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准备杀刘禅,刘禅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为何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小小嬴政


无论是历史书中,又或者是影视剧中,刘禅总是以平庸昏聩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中。人们都觉得他是一个亡国之君,无用庸人,与它有关的成语、俗语,皆是贬义词。
在风云争霸的三国,诞生了如此多英雄豪杰,他的父亲刘备,更是那个时代里的人中之龙。只可惜这位“扶不起的阿斗”,坐在皇帝之位上毫无建树,甚至最后亲手葬送了蜀汉江山。
刘禅
刘禅真的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愚蠢吗?或许并没有,虽然他在统治蜀汉期间,坐在皇帝之位上从有任何出彩之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傻子。
还有一件事能够说明他的聪明之处,司马昭想要杀掉刘禅,这都是人尽皆知的事,只是刘禅知道司马昭的这份心思以后,他没有表现出战战兢兢,又或者是匆忙逃走。反而在自己的门上写下了“中山寨”三个字,彻底打消了司马昭想要杀他的念头。这三个字到底体现了刘禅怎样的智慧,又为何让司马昭杀意全无呢?
刘禅
其实刘禅从一开始投降,完全能够看出来此人并不傻。即便是他留给后世“乐不思蜀”的故事,其实都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他是投降的君王,这个时候即便司马昭一家独大,他也不愿意让刘禅活着,毕竟留着此人绝对是祸根未除。
可是刘禅又是主动投降,这就让司马昭没有了杀他的先决条件。所以想要真正的除掉刘禅,他还需要一个理由。这才会在接下来的酒宴上,在刘禅酩酊大醉之时,司马昭故意问刘禅思不思念故国?
刘禅
结果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也!”,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自然就是醉酒的人一定会说出实话,可是刘禅到底是真醉还是假醉呢?这可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从内心深处来讲,哪有人会不怀念自己的国家,可是刘禅如若真的说出思念故国的话,依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昭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合适的,除掉刘禅的机会。为了彻底打消司马昭的念头,他就将自己的门匾换成了“中山寨”三个字。暗中监视刘禅的人,就将他的这一举动报告给了司马昭,此后他彻底打消了杀刘禅之意。
刘禅
司马昭之所以会这样做,其实是因为这三个字藏着玄机。首先将这三个字反过来读,其实就是“在山中”之意。刘禅想要通过自己门上的牌匾,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他愿意做一个山中人,此后再也不过问朝政,同时也没有任何野心,打消司马家的顾虑。他们两人都是聪明人,看到文字的表面意思,就已经知道对方心中所想。
刘禅
这三个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表明他愿意像中山靖王一样度过余生。《史记》中曾有记载,这位中山靖王只喜爱酒色美女终日不过问政事,只管自己奢侈淫乐,最后安然去世。
而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刘禅自然是同一血脉所出,他其实就是在借古言今,表明自己安度余生的态度。司马昭正是读懂了这层含义,才会对刘禅再无杀意。

鸢飞九天2018


其实刘禅一点都不傻,说刘禅傻的人才叫傻呢!

刘禅早在蜀国灭亡二十年前,就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了,他娶了张飞的两个女儿。

张飞的两个女儿都是夏侯氏所生,而夏侯氏是夏侯渊的亲侄女,是夏侯霸的堂妹。



夏侯霸投降刘禅之后,刘禅指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让他们喊夏侯霸叫舅舅,当时夏侯霸感动的热泪盈眶。

刘禅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蜀国早晚要完蛋,诸葛亮六次北伐,耗尽蜀国国力,尚且次次都是无功而返,何况姜维呢!

