓的陈阁老,也就是陈世倌,乾隆六年担任内阁大学士时间不长,就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当时乾隆骂他:“少才无能,实不称职”。根据皇室族谱可以发现:乾隆出生时,雍正的长子、次子虽已幼年早夭,但第三个儿子已经8岁,另一个王妃过三个月又添了一个儿子。而且,这时的雍正才34岁,正当壮年,他怎会在已经有一个8岁的儿子,另一个王妃又即将临产的情况下,偷偷摸摸地用自己的女儿去换陈家的儿子?这从情理上也是说不通的。至于乾隆为什么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海宁并住在陈家私人花园,据考证,乾隆南巡到海宁,主要是视察耗资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浙江海宁是一个偏僻的小县,当时找不到比陈家花园更好的地方让皇帝住了。再说陈家花园离陈家住宅实际还有几里路远,乾隆在陈家花园住过四次,但对陈家子孙却一次也没有召见过,更谈不上“探望亲生父母”了。现在看来,所谓乾隆是丑女生在草棚里,或者本是陈阁老儿子的民间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至于乾隆的出生地,虽然史学界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从清宫档案来分析,落脚点应该是雍和宫。关于乾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


口水杂谈




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即清高宗,年号“乾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

在位六十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在康熙、雍正两朝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重视社会稳定,关心受灾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农民负担;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巨大成绩,维护国家统一并拓广领土,完善对西藏的统治,统一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版图达到最大化;汉学得到发展,民间艺术如京剧开始形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

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卒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最近热播的《延禧攻略》让大家对乾隆皇帝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最久也是最长寿的皇帝,乾隆一生有功也有过,但后人对他的评价整体来看还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晚年的乾隆性情突然变的暴虐起来,这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有人觉得是跟感情有关,不过也跟乾隆年纪太大也有关,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乾隆皇帝的一生都发生过哪些比较重大的事件,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乾隆十年的四月,川陕总督庆复急忙向乾隆火速报信,四川金川一带,发生藏人劫掠商旅,甚至抢劫官兵,已经到了“实非用兵不可”的地步。 此前乾隆尚不希望大动干戈,还曾发下谕旨给川陕:“如单小小攻杀,事出偶然,即当任其行消释,不必遽兴问罪之师,但是无犯疆圍,不致侵扰,竟可置之不问。”《乾隆实录》 这次收到川陕总督的强烈建议,可见形势紧急,于是他连发两道谕旨,第一道是调庆复回京任职,任命张广泗为川陕总督。第二道谕旨是宣布派兵进剿大金川。这个金川地区“东西长二、三百里,横约数十里,口不满万人。”然而其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与十多个土司地区相接壤,其中土司情况复杂,内部不稳,经常发生互相攻杀。



张广泗(?—1748年) 早在乾隆二年(1737),大金川土司与革布什咱土司辖地,双方发生严重格斗,二年后,杂谷、沃日的名号土司又三次攻劫大金川;为此川陕总督鄂弥曾对此上书乾隆进行出兵弹压,此时乾隆没有作战准备,否决建议。这次决定派张广泗出任川陕总督认为他有丰富的苗疆事务经历,对他说:“西南保障,实卿堪用”,并对他进一步指示说:“大地番蛮与苗性相似……务须通盘计算,为永远宁谧之图。《乾隆实录》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金川虽小,战事却接连失利,张广泗向乾隆奏报时,将战败责任推给将领张兴“昏懦无能”而他自己仅仅承担“失察之罪”,请求乾隆将他“交部议处”,同时又要求增兵1万,增加大炮100门,增加饷银100万两,并保证于夏秋之间结束战争。 乾隆十三年春,乾隆这时对张广泗还抱有一线希望,并将其所提要求给予满足。并选派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作为经略,赴前线指挥。



不料战争的进展远远超出乾隆预料,由于清军严重缺乏高原作战经验,用兵二十多万,耗银二千万两后,还是屡次失利。当乾隆得知3000余清兵被打的抱头鼠窜时,乾隆震怒批示到:“即不能以一当十,亦何至三千之众,不能敌贼番数十人,而至闻声远遁,自相蹂躏,此事实出情理之外,闻之骇听。”这时对讷亲、张广泗彻底失望。


