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回答总书记“四问”之县域经济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


本报记者 思博海


  五年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用足用好“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破解一个明显制约”金玉良方,持续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各县区依托自身优势资源,狠抓产业转型,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以旅游产业发展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全市上下奋力追赶超越,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以实际行动向总书记交出满意答卷。


  传统产业“有中生新”


  2019年10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在陕西渭北黄土高原上拉开序幕。田间地头里,一颗颗苹果在绿叶掩映间挂满枝头,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采摘品尝。这是苹果之乡——洛川县10月间处处可见的丰收美景。


  从第一株苹果苗在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的土地上生根结果,苹果在洛川的种植历史已经有70多年,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产量超过90万吨,全县农民人均种植苹果3.3亩,居全国之首。


  虽然种植面积大、优势明显,但洛川苹果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单位面积产量低、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及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此,洛川县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苹果产业后整理,用工业化理念经营谋划苹果产业,通过分批分收、分级分选、冷藏冷运、精深加工、品牌包装、市场营销等措施,延长产业链,用市场化思维、标准化生产将果农分散种植的苹果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果农王开荣就尝到了苹果产业后整理的甜头。“以前苹果论斤卖,现在智能选果挑出来的好苹果都能按个卖,一时价钱不好就放到冷库里,等市场好了再卖出去,灵活多了。我的果园苹果长势好,这两年来园子里采摘观光的、参观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目前,洛川县53万亩果园全部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示范基地认证,建成储量达53万吨的气调库,装备4.0现代化选果线25条,80%的果品实行分选分级销售。通过分级分质销售,洛川苹果销售市场已经覆盖全国大多数一二线城市,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价值达72.88亿元。


  洛川苹果的发展只是延安苹果产业后整理的一个缩影。据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延安大力推进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目前,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44个、农产品加工园区8个,建成智能选果线88条、冷气库120.4万吨,发展冷运公司18家、冷链车达到50辆,农产品加工业新增产值33.7亿元,累计达到188亿元。


  搭载着苹果后整理的“高速列车”,延安果农们从以前的田间地头卖通货,转变为现在的分级分价销售,收入不断增加。去年,延安通过苹果产业后整理,带动苹果产值增加18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


  新型产业“无中生有”


  隆冬时节,万物萧索,但在延安的各县区,处处都涌动着“促投资、调结构”的强劲脉搏。


  年末岁初,记者来到富县,只见昔日的荒原上,现代化的富县工业园区正在迅速崛起,而总投资216亿元的延安煤油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就坐落在该园区内,从远处眺望,集群式的厂房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于2015年9月全面启动,经过40余家参建单位、上万名建设者共同努力,攻克地质条件复杂、建设场地狭小等诸多困难,于2017年底顺利建成,建设速度领先于国内同类型能化项目。2019年以来,该项目各生产装置、公辅系统经过不断调试、优化,运行逐步趋于稳定。4月3日,世界首套全流程采用溶液聚合法工艺技术的乙丙橡胶装置顺利投料并产出合格产品,这标志着该项目全流程已成功打通。2019年上半年该项目出厂产品质量合格率100%,质量控制能力行业领先。


  位于富县的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只是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一次次转型发展,一个个重大项目的落地、生根、开花决定着延安未来的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我市51户市属国企告别“老国企”时代,重组整合为16家集团公司,企业架构实现战略性重塑。三达膜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全省第三家登陆上交所科创板企业,中航油集团石油板块迁址延安并完成股改,英雄互娱上市有序推进,93家潜质企业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我市经济转型发展不停步。


  为支持全市新经济发展,延安市出台促进新经济发展办法,新引进微迅科技、七杰科技等新经济企业205家,累计达到650家,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纳税4.63亿元。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与香港明发、上海均瑶、华彬集团等一批知名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全市“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布局基本成型,富县油煤气资源综合利用、洛川轻烃裂解等重大能源转化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能化转型项目年产值突破70亿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92.7万千瓦。17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412亿元,增长19.55%。


  文旅融合谱写新篇


  “黄河边,延水岸,黄土筑高原;窑洞前,石磨碾,仿佛回到昨天。风清清天蓝蓝,我要去延安……”一首爆红网络的《我要去延安》唱出了万千游客对延安这片红色热土的深情。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依托独一无二的红色旅游资源延安打出了一张独具特色的干部培训教育牌。记者了解到,前往延安接受红色主题培训教育的人数已从2014年的2.6万余人次上涨到2019年的25.2万人次。


  在我市大力发展红色培训产业的带动下,我市全域旅游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放眼全市,打出旅游牌的县区比比皆是,这其中就有围绕黄河壶口文化发展旅游产业的宜川县、打造了原生态AAA级自然景区和黄帝陵人文景区的黄陵县、打造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文化旅游景区的洛川县、打造腰鼓民歌剪纸农民画民俗风情文化、格桑花谷的安塞区以及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景区的宝塔区等。其中,打造了黄河乾坤湾、黄河漂流、文安驿文化产业园区、红枣采摘园等景区的延川县,旅游收入更是占到农民收入的80%以上,全域旅游在圣地延安遍地开花、各具特色,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喜欢上了这块红色热土。2019年延安累计接待来延游客7308万人次,同比增长15.2%;全市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4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6%。


  兴盛在于谋略。2019年,延安市还大力实施“135”艺术创作工程,全市各县区创作出话剧《人生》、舞台剧《永远的长征》、秦腔剧《黄帝颂》等大戏8部,推出音乐快板《果乡处处新亮点》、陕北说书剧《争书记》《一个都不能少》《扫黑除恶》等小戏(小品)34部,歌曲42首、舞蹈和曲艺节目80多个,其中话剧《人生》进京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并开启全国巡演。


  风正一帆悬,破浪正当时。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今天,曾经诞生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的延安,正在努力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祁小军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