恢复汉室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这一点刘禅早就看透了。所以,他才给自己留了条后路,凭借其夏侯家女婿这个角色,就算不能继续享有荣华富贵,保个命应该不成问题的。

当邓艾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刘禅乖乖地投降了,他早就想到了这一天。



到了魏国以后,司马昭对他很不错,不仅封他做了安乐公,还把他迁到了大都市洛阳居住,条件一点不比成都差,要吃又吃,要喝又喝,要美女有美女,而且每天都有歌舞表演。

乐不思蜀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有人说刘禅真傻,只知道贪图享乐,把先皇的谆谆教诲全抛之脑后了,把兴复汉室的伟大梦想留在四川了。

拜托,这是在敌国,刘禅是投降来的,不是来旅游的。司马昭本来就对刘禅有所顾虑,假如刘禅早起晚睡,天天就知道努力学习,辛勤工作,从来不去喝酒,从来不玩游戏,从来不近女色,从来不去KTV。

那么,司马昭就会想,你刘禅如此励志,如此勤奋,难道有什么“想法”吗?想革命不成?我还是趁早灭了你吧,以绝后患!



刘禅想活得更久一点,更安心一点,他表现的越“傻”,越“昏聩”,越贪图享乐就越好,一旦停止享乐就可能会遭到司马昭的疑虑。

刘禅就是个演员!

然而,乐不思蜀事件之后,司马昭还是对刘禅不放心,他觉得刘禅是不是在“演戏”,故意装傻呢?

于是他就派人全天候监视刘禅的一举一动。刘禅也察觉出来了,为了尽快消除司马昭的疑虑,他在大门外悬挂了一个牌匾,牌匾上书三个大字:

中山寨。



探子发现这个牌匾之后,就汇报给了司马昭。司马昭一听哈哈一笑,好吧,你们回来吧,不用继续监视刘禅了,让他颐养天年吧!

“中山寨”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刘备到哪都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自然也是中山靖王之后。

中山靖王到底何许人也?

中山靖王是刘胜,他是汉武帝刘彻异母同父的兄弟,这个中山靖王啥本事没有,就喜欢三样东西,抽烟喝酒烫头,不是,这是于谦。

中山靖王喜欢的三样是喝酒、吃肉、女色。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大把生娃娃,中山靖王的那方面能力出奇的强悍,一辈子生了一百二十个儿子,女儿也有一百三十个。

加起来,正好二百五十个。



刘备之所以往中山靖王身上靠,就是看重中山靖王儿子多,儿子的儿子更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多到眼花缭乱,乱七八糟,多到谁也弄不清楚。其实,后来汉献帝查家谱的时候,根本就没查到刘备。他为了拉拢刘备,才替他撒了个弥天大谎。

刘备估计就是个冒牌货。

看到这,大家应该清楚了吧!刘禅之所以写上“中山寨”三个字,就是向司马昭表明:

我刘禅,就像老祖宗中山靖王一样,只喜欢吃喝玩乐,根本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您就放一万个心吧!

刘禅后来幸福的活到了死。


一半秋色


在现如今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以北十多公里处的蜀村东万柏山上,有一处非常出名的旅游景点,叫做阿斗寨,总面积约5000余平方米。

这座阿斗寨,原名叫做中山寨,据说是蜀汉后主刘禅亲自命名。

当时是在蜀汉灭亡后,刘禅被俘至洛阳,魏元帝在司马昭的指示下封刘禅为安乐公,其子孙和大臣封为诸侯的有50人。客观来说,刘禅作为亡国之君,其待遇已经算是很不错的。

有一次,司马昭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教人为刘禅表演故国蜀地的音乐舞蹈,在旁的蜀官都悲伤落泪,唯有刘禅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边乘机询问到刘禅思不思念故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见此情形,司马昭就对心腹大臣贾充说:“人的无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地安全无事,何况是姜维呢?”这件事后,司马昭就对刘禅放心不少,但他内心依然还是有些担心,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于是,司马昭就将刘禅和他的臣子都软禁起来,并派人时刻监视,此后几年,刘禅和他的近臣们就在软禁之地开始生活,久而久之,这里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叫做蜀村。村落形成后,自然是要给这个村寨命名,刘禅想了想,就给这个村寨命名为:中山寨。

