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半年,我總結了這些種子用戶運營方法論

最近半年都在折騰一些缺乏明顯方向指向性的創業項目,難度不小。說到創業,產品的初期冷啟動自然少不了種子用戶。

在過去的半年,我對於種子用戶有了全新的理解,也積累了一些找種子用戶和運營他們的方法論。

本文主要基於過去半年多的經驗,解答以下幾個問題:

  • 為什麼要有種子用戶?
  • 誰才算是種子用戶?
  • 如何用工程的方法去找到種子用戶?
  • 如何去運營他們?
  • 種子用戶和產品之間的關係?
創業半年,我總結了這些種子用戶運營方法論

一、為什麼要有種子用戶

主要是獲得同理心,幫助迭代。

在創新領域,隨著創業賽道的越發細分,老闆(主要決策者)和產品設計者已經沒法僅僅基於自己的體感拍腦袋,去獲取產品迭代的思路了,必須獲取用戶的同理心。

而在成熟業務領域,很多業務(如電商、手機操作系統等)已經到了一個拼刺刀的階段,一點點的用戶體驗優化就會拉開巨大的差距,所以必須從用戶的使用細節優化操作和交互。

種子用戶是團隊的一個延伸,是產品經理觸覺的一個延伸。

具有良好溝通能力和對產品充滿感情的種子用戶,會成為產品經理新洞察的主要靈感來源。

二、誰才算種子用戶

我們在獲取種子用戶時,我把團隊中的負責撈取種子用戶的運營妹紙成為“聞味官”。

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種子用戶的,我認為種子用戶應該具有某種性格特點和與產品的基礎用戶畫像(或者是我們想要服務的人群)相符。

而這個“聞味”的過程,就是要有觸覺去區分一個人是否適合成為我們的種子用戶。

1. 用戶自身的性格

我們認為熱情、外向的人是更加適合成為種子用戶的,他們更願意分享觀點,而且這些人普遍更樂於把想法說出來。

2. 用戶的靜態/動態屬性

一言蔽之,我們需要用戶的屬性和產品屬性是匹配的。

靜態屬性是最為基本的屬性,主要是年齡、性別、所在地、婚姻狀況、收入等這種,代溝是普遍存在於社會當中的。

如果不是為了發掘新市場,去找那些與目標用戶年齡群、性別差距甚遠的人作為種子用戶是沒有意義的。

動態屬性則也是一種區分人群的方式,只是這種區分方式比較軟性。如最近看過某個電影的人、喜歡《小時代》、愛打籃球的。

3. 用戶痛點或需求與產品提供能力的匹配度

坊間傳言,釘釘在初創的時候一個一個走訪企業去與企業共創產品,解決企業管理上的一個一個痛點。

過去這點是重要的,但是現在對於多數產品又是難以做到甚至不需要的。因為大多數產品現在已經不能解決用戶的剛需了,厲害如抖音的產品一下子你也說不出他到底解決了什麼剛需。

我認為這個取決於我們所要設計的產品,是B端產品還是C端產品。

B端產品的需求更加明顯(如釘釘),在這點上更為重要。若是泛娛樂的C端產品,這個匹配度就未必是一個種子用戶的篩選標準了。

創業半年,我總結了這些種子用戶運營方法論

三、如何用工程的方法找到種子用戶

先不提頭條系和騰訊系的流量導入打法,這種打法基本上所有創業團隊都是沒卵用的(甚至是百度、阿里、陌陌這些大廠的團隊也是弄不了的)。

這裡提供我的兩種實踐思路,一種是大範圍捕撈,然後進行精細的篩選;另一種是逐個挑選,逐個跪求或勾引,進行精細化的運營。

1. 大範圍捕撈,精細化篩選

通過一些活動在用戶的集散地進行用戶獲取,如給少量費用在大學自媒體裡面發佈招募種子用戶的英雄帖、在學校裡面組織一些有償線上活動。

把一群人引入到一個大社群裡面,然後通過反覆的交流和日常運營,一個月後剩下的那些不退群的還能陪我們玩兒的,那基本上就是合適的種子用戶了。

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種子用戶有明顯聚集性質的產品,如現在要做一款基於大學生的產品,那大學生這個靜態屬性明顯是聚集的。

