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這話對嗎?

從容從平淡裡尋


對於這句話本身就是錯誤的,它是從哲學上的一句“否定之否定”篡改而來的。

你的“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的話,很大之可能是從數學中“負負得正”演變而來。數學上的“負負得正”是一種對實際事物的理解及處理辦法的一種定式,而非對事物一種辯證思維的推理方式。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則是對某一種事物現象的思考過程反覆推翻,層層剝離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力求讓事物的真相能夠以真實的的面目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或能夠讓那些待驗證的事物得以較為順利的展開。

如若這句話是從“敵人之敵人就是朋友”的俗話衍生而來的話,那就更是“差之釐毫,謬之千里”了。這句話是從人與人之間的實際利益提出的。它明顯含有相互利用之意,是一種借力打力的逐利做法,不是對事物追求簡化的完成的思維方式。

雖然上述三種說法,都有它的相近之處,但它們之間所表現的性質之差異是明顯的。“負負得正”與“敵人之敵人就是朋友”都具有所追求的結果已經相當的明朗性,而“否定之否定”則是處在一種過程之中,它的結果還處在朦朧不清的狀態。


用戶上坪農夫


“否定之否定”是哲學上的命題。“否定之否定就是對的”是生活上的命題。而這一命題要完全當成真命題,那就肯定會造成本地諮詢的問題了。

無論哪個,聽起來都很抽象,理解起來都很困難。

但就象“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就很好理解了。相信多數人不止理解,而且還會運用。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嗎?非也。“世界上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所謂敵人的敵人,暫時結成同盟完成同一目標是可能的,但真的要當成朋友那就是十足的傻瓜了。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劉幫、項羽不會是朋友,朱元璋、陳友諒也不會是朋友,李自成、張獻中是嗎?更不是!

所以“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之說只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生活中,可以利用“否定之否定”結成統一戰線,促成共同目標的實現和達成。

正能量多了,負能量自然會受到抑制。有句話不是說嘛:“一木獨秀不是林,萬紫千紅總是春”。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未必全是。但能夠相輔相生,就不必自相殘殺和踐踏,對吧!


大家龜壽


眾生習慣分有常與無常,善與不善,否定與肯定,皆為心中有執念,有分別心,本為虛空,何分二法。所謂不二,原為無差別,既無二何分否定與否定之否定論肯定,眾生所見皆為相,所分即為執。無相破執可見佛性!



鳳飛綠洲


答:這句話是對的。否定之否定規律亦稱“肯定否定規律”。是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之一,也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這個規律表明,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在事物發展的最初階段,事物內部矛盾中的肯定方面居於主要地位,事物的性質相對穩定,這就是肯定階段。由於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否定方面戰勝肯定方面而佔居主要地位,舊事物變為新事物,這就是否定階段。否定方面對肯定方面的否定,新事物對舊事物的否定,不是量變,不是改良,但也不是簡單拋棄,一筆勾銷,而是變革和繼承的統一,克服和保留的統一。隨著矛盾鬥爭的繼續,原來的否定方面也被否定,事物就發展到否定之否定階段,在這個階段上,事物會重複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徵,即“彷彿是向舊東西的回覆”(《列寧選集》第二卷第608頁)。但所謂“回覆”,只是“彷彿”回覆,而不是真的回覆;只是某些特徵的回覆,而不是全部特徵的回覆。它體現了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循環。從肯定階段經否定階段到否定之否定階段,是事物運動的一個週期。只有從整個週期來考察,才能揭示否定之否定規律的作用,看到事物的發展是往返曲折的,而不是徑情直遂的,但總的趨勢是上升的,前進的。

儘管會有局部的、暫時的倒退,新事物終究是要勝利,事物發展的前進運動終究是不可抗拒的。黑格爾第一個猜測到了否定之否定規律,他把這個規律看做是“絕對精神”在其全部發展過程中所遵循的普遍規律,以此作為其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的主要槓桿。他把一切事物都牽強附會地硬塞到正題、反題、合題的三段式框裡去,而把合題(即否定之否定階段)瞭解為矛盾的調和。這就不僅陷入唯心主義,同時也陷入了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批判地繼承了其合理的內核,總結了人類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曲折的認識歷史,從而深刻地揭示了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它也是辯證法三個規律之一,即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行在路上。





行在路上8


否定之否定規律,這是黑格爾在《邏輯學》中首先闡述出來的,恩格斯則將它從《邏輯學》中總結和提煉出來.