当司马昭听到这个中山寨的名字后,就彻底放下心中对刘禅的戒备。因为,这“中山寨”反过来就是“寨山中”,其中“寨”与“在”音似,也就是说刘禅的意思是暗指自己只愿一辈子呆在山中,不愿再参与外界纷争,不再争权夺利。

虽然,这个故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睛,但其实是标准的民间故事,并且从逻辑上来说,它也是禁不起推敲的。



首先,“在山中”就一定表示永不出山吗?难道不可以理解为卧薪尝胆而伺机东山再起么?换句话说,如果刘禅真想一辈子不出山,干嘛不乞请自削封号,逐离故蜀旧臣,岂不更加能表明自己的心志。

其次,司马昭不是傻子,如果刘禅能够用“在山中”来明心迹,那他之间的“此间乐,不思蜀”的戏码,岂不是故意装傻。如果刘禅真是这样一个有心机的人,司马昭就算不杀他,也会对他诸多限制,至少会把他身边的蜀国大臣给调离,但司马昭却始终没有这么做。

最后,在三国这段历史中,亡国之君都没有被杀的,从汉献帝到蜀汉刘禅,再从魏国的曹奂到东吴的孙皓,他们在国家灭亡之后,都被司马昭和司马炎父子优待,即便是残暴的孙浩,最后也是自然病逝,司马昭实在没有理由来杀刘禅。

所以,更真实地情况应该是,刘禅被幽禁于此,日常怀念先人,便以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的名义,为自己的村寨取名为中山寨并题字,表示对父辈的愧疚之情。


我是赵帅锅


刘禅,一个十分悲催的皇帝,还在襁褓时就被父亲别有用心的摔了一下,幸好命大,没被摔死。公元263年,刘禅被司马昭抓获,想着留着刘禅也没什么用,便对其起了杀心。

就在他想要杀刘禅的时候,刘禅及时命人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当司马昭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对刘禅的杀意顿时全无。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听听有书君的介绍。

1.“中山寨”表明了刘禅的立场

有人说刘禅当年被刘备摔坏了脑子,总是有点傻傻的。有书君却不这么认为,如果他傻,他就不会在关键时刻命人刻下“中山寨”三个字,挂在大门匾上,以此得以生还。

为什么会是“中山寨”三个字呢?“中山寨”三个字倒过来就是“在山中”,《史记》中记载,有位中山靖王一生只爱酒色美女不问世事,最后在奢侈淫乐中去世。刘禅借用“中山寨”表明自己愿意做一个像中山靖一样的山中之人,从此再不问世事,更不会对司马昭的江山社稷有任何非分之想。

2.司马昭趁机给自己留个仁君的好名声

刘禅虽是阶下之囚,但也曾是一国之君,想要杀了他怎么也得有个正当的理由,不然日后自己独霸一方时必会遭人口舌,要知道吐沫多了也能淹死人。

与其杀一个没用的皇帝,不如给自己留下一个仁君的好名声。所以,当司马昭看到刘禅表明自己立场以后。封了一个乐县公给他,并为他在洛阳修建了一座名为“中山寨”的寨子。

寨子占地百亩,风景秀丽,外围围着三四米高的围墙。刘禅和他的妃嫔们就住在这所寨子中,名为府邸,实为监牢,从此,断绝了刘禅和外界的一切来往。

所以,有书君认为司马昭之所以看到“中山寨”三个字杀意全无,一个是看到了刘禅的懦弱,再者,也利用刘禅的事情,给自己树立了一个仁君的形象,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现在,随着观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刘禅的评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人说:刘禅是一个傻子,至少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

有人说:刘禅很聪明,能够当40年皇帝,还活了64岁,真的了不起;

有人说:刘禅属于中庸之人,能够在被敌人俘虏之后,实现自保,确实不易,应该属于智慧上乘之人。

第三种说法很有道理,尤其是察觉司马昭对自己杀意重重的时候,赶紧在门上刻下“中山寨”三个字,从而让司马昭杀意全无,绝对算是大智慧。

刘禅是如何被俘的呢?

