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貧富差距過大?

傳統文化之周易


造成貧富差距過大的原因,有人認為是個人努力的不同,有人認為是社會分配規則造成的,還有人認為是因為每個人掌握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為此人們想方設法的試圖去改變,不過效果確一直不理想!

筆者認為,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擴大最根本的原因其實是自然選擇。聽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自然選擇”不是用在生物進化上嗎?這和人類的貧富差距有什麼關係,難道自然選擇還能干擾社會的財富分配不成?

自然選擇當然不會干擾社會的財富分配,但是它能決定一個物種的發展和存亡!人類的誕生和發展方向顯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我們失去了能夠抵禦寒冷的毛皮,失去了鋒利的爪牙,失去了靈敏的嗅覺。我們失去了很多野獸賴以生存的結構和技能,但是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聰明的大腦。

這個聰明的大腦最初並沒有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因為單獨的個體所擁有的智慧其實很有限。所以,在人類進化的早期,我們花了幾百萬年才逐漸在大自然中佔據一席之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修煉出一種能力,那就是製造和使用工具。

在這幾百萬年中,我們的祖先不斷嘗試各種能吃的動植物,找到可以吃的和能夠治病的。我們的祖先還學會了用火,從開始只會用到後來能夠自己製造火。他們還學會使用木石之類的工具,並且能夠自己製造木石工具。

到這裡我們的祖先與其他動物其實也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他們依然過著和其他動物一樣的採集和狩獵生活。

直到人類掌握了種植和養殖技術,直到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開始有了多餘的財物。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意義上開始區別於其他動物。因為有了多餘的財物,我們的祖先開始有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交易。

種養殖和交易使得同一血脈的氏族部落有了壯大的機會,可以擺脫過去採集狩獵只能維持小部落的狀況。得到壯大的氏族部落能夠擴張領地,以便開闢出更多的土地去發展種植和養殖,這又使得部落越發壯大起來。

越發壯大的部落開始搶佔其他部落的生存空間,其他的部落這個時候如果還處在採集狩獵階段那就只能被消滅或驅逐。因為兩者的體量是不一樣的。採集狩獵能維持上百人的部落已經不錯了,而種養殖部落能夠擁有更多的人口。

這個時候大自然又一次做出了選擇,那些採集狩獵部落逐漸被淘汰,種養殖部落開始大發展!之後經濟發展在人類的生活中開始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為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種養殖和採集狩獵。

人們開始用自己多餘的產品去換取其他需要的產品。有人善於種植,但不善於製造工具,所以他就用種植的糧食作物去換取其他人的工具。有些人善於製造工具,但不善於捕獵和製造糧食,他就用他製造的工具去換取這些食物。

於是分工產生了,分工使得勞動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分工也使得一部分人越來越富裕,當災難來臨的時候,一些窮人因為沒有足夠的食物,不得不去向富人借貸。這些借貸的窮人,因為還不起債,最後變成了奴隸。

於是新的生產關係開始形成,貧富差距也開始越來越大。說到這裡,那麼有些人要問,如果我們不向這個方向走,那會怎麼樣呢?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被淘汰。採集狩獵部落被種養殖部落淘汰,不分工被分工淘汰。

這個時候大家可能會明白了,到底是什麼引起的貧富差距的擴大化?沒錯,那就是效率。種養殖能夠獲得食物的效率,比採集狩獵要大得多。所以種養殖,淘汰了單純的採集狩獵。然而有了分工以後,單純的種養殖和採集狩獵這效率顯然不如分工合作。

自然選擇利用效率這一工具,成功的淘汰了落後的生產關係。現如今之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還是因為有效率這一工具在起作用。貧富差距的擴大化,有利於社會生產效率的提高。

所以,古往今來,不管人們如何努力的去抑制貧富差距的擴大。只要你不是效率最高的生產關係,那麼你終將會被大自然所淘汰。


江哥眼中的世界


學習中國古代史,我們發現歷朝歷代都會有農民起義,他們打出的旗幟便是“均貧富、等貴賤”、“均田免糧”等等。這一方面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下層民眾對社會公平的渴望。

事實上,貧富差距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直到今天亦是如此。古人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並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

那麼,古人是如何認識社會貧富差距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辦法又是什麼呢?

