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進:拿“武漢加油”跟“風月同天”死磕,往哪頭使勁都荒誕

在今天的輿論場上,任何時候都要清醒,既不能被帶節奏,也不能看著帶節奏的就衝上去死磕,結果很可能也掉進陷阱裡。

胡錫進:拿“武漢加油”跟“風月同天”死磕,往哪頭使勁都荒誕

胡錫進微博截圖

這兩天網上流傳了一個帖子,展示了日本人給中國捐助時在箱子上貼的各種詩文,然後對比中國人常說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笑話中國的官方媒體“沒文化”。其實那就是一個帶節奏的帖子,給一些網友的不滿製造又一個發洩的噱頭。

胡錫進:拿“武漢加油”跟“風月同天”死磕,往哪頭使勁都荒誕

10日,日本富山縣向遼寧省捐贈了1萬枚口罩,箱子上印著:“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個帖子的對比方式當然是荒謬的,但個別評論文章選擇了跟那個噱頭迎頭相撞,“凡是他們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於是論證起“武漢加油”比含有“風月同天”的詩文如何如何好,而且不恰當地扯上了“奧斯維辛”,結果是批判得鏗鏘有力,但卻讓很多人讀起來很不對勁,產生自黑的效果。

胡錫進:拿“武漢加油”跟“風月同天”死磕,往哪頭使勁都荒誕

其實那些詩文挺好的,日本人把它們貼到捐助箱上肯定也是善意的。但把它們與“武漢加油”對比是荒謬的。批判者要得出一個相反的誰好誰壞結論,還是掉進了原帖的邏輯裡撲騰,這注定了批判文章同樣會走向荒誕。

這是一個教訓。現在網上就是有一些不滿,這些情緒是有實際源頭的,對它們總體上需要尊重、安撫。而不是一見到被這種情緒頂上去的帖子就立刻引經據典地與之論戰。其實帖子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尖尖,水面下究竟是什麼,可能完全不是帖子字面關係顯示的那麼回事。有些不中聽的話,情緒層面的根源真實而複雜,帶動的分歧盤根錯節,因而對它們不能簡單處之。

堅持實事求是,意味著既要尊重微觀真實,也要探尋宏觀的客觀,還要有對人心的真實把握。要避免以一種主觀性對懟另一種主觀性。這挺難的,但在今天非常複雜的輿論場上,一旦失去了這個錨,就說不好會被風浪衝到哪裡。

番外

長江日報評風月同天與武漢加油: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

湖北省武漢市委機關報《長江日報》2月12日晚發佈了一篇題為《相比“風月同天”,我更想聽到“武漢加油”》的評論文章: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八個字火了。…...有些人的“文藝心”激動了起來,他們查閱資料,引經據典,向我們普及唐朝高僧鑑真東渡的典故,還有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句。普及就普及吧,只是和疫情的情緒不搭罷了。但有人發出疑問:“為什麼別人會寫‘風月同天’,而你只會喊‘武漢加油’”,說“風月同天”有厚重文化底蘊,而“武漢加油”沒有文化,修辭貧瘠,是粗淺的口號。

“武漢加油” “湖北加油” “中國加油”,這12個字裡面,我聽到14億顆心靈碰撞的聲音,這讓我瞬間感受到,我是置身在一個宏偉的集體之中,這個集體有一顆強大的靈魂。抗日戰爭的年代,多少詩人、詩句,抵不過毛澤東同志的一篇《論持久戰》,這是一篇用億萬萬中華同胞都能“秒懂”的詞句組成的雄渾辭章,裡面沒有四六句,沒有王維、王昌齡,沒有佛語偈子,卻有著讓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醍醐灌頂的力量。

語言的根脈不是在“藝術史”裡頭,而是在中國老百姓利益攸關、生死攸關之時,都會脫口而出的那些詞彙——現在, 它就是“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殘忍的。”並不是詩歌本身是殘忍的,而是一個寫詩的靈魂,要經歷他們所曾經歷的磨難,去感受那些磨難,讓語言經歷洗禮。( 長江融媒評論員/肖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