263年夏天,魏国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率领大军进攻蜀国,刘禅派遣姜维率领众将抵抗魏军。姜维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

可是,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刘禅派遣诸葛瞻领兵拒敌。诸葛瞻战死绵竹。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投降。经过反复思想斗争,最终,刘禅向邓艾投降。

刘禅敕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假意投降钟会,准备借钟会之手诛杀魏将,而后复兴蜀汉。

姜维计划不幸泄漏,钟会杀死姜维及张翼等蜀国大将。

蜀汉就此彻底灭亡。

刘禅成为司马昭的俘虏。

“乐不思蜀”刘禅用四个字保住了性命

俘虏刘禅及其大臣之后,司马昭想侮辱一下刘禅,便设宴款待刘禅。

喝酒途中,司马昭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命令唱四川歌、跳四川舞来为酒席助兴。

见此情景,蜀汉大臣们或者掩面抽泣、或者低头流泪。唯独刘禅怡然自若,没有丝毫悲伤。

司马昭看见刘禅的表现,便问他:“安乐公还思念蜀国吗?”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汉旧臣郤正趁上厕所时,对刘禅说:“陛下,司马昭如果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眼看上方;接着,闭上眼睛,再睁开双眼,很忧伤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返回蜀国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席继续进行中,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所教的方法,认真做了一遍。

司马昭对刘禅说:“这话好像是郤正说的?”

刘禅睁大双眼,惊讶不已,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呀!”

司马昭及其左右大臣全都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坦诚,暂时放弃了杀死刘禅的念头。

“中山寨”三个字再次保住了刘禅性命

司马昭不想让俘虏刘禅住在都城洛阳,把他及其眷属、旧臣、以及所有下属,都迁到鹤壁市北部万柏山的山坳里。

刘禅毕竟曾经是蜀国君主,留在世上总是一颗毒瘤,早迟要出事,所以,司马昭还是很想把刘禅杀死。

司马昭把刘禅一行人安排到山坳里,派遣一批士兵驻扎在他们附近,用来监视刘禅,一旦发现刘禅有什么异常行为,立即将他们全部杀死,就地处理。

刘禅带领一行人在山坳中住了下来,并且开山垦地,俨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万柏山的山民把刘禅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

当听到士兵禀报,刘禅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的时候,司马昭顿起杀心,准备命令士兵将刘禅杀死,因为,“蜀村”让人觉得刘禅始终没有忘记蜀国,刘禅还会寻找机会恢复蜀国,刘禅依然是司马魏国的敌人。

司马昭准备杀刘禅、还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的时候,刘禅做了一件看起来很小、实际上生死攸关的大事。

刘禅听说有人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蜀村”,吓得冷汗直冒。他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在自己村庄的入口,建立起一座巨大的门楼,并刻上三个硕大的文字:中山寨。

士兵向司马昭禀报了刘禅的这一举动,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中山寨”3个字为什么能让司马昭对刘禅消除敌意、消除杀意呢?

“中山寨”直抒胸臆,清楚表达了刘禅的最大愿望

中山寨,让人看到的含义就是,刘禅我是寨主,我对这地方非常满意。我建好这个山寨,希望我的子孙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寨中。

中山寨表明这个山寨就是刘禅最大的理想;刘禅没有其他愿望了。

“中山寨”倒过来念就是“宅山中”。这样意思更加明确:刘禅在这个山村中安家落户,并且“宅”在山中,哪儿也不想去,只想吃好、喝好、生活好,其他别无所求。

“中山寨”还传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我刘禅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里是中山靖王子孙的村寨,刘禅会与祖先中山靖王一样过着热衷于生儿养女的生活。中山靖王怎么生活?