九月十九日,当乾隆再次收到讷亲、张广泗报告说:“大金川兵二三十人夜袭杂谷营卡,趁土汉官兵熟睡,偷袭营盘,杀死兵丁,抢去炮位。”乾隆气愤至极指出:“则其平日毫无纪律,视同儿戏可知……总由军纪不明,以至无一人合宜,殊非朕本意所及料也。”《乾隆实录》 从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开始,金川用兵二年有余,所费几及2000万两,而对付不了一个土司,乾隆决定惩办讷亲、张广泗,九月二十九日,乾隆以“玩兵养寇,贻误军机”罪名将张广泗革职,交刑部审理,令侍卫富成押解回京。到了年底,乾隆在瀛台亲自审理张广泗,最后以“狡诈欺罔,有心误国,情恶重大”,决定处死张广泗。没多久又以“退缩偷安,劳师糜饷”下令将自己曾经最器重的首席军机大臣讷亲绑缚军营,被赐了一把“遏必隆刀”,让他自己自裁,庆复则被赐了一条白练,悬梁上吊。


金川之战虽然数次失败,但是对于处死三位重要高级大臣,在清代一朝也为罕见。乾隆十三年前,对于全国的死刑犯,乾隆能不处死的,尽量不处死,乾隆十四年秋审的时候,一改以前做法,对死刑犯大批勾决,并且连带所有贪污挪用官吏全部进行处死,这一年被处死的官员级别和数量都突破了整个清朝的最高人数。 那么是什么引起乾隆巨大震怒,走了一个罕见的极端呢? 因为这一年是乾隆最不痛快的一年。甚至在登基之初,乾隆就对这个十三年有所不好的预感,他说:“朕御极之初,尝意至十三年时,国家必有拂意之事,非计料所及者。”《乾隆实录》 说来也巧,这年,他一生最珍爱的孝贤皇后富察氏因病在德州路上去世,这一事件直接给乾隆巨大精神打击,就在这一年,有的官员因为在百日内剃头,乾隆认为他们这是对皇后的大不敬,一怒之下处死湖广总督,革去了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的职务,从大学士、总督、尚书、巡抚不下百名,这场巨大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政坛。“乾隆十三年、十四年,为高宗生平的第一变,由寅畏小心,一切务从宽大而一变为生杀予夺,逞情而为。”


《清朝的皇帝》 这使一向做事很讲规矩的乾隆瞬间变得极其任性,完全随着性子来剥夺了许多人高级官吏的性命,这也解释了为何金川之战一下子将三位主官全部处死的原因。 对于金川之战的不利,乾隆特别决定,今后关系军务的犯人,要从重处理,“不少假借。”武官临阵畏惧者,一律不得保全首级。 虽然诛杀武将的乾隆十三年是场特大情绪风暴,但通过金川之战的失利,乾隆认识到军纪废弛,因而力图整顿,他特别在象山建立了健锐营,训练强兵,自己经常去检阅训练,为此后全面做好“十全武功”的第一功做出了准备。


趣向杂谈


乾隆是清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前后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1736年至1795年。