其實有道理並不一定是真理,真理也是有環境範疇的,還是要因地制宜,要看如何應用這句話.

每一句流傳至今的格言/規律/知識,都是通過實踐,論證得來的,在沒有新的理論來推翻它,更新它都是對的,哈哈.


無韻詩翁


“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這句話十足的錯誤,這是典型的二元論思維模式:非黑即白。

數學中雖有“負負得正”,也還有個非正非負的零呢。

任何主張,有贊成,有反對,有無所謂(棄權)。

任何有人參與的事物,其演變趨勢絕不是唯一的。按照二元論思維,其趨勢要麼有唯一結果,要麼停止。這明顯不對。


教育反思者


我認為不完全對。有時候對,有時候不對。為什麼?因為否定之否定是糾正否定錯了的部分。第二次否定也可能是部分,也可能是全部。糾正全部則“否定之否定是肯定”;糾正部分“否定之否定不一定是肯定”,而是對否定錯了的部分進行糾正。

否定是做判斷,肯定也是做判斷。否定之否定是對一個事物的屬性或者性質做了兩次否定的判斷。舉例來說,最早的時候認為世界是由土構成,人也一種“泥巴”,所以有“女媧用泥巴造人”的說法(就是再幹淨的人一搓身上就出泥巴條條[捂臉][捂臉],古代人洗澡不方便也沒有現代人洗得那麼勤)但到了後來,人們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陰陽二氣構成(人也有陰陽,居然有男女分別[捂臉][捂臉],動植物也有雌雄)推而廣之對無生命的物體也可以分出陰陽。就是對“人由土構成”的否定。但後來人們覺得光有陰陽二氣還不行,還得分出不同的屬性,這又是一次否定。就做出了“萬物由陰陽二氣和金木水火土構成”的判斷。是對由二氣構成又一次否定。但這此否定不是回到“萬物由土構成”的最初概念。所以說“否定之否定不是肯定”,而是認知的上升。古人認為這次可以解釋萬物的根源了,萬事大吉。

但是,由此古人從此再不前進了,一直延續到現在。

當然現代人都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而且信服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從此人們不相信萬物由陰陽二氣和陰陽五行構成的理論了。是對“陰陽二氣理論的徹底否定。儘管陰陽五行用在中醫治病上仍然使用並有效,但不相信萬物由氣構成的概念了。

再舉一個例子。小時候我們都看過《半夜雞叫》,是對地主老財不講人道殘酷剝削農民的控訴,就是對地主剝削農民制度的否定,但是,現在有些人認為那是胡編亂造,就是對《半夜雞叫》這個否定之否定。那麼這個否定之否定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地主半夜學雞叫的做法的否定,而不是對地主剝削農民的否定;另一種就是完全否定地主對農民存在著剝削。這個時候“否定之否定”就是對地主剝削農民的肯定。就是認為地主不存在對農民的剝削。然而這種肯定,絕對是錯誤的。雖然符合“否定之否定是肯定”。

所以,邏輯是使思維縝密的方法。而邏輯本身並不是真理。然而,論證真理離不開用“邏輯”這個縝密的思維方法。學哲學先從邏輯學入手,提高“想問題”的嚴密性。


從容從平淡裡尋


否定之否定,

事物自我運動的整個過程是由事物內部矛盾反覆兩次的解決,也就是兩次否定,兩次的質變完成,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之否定,形成了一個週期,否定之否定的特徵是在,重新回到原來出點上,但這是在更高階段上達到的,是低級到高級,由筒單到複雜的無限發展過程,是在波浪式向前,螺旋式上升的運動。事物轉化條件不同,形態表現也是多種多樣的。


鄧恩周






陳恢佑


不對。

比如,你掬的是水。

否定,你掬的不是水,或者你不是用掬的方法。

否定之否定,

第一種,你掬的不是不是水,意思是你掬的是水或者是水的混合物。

第二種,你不是不用掬的方法弄水,意思是你有可能全部採用掬的方法,也有可能既用掬的方法同時又採用其他方法盛水。

結論,否定之否定不等於肯定,相對比,外延擴大了。除非肯定與否定的對象屬於對立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