据《史记》记载,中山靖王刘胜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美酒、热爱女色。

中山靖王吃好之后,就是沉溺妻妾美色。中山靖王儿子很多,令人吃惊。

《汉书》记载中山靖王有120多个儿子,传说另外还有160多个女儿。

刘胜不仅自己奢侈淫乐,还教导同母哥哥赵敬和其他人员说:“兄长(汉武帝)为王,专门领导官吏治事。为王应当日听音乐,玩赏歌舞美女。”

刘胜一生就是在玩赏美女中度过的。

现在刘禅之所以起名为“中山寨”,意在表明:我刘禅是中山靖王后代,我继承先辈的特点,我会向中山靖王那样生活,就在这个山寨中享受余生。

司马昭从“中山寨”三个字上看见了刘禅的“远大志向”,觉得刘禅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没有将他杀死的必要,所以,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刘禅亲自命名的“中山寨”,后来,被人们称为“阿斗寨”。

经过多年的改造、发展,阿斗寨成为远近闻名的寺庙。

现在的阿斗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旅游景点、一个文化亮点,地址就在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乡、蜀村东万柏山上。

亲,有时间,去旅游哈。


数学张教员


从投降魏国之后,司马昭开始的时候把他们迁到洛阳,并且封他为安乐公,给他善待。

但是司马昭终究是一个多疑的人,毕竟对蜀国的残余势力还是有点不大放心,所以有可能想杀了刘禅以绝蜀复国的希望。

刘婵也比较聪明,在自己所住的地方写上了中山寨三个字,一下子就让司马昭打消了疑虑。因为战国时期有一个中山国是个小国,在战国七雄之间并没有起多大作用,只求自保。

刘禅下这三个字的意思也是为了告诉司马昭自己并没有复国之心,只求能够安度此生足矣。

司马昭明白了刘禅的意思,也对他放心了,就不再去找他的麻烦。


星河谈史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谴三路大军伐蜀。

当时诸葛亮已经去世29年了,当初丞相布置的军事基地早已被后主刘禅荒废。因此三路大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蜀国。

其中一路在征西将军邓艾带领下,走阴平小路突袭成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和其子诸葛尚在迎击邓艾部队时双双战死。

后主刘禅在投降派,蜀地大儒樵周的劝说下投降了魏国,蜀国灭。

蜀汉灭亡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为了防止刘禅复国,司马昭命令刘禅带着其手下大臣及家属移居魏国都城洛阳,此时司马昭的意思是把刘禅看押起来。




司马昭把刘禅置于鼻子底下,无非就是害怕他有朝一日复国。

有一天,司马昭要探试一下刘禅的内心世界。于是从蜀地调来了刘禅老家的“歌舞队”。召集刘禅及手下大臣一起观看节目。

当乐奏响起时,台上演员跳起了蜀地舞蹈,这些旧蜀臣看到家乡舞蹈时,思乡之情悠然而生,看着看着都伤心落泪了。

也难怪,不是有句话叫做“穷家不舍,故土难离吗?”

司马昭就是想利用这种氛围试探一下刘禅的反应,他偷眼观瞧,人家阿斗看的津津有味,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此时司马昭低声问刘禅:“安乐公,思蜀不?”刘禅笑呵呵的说“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一看刘禅没心没肺,知道他没有复国的心思,从此也就对他放心了。

其实刘禅是个大智若愚之人,他的演技很出色,刘禅知道司马昭要试探自己,这才说出上面的话。

有些人笑话刘禅窝囊。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能做的就是自保。

难道司马昭问刘禅“思蜀不?”刘禅回答思蜀就显得有骨气和决心了?其实那是找死,在没人能帮助自己的时候,装傻是最好的办法。

刘禅的装傻充楞使司马昭放下了戒心。

过了些时日,刘禅带着一些旧臣及他的一家人,移居到了河南省鹤壁市万柏山上。刘禅带领大家修建了“阿斗寨”,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阿斗这些举动再次引起了司马昭的怀疑,他害怕刘禅死火复燃,他萌生了杀死刘禅的想法。

司马昭频频光顾刘禅的“寒舍”,这引起了刘禅的警觉,别看他平时傻乎乎的,其实他比谁都精明。

刘禅看了一眼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阿斗寨”突然明白了一切,原来是这个寨名起的不妥,以致于引起了司马昭的疑心。

阿斗急忙让人摘下了“阿斗寨”的牌子,他亲自书写了“中山寨”三个大字,司马昭一看放心了,心想阿斗没有反心,我可以回都城了。

阿斗写了“中山寨”三个字,为何打消了司马昭的杀意了?