在这期间,中国已经发展达到封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峰。文治上,乾隆帝重视社会的稳定,继续施行雍正帝的“摊丁入亩”制度,同时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人口大幅增长,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中国历史上人口首次破亿,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更是突破3亿。军事上,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反击廓尔喀入侵,捍卫了西藏的主权完整;平定林爽文叛乱,保卫台湾的统一,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清高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历9月25日)子夜,弘历出生于北京雍亲王府东书院“如意室”,幼名“元寿”。生母熹妃是雍正帝的妾室格格(一说为侍女)。此时,弘历的二兄弘昐两岁时早殇,未曾与序行次;而与序行次的长兄弘晖、三兄弘昀又先后去世,年长于弘历的只有弘时一人,所以弘历在胤禛诸子中排行第四而实为第二子。弘历自幼聪明,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当时弘历十岁,祖父康熙帝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并随祖父巡幸热河避暑山庄。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于当时弘时性情放纵,行事不谨,失欢于乃父。而弘历在康熙末年曾因得到康熙帝的宠爱,而使其父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因而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仅十三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亲书立储密旨,立弘历为继承人,藏于鐍匣,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由于雍正帝忙于争夺储位的斗争,因而,弘历接受启蒙教育比其他皇族子弟为晚,直至九岁才入学读书。雍正帝即位并决定弘历为储君之后,才加强了对他的教育。除原来教师福敏之外,还选派了朱轼、徐元梦、张廷玉、嵇曾筠、蔡世远等著名文臣辅导弘历学习文化知识和儒家经典,又以宗室重臣允禄、允禧等教其火器使用和弓马骑射。在雍正帝的精心培养下,短短几年的时间,弘历便兼通满、汉文,遍习文武。雍正二年(1724年)底,康熙皇帝“再期忌辰”,弘历第二次替父“祭景陵”。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赐成大婚,弘历与出身满洲名门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结为夫妻,居紫禁城西二所(弘历即位后改名为重华宫)。是年,三阿哥弘时因放纵不谨,被削宗籍 ,弘历的有力竞争对手不存在了。

雍正八年(1730年),弘历的嫡子出生,雍正帝亲自命名为永琏,隐含继承皇位之意,将所著论赋诗词等编成十四卷之《乐善堂全集》。该年冬,由其弟弘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作序,翌年由朱轼、蔡世远等作序,雍正十年(1732年)又有允禄、允礼、允禧等作序,目的在于为今后做皇帝做舆论准备。为了进一步培养从政能力,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封弘历为和硕宝亲王,让他参与处理平定准噶尔叛乱和平定贵州苗民起义等重要政治军事事务。弘历在雍正时期受到了全面而又严格的教育和训练,表现出色,深得信任。自此,弘历经常奉命祭陵、祭孔、祭关圣帝君、享太庙、祭地、祭太岁、祭大社大稷等。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去世,内侍取出谕旨,宣布弘历即位。九月初三日,弘历即皇帝位于太和殿,以明年为乾隆元年。 九月二十七日,乾隆帝移居养心殿,免民欠丁赋及额赋。十月,宣布“宽严相济”的为政之道。乾隆初政,总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为指导,用宽缓代替父皇雍正的严苛,对百姓实行仁政,对大臣官员宽容开明。乾隆帝即位之初,集中力量纠正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一些弊政,并在这一过程中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才干。

根据现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宫《玉牒》记载,乾隆的生母是熹妃钮祜禄氏。此外,乾隆时期的《实录》和《圣训》上也有同样的记载。

《玉牒》是清朝皇室的族谱,上面详细记载了清朝皇室成员的出身日期、生母是谁、生母姓氏家族等,《玉牒》的纂修非常严密,不允许修改。因此,熹妃钮祜禄氏是乾隆生母这一说法还是比较权威可信的。

熹妃钮祜禄氏出身名门,先祖是清代"八大家"之一的钮祜禄氏,这个姓氏名臣辈出,也出过许多后妃。

但"八大家"之中的"钮祜禄氏",确切地说,是指开国元勋额亦都一支。乾隆的母亲的先祖,只是额亦都的堂兄弟,叫额亦腾。这一支开国以来表现得就比较平庸,到了乾隆母亲的祖父一代,甚至沦落成了一介白丁。

乾隆的外祖父凌柱,最高官职也不过是"四品典仪",就是王府中举行各种典礼时喊口号的官,是一个荣誉性的闲职,一般是封赠给后妃家里人的。直到乾隆登基后才被加封为一等承恩公。

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3岁的时候以秀女的身份进入四阿哥府中,身份是普通的“格格”。

“格格”是满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小姐、姐姐,可以泛指贵族的女儿或是府中有地位的女子。

钮祜禄氏入府后并没有得到四阿哥的重视,一直以格格的身份过着平淡的日子。四阿哥晋封为雍亲王后,钮祜禄氏仍旧是“格格”。可见当时在雍亲王府中,她是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妾室。