先秦時期,由於生產力水平還較為低下,因此雖然存在貧富差距現象,但遠沒有後代那麼明顯。孔子首先注意到這個問題,他說:“不患貧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故而提出“均”的思想。後來的管子學派也提出了同樣的看法,“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管子·牧民》)而繼承了孔子思想的儒家又一位思想家孟子則認為“仁者不富,富者不仁”,可以說這種看法是非常深刻的。當時能夠堅守自己的理想,不為貧困而改節的人往往比較貧困;但那些心懷奸詐、投機利祿之徒卻往往能夠致富,過著非常富裕的生活。當然,這只是社會的一種不合理現象,並非人類歷史的常態。

梁啟超在總結先秦時期經濟思想時說:“我國之生計之說,常以分配論為首位,而生產論乃在次位也。”用今天的話說,優先考慮的是如何合理分配蛋糕的問題,而非如何將蛋糕做大的問題。其實這也不能怪古人,因為那時主要靠農業生產,技術非常落後,經濟增長非常緩慢,故而提出這種看法也是無可厚非的。

到了戰國時期,我們知道發生了一件事,就是井田制徹底瓦解。原來的土地為周天子所有,不能自由買賣,而現在則完全私有化,可以自由交易。這樣雖然有利於提高生產的積極性,刺激經濟,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那就是貧富分化的加劇。所以到了漢代,便出現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慘況,面對這種困局,一些儒家士大夫便提出自己的主張。董仲舒認為“大貧則憂,大富則驕;驕則為暴,憂則為盜,此眾人之情也。”這對社會的危害是極大的,因此他主張“調均”。

他在《春秋繁路》裡舉了春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的例子。公儀休位居相位,有一天他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的妻子在後花園裡種了很多“葵菜”,他便毫不留情的拔了,告誡自己的妻子說:“我作為宰相,是百官表率,有自己的俸祿,如果再去種菜,就是與民爭利。這樣很多菜農的菜便會賣不出去,導致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這個故事便是著名的“公儀休拔葵”。後來,妻子雖然不種菜了,但又幹起了別的活——織布。這下公儀休非常的生氣,二話不說便將自己的妻子修了。這種做法我們今天肯定很難理解,覺得公儀休這傢伙也太不通人情了吧,反而覺得他的妻子比較賢惠,能夠勤儉持家。但是反過來想想呢?公儀休位居相位,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官的都跟著他搞副業掙錢,那麼那些菜農的菜、女工織的布就會賣不出去,這樣他們的生計便會出現問題,這種行為無異於“與民爭利”,是非常惡劣的。

到了唐代,貧富差距依然存在,陸贄便提出:“凡所佔田,約為條限,裁剪租價,務利貧人。”然而並無起到多大作用,經過唐末五代的亂世。又因為宋朝的皇帝並不是農民起義奪來的皇位,因此對於土地兼併的情況沒有多大體會,故而採取了“不抑兼併”的政策,這便使得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出現了“有田者什一,為人佃作者什九。”的現象。面對這種局面,農民生活不下去,所以在宋初就出現了王小波、李順起義,到了南宋末年則出現了鐘相、楊么起義,他們的口號便是“均貧富,等貴賤”。

其實統治者早就認識到土地兼併的狀況,但由於各大政治利益集團的糾葛,所以很難採取較為根本性的措施。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管子,不僅提出漁鹽之利使得齊國國富民強,成為了春秋首霸。同時也認識到控制貧富差距的問題,“輕重漁鹽之利,以贍貧窮。”即是說鹽業生產者將大部分產品作為賦稅納與國家,國家再進行統一分配,以較低的價格賣給百姓,以避免商人操縱市場價格,損害百姓的利益。此外還推行了“準平”的政策,即豐收時,政府徵收老百姓手中多餘的糧食;歉收時,政府將囤積的糧食投入市場,以穩定物價,避免不法商人哄抬物價。這一思想為後來的漢代桑弘羊所繼承,到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很多思想也與之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唐代面對兩極分化的狀況,政府採取了兩手辦法,即“抑強”和“扶弱”。在高宗時期出現“富者兼併,貧者失業,於是詔買者還地而罰之。”的狀況,即要求豪強將兼併來的土地歸還給原主,並對他們進行了懲罰。

到了宋代,雖然是採取了“不抑兼併”的政策,但後來的有識之士都呼籲採取措施來挽救兩極分化的狀況。雖然在“抑強”發麵收效甚微,但“扶弱”方面卻頗為用功。針對這種情況,朱熹提出了建立“社倉”的主張。所謂的“社倉”即指通過廣泛接收社會捐助來救急貧苦人士和災民的一種救助體系。根據朱熹的設想,每個州郡都應該設立一個“社倉”,“社倉”裡面可以囤積各種物資,百姓有困難時可以低價貸給他們,等有了收成再還;另一方面遇到災難時,可以無償發放給他們·····