原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是个小不点的国家,这个小国最后因为“农夫惰于田,战士惰于行阵,君王娱于歌舞”,形成了一种好逸恶劳,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因此最后被赵国所灭。



阿斗写下“中山寨”无疑是要效仿中山国那样不思进取。这和之前的乐不思蜀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司马昭顿时杀意全无。

在司马昭眼中看来,阿斗只不过是一具行尸走肉罢了。

阿斗用自己的智慧,再次躲过了一劫。要不说做人要低调,阿斗深谙其中的道理。

公元272年,65岁的阿斗无疾而终。他建设的“中山寨”现在改名为前蜀村和后蜀村,有到鹤壁游玩的亲们不妨游览一番。领略一下当年阿斗的风采。


秉烛读春秋


在很多文学著作和影视剧中,常常把刘禅刻画成一个胆小懦弱,宠幸宦官的一个无能君主,国破被擒后,封了一个安乐候,居然还弄出个“乐不思蜀”让人后人唾弃的典故。

真实的刘禅

章武三年,汉昭烈帝刘备在永安宫逝世。同年五月,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在成都继皇帝位,当时全国叛乱四起,作为一个并没有多少治国经验的年轻君主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指派一位声望高,能力足的大臣来总揽全局,诸葛亮自然是不二人选。在刘备的遗诏中也曾说明:“朝中诸事无巨细,皆咸决于亮!”。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逝,刘禅开始独自掌权。从继皇帝位到独自掌权的十一年,刘禅未跟实际帝国掌控者诸葛亮出现过任何的间隙,并且对诸葛亮所提拔的人才,比如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继续加以重用。直至国家灭亡的三十多年里,国家机器依旧平稳的在发展。

众观历史中,有多少帝王能自愿让让权给臣下十一年,事后不仅没有秋后算账,还继续按臣下的政策继续施政。就凭这气度就无人能出其右。

李特:刘禅有如此江山而降于人,岂非庸才?

中山寨事件

刘禅降魏后,被魏国移居都城洛阳,受封为安乐县公。我们都知道,作为亡国皇帝基本就没有善终的,当时没杀你,不代表之后不想弄死你。

一日,司马昭请刘禅赴宴,想试探其是否有反意,故安排人员在酒宴上演奏蜀歌,同时赴宴的蜀国故臣无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唯独刘禅,嬉笑间,无不快意。于是司马昭就询问他:“你来洛阳居住也有段时间了,不想家吗?”,刘禅笑答:“我在这很快乐,为什么要想回蜀地!”,席间众人听后皆哈哈大笑。乐不思蜀的典故就此诞生。

之前的试探并未打消司马昭的疑心,故权衡再三之后决定杀了刘禅,以绝后患。当他带人到刘禅所居住的寨门前,抬头看到寨门匾额上写着三个字“中山寨”,思虑一会后就带人返回了,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中山寨来历

相传蜀国灭亡后,蜀国众臣都随刘禅被移居到洛阳,魏国为了便于看管,于是乎就把众人都安置到一起,逐渐就形成了一个村寨。作为村长的刘禅自然要给村子取个名字,至此“中山寨”诞生,意思就是在山中。据说这个村子现在还在,但成了旅游景点了。

从司马昭看到“中山寨”三字后放弃了杀刘禅,我们可以知道刘禅并非是他表面所展现的那么愚钝。当时的刘禅只要稍显一点反意,估计死的就不是他自己,一同被俘的蜀国降臣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他的智慧不仅救了自己,也救了蜀国故众。

最后我在恶趣味一下,大家试想如果当时村寨的名字就是随便取的,司马昭知道后会不会其的跳坟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点赞+评价哦,小可拜谢!


