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下的中西醫之爭(上)


肺炎下的中西醫之爭

2020年正月,武漢新型肺炎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社會焦點,圍繞這一事件,前方醫護人員正傾盡全力投入到治療中,後方的各種中醫粉與中醫黑們則又展開了新一輪的口舌大戰。在此,筆者也想趁著熱鬧發表一些個人觀點。

1、從傳說中的各種神藥說起

從蓮花清瘟到雙黃連,從阿比多爾到瑞德西韋,這段時間先後流傳著各種能治療肺炎的神藥,其中大都被誇大了,許多被闢謠了,還有少數有待進一步研究。具體的某藥不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我們想問的是: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有著西醫或現代科學背景的人士,當然會提出看似毫無疑問的操作:雙盲式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而中醫粉們,則會老調重彈的強調“千百年的歷史實踐”。這兩種方式都有其道理,也都有其不足。

首先,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與中醫的開藥方式是有矛盾的。西醫用藥,都是廠家生產的成品藥,可以千人一方。而中醫用藥,即使是同一類疾病,也需要對患者當面診斷而在基本方上進行加減,雙盲式用藥顯然限制了中藥這種個性化處方的優勢。另一方面,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真的是那麼客觀嗎?按照現代量子力學的原理,實驗觀察這種行為本身,就會對事物發展產生無法評估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由於實驗儀器本身,抑或人類觀察意識的介入,目前尚不清楚。但顯然,雙盲也罷,隨機也罷,其實都只是儘量的減少干擾因素,並不等於絕對客觀。可能有人會說,這種方式已經是目前最客觀的了,而且對於各種不同藥物而言也是公平的。這裡的公平性其實還值得懷疑,因為我們並沒有搞清楚影響實驗的因素是什麼,萬一人類意識也是因素之一,這個問題就複雜了,實驗設計人員的意識難免有某種傾向性。不過,我個人認可“這種方式已經是目前最客觀的”,並且支持用這種方式對傳統中藥進行實驗。

其次,“歷史實踐”可以做依據嗎?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我們不否認中醫在歷史上治好過很多疾病。但僅此是不夠的,因為現代許多新的疾病,在歷史上是沒有的。甚至,拿2003年鄧鐵濤老先生治療非典的成功例子,來佐證中醫能夠治療2020年的新型肺炎,這個推論本身也不成立,只能說是一種類比,一種可能性。當然,我個人也支持中醫參與此次肺炎的治療工作,對於新問題“摸著石頭過河”,這對任何醫學都同樣適用。

2、關於廢醫存藥

順著藥物的話題,可以聊一下“廢醫存藥”的觀點。所謂廢醫存藥,是指廢除中醫理論,但保留實踐證明有效的中藥,並以現代西醫理論為指導進行研究,提取中藥裡的有效成分。在許多持此觀點的人看來,這對中醫已經是客觀公允之論了,而且還常常舉出屠呦呦提取青蒿素、陳克恢提取麻黃素、張昌紹提取常山鹼等成功例子。

然而,我個人旗幟鮮明的反對這種觀點。中醫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以及由此而延伸出的用藥思想,一旦脫離了這種理論指導,對中藥的認識恐怕就是以偏概全了。

西醫認為,藥物中起到治療作用的是特定的化學成分,這與西醫乃至整個西方文明的世界觀是相適應的。中醫認為,藥物中起到治療作用的是特定的炁,化學成分相同而炁未必相同,這也與整個中華文明的世界觀相適應。

有人可能會說,化學成分客觀可驗,炁只是一種虛無縹緲的說法。其實,在古老的中醫傳統裡,炁從來就不是虛無縹緲的,而也是可以用人體實證的。

持有廢醫存藥觀點的人,錯就錯在削足適履,認為把中醫納入現代科學的軌道是天經地義的。那麼,難道中醫不是科學的嗎?

3、中醫不科學嗎

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先生說:“我不太同意中醫是科學……中醫是好的,但不一定是科學的,不科學不說明它不正確……不要把科學跟絕對正確聯繫起來。科學只是我們人類文明發展到公元1500年以後,在這幾百年裡面,一部分地球人所認定的一種體系。而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認定的體系,為什麼一定要把兩個體系去完全等同起來呢?”

我個人非常同意韓啟德先生的說法:中醫真的不是科學,但中醫是有效的。我們當然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醫,也許在不少地方可以得到啟發,比如上文說到的青蒿素、麻黃素等,而在更多的地方暫時還找不到共識。這些暫時沒有取得共識的部分,未必就是錯誤的,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又會得到印證。

中醫與現代科學背景下的西醫,在世界觀上、在方法論上,在具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上,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這不說明中醫西醫必然有一個是錯誤的,恰恰相反,它們很可能是互補的,是殊途同歸的。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