2. 逐個挑選,跪求或勾引種子用戶

假如我們現在要做一款年輕人的圖片社區,那這個種子用戶的界定就沒有上述提到的“大學生”這麼精準了。

現在需要使用工程化的思維了:

  • 首先,我們需要窮舉出:哪裡有大量年輕人在發圖片呢?可能是微博、LOFTER、一罐、貼吧等。
  • 然後,再列舉數種話術,基於這些平臺的私信功能,我們分出兵力,使用不同的話術進行勾搭(由於我們並不能為用戶提供任何東西,所以我們只能夠賣乖裝可憐地使說我們是創業團隊,以獲取對方的認同與同情)。
  • 接下來,再分析在哪裡用什麼話術最容易獲取到種子用戶,集中兵力使用這個方法去拓展。

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每個用戶都會覺得收到了邀請的待遇,且能接受這樣勾搭的人一般比較好說話,在後續運營的過程中會比較配合我們的工作。

創業半年,我總結了這些種子用戶運營方法論

四、如何運營他們

1. 分群運營

假如種子用戶超過30個人,就不要把他們放到一個群裡面了。

上文提到了,這些人都是熱情的人,如果群的人數太多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水群了,天天在聊一些有的沒的還表情包刷屏。

我的建議是:每滿30人建一個新群。

分開管理可以關注到每一個種子用戶,還可以防止用戶水起來。

2. 定期活動

定期活動可以是每日/每週話題,也可以是一些無償/有償的APP體驗活動。

這些活動的作用,主要是:養成用戶和我們互動的習慣,讓他們清楚我們是會關注他們並主動和他們聊天的,還可以讓他們經常使用我們的產品。

3. 做好產品經理的延伸

這點是核心,最重要的。

產品經理的延伸就包括:定期的一對一調研,一對多問卷,新版本發佈優先使用。

在這個運營過程中,你還會發現悄悄地有一批鐵粉正在崛起,他們會在每次更新版本的時候向你訴說一大堆自己的看法。

4. 快速、定時反饋

當種子用戶反饋的功能、優化或一些新想法被我們接受之後,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反饋給他們,並在群裡敲鑼打鼓地告訴大家給予這些用戶的相關激勵(可能只是個小紅包)。

5. 借力

在這群活躍的種子用戶裡面,可能會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閒的,如果我們產品的功能特別性感,還可能帶動一些人特別興奮。

這些人則可以用於借力,成為我們的種子用戶群的KOL或管理員。

五、種子用戶和產品之間的關係

我們必須清楚,用戶很難告訴我們他們想要啥,也沒有辦法告訴我們怎麼樣做出下一個抖音來。

我認為,大家不能因為讀了小米當初的《參與感》,而過分神化了種子用戶的作用。

種子用戶可以為產品提供:

  • 操作交互層面的優化建議;
  • 內容調性、產品調性的喜歡與否判斷;
  • 功能層面的優化建議;
  • 我們未能發現的和競品的差異點;
  • 一旦產品切中用戶痛點或high點能產生口碑傳播。

種子用戶無法為產品提供:

  • 產品迭代的大方向;
  • 一個功能做還是不做的決策;
  • 產品調性的方向;
  • 對用戶的洞察。

六、給大家的忠告

在過去半年有餘的種子運營過程中,我總結出以下觀點:

1)認真、用心地運營種子用戶。

他們雖然無法把新需求說出來,但是可以幫我們把當前需求的優先級排出來。

2)種子用戶能夠幫助產品從70分變到80分,但是0到60分這個過程還得靠團隊和產品經理的洞察得出,別指望用戶能幫你鋪好路。

3)像小米當年的那一套寫進書本里的方法論在當前的社會是很難落地的。

因為我們在那個年代,安卓UI界面是個非常剛性的痛點,而當今創業這種痛點已經很少很少了。

4)在產品不足夠性感之前,不要相信種子用戶會帶來口碑

種子用戶和所有人一樣,都是因為產品超越了他們期望值他們才會協助傳播,而那種因為關係壓力(就是你和種子用戶成為好朋友)的傳播是產生不了裂變作用的。

以上,就是過去半年我在運營種子用戶的時候獲取的一些心得。

正如大多數運營方法論一樣,它並沒有那麼困難,關鍵在於用心和堅持(尤其是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