通過以上這些內容,我們發現古人對於貧富差距的狀況其實早就有深刻的認識,因此始終試圖將其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如果哪個王朝控制失敗了,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時候王朝便會岌岌可危,面臨著滅亡的風險。雖然時代發生了變化,古人的措施未必適合於今日,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智慧依然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春秋繁路》《管子·牧民》


歷史大學堂


貧富差距是任何形式下的社會都不可避免的,但差距過大則是這個社會在發展中有不合適宜之處。從夲質上講,資夲壟斷是差距過大的主因,而資源壟斷則是資夲壟斷的推手。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全部資源收歸國家,沒有私有制,國家資源共享,企業的領導也是打工者,是替國家打工。資夲、利潤歸於國家,所以貧富差距幾乎沒有。改革開放以分田到戶為始,到全國經濟體制改革,一部分人成了企業的所有人,一部分人或利用能力,或利用人脈創辦企業,成為真正的私企業主,從而把資源掌握在了少數人手裡,而多數人則從為國家打工變成為企業主打工,隨著資夲的不斷壯大,國家資源也不斷集中,從而形成壟斷,貧富差距也隨之逐漸拉大,這恐怕就是主要原因吧。


老茂805


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貧富差距過大?筆者從西周開始研究我國的經濟和金融的歷史,也研究過世界的經濟和金融的歷史。筆者培訓過幾萬名企業家,與許多企業家是好朋友。筆者也去過幾十個國家,只有北歐五國及歐洲的少數幾個富國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其他世界各國都是少數人掌握著大多數財富。特別在亞洲更為突出。至於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個人能力和抓住機遇的眼光、膽量、智慧有區別,人與人是不同的,當重大機遇來臨時,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看不明白的,無論何時能抓住大機遇的人只有少數的。像我國這樣新興的國家,機遇比發達國家多,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確實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但是大部分人是抓不住機遇的。我們說80年代機遇多,可當時大部分人根本看不懂,我們說現在機遇多,依然是大部分看不明白。每個人的商業眼光是有區別的。

二是家庭背景的不同,掌握財富的機遇不同,李嘉誠的兒子有沒有能力照樣是富豪,家庭背景好的人更容易成功,更容易獲得財富。

三是掌握資源的不同,獲得財富在任何時代,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你掌握的資源多少決定的,你有多少資源與別人交換。

四是人脈關係,獲得財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你是否能與掌握著核心要素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並將之變現成財富。

五是財富的聚集效應,你越有錢就越容易獲得財富,你越有錢就越容易獲得資源,獲得機會。人的天性就是喜歡與富人打交道,不喜歡與窮人打交道,所有的賺錢機會都是向著有錢的人聚焦,因此,財富的集中度是越來越高。在發達國家,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在發展中國家,10%的人掌握著90%的財富。

所以,貧富差距的問題客觀上是永遠存在的。

你在現實中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加盟皓脈財富生活聯盟圈諮詢。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加我的關注並點贊。如果您有創業的難題,生活的難題,企業發展難題,產業升級的難題,資本運作的難題,理財投資或融資的難題也歡迎從我的首頁導航條中點擊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謝謝您們的支持。


金融學家宏皓教授


社會貧富差距太大,一方面是社會制度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人努力的結果。

社會制度方面的影響,主要靠政府幹預的手段,去縮小這種差距,引導民眾就業,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而不是對窮人採用不管不顧的態度,這樣更容易激發社會矛盾,加劇社會貧富差距。同時在養老醫療保障方面,應該要更加的平等,而不是分成三六九等。

個人努力的影響,每個人的才華技術能力更不一樣,那麼在工資水平方面也會有所差別,這是自然的事,每個人擁有的資源和背景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善於利用資源和背景,也可以很快的發家致富,有的人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勞動,在工廠做普工,工資自然會低一些,有的人只能找一份低工資的工作維持生活,所以個人努力方面的不同,也形成了貧富差距。

所以的話,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主要靠政府的調控,保證公民就業,失業的話也有救助,使整個社會處於一種和諧發展的狀態。


獨上高樓看月亮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資料的私有生,即私有制。

因為生產資料私有,會不可避免的產生剝削,帶了滾雪球效應,自然貧富分化越來越大,不可遏制。

這也是產生朝代歷史週期律的根本原因。一個穩定的封建王朝,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財富會不停集中,貪婪是富人的本性,再富也不會收手。經過200多年的逐漸積累,到了最後貧富分化到了極致,也就是王朝換代的時候到了,國內失去了凝聚力失去了民心,要麼被外族滅,要麼被國內人推翻,一場混亂,重新分配財富,緩和貧富差距,然後輪迴。這樣就形成朝代歷史週期律。