在进入雍亲王府七年后,钮祜禄氏生下了一个男孩,也是她唯一的孩子,取名弘历。但钮祜禄氏并未母凭子贵,她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旧没有质的飞跃。

直到雍正登基后,钮祜禄氏才被封为熹妃,后来晋升为熹贵妃。关于这段突降恩宠的晋升,如果结合一下康熙偏爱弘历、雍正登基后秘密建储、弘历登基这几件事就不难理解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属于政治储备的晋升。

乾隆登基后,尊钮祜禄氏为皇太后,也称崇庆皇太后。

乾隆和钮祜禄氏的感情非常深厚,在钮祜禄氏面前,乾隆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孝子。钮祜禄氏性格活泼好动、喜欢热闹。乾隆竭尽所能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太后开心高兴。

乾隆登基后,钮祜禄氏经常跟随乾隆出巡。她身为大清深宫的太后,曾三次登五台山、三次游泰山、四次下江南、数十次到承德避暑山庄住夏、十次拜谒东陵西陵。钮祜禄氏出游的频次之高、路途之远居历史上后宫太后之冠。

钮祜禄氏出身寒微,早年在王府中侍奉雍正和诸位福晋,勤于劳作,身体非常健康,甚至可以说是强壮。每次出游登山,钮祜禄氏都行动敏捷,健步快行,一点不亚于年轻人。不得不说这刷新了我们对深宫太后的认识。

逢年过节,乾隆更是要博老太太欢心,特别是到钮祜禄氏整十大寿的时候,乾隆都要大肆庆祝,修宫殿、建佛庙、布街景、演大戏、上寿礼,大摆宴席,率群臣同庆。

钮祜禄氏六十大寿的时候,乾隆在慈宁宫为母亲举行了盛大的寿宴。并命宫廷画师画了一幅《慈宁燕喜图》。

乾隆还别出心裁,让宫里的能工巧匠花了3000多两黄金打造了一座金塔,专门用来存放钮祜禄氏平时掉下来的头发,称为“金发塔”。

钮祜禄氏八十大寿时,庆祝活动更是有了新花样。乾隆给母亲献上贺寿诗文,送上九九大礼,各地官员争相进献奇珍异宝,北京城张灯结彩,花团锦簇,像过狂欢节。

乾隆仿效古人“彩衣娱亲”,亲自穿上彩衣,在老母亲面前蹈舞拜寿,逗得老太后眉开眼笑。彩衣蹈舞本来是小孩子的行为,乾隆彩衣蹈舞意思是向母亲表示:在您面前,儿子无论多大年龄都是孩子。

乾隆还计划母亲九十大寿时,搞个更加隆重的庆典,可惜老太太没等到那一天。

钮祜禄氏去世之前还比较健康,85岁那年的正月初九还在圆明园兴致勃勃的看灯,不料数日后偶感风寒生了病。

由于年老体虚,治疗无效,钮祜禄氏于正月二十三病逝。她去世的时候,乾隆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大爷了。

乾隆一生都对母亲钮祜禄氏至孝,物质生活上让老太太享尽了荣华富贵,更是竭尽所能地让老太太精神上也愉悦开心。无论朝政多么繁忙,乾隆都坚持每天早晚去母亲那里问安。

乾隆喜欢写诗,一生一共写了四万多首诗,其中有两百多首是写给母亲钮祜禄氏的,都收藏于《御制诗集》中。乾隆借诗称颂母亲钮祜禄氏的养育之恩,其中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

钮祜禄氏去世以后,乾隆悲痛欲绝,一天一夜水米未进。乾隆本来喜欢写诗,但在生母去世的一年内,诗兴大减,几乎没什么作品。这对上个厕所都要写四首诗的乾隆来说,应该就是内心极度悲痛的一种表现了。

钮祜禄氏没什么文化,性格上与世无争,她从不干政,也不干涉乾隆的私生活。 乾隆希望给母亲无忧快乐的生活,所以特别关照太后身边的人,不允许和太后提宫外前朝的一切,以免太后忧心。或者换个角度看,乾隆直接消灭了钮钴禄氏干政的任何机会。

