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輯思維 白洋:疫情之下,哪些行業可能出現新機會

宅經濟空前活躍

縱觀人類發展的趨勢,我們會越來越多的參與到虛擬世界裡,而肉身越來越少的參與到物理世界的互動中。就像電影《頭號玩家》,人們只要戴上VR設備就可以進入到一個虛擬遊戲宇宙,這個與現實形成強烈反差的虛擬世界,恰恰是人們救贖的希望。

過去成長的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是圍繞著這個大主題在做服務。騰訊、字節跳動、百度、快手等提供了線上的各種媒介和娛樂形式,阿里、京東、拼多多提供了足不出戶的購物服務,美團提供了足不出戶的生活服務等等。

防範疫情讓我們不得不被動待在家裡,但聊以慰藉的是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線上娛樂、資訊、購物的方式,對這些公司而言,就像天上突然掉下來十幾天,讓產品和用戶可以有更多接觸的機會。

“後 線 上 化”

過去20年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史就是逐漸線上化的過程。前期互聯網的流量多是依靠人性的弱點,讓人沉迷的遊戲、短視頻、直播,讓人八卦的微博,讓人更懶的外賣……因為現實裡我們太壓抑,需要虛擬的互聯網環境幫我們釋放,所以這種“順人性“的活動,有一個天然的推動力。

但正因如此,許多線下的活動,本身可能是很大的產業,但缺乏這種外部推力,線上化的過程就一直非常緩慢。比如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甚至連線上生鮮也比外賣的發展差了一大截,因為相比外賣的省事兒,線上買菜之後還得做飯,仍然是太麻煩了。

不僅如此,我們還經常把這種線上化不足的領域,人為的歸因說是體驗太差了、結構性成本太高了,但這些問題很快就不再是問題。

技術在不斷向前,模式在不斷演進,如果我們真的對新技術、新模式有信仰,哪怕站在今天,我們不知道具體的解決方案,但我們一定可以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表面的問題不僅能被攻克,還很有可能會出現更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在線教育的模式一定有更好的體驗,在線辦公也一定有線下不具備的優勢。

放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這些新技術、新解決方案可能需要很久的孕育,又經歷很長的試錯才能夠慢慢摸索出來。但在疫情下,相當於給了這些“後線上化”行業一個巨大推動力。

以前在線教育面臨的最大瓶頸是獲客成本過高,但現在,憋在家裡的小朋友和家長無奈之下只能去嘗試,獲客成本大幅降低。以前在線生鮮的最大問題是達不到規模經濟,單位收益算不過來賬,但現在整天處在超負荷爆單狀態,產能、倉庫完全被利用,單位經濟大幅改善。

長期習慣的改變

經此一役,居民的長期習慣會在方方面面發生深遠的變化,例如對衛生有更多的要求。

除了供不應求的口罩之外,溼紙巾、洗手液、消毒液等需求都大增,甚至,家庭的消毒櫃、除蟎機、淨水器、醫藥箱的需求,對食品健康的要求,對提高自身免疫力的需求,健康險和人身險的需求等,都會被激發。

我們正處在人均GDP剛剛邁過1萬美元,居民消費升級的早期階段,很多領域本身都是一個低滲透率、有待耕耘的方向。外力的推動可以幫助這些方向冷啟動,而消費升級是存在剛性的,一旦你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往往是不願回到過去更簡陋的生活的。

結 構 性 調 整

疫情對某些行業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無法簡單的說就是遭遇打擊了,甚至即使全行業總體受到影響,局部可能反而會因此而有一些機會。

廣告行業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從全局來看,控制疫情導致經濟放緩,整個廣告行業都會受影響,但也會因為不同的客戶類型,受影響程度不同。簡單來看分為三類:

第一,業務受到疫情影響,進行戰略性收縮,減少廣告投放。如旅遊行業和一些線下場景,這時候不管再怎麼做廣告都不會招徠客戶,反而不如趁機削減開支。

第二,業務相對比較穩定,廣告主情緒穩定、投放穩定,預計消費者也會相對穩定。比如電商、金融等行業。

第三,在非常時期需求增加,或者可以藉助非常時期對用戶進行教育的行業。比如疫情激發起人們對醫療類產品的需求,比如減少外出帶來用戶在線停留時間延長,在線娛樂的產品就會趁機加大曝光力度,再比如經歷了磨難,人們網上問診、購買保險的動機會增強,相關公司也可能為抓住這個天然教育消費者的機會來增加投放。

在系統性風險的衝擊下,大概率全行業都會有難熬的日子,但畢竟其中還有結構性差異。如果能提前對行業接下來的結構變化做出預判,在哪些方向上可以投入更多的資源,在哪些方向上就果斷的戰略放棄,也許可以把損失降低一些。

熬過最艱苦時刻

等待報復性反彈

過去10年正是我國商業地產發展的黃金期,許多線下知名的零售、餐飲企業,都是依託於商場發展的巨大紅利,所以受到影響也首當其衝。平日裡稀鬆平常餐飲、購物和旅遊等活動,一下子變成了記憶裡的樣子,相關的行業和公司也遭遇到巨大的挑戰。

更嚴峻的是,即使疫情得到了控制,人們的心理陰影並不會一下子消失,也就意味著這些線下場景更長的恢復時間。

除了餐飲公司還能發力一些外賣渠道,其他線下場景,我認為暫時是沒有更好的“開源”辦法了,不過在“節流”方面,我們依然看到了一些積極的可能性。

因為疫情,線上生鮮、外賣等行業都處在一個滿負荷運載的狀態,勞動力嚴重不足,而線下場景目前又勞動力嚴重富餘。我們欣喜的看到,盒馬鮮生、叮咚買菜都已經向線下場景的企業發出邀請,希望借調他們富餘的人手,這也算是市場在自發的調節力量。

對於廣大依賴線下場景的公司,只能做最壞的打算,去“熬”過這最艱難的時刻了。只要在這個階段不倒下,居民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會在下一個階段集中爆發,甚至是國家也會出臺一些激勵的政策,到時候就是看誰還有能力承接住這一果實了。

額 外 的 思 考

在這次疫情裡,我看到西貝、華住都出來講了自己所面臨的真實困境,如果連這些優秀的公司都如此,那廣大中小企業的壓力可想而知。

疫情像一個極端的壓力測試,它可能把未來3年甚至5年裡,要長期面對的一些問題,集中的在當前的節點爆發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不全是壞事。

我們可以試著判斷一下,所在的行業未來到底是一個什麼格局。

如果是充分競爭型的,有很多玩家,無論規模大小,只要有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就能生存。

而有些行業,是天然有寡頭的趨向的,但卻在行業發展初期需求釋放太快,導致供不應求,看起來各路英雄都有機會,實際上一旦行業的增速趨緩,格局立馬會發生變化,行業的集中度會不以中小玩家的努力為轉移。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快遞行業,中國的快遞行業早就是全球第一,甚至前些年都是每年50%的增長,誕生了三通一達、順豐等玩家,卻也有數量眾多的小公司,日子也相當滋潤,因為行業釋放的新增需求太多了。然而從2017年開始,行業的增速開始下降到30%、20%,中小玩家的日子一下子難過了,但巨頭卻依然取得了高於行業的增速,因為拿到了小玩家丟失的份額。

作為中小玩家,如果是在前者的市場裡,就可以奔著打造獨特壁壘的目標,去完善充實自己的能力,找自己的“生態位”;但如果是在後者的市場結構中,也許疫情的極端測試正是一個提醒,在一個向下的電梯上往上跑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反過來,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這些年,我們可能對市場裡類似寡頭壟斷的力量沒有切身的體會,觀察很多美國的公司,很多行業裡有限的三兩個玩家,長期能取得穩定的增長,而時間一長,複利的作用非常可怕。

所以,能找到寡頭行業裡有競爭力的公司,也應該格外珍惜。

最後,不論身在哪個行業、哪個企業,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安心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讓這場疫情早日過去,順利迎來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