邓坛拜将


诸葛亮仙逝五丈原之后,蜀汉再无力抵御魏国,发展十几年后,曹魏的国力发展速度超越蜀汉极大,这时候司马昭派三路大军进攻蜀汉。

姜维选择抵抗到底,但是他一人之力又如何对抗天下大势呢?最终导致失败身亡。刘禅的选择与姜维截然不同,在刘禅看来,人生在世当以天下大义为重,于是刘禅在看清形势的情况下,知道即使反抗也必然是失败结局,于是选择投降,免去了一场百姓浩劫。

有人觉得刘禅是个傻瓜,明明有一战之力,却轻易投降了;但是也有人认为刘禅是大智慧,以蜀汉苍生为念,这样的善举最后才让他能够善终。

关于刘禅投降,作为亡国之君到了魏国以后,有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表明了司马昭有心杀了刘禅,但是最终却没有动手。

例如题主说到的这个事情,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给刘禅安排了一个小地方,给刘禅居住,让他安享晚年,但是司马昭继承了司马懿多疑的个性,他向来谨慎小心,即使是刘禅这样的人,他也要防一手,于是在刘禅身边安插了眼线,监视刘禅。

刘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这是司马昭不放心他,为了表明心迹,刘禅将一个牌子挂到了他的地盘,这牌子上书“中山寨”,寓意着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出去了,这三个字倒过来读就是“在山终”的意思。

司马昭看了这个牌子,于是就不再对刘禅起杀心了,让刘禅安度晚年。

其实这个故事是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司马昭再笨,也不可能因为一个牌子就对刘禅放松警惕,只需要继续安插眼线,盯住了刘禅的一举一动即可,完全可以用曹操对付汉献帝的手段,将刘禅身边从上到下都换成自己人就可以了。

现在有一个主流的说法,认为刘禅能够善终是因为刘禅聪明,他装疯卖傻,其实刘禅的善终真的和装疯卖傻没啥关系。

刘禅投降之后,亡国之君举国投降,司马昭自然不能杀他,毕竟杀了刘禅,则以后无人再敢投降曹魏,况且东吴此时还与他分庭抗礼,所以司马昭要优待刘禅,将刘禅作为一个对投降者的榜样和姿态。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降,东吴的人也不会全力与他决一死战,肯定会有人希望投降,继续享受富贵。

司马昭不杀刘禅除了有这点需要之外,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是在三国的时候,不流行杀亡国之君。

其实不仅是司马昭没杀刘禅,司马炎也没杀孙皓。东吴的孙皓是一位暴君,他作为亡国之君落到了司马炎的手里,司马炎给他备了一杯酒,对孙皓说,喝了吧,这杯酒给你准备很久了。

孙皓一听不乐意了,怼了回去:“我在家乡也给你准备了一杯这样的酒等你喝。”即便如此,司马炎也没杀孙皓,所以说,刘禅能够善终,和他装傻说什么“此间乐,不思蜀。”没啥关系。真想杀你,你说什么也没用,认为刀俎,你为鱼肉,只能说是当时的风气救了孙皓,而时局救了刘禅,仅此而已。


大家好,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了解历史~


野史日记


作为蜀国后主,刘禅可谓是遭尽了世人唾骂,什么扶不起的阿斗、暗弱无能、四个二俩王一起出。总之,在他身上,就没有什么像样的好评,尤其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简直是将他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但是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如此不堪么?还是说,长坂坡被赵子龙救回来以后,让老爹摔在地上把脑子摔坏了?亦或者是相父诸葛亮太过强势,没有给他成长的空间,让他彻底变成了相宝男?