其實封建王朝都知道,但其經濟基礎決定了其命運,他們無法改變這個命運。明朝曾做過嘗試,嚴防了官員的腐敗,但控制不住世族的合理合法集聚財富,最後還是失去民心以失敗告終。


東方京川


造成貧富差距太大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制度的影響,收入分配不公。一個農民工一季四季累死累活掙的錢,不如歌星一聲吼。一個公司幾百名職工的年工資不如公司老闆一個人的年薪報酬。


我是好老譚


貧富差距也被稱為貧富不均、收入不公平等,是指一個群體或社會中個人擁有的財富的差距。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犯罪率升高等社會潛在危害。 造成貧富差距的原因有多種,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各個國家和地區還有個人之間都有貧富差距。至於原因有以下幾種。

1 知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也有顏如玉。在我國恢復高考以後,很多人都通過高考離開了貧窮農村。最後實現了財富自由。學習不好的就一直留在農村,但在農村願意學習也能致富啊,比如學習養殖、種植的,都能發家致富。所以說學習使人進步,知識改變命運。



2 地域的不同,之前我也說過了,北京深圳,早些年改革開放,大批的農民工北上,或南下打工,當地的貧窮百姓就把自家的房子加高,隔成若干個小房間。每個月收房租就能成千上萬的。沒過幾年,又舊城改造,或者城市擴張開發,拆遷協議一簽。千萬百萬富翁遍地開花。甚至有億萬富翁。哎就是現在的985、211.大學生又能有幾個人,能創造這些財富呢!


3 說不得原因,這是什麼原因呢!是管理我們的人的原因。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他們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和政商要職。現在表面已經沒有什麼“世襲罔替”,可現實中這樣的事,多如牛毛。啥能耐沒有就因為我爸是人物。


再生資源回收


貧富差距過大是社會分配體系和分配規則作用的結果。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放在人類社會同樣行得通。一個行業利潤很豐厚,最先進入的人往往能有高收益,當進入的人越來越多時,競爭加劇,賺錢難度會直線上升。上世紀80年代時,只要敢下海做生意,任何人都有希望成為萬元戶,到了如今,做生意的人洶湧如潮,多數人只能混口飯吃,能真正發家致富的反而成了少數。


有的人眼光敏銳,有的人能力出眾,有的人爹比較有地位,有的人不差錢,不管核心競爭力是什麼,都有可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從這一角度講,但凡沒有人為設置門檻的行業,競爭的結果往往會出現財富向著優勝者集中的結果,這就是社會財富初次分配的必然結果。


能力的不同,機會的不同,擁有較多財富的人會不斷擴大業務範圍,賺取越來越多的財富,貧富差距會逐步拉大,這是自然競爭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財富分配體系進行二次分配。


社會二次分配的核心在於對高淨值人群的高稅收,以及對中低收入人群增加保障。


對高淨值人群提高稅收比例,主要從個人所得稅、房產稅、遺產稅等稅收方式讓富豪為社會做出更多貢獻。當然更高明的做法是以慈善的名義,給予更正面的宣傳形象,以及某些是非上的豁免權,讓他們主動行善,主動捐款。


社會二次分配對於中低收入人群至關重要,比如免費的義務教育,比如醫療保障,比如廉租房,比如低保,比如養老金。其中養老金的多少是老年人出現貧富差距的根源。二次分配的資金來源則是國民稅收及社會罰款。


對於富豪來說,由於已經有了巨大優勢,財富積累的速度驚人,通過稅收也很難減緩。就需要對大型企業貸款加以限制,金額加以限制,利率提高,對已經產生壟斷的企業加以處罰。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保障相對完善,就業充分,貧富差距造成的後果會弱化。在市場經濟不太成熟,對人際關係要求過高的環境下,財富往往迅速向著關係戶們匯聚。


總而言之,市場競爭一定會產生貧富差距,但是分配規則決定了貧富差距的大小。


財智成功


造就富翁的行拉出來看看就知道了。

比如:地產,樓價都是人為託高的。這些都是廣大房奴“贊助”的。今天的貧富差距看到的是“資源上的不來等”,比如:城市的區域地段的價值差距很大。公共資源分佈不公。優質學位房可能是一個破房子,為什麼值錢?就是教育資源的背後有一個貧富的不公平。

貧富差距產生於市場上的規則受到破壞或者是規則產生漏洞,以致於賺錢成了“過海神仙”,比如:一些地方付出了破壞生態的嚴重代價,把工業搞上去,實質上造富的極少人!

人人想搞錢,越來越賺不到錢,為什麼?生產和消費都大搞短期行為,拖垮的是小業主小廠主小經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