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經濟疫期助農正當時

  農業穩,天下安。因此即便2020新冠肺炎疫情兇猛,中央一號文件仍是聚焦三農重點工作。這段時間以來,我們聽到了西貝、攜程等企業訴苦的聲音,也感受到了小微企業在疫情中遭遇的短期困頓。不過,在最廣大的農村、於最廣大農民來說,疫情防控給農產品產銷帶來的壓力,恐怕還真缺些自帶流量、能上熱搜的“代言人”。說得再直白一些,廣大農民朋友眼下最操心的,可能還是節令性農產品的銷售問題。

  農業農村部日前收集的23個省份、近1000家農民合作社蔬菜類產品供應信息分析顯示,受疫情影響,多個省份的農產品主產區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滯銷現象。比如香菇、草莓、鮮花等農產品,在沒有深加工和科技賦能的前提下,靠天吃飯的初級產品只能仰仗市場及時消化。一旦銷路被堵,“穀賤傷農”就成了大概率事件。疫期農產品銷售困難,起碼有兩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一是疫情防控下大型農產交易中心封閉,使得農產品長期依賴的線下交易幾乎“停擺”;二是防疫期間道路封閉或者半封閉,造成物流困難、人工短缺。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成熟的綠色銷售通道救急,滯銷的農產品很容易挫傷農民春耕的信心。

  於此而言,是時候讓平臺經濟發揮其真正的長處了。一方面,頭部平臺可以利用數據優勢,對系統裡的產區信息、物流數據以及節點熱度進行緊急重新規劃,以“助農”“愛心助農”“農貨”等關鍵詞為節令性農產品闢出線上綠色通道,用戶通過APP首頁焦點圖、限時秒殺等就可直達專區;另一方面,居家開啟“深宅模式”的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線上一站式購齊食材、水果等生活必需品,既能零接觸、不聚集,又能復甦消費,可謂一舉多得。據悉,某知名電商已正式上線“抗疫農貨”專區,幫助貧困地區和部分農產區解決特殊時期的農產品滯銷問題。事實上,不少頭部平臺業已啟動助農模式,即類似“抗疫農貨”專區,一邊鏈接了田間地頭,一邊鏈接了物流企業,以專項補貼的形式確保新鮮農產品直達消費者手中。

  讓新農人有路可走、讓新農貨不會斷流。疫期助農的平臺經濟技術,不僅拷問著新經濟的“良心”,亦在考驗著新平臺的質地。2月5日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2020年的兩大重點任務是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任重道遠的兩大任務,均與農產品的市場化息息相關。2020年的中國農業,開局就遇到了疫情挑戰這道“附加題”,但只要同心協力、精準施策,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