刘禅的一生,可以说是多姿多彩,但也是充满心酸

无论是史书还是演义中,刘禅都是以一个昏庸无能、胸无大志的亡国之君形象出现,没事儿斗个蛐蛐、找个美女一起写字画画,要么就是没事儿就跟相父诸葛亮聊聊天,慰问一下相父最近身体可好,总之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政绩,也没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举动,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此间乐、不思蜀”这六个字了,这句话彻底让刘禅成为大家熟知的反面人物。然而刘禅真的有大家口中说的那么不堪吗?

纵观刘禅生存的时代背景与复杂局面,他能做到这样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毕竟三国鼎立下,蜀国最为弱小,无论是经济发展和武力实力,都不如魏国、吴国。如果说,蜀国是如明清那样有着大一统稳定的政权,刘禅或许能治理的很好。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真的是在明清时期,那么即使是个平庸的人也可以稳稳当当做皇帝,可是刘禅生活在蜀汉,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不会太平坦

投降魏国做了安乐公的刘禅,真的就有那么安乐吗?

曹魏攻打蜀国时,恰逢姜维大将军在外征讨,此时的刘禅虽然手握数十万兵马,但是此时的蜀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无论是经济落后还是政治腐败,都已经将这个三国中作为弱小的国家吞噬殆尽。加之诸葛亮、姜维又多次北伐无功而返,早已民疲国弱

对此刘禅其实看的很透彻,他深知就算此次能抵御魏国名将邓艾的进攻,下次呢?总有一天,蜀国会被魏国所灭,遭受涂炭的也只是天下苍生,连年征战早已让刘禅疲惫不堪,与其说选择死守祖宗基业,倒不如就此放手!顽强的抵抗,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和平,甚至说如果防守失败,或许还会出现血流满城、百姓遭殃的惨剧,倒不如选择投降,让天下百姓免于战火,让自己的宗族得以保存!于是刘禅选择了开城投降,投降后的刘禅宗族及部分大臣,被魏军带到了洛阳,司马昭将其封为安乐公

中山寨三个字,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一如那句乐不思蜀!

是啊,日子还得接着过不是。于是乎刘禅从皇帝变成了阶下囚。然而这个安乐公却并不好当,因为司马昭一直疑心刘禅会东山再起,多次派人监视刘禅的生活。身为阶下囚,生活在洛阳城的刘禅当然也非常清楚,自己如果不小心翼翼,很有可能被司马昭这样狠毒的人杀掉,若是要保全宗族,就要展示自己的无能与懦弱,以此来打消司马昭的疑心和顾虑

即使这样,司马昭还是怀疑刘禅在做戏,一日,宴会上司马昭特地安排了蜀国的伎女在宴会上表演,面对如此熟悉的舞蹈与音乐,惹得在座不少的蜀国大落泪,而刘禅却是一副轻松的模样,嘻嘻哈哈仿佛没事人,而且面对司马昭的提问,他回答出了那句“遗臭万年”的回复

但是,这并没有让司马昭对刘禅完全放心,他下令将刘禅迁往山坳里,并且派遣了士兵监视刘禅的一举一动。虽然刘禅所居之地占地有奖金百亩而且风景秀丽,但是外围却是将近三四米高的围墙,如同监狱一般。可是这样的地方刘禅却与妃子住的十分开心,并命名此地为中山寨。司马昭知道后,彻底信任了刘禅是个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之人。因为中山寨反过来念即寨山中(在山中)

而之所以这么写,是刘禅在向司马昭传递他的忠心,哪怕是生活在监狱一样的地方,他也依然乐得自在,他其实想说的是——外面权力的争夺我不在乎,王牌只想在这山中舒适度过余生!

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小的国家,这个小国最后因为“农夫惰于田,战士惰于行阵,君王娱于歌舞”,形成了一种好逸恶劳,及时行乐的社会风气,因此最后被赵国所灭。而刘禅起“中山寨”这样的名字,也是为了向司马昭传递一个信息——我就是个贪图享乐的废柴,请您放过我吧!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