钮祜禄氏的一生,早年经历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有幸生了乾隆这样一个孝顺又出色的儿子,后半生拥有了无上的尊荣富贵,几乎享尽了人间清福。她活到八十几岁才过世,从遗传学上来看,乾隆的长寿应该是得到母亲的遗传,这似乎也间接验证了乾隆是钮祜禄氏所生。


诗词与美文欣赏


乾隆的身世,几百年了,为什么都对他身份怀疑

关于乾隆这人,人们都对他的身世持质疑态度。有人认为:乾隆是雍正在外面和什么宫女什么人生的,当时太后只是他的养母。还有人认为,乾隆就是汉人生的,是雍正为了自己皇位和海宁陈家偷换的。那么,乾隆究竟生身父母是谁?为什么很多人都怀疑他的身世。

先说一下关于乾隆身世的说法,第一种是雍正和宫女偷生的。当时,雍正当时是雍亲王的时候,在避暑山庄打猎的时候,喝了鹿血,鹿血是个大补的东西,喝了就上头了,这玩意还壮阳,正好有个宫女在身旁,雍正就和宫女产生了关系,生了个儿子就是弘历。后来,康熙再来这里的时候,听说有个宫女怀孕了,康熙肯定往下查,雍正想起来自己的事了,向康熙说明,康熙也没再说什么。后来,宫女生了,康熙就把孩子带回宫里,但因为宫女地位低下,而且是个汉人,就过继给雍正福晋钮钴禄氏。这个有一定的依据,但不完全可靠。

第二种就是海宁陈家生的。当时,钮钴禄氏和陈阁老的老婆同一天生孩子,陈家生了个男孩,钮钴禄氏生了个女孩。雍正让陈阁老的孩子上自己家里来,结果这样一来,就狸猫换太子了。陈阁老看孩子回来了,一看是个女孩,原来雍正偷换了。陈阁老明白,但也不敢说,说了全家都得完蛋。

只能给康熙上书以年老为名辞官,回到老家。有人就以此类推:而且乾隆一生六下江南就有四次住在海宁陈家花园,肯定是去看父母了陈阁老的女儿出嫁,修了个公主楼,就是对这个换来的女儿尊敬。其实这根本行不通。首先,皇子家生孩子的时候,皇上得派很多人在那看着,生的孩子是什么样,都记下来。雍正自己生的女儿换人家生的儿子,这事肯定逃不过康熙的眼睛,康熙知道雍正还有活路吗?而且,乾隆住在陈家花园,陈家花园离陈家远着呢,这似乎不能说明什么。

而且,乾隆后来对陈家可谓心狠手辣,处置了一大批陈家的人。如果真是陈家的孩子,能对陈家这么狠?乾隆真是汉人,雍正能让他继承皇位吗,难道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汉人吗?乾隆几次到海宁,海宁那里出盐,盐历来都是官府控制的东西,是清朝户部财政的重要收入。乾隆到这里来,很正常。再一个,当时钱塘江,决口泛滥,工部也在这修建大量堤防工程。乾隆到海宁来,查看国家建设和民生,有什么呢?

那么,为什么有人怀疑乾隆的身世呢。首先一个,和雍正有关。雍正在当年九龙夺嫡的时候是个冷门,但最后即位了。雍正的那些敌人就说了:雍正就是拿着一个孩子换来了康熙的宠爱,康熙传位雍正是为了弘历。而这是雍正的阴谋,拿了一个别人的孩子,换来了自己继承皇位。还有就是汉人心中的发泄。当时到了晚清,各处起义,准备把满人都赶走。

在当时那种满人和汉人争夺天下的时候,为了打击满族人的自尊,才有了乾隆身世存疑的问题。后来金庸先生根据这个写了《书剑恩仇录》,该书流传开来,讲述了乾隆身份被调换的过程,反清复明的陈家洛是弘历亲弟弟,就是海宁陈家的儿子,乾隆本来就是陈家人。但金庸先生后来也声明了,陈家洛是他自己编的人物,他自己也没考证乾隆的身世。所以,乾隆身世也是汉人和雍正对手污蔑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